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融化:“模仿与独创之消长”——刘半农的文化焦虑与创译成就
1
作者 赵娜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0-176,共7页
随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现代新诗在文化、科技、民族命运的焦虑中诞生。刘半农新诗创作、翻译、批评等全方位的实践,体现了中西文化选择“趋时”与“复古”的交织。他接受西方文化影响,从传统文体跨入新诗创作,是新文学阵营里的战斗者;... 随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现代新诗在文化、科技、民族命运的焦虑中诞生。刘半农新诗创作、翻译、批评等全方位的实践,体现了中西文化选择“趋时”与“复古”的交织。他接受西方文化影响,从传统文体跨入新诗创作,是新文学阵营里的战斗者;他关注中外民谣的搜集,翻译外国民歌,学习江阴民谣,写拟民歌新诗。他的创作融化中国和西方文化资源,在“模仿与独创之消长”中向前探索。从文化焦虑角度看,刘半农在新诗诞生初期的诗歌观念和创作有首创、包容、试验开拓之功;通过《新青年》创作队伍的比较梳理,也能见出他的成就及历史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半农 《新青年》 文化焦虑 白话新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向当下:数字民俗传播生态建构的理论意义与活化路径
2
作者 曹志伟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20,共13页
近年来,数字媒体技术与民俗深度融合,不仅为民俗突破传统活化范式的窠臼创造了机遇,也为民俗新生与再造提供了实践路径。从民俗理论的视角厘清媒介、俗民、民俗三者之间的结构关系,发掘数字与民俗之间的融合切口,系统建构数字民俗传播生... 近年来,数字媒体技术与民俗深度融合,不仅为民俗突破传统活化范式的窠臼创造了机遇,也为民俗新生与再造提供了实践路径。从民俗理论的视角厘清媒介、俗民、民俗三者之间的结构关系,发掘数字与民俗之间的融合切口,系统建构数字民俗传播生态,是民俗能够真正持续“朝向当下”的重要探索方向。为此,不仅需要关注作为文化传播新领域的“数字乡土”,还需明确数字民俗传播生态建构的逻辑与扩布边界,以此找到通过数字建构、数字聚合、数字赋新、数字控制、数字融合等多维度实现民俗创新活化的实践路径与传承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民俗 传播生态 生态建构 多元活化 朝向当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排美好与感知真实:社交平台中“预制朋友圈”的符码重构、仪式操演与数字交往异化 被引量:1
3
作者 段永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4,共13页
“预制朋友圈”用户通过提前策划和编辑内容,在特定时间发布朋友圈,以构建理想化的自我形象。社交平台的算法推荐和互动激励机制逐步激发了用户的自我展示行为,推动用户在符号化互动中实现情感代偿,使人际关系趋于表面化和符号化。预制... “预制朋友圈”用户通过提前策划和编辑内容,在特定时间发布朋友圈,以构建理想化的自我形象。社交平台的算法推荐和互动激励机制逐步激发了用户的自我展示行为,推动用户在符号化互动中实现情感代偿,使人际关系趋于表面化和符号化。预制朋友圈展示的理想化自我构建进一步加剧了用户的自我异化,使虚拟形象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张力不断增强,模糊了真实生活与虚拟展示的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朋友圈 符号消费 情感代偿 自我异化 技术规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中介化的“人-技术”互动:智能摄像头对家庭的关系平衡与情感分化
4
作者 段永杰 周柏均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130,共11页
智能摄像头经历了物质媒介和意义层面的双重再中介化,在家庭使用实践中塑造出新的“人-技术”互动关系。一方面,智能摄像头凭借功能增益和意义赋能,实现了人与媒介技术间的关系平衡,通过远程照护和虚拟共在等功能,维系了异地分居家庭的... 智能摄像头经历了物质媒介和意义层面的双重再中介化,在家庭使用实践中塑造出新的“人-技术”互动关系。一方面,智能摄像头凭借功能增益和意义赋能,实现了人与媒介技术间的关系平衡,通过远程照护和虚拟共在等功能,维系了异地分居家庭的情感联结;另一方面,智能摄像头也带来了家庭成员间的技术感知分化、情感分化和权力结构变化,形成了复杂的“人-技术”互动格局。这反映出媒介技术在人与人交往中的双重性:它为人类交往提供了新的途径和诸多便利,但又暴露出技术对现实情感的规训与遮蔽。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找到技术使用与情感维系之间的平衡点,以发挥媒介技术的正向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中介化 智能摄像头 “人-技术”互动 家庭关系 媒介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女作家满族历史叙事中的女性形象
5
作者 曲圣琪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4-172,共9页
汉、满两族女作家在当代满族历史叙事中,塑造出一系列独具个性的女性形象。其中,满族传统“尊女观念”与现代性的呼应,既是女作家们塑造出满族姑奶奶、女萨满、女政治家形象的现实根源,又是一种被忽略的本土女性主义话语。汉满女作家笔... 汉、满两族女作家在当代满族历史叙事中,塑造出一系列独具个性的女性形象。其中,满族传统“尊女观念”与现代性的呼应,既是女作家们塑造出满族姑奶奶、女萨满、女政治家形象的现实根源,又是一种被忽略的本土女性主义话语。汉满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有微妙的差异,前者侧重刻画汉文化赋予的“智”,后者则着力彰显女性身上的“勇”,将“神性—人性”贯通。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差异是文化多样性的表征。跨族群互文中的满族历史女性形象从单一走向多元,不仅拓展了当代女性文学的版图,而且厘清了本土女性意识形成的内生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族 历史叙事 女性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