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教育技术万年演进主脉络 被引量:2
1
作者 陈耀华 毕家娟 陈琳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28,共7页
根据考古新发现、文献史料以及多学科成果的研究表明,人类全程的教育技术演进,可分为口语技术、文字技术、载写技术、教具及算具技术、印刷技术、电媒技术、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八大层级,每个大层级的教育技术都使或将使人类教育发生革... 根据考古新发现、文献史料以及多学科成果的研究表明,人类全程的教育技术演进,可分为口语技术、文字技术、载写技术、教具及算具技术、印刷技术、电媒技术、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八大层级,每个大层级的教育技术都使或将使人类教育发生革命性变化:口语技术催生人类口耳相传的最初教育,文字技术使传承经验的系统化教育成为可能,载写技术将利用文字产生系统化教育的可能转化为现实,模图和算具技术催生抽象与具象结合的教育、促进人类计算能力提升,印刷技术催生现代教育制度、促进教育普及,电媒技术催生充分的视听教育、基于广播电视的远程教育,数字技术催生网络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的发展,智能技术催生普遍造就创造人的教育新形态、场景式学习新生态。研究清晰勾勒人类万年教育技术八大层级演进主脉络,透彻分析主干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突破了西方建构的100多年教育技术史的话语体系局限,还原了教育技术数万年的真实长发展史,有助于据此科学建构人类教育技术的新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技术 文字技术 印刷技术 电媒技术 数字技术 智能技术 教育技术本质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技治主义到技术民主: 教育人工智能价值对齐何以可能 被引量:2
2
作者 孙田琳子 徐智 张亮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30,共8页
随着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的现象级开源,面向全民、社会共享的人工智能时代正式开启。从理性至上的技治主义到公众参与的技术民主治理范式的转型路径,启发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在数字时代实现智能技术与教育价值的对齐。文章首先从教育的... 随着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的现象级开源,面向全民、社会共享的人工智能时代正式开启。从理性至上的技治主义到公众参与的技术民主治理范式的转型路径,启发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在数字时代实现智能技术与教育价值的对齐。文章首先从教育的现实性价值和可能性价值出发,分析智能时代教育价值实践中的技治主义隐忧,并在技术哲学立场下阐述人机价值对齐的逻辑困境;进而在技术民主治理思路转向的背景下,探讨价值对齐的突破路径及其对教育人工智能价值对齐的启示,从“行为—意图—激励”等对齐维度探寻教育人工智能价值对齐的三重路径;最终,从以技治技、开源共塑、人机共进等维度,阐述教育人工智能价值对齐的实践路径,并从长期主义视角呼吁教育复归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期为我国教育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治主义 技术民主 教育人工智能 价值对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物化视域下智能技术赋能在线教育治理的研究
3
作者 颜琦 张刚要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4-29,共6页
有效治理在线教育以推动其健康发展是一项重要议题。目前,在线教育治理的实践路径主要基于康德的“自律—他律”理论框架,存在事中干预的难题。在智能时代,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以及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进行公共治理活... 有效治理在线教育以推动其健康发展是一项重要议题。目前,在线教育治理的实践路径主要基于康德的“自律—他律”理论框架,存在事中干预的难题。在智能时代,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以及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进行公共治理活动已成为最显著的基本趋势和普遍现象。在此背景下,以道德物化视域下的“物律”为新的规范道德主体行为手段,着重探讨在理论与现实条件下,如何利用智能技术实现“物律”以达成在线教育治理目标,并从道德评估、调解设计、调解预测和实践应用四个方面构建其实践框架,以期促进在线教育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教育治理 智能技术 道德物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模式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孙乐康 安建强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3-37,共5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要求的多样化,数字教育资源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支撑。目前,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而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安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要求的多样化,数字教育资源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支撑。目前,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而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安全可信、可追溯等特点,为解决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中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从资源层、用户层、交易层、运营层四个方面构建一个更加安全、透明、高效、多元的供给体系,以期为具体的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实践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块链 数字教育资源 供给侧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身体技术”到“技术身体”:现象学视域下元宇宙学习空间的建构转向
5
作者 孙田琳子 张亮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9,共9页
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推动教育元宇宙从萌芽阶段进入发展阶段,促使教育者开始深入思考如何建构更理性、更人性的元宇宙学习空间。在人类学视角下,身体技术是生活世界的身体技术化,身体与技术的关系是互相规训与利用;在现象学视... 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推动教育元宇宙从萌芽阶段进入发展阶段,促使教育者开始深入思考如何建构更理性、更人性的元宇宙学习空间。在人类学视角下,身体技术是生活世界的身体技术化,身体与技术的关系是互相规训与利用;在现象学视域下,技术身体是虚拟世界的技术具身化,身体与技术的关系是彼此拓展与共生。在教育元宇宙中,身体与技术的关系逐渐从传统相互规训的“身体技术”形态演变为协同共生的“技术身体”范式。在唐·伊德的“三个身体”(即物质身体、文化身体、技术身体)理论观照下,元宇宙学习空间在身体与技术的双向共生关系中呈现出以技术为中介的“身体—技术—空间”生成逻辑,进而划分出真实世界、镜像世界和理念世界“三重空间”。技术身体观照下元宇宙学习空间的建构应基于学习者肉身在场的物理感知域,促进多元感知的具身学习;重塑基于文化身体的社会文化域,加强共同体间的学习交互;生成基于技术身体的人机协同域,形成身体和技术的经验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技术 技术身体 元宇宙 技术现象学 学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数智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
6
作者 刘艳春 尤伟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9-75,共7页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与人才培养的关键领域,其数智化演进既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又能反向催化新质生产力的迭代升级,二者形成动态循环的共生关系。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需求,高等教育通过强化科研创新能力、驱...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与人才培养的关键领域,其数智化演进既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又能反向催化新质生产力的迭代升级,二者形成动态循环的共生关系。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需求,高等教育通过强化科研创新能力、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人才供给模式三大路径,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战略支撑。基于新质生产力与高等教育协同演进的内在逻辑,教育机构可通过构建智能创新体系、深化产教协同机制、重塑人才培养范式等转型策略,为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数智化转型 新质生产力 内在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职业教育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时空逻辑、困境与路径——基于时空社会学的分析视角
7
作者 刘艳春 张露允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2期44-50,共7页
教师数字素养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教育高质量发展中起着示范性与前提性作用。教育空间是物质空间和人的教育活动共同构成的特定空间,具有地理、社会和文化等属性。农村职业教育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有助于压缩农... 教师数字素养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教育高质量发展中起着示范性与前提性作用。教育空间是物质空间和人的教育活动共同构成的特定空间,具有地理、社会和文化等属性。农村职业教育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有助于压缩农村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间维度”,实现乡村振兴;超越“空间延伸”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逾越乡村教师数字化素质培养的“时空极限”,提升农村学生数字化生存技能。但在农村职业教育教师培育过程中,面临数字基础设施缺乏的物质性空间困境、教师数字技术知识与认知错位的精神性空间困境以及人—技术社会建构疏离的社会性空间困境。农村职业教育教师数字化素养的培育路径是:延展现实时空,以数字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构建虚拟时空,健全数字技术激励与评价机制,赋能教师数字化素养培育新生态;重塑认知时空,遵循科技伦理,防止数字技术的反向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职业教育 教师数字素养 时空社会学 科技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实的虚无:灰色生态学视域下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偏离与对齐
8
作者 申灵灵 周一鸣 +2 位作者 卢锋 张金帅 陆凯莉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5,共7页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重塑新的社会格局,也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教育,促进“人—技术—教育”多元融通的现代教育生态形成。然而,人工智能等各类数字技术加速发展造成的“时空压缩”,会导致一种新型生态污染——灰色污染,使人们丧失对真...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重塑新的社会格局,也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教育,促进“人—技术—教育”多元融通的现代教育生态形成。然而,人工智能等各类数字技术加速发展造成的“时空压缩”,会导致一种新型生态污染——灰色污染,使人们丧失对真实世界的体验,有偏离教育根本意图的风险。在“时空压缩”逻辑下,过度的虚拟空间和网络时间引发“教育世界景观异质化”“教育主体生态位偏移”以及“教育关系结构性错位”等危机,将人类推向一种真实的虚无。教育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复杂实践,无论人工智能何其先进,其“育人”逻辑始终不可动摇,因此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要始终对齐人的发展,从目标、速度和价值三个层面优化对齐路径,构建人工智能与人协同发展进化的良好教育生态。目标对齐要求人工智能应用要遵循以人为本这一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取向;速度对齐要求人工智能应用要适配教育应有的节奏,遵循循序渐进的人的发展规律;价值对齐要求人工智能应用要以激发人的身体潜能、丰富心智功能为根本,既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又遵循人的自然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与教育 灰色生态学 偏离 对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机协同教育场景中的智能化学习支架:内涵、设计方略与发展路向
9
作者 单俊豪 洪越洋 +1 位作者 郭付民强 刘永贵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101,共7页
智能化学习支架是促进人机协同教育质量提升的创新可执行教与学程序。智能技术在知识创生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价值潜能为学习支架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契机。该研究首先提出了学习支架的三种演化形态及典型特征:传统学习支架、技术支持型... 智能化学习支架是促进人机协同教育质量提升的创新可执行教与学程序。智能技术在知识创生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价值潜能为学习支架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契机。该研究首先提出了学习支架的三种演化形态及典型特征:传统学习支架、技术支持型学习支架以及智能化学习支架;其次,研究以促进素养跃迁为目标,提出人机协同场景中智能化学习支架的内涵,并系统梳理了学习支架的表征形式及划分依据,将智能化学习支架划分为动机性、概念性、策略性和元认知四种表征类型,并提出智能技术支持学习支架创变的“辅助—优化—重塑”三层次内涵;第三,研究从支架表征、支架设计、支架内嵌和支架优化四方面提出智能化学习支架设计的基本原则,并构建了包含“需求分析层—AI赋能层—框架设计层—学习环节层”四个层级的智能化学习支架设计流程。最后,研究从智能化学习支架的领域垂直化发展、证据启发的实践理性增强以及教学智能体的多元嵌入集成三方面,探索智能化学习支架未来的发展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学习支架 人机协同教育 学习支架设计 最近发展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之外的第二条道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路径之反思 被引量:26
10
作者 张刚要 李艺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17,共5页
尽管我们在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上,完成了一次革命性的思想改造,实现了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飞跃。但由于受到集体意志、思维惯性等因素的影响,相关学者仍然执着于"信... 尽管我们在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上,完成了一次革命性的思想改造,实现了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飞跃。但由于受到集体意志、思维惯性等因素的影响,相关学者仍然执着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既有观点与方法,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框框中艰难跋涉。"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对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而言无疑是重要的,但也凸显出前所未有的困境。而从教育理论(原理)出发,研究其理论框架对技术命题的"关怀",则可能是摆脱现有困境,助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最终实现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教育理论(原理)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先修课慕课(MOOCAP):我国大学与高中教育衔接的新方式 被引量:20
11
作者 刘永贵 孟夏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2016年第3期15-23,共9页
大学先修课慕课(MOOCAP),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大学与高中教育衔接的主要方式。基于对MOOCAP发展历程的分析,提出慕课认证进入学校学分体系与以信息技术破解大学先修课困局,是催生MOOCAP的关键动因。通过从目标、组织结构、课程、教学、评... 大学先修课慕课(MOOCAP),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大学与高中教育衔接的主要方式。基于对MOOCAP发展历程的分析,提出慕课认证进入学校学分体系与以信息技术破解大学先修课困局,是催生MOOCAP的关键动因。通过从目标、组织结构、课程、教学、评价、成效六方面总结对比中美MOOCAP的发展现状及异同,提出与美国相比,大学与高中在大学先修课标准及学分认证上缺乏共识与合作体制,是阻碍我国MOOCAP发展的主要困难。但困难与机遇并存,MOOCAP是"互联网+"时代我国大学与高中基于在线开放课程进行人才培养协同的创新,是大学招生改革的新措施,也是我国大学先修课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路径,能有效促进我国大学与高中教育的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先修课慕课 MOOCAP 大学与高中教育衔接 学分认证 大学招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时代教育哲学的拓展研究——兼论教育技术学与教育学的深度融合何以可能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刚要 李艺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19,共7页
基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这一教育愿景,该文从教育原理(理论)融合信息技术的角度,深度剖析技术时代教育哲学拓展的理论准备、现实基础与可能框架。20世纪的绝大多数思想家与哲学流派都尤为关注与人类实践活动密切... 基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这一教育愿景,该文从教育原理(理论)融合信息技术的角度,深度剖析技术时代教育哲学拓展的理论准备、现实基础与可能框架。20世纪的绝大多数思想家与哲学流派都尤为关注与人类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技术问题,并形成了一批内容与方法各异的技术理论,这些理论为教育哲学的拓展准备了理论资源;同时,现代技术对教育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均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从而使得教育哲学的技术拓展具备了现实基础;最后,参照教育哲学体系的构建方式,提出教育哲学技术向度的一个可能框架,从抽象到一般包括:教育中的人与技术、教育与技术以及教学与技术,为当前教育和技术的关系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技术哲学 教育哲学 拓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哲学的技术向度: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刚要 李艺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3-29,共7页
教育理论(原理)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日益为教育学家所关注。为了更清晰、更系统地研究这一课题,作者以"教育哲学"作为平台,并借助"教育哲学的技术向度"的概念,引导出对教育中技术问题的整体性理论探讨。具体来说,是基... 教育理论(原理)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日益为教育学家所关注。为了更清晰、更系统地研究这一课题,作者以"教育哲学"作为平台,并借助"教育哲学的技术向度"的概念,引导出对教育中技术问题的整体性理论探讨。具体来说,是基于后现象学"变更—多重稳定"的方法论,从日常流行的"技术工具论"出发,经由后现象学的"工具实在论"和"具身理论",分别对教育中的技术问题进行深刻的哲学反思与探究。最终试图形成教育哲学视域中关于技术理论的分析框架,以期使其成为教育理论(原理)与技术深度融合的一条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哲学 技术向度 后现象学 技术工具论 工具实在论 具身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技术具身性的启示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刚要 李艺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1,共5页
在"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研究中,存在着技术视角缺席的集体性失误。"技术化时代"已悄然来临,且技术正在或已经完成了对生活世界的规定,"生活世界的技术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技术的具身性能够为"生活世... 在"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研究中,存在着技术视角缺席的集体性失误。"技术化时代"已悄然来临,且技术正在或已经完成了对生活世界的规定,"生活世界的技术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技术的具身性能够为"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融通提供学理支持。利用技术的具身性构建具身的学习环境,可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提供一种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科学世界 技术具身性 具身理论 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突与和谐: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生态学治理 被引量:6
15
作者 章宁 俞青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1-34,共4页
跨学科学术组织是大学学术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一个聚合了不同学科的生态环境。在这一生态环境中,不同学科之间会对学术资源进行争夺,并发生权力冲突与文化冲突。要减少或消解学科之间的冲突,使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达到生态和谐,就... 跨学科学术组织是大学学术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一个聚合了不同学科的生态环境。在这一生态环境中,不同学科之间会对学术资源进行争夺,并发生权力冲突与文化冲突。要减少或消解学科之间的冲突,使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达到生态和谐,就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求同存异,形成统一的内生性的组织目标;多元参与,建立组织内部的利益分享机制;协同治理,建立组织内部的权力制衡机制;开放边界,建立学科之间的文化交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组织 学科冲突 学科融合 大学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驱动教育发展序列之:学习辅助工具的沿革历程 被引量:2
16
作者 单美贤 李艺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5-10,共6页
"人与工具的关系"之技术哲学思辨为探析学习辅助工具的沿革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能够满足学习者需求、为学习者服务是学习辅助工具在工具论层面上存在的根据。实在论认为,学习辅助工具主动地参与了学习活动,通过对象化和非对... "人与工具的关系"之技术哲学思辨为探析学习辅助工具的沿革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能够满足学习者需求、为学习者服务是学习辅助工具在工具论层面上存在的根据。实在论认为,学习辅助工具主动地参与了学习活动,通过对象化和非对象化,成为学习"有机体",为学习辅助工具的发展提供了依据。现象学分析表明,只有当学习辅助工具使学习对象(即科学世界)真正向学习者敞开,成为学习者可理解的形式时才有意义,为其实践走向指明了方向:学习辅助工具须与具体的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挖掘出其内在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辅助工具 存在 发展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驱动教育发展序列之:教育环境的“生命力” 被引量:2
17
作者 单美贤 李艺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10,16,共7页
教育环境是人按照自己的目的通过技术创造出来的人为的社会系统,构成了教育主体显现的境域。技术驱动着教育环境作为"寓所"对教育主体显现出来,并推动着教育环境的日益生活化。教育环境的"生命力"在于:从日常经验... 教育环境是人按照自己的目的通过技术创造出来的人为的社会系统,构成了教育主体显现的境域。技术驱动着教育环境作为"寓所"对教育主体显现出来,并推动着教育环境的日益生活化。教育环境的"生命力"在于:从日常经验中的空间性场所转化为教育主体的"存在境域",走向更加"具体的"教育实践,成为教育主体之存在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环境 教育主体 实践场域 生活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育技术学理论的结构、发展阶段及其动因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刚要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8-23,49,共7页
按照科学哲学的相关解读,"科学的"教育技术学理论的结构包含两种陈述:一是静态显形结构,即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具体原理与应用原理;二是动态逻辑结构,即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传统"的内部完善和外在更替的规... 按照科学哲学的相关解读,"科学的"教育技术学理论的结构包含两种陈述:一是静态显形结构,即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具体原理与应用原理;二是动态逻辑结构,即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传统"的内部完善和外在更替的规律。根据"研究传统"的内在规定,可以将教育技术学理论划分为三个前后继承、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通过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研究传统的特点、教育技术学理论的特点及其他相关元素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教育技术学理论的静态显形结构多么完备,它们实质上都在接受动态逻辑结构的引导与制约,动态逻辑结构才是主导教育技术学理论发展的关键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理论 理论的结构 研究传统 历史演变 发展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涯教育视角下普通高中选科指导实践模式的建构及检验 被引量:7
19
作者 顾雪英 陈华若 陈实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77,共15页
新高考改革将选择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带来选择空间的放大和决策时间的前置,而且引发高中生对未来愿景的更多期许。选科指导成为兼及学生当下选择与长远发展的重要契机和有力抓手。基于生涯教育的视角建构涵盖选科指导目标之“谐和”、内... 新高考改革将选择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带来选择空间的放大和决策时间的前置,而且引发高中生对未来愿景的更多期许。选科指导成为兼及学生当下选择与长远发展的重要契机和有力抓手。基于生涯教育的视角建构涵盖选科指导目标之“谐和”、内容之“融和”、路径之“通和”、评价之“正和”为一体的“4和”模式,并通过实践运用检验其效用和价值,旨在回应时代关切。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能显著降低学生选科过程中的决策困难,提升学生生涯发展的成熟度,加深其对高中学习意义的理解,促进由表层学习动机向深层学习动机的转化。实验结果一方面验证了生涯教育视角对于选科指导具有正向作用,另一方面也在操作层面检验了“4和”实践模式的可借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涯教育 选科指导 实践模式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新兴产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策略建构
20
作者 章宁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0-111,共2页
文章认为,高校需要超越创业教育的功利性认识,面向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优化高校创业教育方式,充分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中的作用,通过创业教育有效地实现知识生产、技术转移、产品研发以及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 新兴产业 创业教育 策略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