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闲置宅基地流转的协同治理能提高基层政府权能满意度吗?——基于南京高淳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黄建伟 董冠宇 张兆亮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2-113,共12页
为探索闲置宅基地流转协同治理与基层政府权能满意度的关系机理,借助SFIC理论假设模型,分析了南京市高淳区闲置宅基地流转协同治理中基层政府的权能满意度问题。结果表明:SFIC模型作为研究分析框架的理论假设得到验证;协同治理对提高基... 为探索闲置宅基地流转协同治理与基层政府权能满意度的关系机理,借助SFIC理论假设模型,分析了南京市高淳区闲置宅基地流转协同治理中基层政府的权能满意度问题。结果表明:SFIC模型作为研究分析框架的理论假设得到验证;协同治理对提高基层政府权能满意度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政府权能中的政府服务职能是协同治理最需补齐的短板。基于以上结论,提出用协同治理的新思路去破解闲置宅基地流转的难题、通过提高闲置宅基地流转中的政府权能质量来疏通协同治理的堵点这两大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闲置宅基地 宅基地流转 协同治理 政府权能 SF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政府参与耕地流转“非粮化”的逻辑及其治理——基于耕地种树绿化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黄建伟 张兆亮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4-123,共10页
研究目的:以博弈论为基础建立双层博弈分析框架,选取耕地流转种树绿化典型案例,复盘地方政府参与耕地流转“非粮化”的博弈过程并揭示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动机和行为逻辑,为国家治理耕地流转“非粮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研... 研究目的:以博弈论为基础建立双层博弈分析框架,选取耕地流转种树绿化典型案例,复盘地方政府参与耕地流转“非粮化”的博弈过程并揭示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动机和行为逻辑,为国家治理耕地流转“非粮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研究方法:质性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耕地流转“非粮化”问题能否得到有效抑制具有明显的情境依赖特征,即各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博弈是耕地流转“趋粮化”和“非粮化”选择的本质。因此,无论对各级政府还是对种粮主体而言,在国家层面对耕地保护实施“辅之以义、辅之以利”又“辅之以法”的“三辅”并治机制才是防治耕地流转“非粮化”的良策。研究结论:为有效防治地方政府参与耕地流转“非粮化”,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应在“三辅”并治的基础上以层层设防的策略来遏制耕地流转“非粮化”的不良趋势,即以“中央政府的奖惩、地方政府的规制、社会媒体的监督和种粮主体的抵抗”这4道防线来筑牢粮食安全的“堤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流转 耕地“非粮化” 粮食安全 双层博弈 政府 案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赋能政府治理现代化:价值行动、治理限度与策略选择 被引量:8
3
作者 詹国辉 魏海涛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55,M0005,共10页
政府治理现代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数字赋能政府治理现代化已然型塑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过程中的重要现实课题之一。数字赋能政府治理现代化实质上映射出“高效化、科学化、智能化以及精细化”等四维特征。本体性视角观之,数... 政府治理现代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数字赋能政府治理现代化已然型塑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过程中的重要现实课题之一。数字赋能政府治理现代化实质上映射出“高效化、科学化、智能化以及精细化”等四维特征。本体性视角观之,数字赋能行动内生出多重价值行动,让政府治理更精准高效,让公共服务更便捷可及,让公共安全防线更加坚固,让数字经济更活力迸发。但在数字赋能政府治理的地方性实践中,存在数治体系融合不畅、数治场景应用不足、数治人才缺口凸显、数治风险激增等多维制约因素,引致了数字赋能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限度。对此,通过构建“数智融合”的三维体系,构筑数字治理多元化场景,培育数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队伍,完善保障机制,以期构建数字赋能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路径体系,旨在推进政府治理的全面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政府治理现代化 数字赋能 数字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数字治理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141
4
作者 黄建伟 陈玲玲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6-95,共10页
数字治理是数字化技术与治理理论的融合,其具有提供智能化公共服务、推动公民互动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创新的作用。通过对国内近十四年数字治理期刊论文的文本分析发现,我国数字治理理论研究在指导实践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 数字治理是数字化技术与治理理论的融合,其具有提供智能化公共服务、推动公民互动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创新的作用。通过对国内近十四年数字治理期刊论文的文本分析发现,我国数字治理理论研究在指导实践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数字治理研究方法和对象单一、研究内容趋同。推动数字治理的实证理论研究、公民的互动参与、基层数字治理的研究将成为未来数字治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数字治理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数字"与"治理"如何平衡、人工智能时代数字治理中政府角色如何定位等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治理 数字治理 政府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服务悖论到价值释放:公共数据供给的治理逻辑重构与优化路径
5
作者 薛金刚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1-70,共10页
基于公共服务逻辑视角的研究发现,公共数据供给是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公共服务过程。公共数据的特殊属性使从公民数据到公共数据的转变过程成为“惊险一跃”。当前主要矛盾在于:社会公众缺乏参与公共数据供给过程的制度... 基于公共服务逻辑视角的研究发现,公共数据供给是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公共服务过程。公共数据的特殊属性使从公民数据到公共数据的转变过程成为“惊险一跃”。当前主要矛盾在于:社会公众缺乏参与公共数据供给过程的制度化渠道,引发数据公益与变现、数据服务与参与、数据安全与需求等“服务悖论”。为克服这种结构张力,亟需把社会公众的主动参与纳入公共数据供给的服务过程中,通过创新协作模式、完善制度设计、重构价值共识,平衡公共数据供给的活力与秩序,实现公共数据供给的价值共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数据供给 服务悖论 公共服务逻辑 价值共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数字治理“局部空转”困境及其多维治理
6
作者 詹国辉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109,共10页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之一。数字治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在基层数字治理实践中,“局部空转”问题愈发凸显,并具体呈现为象征性、选择性和转移性等多重行动面向。在基层数字治理场域空间中,政治任务硬推的高压传导和...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之一。数字治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在基层数字治理实践中,“局部空转”问题愈发凸显,并具体呈现为象征性、选择性和转移性等多重行动面向。在基层数字治理场域空间中,政治任务硬推的高压传导和政治避责的留痕应对、数字悬浮与技术非适配性、主体弱协同与治理脱嵌等多重因素,共同引发了基层数字治理的“局部空转”困境。对此,亟须通过构建制度、技术与行动视角下的多维路径体系,消解基层数字治理的“局部空转”困境,全面实现基层数字治理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数字治理 局部空转 场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覆盖能促进闲置宅基地流转吗?——基于苏浙皖赣四省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黄建伟 叶琳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8-206,共9页
基于对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1 053户农户的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网络覆盖对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网络覆盖对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此外,性别、年龄、是否购买养老保险、是否掌握传统手工艺... 基于对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1 053户农户的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网络覆盖对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网络覆盖对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此外,性别、年龄、是否购买养老保险、是否掌握传统手工艺以及宅基地是否确权对农户闲置宅基地流转行为也有显著正向影响;对于安徽和江西的农户、宅基地离城区中心较近的农户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户,网络覆盖对其宅基地流转行为的影响较大。基于此,就加快推进闲置宅基地流转而言,建议优先考虑完成欠发达地区城区附近闲置宅基地的网络覆盖任务,继续推进近郊区网络覆盖工程的实施,同时重视农民网络素养的培育和乡村政务服务平台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覆盖 政府权能 闲置 宅基地流转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政策议程研究的“知识图谱”:趋势、热点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汪家焰 钱再见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3-51,共9页
政策议程研究是中外公共政策研究者都十分关注的话题,我国政策议程研究起步虽晚,但发展的势头依然迅猛,积累了诸多有益的研究成果,并初步形成了本土特色。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国内政策议程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可以呈现出我国... 政策议程研究是中外公共政策研究者都十分关注的话题,我国政策议程研究起步虽晚,但发展的势头依然迅猛,积累了诸多有益的研究成果,并初步形成了本土特色。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国内政策议程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可以呈现出我国政策议程研究的动态趋势和前沿议题分布。研究发现,目前国内政策议程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基于西方政策议程研究的概念性介绍和理论探讨,基于政策议程设置经典理论模型的实证案例分析,基于网络与新媒体背景的政策议程研究,基于本土制度环境的政策议程设置经验总结。然而,研究中也存在重复研究比较明显,创新性不足,本土化研究不充分等局限。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展政策议程的本土化研究,提升研究的创新性;开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政策议程设置相关性研究,形成中国特色政策议程理论体系;推进政策议程设置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增强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政策 政策议程 知识图谱 可视化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协商民主治理有效的内在逻辑与优化路径——以Y市政协云平台为例 被引量:6
9
作者 詹国辉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7,共14页
协商民主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地化实践的重要一环,如何推动协商民主的数字化改革已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地方性治理实践的重要课题。面向数字化情景构建数字协商民主的分析框架,有助于从整体视角厘清全过程人民民主地方性实践的理论逻辑... 协商民主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地化实践的重要一环,如何推动协商民主的数字化改革已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地方性治理实践的重要课题。面向数字化情景构建数字协商民主的分析框架,有助于从整体视角厘清全过程人民民主地方性实践的理论逻辑,着力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阐释效度。基于此,通过对Y市政协云平台的案例分析发现:Y市以“一网一微一端”、六大在线系统、三大特色版块架构出数字政协云平台,借助这一平台充分发挥数字赋能优势,扩大数字协商半径,推动深度协商;高效服务委员,促进充分表达;提供数据支撑,保障科学履职;数字热点采集,助力民主监督。这些构成了数字协商民主治理有效的内在逻辑。但在数字协商民主的地方性实践中仍面临数字素养阙如、协同机制受限、技术延伸不足、平台建设难以持续、法律制度建设不完善、公共伦理风险等多维治理实践困境,引致数字协商民主的治理限度。为此,通过重塑数字认知与意识、有序构建协同机制、夯实数字技术的保障效应、激发平台建设的新活力、健全法律制度以及重构伦理安全等多维路径,力图促成数字协商民主的有效治理,进一步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数字协商民主 数字赋能 政协云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红梅 李建豹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86,共10页
基于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和空间自相关探讨了高质量发展和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借助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分析高质量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高... 基于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和空间自相关探讨了高质量发展和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借助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分析高质量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及各维度指数均表现为波动上升态势,且均呈明显的空间分布不均衡。(2)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强度均值呈“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发展趋势,其标准差与均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对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且相对差异与绝对差异之间差距持续扩大,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其空间分布不均衡。(3)高质量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创新发展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主要驱动力;协调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绿色发展对本市碳排放强度具有促进作用,但不明显,对相邻市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共享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碳排放强度 熵值法 空间杜宾面板模型 长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移风易俗“治理偏差”的生成逻辑与优化路径——来自黔地的案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詹国辉 李震戟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6-233,共8页
基于政治、文化与技术的三维视角,建构乡村治理偏差的分析框架,通过黔地N镇案例阐释乡村移风易俗治理偏差现象。结果表明:乡村移风易俗治理偏差实践样态,会引致治理实效与预期目标的相互脱节、信任危机与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偏差、治理手... 基于政治、文化与技术的三维视角,建构乡村治理偏差的分析框架,通过黔地N镇案例阐释乡村移风易俗治理偏差现象。结果表明:乡村移风易俗治理偏差实践样态,会引致治理实效与预期目标的相互脱节、信任危机与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偏差、治理手段僵化与秩序稳定的张力矛盾等多维负效应。乡村移风易俗治理偏差现象在政治上主要由多重压力与利益的驱动导致,在文化上主要由传统文化认同缺失与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导致,在技术上主要由治理手段的单一与数字化应用的反向掣肘导致。基于此,从政治、文化以及技术三维度出发,构建有效治理路径体系,以期消解乡村移风易俗中治理偏差现象,旨在促成乡村治理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移风易俗 治理偏差 治理有效 乡村治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迁移经历、生活压力与我国女性生育意愿实现 被引量:5
12
作者 曾迪洋 高洋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3-103,159,共12页
在我国流动社会与低生育率的双重背景下,以往研究多关注人们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状况及其二者间的偏离,尚未将二者建立直接联系来分析迁移群体生育意愿的释放与实现。对此,本文基于成本效用理论,通过建构"生育意愿实现度"指... 在我国流动社会与低生育率的双重背景下,以往研究多关注人们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状况及其二者间的偏离,尚未将二者建立直接联系来分析迁移群体生育意愿的释放与实现。对此,本文基于成本效用理论,通过建构"生育意愿实现度"指标来考察迁移对生育意愿实现的影响。研究使用CLDS2016数据并结合《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发现:首先,迁移对生育意愿实现形成显著的抑制作用,且随着迁移次数的增多,生育意愿越不容易得到实现;其次,迁入地生活压力的提高是迁移抑制生育意愿实现的重要机制,生育的“经济空间”越小,生育意愿就越难以实现。本文认为,经济因素是迁移群体生育意愿转化为生育行为的关键要素之一,破除收入壁垒与降低育儿成本是释放迁移群体生育意愿的双重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移 生育意愿实现 地区生活压力指数 成本效用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工作介入酒驾行为社区矫正:实践逻辑与反思——来自N市M区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2
13
作者 熊菲 沈晖 詹国辉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5-107,共13页
社区矫正制度无疑有助于预防和降低再犯罪的可能,以促其矫正对象能够有序地“回归社会”。本文以矫正社会工作为视角,以酒驾服刑人员及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展开定性研究分析。研究发现:(1)酒驾行为社区矫正实践在社会效益、矫... 社区矫正制度无疑有助于预防和降低再犯罪的可能,以促其矫正对象能够有序地“回归社会”。本文以矫正社会工作为视角,以酒驾服刑人员及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展开定性研究分析。研究发现:(1)酒驾行为社区矫正实践在社会效益、矫正对象效益等方面有成效;(2)社会工作介入酒驾行为社区矫正服务的实践逻辑,即:理念转变—服务介入—制度性建构;(3)社会工作介入酒驾行为社区矫正实践中的现实困境——资源性困境和专业性困境。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对其进行了反思与讨论,以优化社会工作介入酒驾行为社区矫正服务,助推矫正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的稳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社区矫正 酒驾行为 矫正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内涵、特征意蕴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17
14
作者 詹国辉 王啸宇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25,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路径,同时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而存在。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植根于本土化场域所内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显现出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路径,同时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而存在。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植根于本土化场域所内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显现出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五维特征意蕴。应基于党建、政治、经济、法治、社会、文化、生态以及安全等多维现代化视角,构建可行路径体系,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深度贫困地区的自适应创新发展路径 被引量:7
15
作者 戴祥玉 詹国辉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25,共11页
探索可持续的创新路径是建立健全原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机制的必然要求。嵌入地方性知识生产的自适应创新,在巩固原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回应共同富裕创新诉求并提升宜居宜业水平方面具有显著实践优势。结合原... 探索可持续的创新路径是建立健全原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机制的必然要求。嵌入地方性知识生产的自适应创新,在巩固原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回应共同富裕创新诉求并提升宜居宜业水平方面具有显著实践优势。结合原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创新实践发现,基于先赋性资源培育差异化发展优势、依托制度性设计构建在地化益贫机制、增强主体性自觉并打造复合化治理体系是其自适应创新的实践逻辑。长效推进原深度贫困地区农村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应兼顾创新导向、创新过程和创新主体的地方性知识再生产诉求,通过共谋发展规划、共推结构优化、共享发展成果、共创区域特色,以引导外援资源的在地化发展、构建全面乡村振兴中的同盟关系、提升驻村主体自主适应乡村环境的活力并提升本地差异化发展的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深度贫困地区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自适应创新 地方性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