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潮延伸体区纬向扰动海温的结构特征及其对系统变异的指示作用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胡凤良 王丽琼 +3 位作者 左瑞亭 徐锐 王超 刘立军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51-562,共12页
为准确描述黑潮延伸体的强度,突出其表面热量输送作用引起的海温调整,提出了纬向扰动海温的概念,基于对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高分辨率海温资料和GODAS(Global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海洋再... 为准确描述黑潮延伸体的强度,突出其表面热量输送作用引起的海温调整,提出了纬向扰动海温的概念,基于对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高分辨率海温资料和GODAS(Global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海洋再分析资料的分析表明,气候态的纬向扰动海温与洋流的表面热量输送分布高度一致;对纬向扰动海温年际演变的分析表明,相较于传统的海温异常,纬向扰动海温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延伸体系统强度的年际振荡,标识出延伸体和亲潮的影响范围;对西北太平洋纬向扰动海温异常的经验模态分解结果的分析表明,前两模态主要反映不受亲潮交汇影响的延伸体收缩和扩张模态,而第三、四模态则反映北侧亲潮的强弱对延伸体扰动海温的影响。涡动动能作为标识延伸体区域的重要动力学指标,在延伸体系统的演变中,与纬向扰动海温通过海洋温度锋的强度和流轴的稳定性紧密联系:纬向扰动海温增大,表明洋流的热量输送作用增强,延伸体强度增强,海温梯度增大,此时海洋温度锋增强,流轴稳定,中尺度涡活动减弱,反之亦然。考虑到纬向扰动海温对延伸体表面热量输送作用具有较好的刻画能力,定义了延伸体热力指数T_p,对比分析表明该指数能较好地标识出延伸体的收缩和扩张状态,对延伸体的纬向伸展距离和流轴的南北振荡同样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延伸体 纬向扰动海温 年代际变化 热力状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风暴轴对黑潮延伸体系统变异的响应及其能量转换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凤良 王丽琼 +1 位作者 左瑞亭 王超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02-714,共13页
西北太平洋纬向扰动海温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第一和第三模态、第二和第四模态分别代表同期黑潮延伸体和亲潮强弱的配置关系,将两者的典型位相合成,可以分别得到延伸体收缩和扩张状态时的典型模态海温,本文以此及气候态海温作为初始海... 西北太平洋纬向扰动海温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第一和第三模态、第二和第四模态分别代表同期黑潮延伸体和亲潮强弱的配置关系,将两者的典型位相合成,可以分别得到延伸体收缩和扩张状态时的典型模态海温,本文以此及气候态海温作为初始海温强迫场,利用CESM1.2.0模式,讨论了延伸体的系统变异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及其在不同能量转换过程的主要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延伸体收缩状态下,北太平洋风暴轴强度整体加强,而扩张模态下强度减弱。空间分布上,收缩模态下,风暴轴主要体现为经向方向的变化,中心及其以北强度加强,中心以南减弱;扩张状态下,则主要表现为纬向方向的差异,中心及以西强度减弱明显,中心以东有所增强。对能量转换的诊断分析表明,正压能量转换过程对涡动动能的变化贡献很小,且在风暴轴中心附近,其作用主要为消耗涡动动能,延伸体收缩状态下其消耗作用增强,而扩张状态下消耗作用减弱,这一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海温异常强迫下瞬变涡旋的形变不同造成;斜压有效位能释放比正压能量转换大一个量级以上,该过程几乎全部通过基流的经向温度梯度和经向涡动热量输送的相互作用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大气斜压性(经向温度梯度)起了关键性作用,大气斜压性异常、基流经向温度梯度异常、斜压有效位能释放异常与风暴轴异常的空间分布均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该过程可能也是延伸体海温异常影响北太平洋风暴轴的主要物理过程;涡动有效位能需要进一步转换为涡动动能才能产生瞬变涡旋运动,涡动有效位能释放的量级与斜压有效位能的释放相当,但数值要小,这一过程通过冷暖空气的上升下沉运动完成,延伸体异常模态下,扰动垂直速度和扰动温度的负相关性的变化与涡动有效位能向涡动动能转换的变化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风暴轴 黑潮延伸体系统变异 能量转换 大气斜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黑潮延伸体海温异常结构及其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变化关系分析
3
作者 杨明浩 王丽琼 左瑞亭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3-123,共11页
基于NASA遥感系统提供的2003~2015年全球高分辨率海表温度资料,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时滞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北太平洋冬季黑潮延伸体区海温异常特征及其与热带海表温度的可能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发现,冬季延伸体区的海温异常主要... 基于NASA遥感系统提供的2003~2015年全球高分辨率海表温度资料,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时滞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北太平洋冬季黑潮延伸体区海温异常特征及其与热带海表温度的可能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发现,冬季延伸体区的海温异常主要表现为两类结构特征,其一为上游区域发展型,包括海盆尺度一致性变化的季节模态和纬向反位相的收缩型结构;其二为纬向延展型,包括分叉东扩结构和通道东扩结构,且该两结构型在2010年前反位相,使得2006年前暖异常东扩路径基本控制在36°N以南,其后至2010年期间,暖异常东扩路径偏北,而2010年后结构型转为同位相,暖异常东扩路径偏北。分叉东扩结构表现为与热带海温变化紧密相关,进一步的时滞相关分析与合成分析表明,热带太平洋不同地区对中纬度海温分叉东扩的影响存在差异,Ni?o3区海温异常超前延伸体区分叉东扩模态约1~2个月,而Ni?o3.4区及Ni?o4区则与延伸体区海温分叉东扩保持前后各约3个月的宽谱同期负相关,或可表明El Ni?o的东部型和中部型对中纬度延伸体暖流分叉东扩存在超前和同期相关影响,且中部型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延伸体 El Nino 经验正交函数分析(EOF) 相关分析 海温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北高寒草甸系统发育及物种多样性特征
4
作者 毛富仁 杜岩功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7期55-57,61,共4页
[目的]研究藏东北高寒草甸系统发育及物种多样性特征。[方法]以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分析高寒草甸生态系统2021—2023年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的变化特征。[结果]2021、2022、2023年高寒草甸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 [目的]研究藏东北高寒草甸系统发育及物种多样性特征。[方法]以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分析高寒草甸生态系统2021—2023年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的变化特征。[结果]2021、2022、2023年高寒草甸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为24、26、30,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2.63、2.48、2.63,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分别为7.69、8.69、9.48,年际波动较小且均未达到显著差异。地上生物量平均值为426.44 g/m^(2),2021年最高,约为482.19 g/m^(2)(P>0.05)。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显示,物种丰富度指数对地上生物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Shannon-Wiener指数无显著影响,样方间存在较强的异质性,模型解释了53.8%的变异,其中固定效应贡献23.1%。[结论]物种丰富度的增加有助于地上生物量的提升,而系统发育多样性增加可能加剧物种间竞争,抑制地上生物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系统发育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丰富度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