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石丹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2
1
作者 蔡玉丰 李欢 +4 位作者 钱正刚 柳航 奚肇宏 张华军 胡巍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64-574,共11页
目的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研究石丹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石丹颗粒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筛选整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靶点;将活性成分靶点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目的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研究石丹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石丹颗粒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筛选整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靶点;将活性成分靶点与慢性萎缩性胃炎靶点取交集后,通过String11.0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运用Cytoscape 3.9.0软件筛选核心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以预测作用机制;通过AutoDock平台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构建慢性萎缩性胃炎细胞模型,通过ELISA、qPCR以及Western blot检测验证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结果共筛选得到石丹颗粒活性成分靶点268个,CAG相关靶点484个,取交集后共得到石丹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靶点82个,其中核心靶点是IL-6、Akt1和TNF等。GO和KEGG富集分析提示石丹颗粒主要通过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和PI3K-Akt等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分子对接显示,大部分核心靶点与活性成分有较高的结合活性。细胞实验表明,石丹颗粒能通过调节IL-6、Akt1和TNF-α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结论石丹颗粒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可通过多靶点、多信号通路抑制慢性萎缩性胃炎向胃癌进展而逆转胃萎缩,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丹颗粒 慢性萎缩性胃炎 网络药理学 实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芩连汤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病理损伤及Th17/Treg的影响 被引量:20
2
作者 黄文娟 卢学嘉 +1 位作者 房其军 朱欣佚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497-3501,共5页
目的观察葛根芩连汤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病理损伤及Th17/Treg的影响。方法建立湿热型UC大鼠模型,随机分为葛根芩连汤低、中、高剂量组(5、10、20 g/kg),柳氮磺胺吡啶组(0.3 g/kg),灌胃给药2周。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病理变化... 目的观察葛根芩连汤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病理损伤及Th17/Treg的影响。方法建立湿热型UC大鼠模型,随机分为葛根芩连汤低、中、高剂量组(5、10、20 g/kg),柳氮磺胺吡啶组(0.3 g/kg),灌胃给药2周。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病理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比例,计算Th17/Treg比例,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葛根芩连汤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结肠病理损伤程度,外周血Th17、Treg、Th17/Treg比例,结肠组织IFN-γ表达均改善(P<0.05,P<0.01),同时可调节结肠组织RORγt、Foxp3蛋白表达,并呈一定量效关系。结论葛根芩连汤对湿热型UC大鼠的作用可能通过调控RORγt、Foxp3表达,从而改善Th17/Treg平衡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芩连汤 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 病理损伤 Th17 Tre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PSD大鼠行为学及神经营养因子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汪洋 王玉娟 +1 位作者 武九龙 徐天舒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3-269,共7页
目的探讨电针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模型(PSD)大鼠行为学及血清炎症因子、海马组织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卒中后抑郁组、电针组和氟西汀组,建立大鼠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手术后进行慢性不可预测温和刺激(CUMS)... 目的探讨电针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模型(PSD)大鼠行为学及血清炎症因子、海马组织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卒中后抑郁组、电针组和氟西汀组,建立大鼠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手术后进行慢性不可预测温和刺激(CUMS)4周,建立PSD模型同时进行电针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行为学检测、TTC染色、HE染色、血清炎症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等方面检测。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MCAO手术后脑组织梗死面积明显增大;HE染色明显看出MCAO组脑组织损伤严重。经过PSD造模后,与假手术组相比,糖水消耗量明显减小,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延长,水平与垂直活动距离无明显变化;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升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下降;尼氏染色后明显看出海马神经元缺失。与卒中后抑郁组相比,电针组和氟西汀给药组糖水消耗量明显增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缩短,水平与垂直活动距离无明显变化;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含量减小;神经营养因子BDNF、IGF-1、NGF含量增加;神经元明显增多。结论电针疗法可以很好地改善PSD模型大鼠的抑郁症相关行为学变化,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炎症因子,增加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保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疗法 脑卒中后抑郁症 炎症因子 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术对慢传输型便秘的药理作用及临床配伍应用研究现状 被引量:14
4
作者 司香环 李东娜 +1 位作者 李宏佳 徐天舒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21期3143-3148,共6页
白术是经典的理气健脾中药,具有调和脾胃的作用,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术中含有许多有效活性成分,例如挥发油、内酯等,具有抗炎、抗菌、保护神经等作用,可以有效改善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调节... 白术是经典的理气健脾中药,具有调和脾胃的作用,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术中含有许多有效活性成分,例如挥发油、内酯等,具有抗炎、抗菌、保护神经等作用,可以有效改善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调节胃肠激素及神经递质等。目前,慢传输型便秘(STC)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影响生命质量。研究表明白术治疗STC症状效果甚好,可有效改善STC患者的症状。现通过文献阅读,归纳总结白术及其活性成分在STC中的相关药理作用,对白术及其复方、经典方剂通过Cajal间质细胞(ICC)、肠神经递质、肠平滑肌、水通道蛋白(AQPs)等作用机制来治疗STC进行归纳总结,为临床规范化用药提供相应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活性成分 慢传输型便秘 药理作用 肠道运动 神经递质 临床配伍 方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