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字编码的双波束双折叠透射阵列天线
1
作者 梁雅洁 杜勇机 +1 位作者 王泽华 于映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2025年第1期47-51,共5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编码的双波束双折叠透射阵列天线。该天线由主透射面、副反射面以及喇叭馈源组成,其中主透射面能实现x极化波的全反射和y极化波的全透射,副反射面能将馈源发出的线极化波转换为交叉极化反射波。通过合理布局,该天线... 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编码的双波束双折叠透射阵列天线。该天线由主透射面、副反射面以及喇叭馈源组成,其中主透射面能实现x极化波的全反射和y极化波的全透射,副反射面能将馈源发出的线极化波转换为交叉极化反射波。通过合理布局,该天线能将剖面高度减小为传统透射阵的1/4。此外,采用基于数字编码的方式,先将阵面进行离散化编码为M1,然后将两个相位间隔为180°的单元按照特定梯度编码为双波束调制序列M2,最后把M1与M2序列进行叠加实现双波束。对所设计的双折叠双波束透射阵列天线进行实物制作,实测和仿真结果吻合良好。其中,单波束的最大辐射增益达到24.6 dB,口径效率为40.8%,双波束在±19.5°呈现出最大的辐射增益,分别为18.4 dB和17.5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折叠 双波束 透射 数字编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录神经细胞信号的集成微电极阵列系统设计 被引量:1
2
作者 袁丰 王志功 徐跃 《高技术通讯》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22,共10页
设计实现了集成信号处理电路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神经细胞信号记录微电极阵列系统。首先,建立了电极-神经细胞界面模型,通过解析推导及仿真揭示了采用电极记录神经细胞信号的一些结论,为设计良好的微电极阵列(MEA)提供了理论... 设计实现了集成信号处理电路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神经细胞信号记录微电极阵列系统。首先,建立了电极-神经细胞界面模型,通过解析推导及仿真揭示了采用电极记录神经细胞信号的一些结论,为设计良好的微电极阵列(MEA)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设计了新型的跨导运算放大器(OTA),在较低的电源电压和功率下,保持了合适的增益、电源抑制比(PSRR)、共模抑制比(CMRR)和较低的噪声。再次,利用有源低频抑制放大技术,提出了一种系统拓扑结构,弥补了传统电容耦合放大结构的缺点。所设计实现系统的各项性能有较好的平衡性,为记录神经信号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细胞信号记录 微电极阵列(MEA) 跨导运算放大器(OTA) 神经信号放大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波段高增益宽带的异极化透/反射阵列天线
3
作者 杜勇机 王泽华 +2 位作者 张驰 梁雅洁 于映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CAS 2024年第2期138-142,共5页
提出了一种具有新型多功能空间馈电平面的阵列天线,可以同时实现透/反射两个波束。该阵列通过快速响应编码对圆环反射单元和透射单元进行合理分布,以实现不同极化方向的透/反射波束。基于所提出的透射和反射单元,设计并制造了具有25... 提出了一种具有新型多功能空间馈电平面的阵列天线,可以同时实现透/反射两个波束。该阵列通过快速响应编码对圆环反射单元和透射单元进行合理分布,以实现不同极化方向的透/反射波束。基于所提出的透射和反射单元,设计并制造了具有25×25个单元的透射-反射阵列天线,分别产生θ=0°向后的x极化方向的反射波束和θ=180°向前的y极化方向的透射波束。该天线的中心频率为22 GHz,测试结果表明,反射波束最大增益为22 dB,3 dB增益带宽达到28%;透射波束的最大增益为19.2 dB,3 dB增益带宽达到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响应编码算法 多功能 透射-反射阵列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高效率集成电路DFT技术研究
4
作者 蔡志匡 赵泽宇 +2 位作者 杨涵 王子轩 郭宇锋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473-3482,共10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高效率集成电路可测性设计技术.该技术以自动收集的数据作为训练集,以决定系数为评价指标,为每类目标参数选择出最佳预测模型,并预测出基于不同配置参数的可测性设计结构所对应的目标参数,最后使用最优配...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高效率集成电路可测性设计技术.该技术以自动收集的数据作为训练集,以决定系数为评价指标,为每类目标参数选择出最佳预测模型,并预测出基于不同配置参数的可测性设计结构所对应的目标参数,最后使用最优配置推断技术,以目标参数差值的加权和作为衡量指标,输出最优的可测性设计配置参数.实验数据表明,针对可测性设计技术中最重要的测试覆盖率参数,平均预测误差仅为0.0756%;根据目标参数差值的加权和的最小值情况,实现高效推断芯片可测性设计的最优配置参数.该技术的预测效果具有高可靠性,能够在保证高测试覆盖率的前提下,有效减少测试成本和面积开销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测性设计 测试压缩 测试覆盖率 测试时间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规模MIMO NOMA系统中联合功率分配的用户配对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伟 傅友华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2-80,共9页
文中探讨了大规模MIMO非正交多址(NOMA)网络中的用户配对问题。在上行链路,基站根据大尺度衰落系数来完成用户配对,配对的两个用户共享同一个导频,在下行链路,配对的两个用户采用NOMA的形式发送数据。由于用户配对固有地与功率分配交织... 文中探讨了大规模MIMO非正交多址(NOMA)网络中的用户配对问题。在上行链路,基站根据大尺度衰落系数来完成用户配对,配对的两个用户共享同一个导频,在下行链路,配对的两个用户采用NOMA的形式发送数据。由于用户配对固有地与功率分配交织,故根据用户的服务质量(QoS)要求,优化边缘用户(EU)和中心用户(CU)之间的用户配对和功率分配,旨在最大化系统的吞吐量,这是混合整数规划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非凸问题,首先利用交替优化的方法获得最优功率分配矩阵,进而计算出速率矩阵;然后基于匈牙利算法提出最佳用户匹配方案,且考虑到匈牙利算法用户之间的竞争问题,提出一种低复杂度的用户配对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在大规模MIMO NOMA系统中,提出的用户配对的NOMA的性能明显优于正交多址(OMA),并优于采用随机用户配对的NOMA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模MIMO 非正交多址(NOMA) 用户配对 功率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色柔性自支撑胆甾相液晶薄膜反射器件 被引量:1
6
作者 严静 范相文 +2 位作者 屈科 于映 李若舟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30-1337,共8页
一维手性软光子晶体胆甾相液晶(CLC)在防伪标签、纳米激光器和传感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采用多步图案化紫外固化方法并结合清洗-重填工艺,实现了多色的柔性自支撑CLC薄膜反射器件。采用标签打印机打印PET图案作为掩膜版,对可聚合... 一维手性软光子晶体胆甾相液晶(CLC)在防伪标签、纳米激光器和传感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采用多步图案化紫外固化方法并结合清洗-重填工艺,实现了多色的柔性自支撑CLC薄膜反射器件。采用标签打印机打印PET图案作为掩膜版,对可聚合的CLC材料进行紫外固化,得到图案化的柔性自支撑CLC薄膜反射器件。在此基础上,将非固化区域的液晶材料洗去并重新填充不同手性剂含量的CLC,再次图案化紫外曝光,即可实现多色的柔性自支撑CLC薄膜反射器件。研究了不同入射角、弯曲曲率半径和温度对反射器件光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上述方法制备的多色可自支撑反射器件具有良好的柔性,不同曲率半径下的布拉格反射中心波长基本不变。随着温度升高,布拉格反射中心波长红移,且具有良好的线性度。多色的可自支撑柔性薄膜反射器件可拓展CLC在显示、传感、激光防护和微纳光学等领域的进一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甾相液晶 布拉格反射 多色自支撑柔性薄膜 光学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液晶的28 GHz可调反射阵列天线单元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花磊 牛连生 +1 位作者 严静 于映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5-51,共7页
利用液晶作为可调相对介电常数衬底层引入反射阵列天线单元,实现了两款单元反射相位的连续可调。采用了5CB和E7两款液晶,以及0.168 mm和0.203 mm两种垫片厚度,对单元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由于加工误差和液晶材料本身的局限性等因素,... 利用液晶作为可调相对介电常数衬底层引入反射阵列天线单元,实现了两款单元反射相位的连续可调。采用了5CB和E7两款液晶,以及0.168 mm和0.203 mm两种垫片厚度,对单元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由于加工误差和液晶材料本身的局限性等因素,两款单元最佳测试结果分别为在25.2 GHz下实现105°的相移,最大损耗为24 dB,以及在26.05 GHz下实现75°的相移,最大损耗为18 dB。对中心为十字贴片的单元进行了组阵仿真,在液晶层相对介电常数设置为2.4~3.2的条件下,该阵列实现了±45°的宽角度波束扫描。最后,对测得的相移曲线与仿真进行拟合,得到实验中的液晶(5CB)在25.5 GHz左右时的相对介电常数变化范围为2.70~2.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 相对介电常数 反射阵列天线单元 波束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缝隙单元的3D多模频率选择结构研究
8
作者 李波 章一雄 +2 位作者 张万平 汤一铭 薄亚明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2-54,59,共4页
为了实现高性能的滤波响应,提出了一类新型基于缝隙单元的三维多模频率选择结构。首先以传统2D“十字”缝隙型频率选择表面及其级联结构为例,阐述了2D频率选择表面在结构、性能上的优缺点。为了进一步改善滤波性能,分别提出了基于均匀... 为了实现高性能的滤波响应,提出了一类新型基于缝隙单元的三维多模频率选择结构。首先以传统2D“十字”缝隙型频率选择表面及其级联结构为例,阐述了2D频率选择表面在结构、性能上的优缺点。为了进一步改善滤波性能,分别提出了基于均匀缝隙单元、阶梯阻抗缝隙单元、多模吸波式缝隙单元的3D频率选择结构。该类型频率选择结构可基于传输线理论进行分析,在设计频段内可产生多个谐振模式而展现出高性能滤波响应,故在微波毫米波频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选择表面 周期结构 缝隙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相位测量的阵列天线故障诊断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芳芳 李开敏 张业荣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4-940,共7页
传统的阵列天线故障诊断方法要求测量数据同时具有幅度和相位信息,而相位测量通常花费较多,甚至技术上不可行。为了解决该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无相位测量的阵列天线故障诊断方法。首先构造相位误差矩阵,并将其引入阵列天线正向模型,得... 传统的阵列天线故障诊断方法要求测量数据同时具有幅度和相位信息,而相位测量通常花费较多,甚至技术上不可行。为了解决该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无相位测量的阵列天线故障诊断方法。首先构造相位误差矩阵,并将其引入阵列天线正向模型,得到含有未知相位信息的信号模型;然后基于该信号模型,交替迭代求解相位误差矩阵和阵元激励,最终达到对阵列天线故障诊断的目的。数值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在准确性、有效性和鲁棒性上都优于传统阵列天线故障诊断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列天线 故障诊断 无相位 相位误差 正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RS辅助下利用AN对抗窃听的双向通信安全传输方案
10
作者 郁其武 钱慕君 《无线通信技术》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本文研究了IRS辅助的双向通信系统中利用人工噪声对抗窃听的安全传输方案。针对存在主动式窃听和用户间直接连接的一种通用系统模型,从双向通信的可达安全速率域出发,致力于提升该域中的最坏和保密率(SSR)。由于人工噪声对最坏SSR有影响... 本文研究了IRS辅助的双向通信系统中利用人工噪声对抗窃听的安全传输方案。针对存在主动式窃听和用户间直接连接的一种通用系统模型,从双向通信的可达安全速率域出发,致力于提升该域中的最坏和保密率(SSR)。由于人工噪声对最坏SSR有影响,本文在合法用户处采用了人工噪声,通过对人工噪声的功率分配系数以及IRS相移的优化,实现最坏SSR的提高。采用交替优化方法求解相应的优化问题,其中优化功率分配系数的子问题以封闭形式给出最优解,而优化相移的子问题则通过半正定松弛和一种新颖的高斯随机化方法解决。仿真结果证实,该方案比传统方案具有更高的SSR,说明了在双向安全通信系统中采用AN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反射面 物理层安全 双向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应变天线传感器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11
作者 薛瑞 邝野 顾冰菲 《染整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1-6,共6页
传感器是智能穿戴设备的核心元件之一,其发展对可穿戴行业至关重要。天线传感器整合了天线和传感器两个元件的功能,简化了传感系统的结构。从应变天线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出发,综述了柔性应变天线传感器的制作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在健康监... 传感器是智能穿戴设备的核心元件之一,其发展对可穿戴行业至关重要。天线传感器整合了天线和传感器两个元件的功能,简化了传感系统的结构。从应变天线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出发,综述了柔性应变天线传感器的制作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在健康监测和运动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最后提出了柔性应变天线传感器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穿戴 天线 应变传感器 运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分模态分解的癫痫脑电信号分类方法 被引量:15
12
作者 张学军 景鹏 +1 位作者 何涛 孙知信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469-2475,共7页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通过脑电图能非侵入地定位人脑中的致痫区域.为了辨别病灶性和非病灶性癫痫脑电信号,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变分模态分解的癫痫脑电信号自动检测方法,首先将原信号分割成多个子信号,并对各子信号进行变分模态分解,...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通过脑电图能非侵入地定位人脑中的致痫区域.为了辨别病灶性和非病灶性癫痫脑电信号,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变分模态分解的癫痫脑电信号自动检测方法,首先将原信号分割成多个子信号,并对各子信号进行变分模态分解,然后从分解后的不同变分模态函数中提取精细复合多尺度散布熵和精细复合多尺度模糊熵两个特征并利用支持向量机进行分类.针对癫痫脑电的公共数据集,最终的实验结果表明,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三个性能指标分别达到94.24%,95.58%和90.64%,ROC曲线下面积达0.9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脑电 变分模态分解 精细复合多尺度散布熵 精细复合多尺度模糊熵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心音小波神经网络识别系统 被引量:8
13
作者 成谢锋 傅女婷 +2 位作者 陈胤 张学军 黄丽亚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共6页
设计一种心音小波神经网络识别系统,将心音特征抽取、有针对性的神经网络层次化架构和分类识别融合一体,以解决复杂条件下的心音分类识别问题。提出基于心音小波神经网络的识别模型,讨论如何构造心音小波和心音小波神经网络的方法,重点... 设计一种心音小波神经网络识别系统,将心音特征抽取、有针对性的神经网络层次化架构和分类识别融合一体,以解决复杂条件下的心音分类识别问题。提出基于心音小波神经网络的识别模型,讨论如何构造心音小波和心音小波神经网络的方法,重点讨论在网络结构的隐含层中引入心音小波作为激活函数的算法,从而获得一种把心音的针对性学习和心音识别技术高度融合的心音小波神经网络识别系统。通过选取正常心音信号与早搏心音信号作为实验对象,验证了心音小波神经网络识别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并且通过与morlet和Mexican-hat小波神经网络识别系统相比较,证明心音小波神经网络识别系统在收敛性、算法速度上呈现明显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音 识别 心音小波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14.5GHz分布式功率放大器设计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瑛 马凯学 +2 位作者 张翼 张长春 周洪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8-92,155,共6页
对分布式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人工传输线的阻抗特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0.18μm CMOS工艺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具有三级增益单元的分布式功率放大器.放大器中的增益单元采用了具有峰化电感的共源共栅放大器结构,并通过增大人工传输线... 对分布式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人工传输线的阻抗特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0.18μm CMOS工艺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具有三级增益单元的分布式功率放大器.放大器中的增益单元采用了具有峰化电感的共源共栅放大器结构,并通过增大人工传输线的终端负载和优化片上电感的取值使放大器输入和输出端口具有良好的阻抗匹配,同时有效地提升了分布式功率放大器的增益和输出功率.芯片测试结果表明,该放大器3dB带宽达到12GHz(2.5~14.5GHz),3~14GHz频率范围内增益为9.8dB,带内增益平坦度为±1dB,输出功率为4.3~10.3dBm,功率附加效率为1.7%~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放大器 人工传输线 阻抗匹配 功率附加效率 峰化电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光强对聚合物分散液晶电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菲 徐荣青 +1 位作者 李若舟 严静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31-637,共7页
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是液晶微滴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形成的一种具有优异电光性能的材料,PDLC的电光特性对基于PDLC的电光器件的性能具有显著影响。本文对紫外固化光强对PDLC电光特性的影响进行研究。本研究使用紫外照射引发的聚合物诱... 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是液晶微滴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形成的一种具有优异电光性能的材料,PDLC的电光特性对基于PDLC的电光器件的性能具有显著影响。本文对紫外固化光强对PDLC电光特性的影响进行研究。本研究使用紫外照射引发的聚合物诱导相分离方法制备PDLC。在4个不同紫外固化光强(1mW/cm^2、1.8mW/cm^2、3mW/cm^2和9mW/cm^2)条件下制备PDLC样品,并对4个样品的电光特性如电压-透过率、响应时间和迟滞效应进行研究,并对实验结果给出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紫外固化光强的增加,PDLC的阈值电压和饱和电压增加,开态响应时间ton上升,关态响应时间toff下降,同时对于高紫外光强聚合制备的样品迟滞效应也更加明显。本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改变制备过程中的紫外光强来优化PDLC的电光特性,从而获得性能优异的基于PDLC的电光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分散液晶 紫外固化光强 电光特性 响应时间 迟滞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0.13μm SiGe BiCMOS工艺的10 GS/s、3 bit模数转换器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翼 沈宇 +3 位作者 李晓鹏 杨磊 刘中华 郭宇锋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6-33,共8页
基于0.13μm SiGe BiCMOS工艺,文中设计了超高速全并行模数转换器,其时钟采样率为10 GS/s、精度为3 bit。该模数转换器采用全差分的电路结构,其中跟踪保持放大器采用电容增强技术获得大带宽。设计中采用差分编码技术降低编码电路的误码... 基于0.13μm SiGe BiCMOS工艺,文中设计了超高速全并行模数转换器,其时钟采样率为10 GS/s、精度为3 bit。该模数转换器采用全差分的电路结构,其中跟踪保持放大器采用电容增强技术获得大带宽。设计中采用差分编码技术降低编码电路的误码率,提高工作速度。电路仿真结果表明,当时钟采样率为10 GS/s时,ADC电路的微分非线性和积分非线性均小于0.2 LSB。该ADC电路在输入信号频率低于10 MHz时的有效位数大于2.8位,在输入信号频率为1 GHz时的有效位数大于2.5位。在-5 V和-3.3 V供电电压下,电路的总功耗为1.6 W,芯片面积为1.0 mm×1.2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并行模数转换器 SIGE BICMOS工艺 差分编码电路 超高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整流Boost变换器中过零检测电路的设计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莹 夏晓娟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8-73,共6页
为了减少同步整流Boost变换器在轻载模式下电流倒灌现象的发生,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过零检测电路,以检测电感续流为零所用时间为依据判断电感电流是否为零,从而及时关闭同步整流管,有效限制电感电流的倒灌。基于0.35μm CMOS工艺进行设计... 为了减少同步整流Boost变换器在轻载模式下电流倒灌现象的发生,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过零检测电路,以检测电感续流为零所用时间为依据判断电感电流是否为零,从而及时关闭同步整流管,有效限制电感电流的倒灌。基于0.35μm CMOS工艺进行设计及仿真验证,电感电流在4.4 mA时同步整流管关闭,且静态功耗仅为2μA。应用于一款PFM控制模式的同步Boost变换器芯片,经流片后测试,电感电流稳定,倒灌电流很小,性能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零检测 同步整流 BOOST变换器 轻载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P双异质结晶体管工艺ROM-Less架构14 GHz DDS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翼 李晓鹏 +4 位作者 张有涛 张敏 杨磊 CAI Zhi-kuang GUO Yu-feng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4-28,37,共6页
介绍了采用ft/fmax为250/280 GHz的0.7μm InP双异质结晶体管工艺的14 GHz 8bit ROM-Less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电路采用正弦加权非线性数模转换器实现了一种ROM-Less相幅转换,充分发挥了InP-DHBT技术在中大规模混合信号集成电路中的速... 介绍了采用ft/fmax为250/280 GHz的0.7μm InP双异质结晶体管工艺的14 GHz 8bit ROM-Less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电路采用正弦加权非线性数模转换器实现了一种ROM-Less相幅转换,充分发挥了InP-DHBT技术在中大规模混合信号集成电路中的速度优势。为降低功耗,采用了简化的流水线相位累加器。在整个频率控制字范围内,测试得到的平均无杂散动态范围为24.8 dBc。该电路由2122个晶体管组成,功耗为2.4 W,其优值系数为5.83 GHz/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 InP双异质结晶体管 数模转换器 相位累加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静态电流LDO的电路设计 被引量:7
19
作者 夏晓娟 郝梦良 丁玉婷 《电子器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30-836,共7页
基于电流自适应技术增强瞬态响应的特性,设计了一种超低静态电流的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DO)电路。通过优化提出一种自适应电流跃变电路,可实现在空载条件下的静态电流低至380 nA,与传统的电流自适应电路相比,改善了电路在轻负载时的瞬态... 基于电流自适应技术增强瞬态响应的特性,设计了一种超低静态电流的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DO)电路。通过优化提出一种自适应电流跃变电路,可实现在空载条件下的静态电流低至380 nA,与传统的电流自适应电路相比,改善了电路在轻负载时的瞬态响应。采用动态电流的缓冲器增强电路的瞬态响应,同时动态电流缓冲器形成了极点-极点追踪补偿的效果,并结合零点-极点追踪补偿技术保证电路稳定。采用CSMC 0.5μm工艺,通过Cadence工具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LDO电路在输入2.5 V~5.0 V范围内,可稳定输出1.8 V,最大可驱动300 mA负载。在带载50 mA内变化时过冲电压小于60 m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静态电流 低压差线性稳压器 低功耗 电流自适应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控阵天线非对称方向图波束赋形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华美 徐诚 王芳芳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9-53,共5页
在相控阵天线的实际应用中,通过智能优化算法可以快速得到所需方向图以及天线阵列中各天线单元的幅度值和相位值,实现波束赋形的效果。针对粒子群(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算法后期搜索能力弱的问题,在粒子群算法的基础上引... 在相控阵天线的实际应用中,通过智能优化算法可以快速得到所需方向图以及天线阵列中各天线单元的幅度值和相位值,实现波束赋形的效果。针对粒子群(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算法后期搜索能力弱的问题,在粒子群算法的基础上引入了蝴蝶算法(Butterfly Optimization Algorithm, BOA)中的局部搜索机制与莱维飞行因子,采用“精英”粒子筛选模式,提出了一种新的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BPSO(Butterfly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计算结果验证该优化方法与粒子群算法相比,在迭代后期也具有很强的收敛能力,并且收敛速度也优于其他基础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控阵天线 粒子群优化算法 蝴蝶算法 莱维飞行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