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建构之道--基于普通社会公众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2
1
作者 史献芝 王永贵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9,共5页
基于普通社会公众视角审慎地探索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恰切之道,既是一个凸显的理论和实践议题,也是一个关涉国家未来命运的重大时代命题。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西方国家话语霸权的凸显和多元社会思潮共时性涌现的客观现实,... 基于普通社会公众视角审慎地探索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恰切之道,既是一个凸显的理论和实践议题,也是一个关涉国家未来命运的重大时代命题。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西方国家话语霸权的凸显和多元社会思潮共时性涌现的客观现实,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转化,大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不断优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结构,是基于普通社会公众视角考察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所必须抓住的基本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普通社会公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建构 被引量:6
2
作者 盛红 史献芝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2-94,共3页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元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相互叠加,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新征程的新时代,建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有效路径,彰显出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代 大学生 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文化:中华文化认同的现代化路径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景珊 严新明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123,共7页
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数字时代,中华文化认同的载体,经历了由传统文化形态向数字文化形态的嬗变。数字技术为中华文化认同提供了创新渠道,推动了文化共享与交流,提升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数字时代,中华文化认同的载体,经历了由传统文化形态向数字文化形态的嬗变。数字技术为中华文化认同提供了创新渠道,推动了文化共享与交流,提升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认同,需加强文化认同主体的共建与共享,夯实文化认同的客观基础,创新文化认同的多样实践,拓展文化认同的深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认同 文化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力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演进逻辑、理论机制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7
4
作者 叶美兰 刘备 朱卫未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3,共9页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主导力量经历了从自然力、机械力到数据力的梯次演变。当前,数据、算法和算力协同联动形成的强大数据力,正驱动传统生产要素的数字化、智能化与网络化重构,契合了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高效能与高科技特征。数据夯实了...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主导力量经历了从自然力、机械力到数据力的梯次演变。当前,数据、算法和算力协同联动形成的强大数据力,正驱动传统生产要素的数字化、智能化与网络化重构,契合了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高效能与高科技特征。数据夯实了新质生产力的资源基础,算法优化了新质生产力的要素配置,算力提供了新质生产力的技术保障。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下,凭借数据全面赋能、算法强势引领与算力雄厚支撑,数据力通过有效牵引创新动能倍增、创新要素协同、资源配置优化以及供需关系匹配等机制,深入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数智化跃升。因此,应以促进数据流通应用为基础,以加快算法开发创新为动能,以完善算力设施建设为支撑,统筹联动推进数据力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塑造新时代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力 算法 算力 数据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交通与城市人口关系辨析——以民国时期南京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沛霖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9-47,共9页
民国时期,南京公共交通与城市人口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公共交通不仅与城市人口需求相互影响,而且与人口分布紧密关联,同时与人口流动相互促进。由此可见,近代南京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且推进了城市化进程的赓续。
关键词 公共交通 人口需求 人口分布 人口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定位与路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金久仁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3-46,共4页
"高水平"在内涵指涉上具有外部比较性和内部比较性特征。外部比较性主要考察其在整个高等教育差序格局中的位置;内部比较性主要考察其在自身发展的历史纵轴中的位置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学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位置。当前地方高校... "高水平"在内涵指涉上具有外部比较性和内部比较性特征。外部比较性主要考察其在整个高等教育差序格局中的位置;内部比较性主要考察其在自身发展的历史纵轴中的位置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学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位置。当前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发展定位偏差、功能定位偏差和自我优势认知偏差。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通过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改革高校评价方式以及基于评价的资源配置方式来引导地方高校立足地方实现特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高水平 定位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隐喻与逻辑生成——《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解读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宗章 程广丽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4期17-20,共4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所阐释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中,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以致由此形成的具体生产方式,从不同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以致由此形成的市民社会,"现实的人"作为历史的主体,不...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所阐释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中,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以致由此形成的具体生产方式,从不同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以致由此形成的市民社会,"现实的人"作为历史的主体,不断进行着空间意义的生产。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异化的分工和劳动,物象化的人的交往(形式)关系所形成的共同体,被马克思恩格斯指认为"虚幻的共同体"。为了消灭异化的空间,无产阶级需要作为世界历史意义的整体存在实现"个人的联合",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从而释放人的自我解放的全部空间意义。透过这一系列隐喻性的空间话语,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展现了从空间生产、空间异化到空间解放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空间辩证法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广义历史唯物主义 空间 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记忆的数字书写:一个增强民众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新锚点
8
作者 史献芝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06,共9页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在数智时代,传统守住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底线的被动工作方式,难以回应多维交织的复杂图景。在诸多应然的努力方向中,争夺集体记忆的数字书写权力,是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核心阐释力、思想凝聚力...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在数智时代,传统守住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底线的被动工作方式,难以回应多维交织的复杂图景。在诸多应然的努力方向中,争夺集体记忆的数字书写权力,是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核心阐释力、思想凝聚力、价值导向力、共识辐射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新锚点。对此,在把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中集体记忆在主体身份、内容构建、资源存储、作用机制的数字化嬗变趋势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化治理,筑牢数字集体记忆的话语权威体系;数字化符号建构,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沉浸式感知;沉浸式数字渗透,拓展主流意识形态的技术赋能边界;记忆青年化刻写,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代际认同链条,以此不断把数智时代的挑战转化为增强民众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时代 主流意识形态 认同 集体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9
作者 孙景珊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42,共9页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动员全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进行抗击。陕甘宁边区作为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长期受封建思想、宗法制度和民间不良习俗的影响,不利于边区民众的抗战动员工作的顺利展开。为打破这一困局,中国共产...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动员全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进行抗击。陕甘宁边区作为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长期受封建思想、宗法制度和民间不良习俗的影响,不利于边区民众的抗战动员工作的顺利展开。为打破这一困局,中国共产党以唤醒、动员、组织民众参与抗战为根本目标,在边区系统而深入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机制、推动组织化运作、创新教育的内容等途径,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民众参与度,从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根据地的全面建设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对形而上学的超越主义改造
10
作者 亓学太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3-28,共6页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开篇就表明了该著作的形而上学关怀,并在序言中声称他所构造的形而上学体系彻底超越和改造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创造了形而上学中的"哥白尼革命"。然而,究竟康德在什么意义上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革命性...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开篇就表明了该著作的形而上学关怀,并在序言中声称他所构造的形而上学体系彻底超越和改造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创造了形而上学中的"哥白尼革命"。然而,究竟康德在什么意义上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革命性的重塑,我们又该如何诠释康德的超越唯心主义命题,这是学术界长久争论的一个问题。本文的主旨即在于回答这一问题,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诠释康德的超越形而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康德 客体 超越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逻辑、原则与现实进路 被引量:15
11
作者 陈宗章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9-39,共11页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一个从理念形成、理论发展到战略实施的历史过程,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紧密相连,是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坚持整体性与发展性相统一...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一个从理念形成、理论发展到战略实施的历史过程,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紧密相连,是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坚持整体性与发展性相统一、民族性与全球性相统一、人民性与先进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在现实路径上,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二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创新文化模式,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三是完善顶层设计,推进"文化中国"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四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形塑良好的国家形象;五是加强文化治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强国 文化领导权 文化软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校史档案视角下的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葛玉红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3-96,共4页
因社会转型及多元文化选择的影响,大学生面临文化认同的迷茫和危机。校史档案作为大学文化的承载物,在文化认同中有特殊价值。利用校史档案进行文化认同教育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此,转变传统思维,编研... 因社会转型及多元文化选择的影响,大学生面临文化认同的迷茫和危机。校史档案作为大学文化的承载物,在文化认同中有特殊价值。利用校史档案进行文化认同教育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此,转变传统思维,编研校史文化产品、创新文化记忆场所、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在校园文化生活领域实现大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五大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校史档案 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博弈下的民国时期南京城市水环境治理困境探析(1927-1937)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凤成 刘亮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4-192,共9页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受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南京水环境不断恶化,在民生需求、政治需要的双重推动下政府开始治理。与以往相比,政府在城市水利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治理思路更趋理性,科学技术与法律制度等被应用于治理手段与基础建...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受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南京水环境不断恶化,在民生需求、政治需要的双重推动下政府开始治理。与以往相比,政府在城市水利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治理思路更趋理性,科学技术与法律制度等被应用于治理手段与基础建设中,治理举措总体上呈现水利市政化、制度化的趋向。然而,水环境治理呈现出发展与困境并存的局面,官民之间、民间团体内部及行政集团内部都有体现,围绕是否治理、如何治理、治理权限等问题产生了诸多博弈,对治理效率和治理成效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因之,暴露出南京国民政府社会管理及专项治理能力的不足,为后来水利事业的赓续治理提供了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水环境 治理 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南京:新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创始的地方样本 被引量:2
14
作者 田圆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7-237,共11页
城市是中国共产党发动革命的起跑点,经过革命时期在农村地区的深耕与拓展,1949年中国共产党再次向着城市凯旋,启动全面建政。新中国城市管理体制的重建关乎社会秩序的稳定,也是对中共建政能力的考验。“二级政府与街居制”作为城市管理... 城市是中国共产党发动革命的起跑点,经过革命时期在农村地区的深耕与拓展,1949年中国共产党再次向着城市凯旋,启动全面建政。新中国城市管理体制的重建关乎社会秩序的稳定,也是对中共建政能力的考验。“二级政府与街居制”作为城市管理的标配体制,其生成过程并非格式化地从设计到实施。检视既有研究,侧重点多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中观研究相对薄弱。从中观层面出发,以南京为考察对象,有两个发现:一是从大都市的“四级政府→一级政府→二级政府”的确立,城市管理制度的演进存在路径依赖的痕迹,此为结构的变动;二是基层自治组织从名称、功能均不同的治安委员会、人民服务队等组织到统一的居民委员会,其间作为行动者的基层干部和城市居民,是制度变革之际不可忽略的能动因素。结构与行动者的互动助推了制度的跃迁。剖析新中国城市体制的南京样本,不仅呈现了历史的复杂面向,更凸显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城市管理体制 街居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战略的政治意蕴
15
作者 陈冶风 赖风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29,共8页
统筹推进扶贫开发是新时代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战略蕴含了丰富的政治意蕴,从观念层面、实体层面、实践层面系统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战略的政治意蕴,准确把握其政治价值论、政治主体论、政治制度... 统筹推进扶贫开发是新时代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战略蕴含了丰富的政治意蕴,从观念层面、实体层面、实践层面系统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战略的政治意蕴,准确把握其政治价值论、政治主体论、政治制度论的深刻内涵,对于深入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战略的精髓要义,对于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提高各类扶贫开发主体的政治站位、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对于2020年以后逐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贫开发 政治价值论 政治主体论 政治制度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难题的内在主义解决方案
16
作者 杨征源 Timothy Williamson(指导)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2-57,共6页
"道德难题"是近二十年来西方哲学界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它是关于如何为道德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和实践性特征提供一个一致性解释的元伦理学理论的问题。动机内在主义方案是解决道德难题的诸多路径之一。"无道德者"&qu... "道德难题"是近二十年来西方哲学界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它是关于如何为道德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和实践性特征提供一个一致性解释的元伦理学理论的问题。动机内在主义方案是解决道德难题的诸多路径之一。"无道德者""意志力薄弱"等反例使得简单内在主义方案极具争议。"意志上的不可能"(volitional impossibility)案例彻底证明现有的内在主义方案,简单内在主义和条件内在主义,都是不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难题 动机内在主义 意志上的不可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迭嬗视域下数字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治理的实践进路 被引量:6
17
作者 宋振超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100,共8页
数字技术的迭代与应用正推动着以时空迭嬗为表征的时空演变,已成为数字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治理的技术赋能力量。数字意识形态是数字时代意识形态发展的新形态。数字空间中信息生产方式迭变窒碍社会共识凝聚的风险,话语表达场域迭嬗导致主... 数字技术的迭代与应用正推动着以时空迭嬗为表征的时空演变,已成为数字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治理的技术赋能力量。数字意识形态是数字时代意识形态发展的新形态。数字空间中信息生产方式迭变窒碍社会共识凝聚的风险,话语表达场域迭嬗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式微的风险,西方意识形态与不良社会思潮错综交织威胁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等,其为数字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表征。对此,应基于内外环境的迭嬗,通过完善数字信息内容生产,提升数字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聚合力;强化数字话语转化,提升数字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引领力;优化数字传播手段,增强数字空间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不断筑牢数字意识形态安全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时空迭嬗 数字意识形态 风险治理 实践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民生为本的社会保障政策设计——基于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18
作者 孙景珊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119,共8页
国家资产负债表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分析居民收入增长的依据,对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资产存量,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复式分析法的研究视角,探讨了来自市场的劳动工资和政府的福利待遇... 国家资产负债表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分析居民收入增长的依据,对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资产存量,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复式分析法的研究视角,探讨了来自市场的劳动工资和政府的福利待遇共同形成居民(家庭)收入,来自家庭的社会消费能力形成市场购买力,也回应了政府的保障职责,最后提出加强劳动者的职业收入和社会保障、完善低龄者和老龄者的国民基本保障、强化弱势群体的兜底型民生保障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资产负债表 复式分析法 民生保障 居民收入 消费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国时期铁路花车研究
19
作者 葛玉红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41,共9页
花车,本意是举行喜庆典礼或迎接贵宾时特别装饰的车子,铁路是文明发达之利器,铁路花车却成为特权的象征。铁路花车起源于晚清慈禧,之后始流行;民国时期,铁路花车更为盛行,使用者多是权贵及外宾等;铁道部加强铁路花车使用的规范管理,然... 花车,本意是举行喜庆典礼或迎接贵宾时特别装饰的车子,铁路是文明发达之利器,铁路花车却成为特权的象征。铁路花车起源于晚清慈禧,之后始流行;民国时期,铁路花车更为盛行,使用者多是权贵及外宾等;铁道部加强铁路花车使用的规范管理,然收效甚微。铁路花车是人们的特权思想及等级观念在火车上的呈现,反映了社会奢靡之风,理应反对特权现象、取消铁路花车、倡导人人平等,让铁路更好地服务人民与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国时期 铁路 花车 特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国时期铁路与女性自觉
20
作者 葛玉红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0-198,216,共10页
铁路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也是具有科学技术表征的现代化交通工具,自其通车时起就被认为具有便利交通、发达工商与传播文化之责任,它促进了社会的自由与进步,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及平等的展现。女性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并推... 铁路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也是具有科学技术表征的现代化交通工具,自其通车时起就被认为具有便利交通、发达工商与传播文化之责任,它促进了社会的自由与进步,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及平等的展现。女性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并推动了社会发展,而铁路作为文明之引线,成为女性解放的媒介和女性力量的延伸。然而,铁路的运行又让女性乘客面临出行安全挑战,这又促使铁路营运机构积极采取措施强化女性的乘车安全。铁路与女性在现代性语境中相互促进和影响,共同推动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国时期 女性研究 铁路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