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商直接投资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宣烨 李洋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54,共13页
基于2009—2019年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及城市面板数据,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FDI可以提升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公司治理三个方面的水平,优化企业ESG表现。机制检验表明,FDI能够通过... 基于2009—2019年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及城市面板数据,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FDI可以提升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公司治理三个方面的水平,优化企业ESG表现。机制检验表明,FDI能够通过强化区域市场竞争、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等渠道提升企业ESG表现。异质性研究表明,非重污染企业与对外投资企业利用FDI强化企业ESG表现的效果更佳;市场分割程度低、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高的地区,FDI对该地区企业的ESG表现提升的促进作用更强。进一步分析表明,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可以分别从强化环境目标约束与提高企业绿色创新两个方面对ESG表现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ESG 融资约束 有为政府 有效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差异性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余泳泽 刘大勇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31,共10页
将中国产业划分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现两者的技术进步路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采用中国工业行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数据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采取模仿性创新的外源式技术进步路径对于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采取自主创... 将中国产业划分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现两者的技术进步路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采用中国工业行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数据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采取模仿性创新的外源式技术进步路径对于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采取自主创新的内源式技术进步路径对于新兴产业的技术进步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对于传统产业升级,应采用技术引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模仿性创新再到自主创新的"渐进性"技术进步路径;而对于新兴产业发展,应采用自主创新的"一步到位"式技术进步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产业 新兴产业 产业结构 技术进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发展、政府激励约束与节能减排效率的门槛效应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余泳泽 杜晓芬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3-99,共7页
节能减排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非合意性产出(污染物)纳入投入和产出导向的DEA模型,计算了我国29个省市的节能减排潜力和效率,并考察了节能减排潜力的地区特征。结果显示,2003年到2009年我国年均节能潜力... 节能减排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非合意性产出(污染物)纳入投入和产出导向的DEA模型,计算了我国29个省市的节能减排潜力和效率,并考察了节能减排潜力的地区特征。结果显示,2003年到2009年我国年均节能潜力约8亿t标准煤,节能效率为0.67;年均COD减排潜力约为300万t,减排效率为0.393;年均二氧化硫减排潜力约为1 300万t,减排效率为0.345。借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思路,本文提出了两个假设命题:(1)一个地区人均GDP只有越过一定的"门槛值"后,技术进步对节能减排的技术效应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节能减排的结构效应才能够显著体现。人均收入与节能减排效率之间存在一个"U"型关系。(2)一个地区政府的激励约束机制只有超过一定的"门槛值"后,技术进步对节能减排的技术效应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节能减排的结构效应才能够显著体现。在实证环节采用Hansen提出的"门限回归"的方法验证了以上两个假设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励约束机制 节能减排效率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被引量:9
4
作者 周绍东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56-160,共5页
突破性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必要条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在于能够引领技术创新走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范式、技术轨道以及技术创新治理模式,并对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趋... 突破性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必要条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在于能够引领技术创新走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范式、技术轨道以及技术创新治理模式,并对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技术创新 技术范式 技术轨道 治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研究述评 被引量:10
5
作者 周绍东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42,56,共4页
活跃的创新活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显著特征,从5个方面梳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现状,分别阐述了产业创新系统的概念既定和框架结构、技术-经济范式、主体共生模式和系统治理模式、技术轨道选择以及政策配套体系等领域的研究... 活跃的创新活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显著特征,从5个方面梳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现状,分别阐述了产业创新系统的概念既定和框架结构、技术-经济范式、主体共生模式和系统治理模式、技术轨道选择以及政策配套体系等领域的研究进展。结论认为,现有研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仍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较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创新系统 技术-经济范式 技术轨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述评 被引量:2
6
作者 檀菲菲 陆兆华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5期125-127,共3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是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也是可持续发展研究关注的前沿与热点。本文梳理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内涵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基础,并评述了国内外指标体系;综述了国内外评价方法,归纳为社会经济学...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是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也是可持续发展研究关注的前沿与热点。本文梳理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内涵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基础,并评述了国内外指标体系;综述了国内外评价方法,归纳为社会经济学方法、生态学方法、系统学方法和新兴方法并阐释其应用现状;针对1999-2013年的相关文献从评价方法、指标涉及领域和研究区域等方面剖析了国内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应用研究的变化和发展;分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的局限性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评价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可持续贸易趋向与中国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司金銮 《江淮论坛》 2001年第5期49-54,共6页
2 0世纪后期国际社会为寻求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解决机制相继推出绿色贸易 (GreenTrade)等一系列政策或制度 ,取得一定成效 ,也引出不少的“争端”。在人类进入 2 1世纪的今天 ,把国际上推行绿色贸易等一系列政策或制度置入可持续发展与全... 2 0世纪后期国际社会为寻求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解决机制相继推出绿色贸易 (GreenTrade)等一系列政策或制度 ,取得一定成效 ,也引出不少的“争端”。在人类进入 2 1世纪的今天 ,把国际上推行绿色贸易等一系列政策或制度置入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化等新的运行体系中考察后发现 ,可持续消费 (SustainableConsumption)全球化趋势客观要求绿色贸易的大发展 ,这便是走向可持续贸易 (SustainableTrade)。本文从可持续消费全球化的进展与必然性角度探讨并推导出国际走向可持续贸易的大趋势 ,重点探析中国促进可持续贸易发展的策略 ,提出政府与企业协调分工的发展模式及其具体对策 ,以期为中国加入WTO提供理论与策略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全球化 可持续贸易 环境约束 政府 企业 协调分工 中国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基础研究与创新知识溢出:来自高校设立技术转移机构的证据 被引量:14
8
作者 余泳泽 唐孝妍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173,共12页
促进高校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已成为我国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以高校设立技术转移机构为外生冲击,利用了中国工企数据库和专利引用数据,采用DID模型研究了高校基础研究对于创新知识溢出... 促进高校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已成为我国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以高校设立技术转移机构为外生冲击,利用了中国工企数据库和专利引用数据,采用DID模型研究了高校基础研究对于创新知识溢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高校基础研究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创新知识溢出水平,表现为高校成立技术转移机构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的专利引用率和专利产出率;(2)高校成立技术转移机构能够促进产学研合作组织更加完整,使得创新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促进高校基础研究的创新知识溢出效应。因此,政策制定者应该更加注重对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转移转化能力培养,促进知识溢出,对于校企合作提供更多优惠政策,塑造良好的产学研环境,从而提升城市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转移 知识溢出 基础研究 高校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一体化水平与经济韧性
9
作者 徐圆 马涛 《南开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146,共21页
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城市群在应对外部冲击、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聚焦城市群经济效应实现的核心要素——一体化,以我国18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对经济韧性的内在... 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城市群在应对外部冲击、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聚焦城市群经济效应实现的核心要素——一体化,以我国18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对经济韧性的内在影响和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城市群一体化水平的提升能够显著增强群内城市的经济韧性,但其作用效果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在单中心结构突出的城市群中,过度集聚导致辐射效应受限,即便推进一体化也难以转化为韧性优势;而多中心协同发展的城市群通过资源整合与功能互补,形成更具韧性的空间组织形态。进一步分析显示,相较于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非中心城市和小城市通过“规模借用”和“顺势调整”,在一体化进程中表现出更强的韧性提升潜力。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提升所带来的市场规模和资源共享、产业协作和功能分工、技术溢出和创新合作是增强群内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机制。基于此,本文建议要以提升一体化水平为核心,构建产业链关联互补、城市功能错位协同的多中心、多层级网络型城市群,同时注重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以强化本地化供应链韧性,从而抵御外部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韧性 城市群建设 一体化水平 集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核算矩阵不同更新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万兴 范金 胡汉辉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7-82,共6页
更新社会核算矩阵(Social Accounting Matrix,SAM)作为一种非调查技术一直受到普遍重视。本文用十种更新方法,包括RAS法、交叉熵法、广义交叉熵法等,以江苏省1997年的宏观和细化SAM为初始表,将其分别更新到2002年的宏观和细化SAM。笔者... 更新社会核算矩阵(Social Accounting Matrix,SAM)作为一种非调查技术一直受到普遍重视。本文用十种更新方法,包括RAS法、交叉熵法、广义交叉熵法等,以江苏省1997年的宏观和细化SAM为初始表,将其分别更新到2002年的宏观和细化SAM。笔者通过保号检验、方向检验和接近程度检验比较了各种方法的更新结果。研究结论显示:第一,基于商的更新方法要优于基于距离的更新方法;第二,保号类方法不仅具有保号的功能,而且在方向检验和接近度检验中有着良好表现;第三,对某些重要系数采用适当的外生估算方式,可以提高SAM更新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核算矩阵 更新方法 竞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贸易的环境技术效应——基于技术溢出视角的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徐圆 陈亚丽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8-156,共9页
在事实现象的启示下,本文从技术溢出的视角研究了国际贸易的环境技术效应。基于"生产-污染"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假设当通过国际贸易购买国际先进环保技术以达到国内减排标准时,导致的技术溢出与扩散会对进口国环境规制和污染减... 在事实现象的启示下,本文从技术溢出的视角研究了国际贸易的环境技术效应。基于"生产-污染"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假设当通过国际贸易购买国际先进环保技术以达到国内减排标准时,导致的技术溢出与扩散会对进口国环境规制和污染减排起到正向作用。在实证部分利用环境技术专利数据构建国际和国内环保技术知识存量对中国经验进行检验。结果证实了国际前沿环保技术存在对中国的溢出与转移,并且帮助了工业废水和CO2的减排,而国际贸易正是这一过程的有效路径,这体现出国际贸易环境技术效应的实现途径,同时国内的相关技术存量促进了对溢出技术的吸收与利用。研究还发现人均收入的提高和政府对社会福利的重视同样对中国节能减排和环境规制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建议政府在开放对外贸易时采取"市场换环保技术"战略,同时支持环保专利国际共享,并改革官员考核指标,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加大对环境等发展问题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技术效应 技术溢出 环境技术知识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务贸易进口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最适强度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唐保庆 仲崇高 王绮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3-48,共6页
本文从知识产权保护视角出发,阐述了服务贸易进口影响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传导机制,运用中国和OECD国家的数据研究了服务贸易进口对TFP增长的影响,并且计算出TFP增长所需要的知识产权保护最适强度。结果表明:1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 本文从知识产权保护视角出发,阐述了服务贸易进口影响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传导机制,运用中国和OECD国家的数据研究了服务贸易进口对TFP增长的影响,并且计算出TFP增长所需要的知识产权保护最适强度。结果表明:1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口无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口则显著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即使考虑了知识产权保护因素,这一结果依然不变;2中国当前的知识产权保护实际强度低于国内R&D投入、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口所需要的最适强度,但OECD国家已经超过了最适强度;3中国国内R&D投入所需要的最适强度低于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口所需要的最适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贸易进口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知识产权保护 最适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发展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微观非平衡效应 被引量:9
13
作者 徐圆 赵莲莲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1-27,共7页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金融发展驱动经济增长的微观途径与机制,同时分析异质性企业对金融发展的差异性反应。文章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为样本,利用非四大行占地区银行业总贷款比重构建金融发展指标。实证结果显示:金融发展虽然能够推...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金融发展驱动经济增长的微观途径与机制,同时分析异质性企业对金融发展的差异性反应。文章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为样本,利用非四大行占地区银行业总贷款比重构建金融发展指标。实证结果显示:金融发展虽然能够推动微观企业整体的产出增长和资本投入,并且对高外部融资依赖行业中的企业作用更明显,但却存在着企业间的非平衡性。首先并非所有企业都因为金融发展而受益,其次盈利能力和生产率水平越高的企业受益越多。总体来说,高生产率、高利润率的民营制造业企业是中国金融发展最大的获利群体。这表明我国渐进式的金融改革不仅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的困境,还能优化资本的配置效率,导致金融要素在工业企业间进行再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发展 微观非平衡效应 资本配置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DI资本挤入(挤出)效应的内在机制及其“门槛特征”研究——理论推导与面板门限实证检验 被引量:7
14
作者 段文斌 余泳泽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9-63,99,共16页
本文首先给出了资本挤入(挤出)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原理,随后利用经济学经典模型进行了数理推导和验证。根据数理模型推导结果,提出了"技术势能"、外资投资规模、潜在市场规模等存在"门限特征"等四个命题。在此基础上... 本文首先给出了资本挤入(挤出)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原理,随后利用经济学经典模型进行了数理推导和验证。根据数理模型推导结果,提出了"技术势能"、外资投资规模、潜在市场规模等存在"门限特征"等四个命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数据根据理论推导模型的结论,通过构造"面板门限回归"模型来对FDI资本挤入(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其"门限特征"进行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实证检验基本验证了以上命题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势能” “门限特征” FDI 资本挤入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汇率波动冲击出口时金融发展的平抑作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圆 余泳泽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4-46,共13页
汇率波动会给出口造成负面冲击,但良好的金融环境却能起到平抑作用。本文首先在理论上证实:面临汇率波动时,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有助于出口企业抵御短期流动性冲击、克服额外的沉没成本并稳定生产。其次基于1997-2013年制造业分行业及分... 汇率波动会给出口造成负面冲击,但良好的金融环境却能起到平抑作用。本文首先在理论上证实:面临汇率波动时,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有助于出口企业抵御短期流动性冲击、克服额外的沉没成本并稳定生产。其次基于1997-2013年制造业分行业及分省份的出口贸易数据,利用DOLS模型从经验角度进行论证。实证分析发现: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出口的负面冲击会在对外部融资依赖较高的行业中被放大,但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出口受到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明显要低,这其中的作用机制体现在对高外部融资依赖度行业的增量效应和对非外资企业的再分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汇率波动 金融发展 平抑效应 融资依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统计改革问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6
16
作者 何苑 张继良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3-107,共5页
当前统计数据失真问题愈演愈烈,对宏观调控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已引起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从管理体制、制度方法、数据源头和部门统计四个方面,将近年来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供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 统计改革 研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技术服务业的聚集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张继良 胡健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12,41,共6页
对高技术服务业的概念、范围及文献进行梳理,从产业集聚方向、程度视角总结归纳高技术服务业的集聚特征。利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依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强度高于传统服务业和制造业... 对高技术服务业的概念、范围及文献进行梳理,从产业集聚方向、程度视角总结归纳高技术服务业的集聚特征。利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依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强度高于传统服务业和制造业,其影响集聚的因素与制造业有所不同,市场规模、运输距离作用在弱化,而由研发投入强度与专业技术人员比重构成的区域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则是影响高技术服务业集聚的主要因素。从区域视角分析,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在交通信息、人力资本、市场化进程上存在显著差异。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影响因素 高技术服务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联盟中的企业知识获取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芸 王道劬 万兴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57-60,共4页
文章基于联盟中企业知识获取的相关理论,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联盟成员个体、成员间关系、及联盟本身对企业知识获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信任、学习动机与学习能力都对知识获取有显著的正影响。联盟的紧密程度高和弱商业导向... 文章基于联盟中企业知识获取的相关理论,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联盟成员个体、成员间关系、及联盟本身对企业知识获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信任、学习动机与学习能力都对知识获取有显著的正影响。联盟的紧密程度高和弱商业导向也有益于企业知识获取。第二,如果联盟成员间技术相似度高,则有助于提高联盟中企业的学习能力,从而间接有助于知识获取。第三,如果联盟成员间的科学与技术互补性强,则有助于提高联盟中企业的学习动机,从而间接有助于知识获取。第四,如果联盟成员间关系紧密,则企业容易与联盟成员建立信任关系,从而间接有助于知识获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联盟 知识获取 结构方程模型 知识互补 知识相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规制约束下的雾霾脱钩效应--基于重污染产业转移视角的解释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书斌 檀菲非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1-7,共7页
分析环境规制约束下重污染产业转移对中国实现工业发展与雾霾污染脱钩的影响效应;探究环境规制约束下重污染产业转移对本地工业发展与雾霾污染脱钩的影响;根据重污染产业向外迁移的特点,提出"寻找污染天堂"式转移和空间邻近... 分析环境规制约束下重污染产业转移对中国实现工业发展与雾霾污染脱钩的影响效应;探究环境规制约束下重污染产业转移对本地工业发展与雾霾污染脱钩的影响;根据重污染产业向外迁移的特点,提出"寻找污染天堂"式转移和空间邻近式转移两种模式,并分别验证重污染产业以上述两种模式进行转移时,对周边地区工业发展与雾霾污染脱钩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重污染产业向外迁移显著促进了本地区工业发展与雾霾污染脱钩,且环境规制强度提高有助于增强重污染产业向外迁移的雾霾脱钩效应;(2)高环境规制地区重污染产业外迁对低环境规制地区雾霾脱钩影响不显著,但如果两地区环境规制强度差距拉大将导致高环境规制强度地区重污染产业外迁对低环境规制地区雾霾脱钩强度的负面影响;(3)重污染产业遵循空间邻近转移模式,由于雾霾污染具有强空间扩散性,导致周边地区重污染产业集聚或外迁均对本地区雾霾污染脱钩产生影响,但如果本地区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则会敦促周边地区重污染产业外迁至更远地区,降低周边地区重污染产业向外迁移对本地区雾霾脱钩强度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产业转移 雾霾脱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多中心一体化发展有利于降低雾霾污染吗?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修岩 梁昌一 李松林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2,共10页
以中国21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首先从规模、位置以及可达性三个方面对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进行测度,然后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识别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其次,从功能、制度、文化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算城市群一体... 以中国21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首先从规模、位置以及可达性三个方面对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进行测度,然后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识别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其次,从功能、制度、文化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算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最后,考察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对多中心空间结构影响雾霾污染的调节效应,即分析在不同的城市群一体化水平下,多中心空间结构对雾霾污染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1)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能够明显缓解雾霾污染。(2)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对多中心空间结构缓解雾霾污染具有正向促进效应,从功能、制度和文化一体化方面进行分析,结论仍然成立。这意味着加强城市群多中心体系的构建可以缓解经济活动过度集中在单一中心城市而造成的雾霾污染,推动城市群一体化水平的提升能够进一步促进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减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多中心空间结构 一体化水平 雾霾污染 调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