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贝母中主要生物碱的HPLC-ELSD定量分析及安全性评价
1
作者 解鹏 李小平 +3 位作者 吴晨奇 蒋静 杨亚楠 席婧超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09-214,共6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对不同产地的湖北贝母中的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贝母辛3种主要生物碱进行含量测定与比较。同时,利用小鼠原代脾淋巴细胞,通过MTT比色法进一步评估了这些生物碱的安全性,以期为湖北贝母...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对不同产地的湖北贝母中的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贝母辛3种主要生物碱进行含量测定与比较。同时,利用小鼠原代脾淋巴细胞,通过MTT比色法进一步评估了这些生物碱的安全性,以期为湖北贝母的临床用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产地的湖北贝母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贝母辛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HB-1至HB-5这5个产地的湖北贝母中,贝母素甲的含量范围为31.5~117.4μg/g,贝母素乙的含量则介于359.3~1 412.4μg/g之间,而贝母辛的含量从224.3~967.5μg/g不等。其中,HB-2产地的湖北贝母在3种生物碱的含量上均表现出最高水平。进一步的安全性评估显示,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贝母辛的半数致死量(CC50)分别为153.24、85.05、62.64μg/mL,值得注意的是,贝母辛显示出最高的细胞毒性,其CC50值为62.64μg/mL。总之,HPLC-ELSD法测定生物碱和MTT比色法评估安全性表明,不同产地的湖北贝母在生物碱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且部分生物碱具有较高的细胞毒性,这有助于在实践中更加安全合理地使用湖北贝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贝母 生物碱 HPLC-ELSD 安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瘟病毒疫苗株UL35缺失株的构建及其免疫保护效果评价
2
作者 陈柳 相生瑞 +5 位作者 云涛 倪征 华炯钢 朱寅初 张存 叶伟成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933-3941,共9页
为研究鸭瘟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UL35基因缺失DEV疫苗株的生物学特性和对强毒株攻击的免疫保护效果,本研究在鸭瘟病毒疫苗株感染性克隆pDEV-EF1基础上,通过“Red E/T两步重组”技术,构建了UL35基因缺失的pDEV-ΔVP26突变体克... 为研究鸭瘟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UL35基因缺失DEV疫苗株的生物学特性和对强毒株攻击的免疫保护效果,本研究在鸭瘟病毒疫苗株感染性克隆pDEV-EF1基础上,通过“Red E/T两步重组”技术,构建了UL35基因缺失的pDEV-ΔVP26突变体克隆,并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s)获得了重组病毒rDEV-ΔVP26,进而对重组病毒细胞生物学特性和免疫保护能力进行了评估。病毒一步生长曲线测定表明,rDEV-ΔVP26的滴度从24~84 h稳步上升,达到峰值10^(5.36)TCID_(50)·0.1 mL^(-1)。在此期间,rDEV-ΔVP26滴度较亲本毒株rDEV-EF1相比有所降低。蚀斑面积测定发现rDEV-ΔVP26蚀斑面积较亲本株rDEV-EF1减少了10.60%,说明UL35基因缺失会轻微影响病毒扩散并降低病毒滴度。动物试验表明,1×10^(6)TCID_(50)的rDEV-ΔVP26对30日龄麻鸭无致病作用,且1×10^(5)TCID_(50)滴度的rDEV-ΔVP26免疫组在强毒株攻击下的保护率与相同剂量的rDEV-EF1对照组一致。该研究表明,UL35为DEV复制非必需基因,且当接种合适剂量的病毒液时,UL35缺失不影响鸭瘟病毒疫苗株的免疫保护效果。该研究为研发用于区分疫苗免疫和野毒感染的DEV鉴别诊断疫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瘟病毒 VP26 非必需基因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2016—2021年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及基因组特征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聂俊伟 周璐 +3 位作者 瞿志鹏 洪捷 鲍倡俊 谈忠鸣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7-474,共8页
目的了解江苏地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及基因特征。方法收集2016—2021年江苏地区各哨点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肉汤稀释法对分离株进行10类1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对分离株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多位点序列分型,综... 目的了解江苏地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及基因特征。方法收集2016—2021年江苏地区各哨点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肉汤稀释法对分离株进行10类1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对分离株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多位点序列分型,综合抗菌药物耐药性数据库(CARD)扫描分析耐药基因。结果2016—2021年通过致病菌识别网12个市的哨点医院收集患者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101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全部菌株对共计6类8种抗菌药物全部耐药,包括酰胺醇类抗生素氯霉素、磺胺类的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头孢菌素类的头孢噻肟和头孢唑林、四环素类的四环素、青霉素类的氨苄西林及氨苄西林/舒巴坦以及β-内酰胺类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45.54%的分离株为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两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已分别达45.54%、39.60%;耐10种以上抗生素的菌株达63.36%;共发现35种耐药表型,其中1株菌对19种抗菌药物广泛耐药,耐药谱为AMC-AM-SAM-CZ-CTX-C-TE-SXT的菌株最多(31.69%,32株)。多位点序列分析发现75个ST型,聚类发现ST 262处于中心点,并遗传进化出11个亚型或分支。全基因组扫描发现6类18种抗菌药物耐药基因,crp P基因的携带情况与表型完全一致。结论2016—2021年江苏地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严重,两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耐10种以上抗生素的菌株比例高于国内其他省份,应引起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 全基因组测序 耐药基因 多位点序列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纯品含量的柱前衍生超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崔宏恩 冯速 +4 位作者 叶人元 刘阳 方帅 朱茂林 樊晓琳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41-1146,共6页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被酸水解后,以氨基酸混合溶液国家标准物质为标准,γ-氨基丁酸为内标,经柱前衍生剂处理,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可测定其中天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精氨酸4种衍生物的量,进而推算出H-FABP纯品的含量。将...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被酸水解后,以氨基酸混合溶液国家标准物质为标准,γ-氨基丁酸为内标,经柱前衍生剂处理,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可测定其中天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精氨酸4种衍生物的量,进而推算出H-FABP纯品的含量。将此方法的测定结果与同位素稀释质谱法测定H-FABP含量的结果相比较,可验证所建方法的准确性。实验显示,在最优条件下,所建立的柱前衍生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中H-FABP含量测定结果为0.1113 mg/mL,相对标准偏差为2.03%,扩展不确定度为0.0027 mg/mL(k=2),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1.16×10^(-3) mg/mL和3.86×10^(-3) mg/mL。此外,该方法成本较低且溯源链清晰,可作为一种补充验证方法用于纯品H-FABP标准物质的定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定量分析 柱前衍生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同位素稀释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