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线协同设计中用户的产品偏好差异检验与识别
1
作者 叶家磊 何晓佑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4-150,共7页
在线协同设计平台中的定制行为会影响用户对产品的态度,识别具体的产品偏好差异有助于进行针对性的产品设计,迎合用户需求并提高满意度。针对这一现象,采用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平台内外的产品数据,识别用户在协同设计平台和电... 在线协同设计平台中的定制行为会影响用户对产品的态度,识别具体的产品偏好差异有助于进行针对性的产品设计,迎合用户需求并提高满意度。针对这一现象,采用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平台内外的产品数据,识别用户在协同设计平台和电商平台中的产品偏好转变现象,从款式、色彩、图案和文化元素四项指标,检验并查看产品偏好的差异性和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与普通电商平台相比,在线协同设计时的四项偏好指标均存在差异表现,且色彩和文化元素指标差异显著,还反映出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增长以及产品识别能力和形态包容度的提高。该结果为在线协同设计平台中的产品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资料,有望推动平台的发展与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协同设计 产品偏好差异 产品设计 用户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陶瓷寿桃纹样的装饰解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朱诣 李光蕾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111,共12页
清代制瓷工艺是古代中国陶瓷行业的最高峰,而作为清代具代表性的陶瓷传统装饰纹样之一的寿桃纹,呈现出清代陶瓷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和独具特色的装饰纹样。目前对于陶瓷寿桃纹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现有图片和文献资料对清代陶瓷寿桃纹样... 清代制瓷工艺是古代中国陶瓷行业的最高峰,而作为清代具代表性的陶瓷传统装饰纹样之一的寿桃纹,呈现出清代陶瓷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和独具特色的装饰纹样。目前对于陶瓷寿桃纹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现有图片和文献资料对清代陶瓷寿桃纹样的装饰构图、结构寓意、装饰技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清代陶瓷寿桃纹的装饰构图主要采用分层式、同心圆式、放射式和散点式构图,寿桃纹主要以单独纹样、连续纹样、组合纹样结构形式装饰于陶瓷器物表面,并具有“吉祥长寿”“五福捧寿”“八仙祝寿”“多福多寿”等寓意,清代寿桃纹制瓷工艺主要受到中国画、西方珐琅、油画等技法的影响,形成具有中西特色的新彩、粉彩、珐琅彩等寿桃纹陶瓷装饰技法,将清代陶瓷装饰工艺发展到了巅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寿桃纹样 装饰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开光装饰特征的嬗变
3
作者 朱诣 李光蕾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126,共10页
从元代至清代景德镇陶瓷开光装饰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随着社会环境的衍变、制瓷工艺的发展以及审美认识的变化,陶瓷开光装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装饰特征。从开光装饰的技法、构图形式、外轮廓、开光内纹样、色彩以及地子的处... 从元代至清代景德镇陶瓷开光装饰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随着社会环境的衍变、制瓷工艺的发展以及审美认识的变化,陶瓷开光装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装饰特征。从开光装饰的技法、构图形式、外轮廓、开光内纹样、色彩以及地子的处理来研究元至清代景德镇陶瓷开光装饰特征的嬗变。开光装饰技法由元代简单向复杂、颜色由元代单色向明代五色再到清代多色发展;构图形式由元代复杂到清代精炼;外轮廓形式由元代的单一到清代抽象;开光内纹样由元代图案性到清代绘画性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清时期 景德镇陶瓷 开光装饰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匈奴铁马骑装至东洋雅乐舞服——古代服饰“吊敦”的传奇发展史 被引量:10
4
作者 程雅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35 205,205,共8页
吊敦,一种起源于匈奴的铁马骑装,在汉代时伴随骑兵以及其戎服一起传入的中原,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广泛传播。唐代"吊敦"融入了当时戏剧服饰体系中,随着中日乐舞交流而跨海东渡至日本,而后与日本民族服饰糅合成雅乐服饰"裳... 吊敦,一种起源于匈奴的铁马骑装,在汉代时伴随骑兵以及其戎服一起传入的中原,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广泛传播。唐代"吊敦"融入了当时戏剧服饰体系中,随着中日乐舞交流而跨海东渡至日本,而后与日本民族服饰糅合成雅乐服饰"裳"得以保存,而中原地区戏剧服饰之"吊敦"则逐渐变为宋金杂剧中"女扮男相"的"行头"。作为戏剧服饰的吊敦本身的演变过程亦充满了"戏剧性",文明的交相辉映使这一平凡的服饰具有重大的文化传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吊敦 骑马服饰 杂剧 女扮男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权·预兆·庇护——东亚佛教理想皇权“转轮王”图像的演变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程雅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3-89,共7页
近年来关于"转轮王"思想研究日渐成为文史研究者的焦点,其独特的宗教性与政治性结合体身份,以及与武则天统治的关系都引发争议。目前学者们多从其佛经与文史资料方面研究,唯独对其图像学研究较为忽略。且目前研究成果仅局限... 近年来关于"转轮王"思想研究日渐成为文史研究者的焦点,其独特的宗教性与政治性结合体身份,以及与武则天统治的关系都引发争议。目前学者们多从其佛经与文史资料方面研究,唯独对其图像学研究较为忽略。且目前研究成果仅局限在古代中国,而"转轮王"流传于整个东亚,只有放置在东亚文明圈视野下才能洞察其完全本源。因此本文在东亚文明交流视野下,针对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转轮王"图像、北魏以后传入中国的转轮王图像、随密教传入日本的"金轮圣王"图像做对比分析,归纳出转轮王从起源开始至东渡日本的三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特征,深究其蕴含的演变深意,并就其如何从世俗统治者转变至佛教最高神祇作出分析与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佛教 理想皇权 七宝 转轮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亚“犬神”至中原“狻猊”——古代天王造像之“兽首吞臂”溯源与东传演变考 被引量:2
6
作者 程雅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14,共9页
唐宋时期"天王""镇墓武士"造像中,手臂与肩部连接处常筒饰威慑恫吓的"兽首",现代学者将其称为"兽首含臂"。"兽首吞臂"最初起源于粟特民族古老的"犬神"崇拜,并在北魏时期... 唐宋时期"天王""镇墓武士"造像中,手臂与肩部连接处常筒饰威慑恫吓的"兽首",现代学者将其称为"兽首含臂"。"兽首吞臂"最初起源于粟特民族古老的"犬神"崇拜,并在北魏时期随着粟特商人带入中原,并影响了初唐时期以"毗沙门天王"为代表的天王造像装饰,还影响了唐宋镇墓武士造像装饰,其母题呈现多元化。而当时中原正处于唐文明最为鼎盛时期,强盛的唐文明对外域文明有着极强的文化改造力,唐代不仅吸收了中亚的"犬神吞臂"母题装饰,并且将其改造为中原天王造像的"狻猊吞臂"。这一母题演变还体现在了不断从唐文化中汲取文明的日本佛教造像演变中,其艺术特征或许受到日本本土神道信仰中的"龙蛇"信仰影响,增加了日本"龙"或"蛇"的艺术面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王 兽首吞臂 犬神 狻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宗登作品
7
作者 张宗登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18-318,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五彩瓷边饰纹样题材演变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朱诣 李光蕾 《中国陶瓷》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4-131,共8页
五彩瓷起源于明初,在清代康熙时期达到艺术的巅峰,并形成康熙五彩独有的边饰语言。主要通过明清五彩瓷边饰纹样的云、几何、植物等常见题材纹样的列举和分析,得出明清五彩瓷边饰纹样题材由单一带状向组合复合、由疏朗向繁密、由具象向... 五彩瓷起源于明初,在清代康熙时期达到艺术的巅峰,并形成康熙五彩独有的边饰语言。主要通过明清五彩瓷边饰纹样的云、几何、植物等常见题材纹样的列举和分析,得出明清五彩瓷边饰纹样题材由单一带状向组合复合、由疏朗向繁密、由具象向抽象、由图案化向程式化演变的特点,对当代五彩瓷边饰纹样题材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五彩瓷 边饰纹样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