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去白细胞输血在大剂量输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疗效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景汉 欧阳锡林 +1 位作者 李蕊 黄宁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50-551,共2页
回顾性调查分析大剂量输血患者 ,比较了去白细胞输血和常规输血患者输血前、输血后 1、3、7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GP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GO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 (TB)、直接胆红素 (DB)、碱性磷酸酶 (ALP)、总蛋白 (TP)... 回顾性调查分析大剂量输血患者 ,比较了去白细胞输血和常规输血患者输血前、输血后 1、3、7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GP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GO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 (TB)、直接胆红素 (DB)、碱性磷酸酶 (ALP)、总蛋白 (TP)、白蛋白 (ALB)、血糖(GLU)、Ca2 + 、总CO2 、pH的变化以及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等多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 ,与常规输血组比较 ,去白细胞输血组输血后 3天GPT降低(P <0 0 5 ) ;输血后 1、3、7天GOT、LDH均降低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输血后 3天TB较低 (P <0 0 5 ) ,而输血后 1、3、7天DB均低 (P <0 0 1)。常规输血组在大剂量输血后总CO2 有一定程度的升高 ,而去白细胞输血组基本保持稳定。两组输血后pH均略有升高 ,无高血K+ 发生 ,输血后 1天血Ca2 + 明显降低 ,输血后GLU明显增高。输血前后两组GLU、ALP、TP、ALB、K+ 、pH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常规使用激素或其他抗过敏药物后 ,大剂量常规输血FNHTR发生率为 2 7% ,而去白细胞输血组仅为 1 9%。提示去白细胞输血在大剂量输血患者中的应用 ,可有效地防止FNHTR的发生 ,改善脏器功能 ,可减少组织受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白细胞输血 大剂量输血 临床应用 疗效 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浮红细胞保存过程中高浓度血小板-白细胞聚合物的形成及其预防措施 被引量:16
2
作者 欧阳锡林 刘景汉 +2 位作者 黄宁 王海宝 Gao Dayong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096-1097,共2页
为研究悬浮红细胞 (CRCs)在体外 4℃保存过程中血小板 白细胞聚合物 (PLA)形成的数量及其变化特点及使用滤器的预防效果 ,将每袋 8个单位分离血浆或富含血小板血浆的CRCs等分为两袋 ,即对照组和滤器过滤组。当天和每周测定对照组和过滤... 为研究悬浮红细胞 (CRCs)在体外 4℃保存过程中血小板 白细胞聚合物 (PLA)形成的数量及其变化特点及使用滤器的预防效果 ,将每袋 8个单位分离血浆或富含血小板血浆的CRCs等分为两袋 ,即对照组和滤器过滤组。当天和每周测定对照组和过滤组CRCs内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 淋巴细胞 (P Lym)聚合物、血小板 单核细胞 (P Mon)聚合物、血小板 中性粒细胞 (P Neu)聚合物及总的PLA百分比率及浓度。结果显示 ,两组经过 4℃保存后 ,CRCs所含PLA比率和浓度都显著升高。与体内循环血液比较 ,P lym、P mon升高 2~ 5倍 ,P neu升高 10~ 2 0倍 ,其中分离血浆制备的CRCs在第 1天就已经显著升高。CRCs内PLA在保存 1周时浓度和比率最高 ,然后缓慢下降 ,但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P neu占总PLA的 80 %~ 90 %。过滤组在保存过程中 ,利用流式细胞术未能检测出其产生的PLA。研究发现 ,在 4℃保存CRCs内检测出高浓度的PLA ,利用去白细胞滤器能有效防止PLA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红细胞 血小板-白细胞聚合物 预防 体外保存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