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技术发展视域下的艺术学理论创新 被引量:3
1
作者 宋德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5-31,共7页
纵观艺术发展历程,艺术和技术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等新技术手段的融合,技术进步呈指数性增长,把艺术发展带入全新阶段。不容忽视的是,技术进步也给艺术发展带来争议和困扰,技术的介入使学者们对艺术的价值... 纵观艺术发展历程,艺术和技术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等新技术手段的融合,技术进步呈指数性增长,把艺术发展带入全新阶段。不容忽视的是,技术进步也给艺术发展带来争议和困扰,技术的介入使学者们对艺术的价值和纯粹性提出质疑,甚至得出艺术终结论的判断。艺术学理论作为新兴学科,其主要任务就是揭示艺术一般规律,为其他具象艺术学科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持。面对当前技术大潮,艺术学理论必须要在对既往艺术发展规律总结的基础上,加强前瞻性创新研究,对于技术发展背景下艺术本质的再定义、艺术和技术对立统一关系、艺术价值体系重构及学科自身发展完善等时代命题,从艺术哲学高度予以回应和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艺术学理论 艺术 理论研究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象学视域下文化消费现象研究新径探索
2
作者 徐望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1-176,共6页
基于现象学视域,运用现象学方法,可以开辟文化消费现象研究新径。这将有助于研究者发现、遴选文化现象,探究揭示现象所现的本质性存在。这要求研究者锁定文化消费现象为研究对象。进一步,确立本质直观、存而不论、意向投射、“被给予”... 基于现象学视域,运用现象学方法,可以开辟文化消费现象研究新径。这将有助于研究者发现、遴选文化现象,探究揭示现象所现的本质性存在。这要求研究者锁定文化消费现象为研究对象。进一步,确立本质直观、存而不论、意向投射、“被给予”等对文化消费现象的观察姿态;同时确立观察点,如文化生产和消费主体的意向性结构、文化产品的质素、文化产品现象(所现之象)的典型性、文化产品现象(现出象来)的清晰度、文化产品现象(所现之象)与生活世界的关联度等。最后,对文化消费现象进行直观与反思,应追问:这种现象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将怎样发展?对于这种现象如何反思?研究者要特别注意以“澄怀味象”的态度进行本质直观,并进行反求诸己的现象学反思,不断深化对文化消费现象的思考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现象级 文化消费现象 文化消费意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后身体文化消费:数智人文境脉中文化消费的身体转向
3
作者 徐望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7-68,共12页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与普及性应用,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从数字时代到数智时代的历史迁跃,数智人文境脉由此形成。在此境脉中,区别于自然化身体的技术化身体成为一种重要的现象,亦即后身体现象。当下,AI已演变为一种非主体的“...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与普及性应用,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从数字时代到数智时代的历史迁跃,数智人文境脉由此形成。在此境脉中,区别于自然化身体的技术化身体成为一种重要的现象,亦即后身体现象。当下,AI已演变为一种非主体的“主体”,与人类主体共存。这在具有身体经验性的AI文化消费实践中表现为消费者与消费对象的共时后身体化,进而催生出独特的后身体化消费体验。在这一直接由AI技术催化而生的文化消费身体转向进程中,消费价值建构应以“重塑身体自我”为核心目标。这需要认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镜像映射关系,思辨身体与后身体之间的反身性结构,在技术规训中寻求突破,通过生产性消费实践实现身体自我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人文境脉 人工智能 文化消费 后身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重塑文化经典新生命——兼论两种“沉浸式”的差异及其文化意义
4
作者 管宁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9-159,共11页
数字时代,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极大改变了文化传承发展模式,但文化发展内在固有逻辑依然发挥作用。农业文明时代,文化经典再IP化、典故运用与艺术母题的写仿与跨界重塑,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在延传文脉、创造精品的同时,形成新... 数字时代,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极大改变了文化传承发展模式,但文化发展内在固有逻辑依然发挥作用。农业文明时代,文化经典再IP化、典故运用与艺术母题的写仿与跨界重塑,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在延传文脉、创造精品的同时,形成新经典和新传统。现代性发生之后,大众媒介兴起使文化语境与审美场域为之嬗变,文化经典从精英圣殿走向大众百姓。步入数字时代,文化经典的传承拥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力与展示空间,这使经典重塑焕发异彩,博得世人青睐。但“技术魔方”生产的“沉浸式艺术”,更多局限于文化元素与表层符码传递,是一种“感官沉浸式”体验;人工智能也难以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更无法提出新的美学观念和创造颠覆既往审美风格的作品。数字技术创造的“感官沉浸式”体验,是一种诉诸外在审美表象和感官体验的阅读与观赏,另一种区别于此的“沉浸式”是“心灵沉浸式”审美,即一种诉诸深层审美认知和心灵感受的阅读与观赏,二者所形成的“沉浸式”在内涵指向与审美旨趣上迥然异趣。这也决定了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创造既阙功至伟,又建树有限。确立理性自觉,悉力珍视传统,推重深度阅读,属意以故为新,在技道两进中,推动“感官沉浸式”文化生产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心灵沉浸式”文化精品,为构建面向未来的文明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文化科技融合 文化经典 文化创造 沉浸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功能主义视阈下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合力供给结构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徐望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7-98,共12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结构。创新与优化这一结构,才能以人民为中心,提升人民的文化生活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结构性与工具性,这种结构的建构是为了实现一系列应用功能,对其研究适于引入结构功能主义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结构。创新与优化这一结构,才能以人民为中心,提升人民的文化生活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结构性与工具性,这种结构的建构是为了实现一系列应用功能,对其研究适于引入结构功能主义视阈。在此视阈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以为人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为功能目标的结构系统。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应然结构是一种“大文化、大服务、大合力”结构,政府与社会、市场,与研究机构共同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共同体”。然而,观乎实然结构,其显现出各种主体组合状态下均未能充分形成合力的现象;且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实然结构存在显在的或潜在的负功能。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创建包括多元主体合力供给结构、城乡一体化合力供给结构、线下线上合力供给结构、文艺跨门类合力供给结构四个子结构的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合力供给结构,并运用AGIL模型评价与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合力供给结构。在何种价值观的引导下,观照与开展这一合力结构的建构,对于结构模式的存续具有基底性的意义,其中涉及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功能主义 公共文化服务 供给侧 多元主体 合力供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宇宙境脉中的文化消费异托邦 被引量:1
6
作者 徐望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9-89,160,共12页
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用“灵境”指称“虚拟现实”。2020年,“元宇宙元年”开启,“虚拟现实”技术进阶造就了虚实互生的元宇宙灵境,成为当下文化消费体验的新时空境脉。对此进行研究,可以引入福柯提出的“异托邦”概念及理论,发现与解析... 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用“灵境”指称“虚拟现实”。2020年,“元宇宙元年”开启,“虚拟现实”技术进阶造就了虚实互生的元宇宙灵境,成为当下文化消费体验的新时空境脉。对此进行研究,可以引入福柯提出的“异托邦”概念及理论,发现与解析时空解构、焕新体验的元宇宙异托邦。在这个异托邦中,消费者的身体形态是化身与分身,显现了虚实互生、无限分延的特征。对于这个异托邦,要在“人—物—场—技”四个层面上进行治理,重塑四重价值。重塑消费主体价值,要推动主体获得真正的身心自由;重塑消费事物的价值,要提升事物体验并关注消费过程中的人—物关系;重塑消费场域价值,要不断在场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塑代具性技术价值,要反思和反制技术对人的僭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异托邦 文化消费 文化境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元明时代建阳书坊的刻书业 被引量:1
7
作者 宋文文 李向民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5-190,共6页
古代建阳刻本以坊刻为主。坊刻本与私刻、官刻有着根本区别,这种差别不仅表现在刻书内容上、品种上、价格上等,更表现在书籍所针对的目标市场上。建阳坊刻本从出现之始,便将市场上长期被忽视的中下层民众定为其主要的销售群体。对销售... 古代建阳刻本以坊刻为主。坊刻本与私刻、官刻有着根本区别,这种差别不仅表现在刻书内容上、品种上、价格上等,更表现在书籍所针对的目标市场上。建阳坊刻本从出现之始,便将市场上长期被忽视的中下层民众定为其主要的销售群体。对销售群体的准确定位,是建阳坊刻本兴盛之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阳坊刻本 销售群体 中下层民众 士大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3
8
作者 沈义贞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8-44,共7页
影视作品影响力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影视作品的评价体系为前提。影视作品评价体系的构建,则必须基于对文本本身内在的、从内容到形式或从思想到艺术的、整体的、全方位的分析之上,同时仍须遵循恩格斯所提出的"美学的"与&q... 影视作品影响力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影视作品的评价体系为前提。影视作品评价体系的构建,则必须基于对文本本身内在的、从内容到形式或从思想到艺术的、整体的、全方位的分析之上,同时仍须遵循恩格斯所提出的"美学的"与"历史的"观点。在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体系的建构中,现有的各类评奖、网络评分在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体系中仅仅是一种可资参照的、分量较轻的指标,严格地说,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体系应该由影视作品评价体系、即时影响力与长效影响力等三部分构成,影视作品及其影响力评价体系的网站建设以及相应的数据采集、运算模型的构建等工作均应以此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体系 影视作品评价体系 即时影响力 长效影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研究视域下《电影故事》(1979—1989)群众影评考察
9
作者 尹敏捷 李向民 《艺术百家》 2025年第3期58-67,共10页
在20世纪80年代的群众影评热潮中,上海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主办的刊物《电影故事》所刊发的893篇群众影评是尚未被学术界关注的研究材料。作为电影生产放映体系的延伸,《电影故事》群众影评依托“体制内转型”的公有制电影体系生发出了介... 在20世纪80年代的群众影评热潮中,上海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主办的刊物《电影故事》所刊发的893篇群众影评是尚未被学术界关注的研究材料。作为电影生产放映体系的延伸,《电影故事》群众影评依托“体制内转型”的公有制电影体系生发出了介于“人民”与“大众”的群众影评话语,并与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文化思潮交融共生,书写了转型时期一段未被详叙的电影批评史,进而折射出群众影评现象与电影体制、观众、社会文化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影评 《电影故事》 中国电影批评史 文化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手机小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舞台
10
作者 宋德泳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4期140-141,共2页
手机是新媒体传播的重要载体。而新媒体作为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社会交往和文化娱乐的重要方式,也已经成为高校宣传的重要阵地,担负起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需要以强化价值引领、坚持受众导向、立足"五度"传播为出发点,... 手机是新媒体传播的重要载体。而新媒体作为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社会交往和文化娱乐的重要方式,也已经成为高校宣传的重要阵地,担负起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需要以强化价值引领、坚持受众导向、立足"五度"传播为出发点,增强高校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思想政治工作 手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引导与扩大农村文化消费的路径 被引量:17
11
作者 徐望 《农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2020年第2期20-29,共10页
我国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提升农村文化消费有助于此。通过文献研究结合问卷调查法,剖析农村文化消费动力不足问题。结果表明,当前农村文化消费存在文化消费水平低、文化消费结构失衡、文化消费观念落后瓶颈。主... 我国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提升农村文化消费有助于此。通过文献研究结合问卷调查法,剖析农村文化消费动力不足问题。结果表明,当前农村文化消费存在文化消费水平低、文化消费结构失衡、文化消费观念落后瓶颈。主要原因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农村“空心化”状态严重、农村文化消费市场落后、农村文化消费氛围缺乏。基于此,提出农村居民增收减支、强教育促美育、化解人口流失、培育文化市场、增强文化氛围、建设数字平台的对策建议,旨在促使农村文化消费从量变到质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文化消费 农村文旅产业 农村居民文化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的与世界的、文学的与音乐的“文化共同体”——评余晁版歌曲《乡愁》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望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1-80,共10页
余光中的《乡愁》一诗自传诵以来,为其谱曲者众多。晁岱健谱曲的歌曲《乡愁》,是唯一得到余光中本人高度认可的版本。余晁版歌曲《乡愁》实现了经典的再经典化。《乡愁》主题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寄托全球华人的寻根情愫,也共... 余光中的《乡愁》一诗自传诵以来,为其谱曲者众多。晁岱健谱曲的歌曲《乡愁》,是唯一得到余光中本人高度认可的版本。余晁版歌曲《乡愁》实现了经典的再经典化。《乡愁》主题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寄托全球华人的寻根情愫,也共情世界游子的故乡思念。歌曲《乡愁》在艺术形式上词曲相彰,在诗情乐意上交互感通,在创作与传播层面实现了“跨界”与“跨介”。歌曲《乡愁》具有建构人类文化共同体的精神内涵与崇高价值。歌曲《乡愁》在传播效应上,实现了对内文化凝聚力与对外文化影响力的双向统一。这对于中国文化传播更好地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效合一”之路带来三点启迪:一是选题寻求“最大公约数”,消解“文化折扣”“文化误读”;二是对话诠释“同一种文化”,“走出去”并且“走进去”;三是多元演绎“同一个故事”,传世经典造就经典IP。当前,该歌曲亟待进一步传播,可采用跨媒介多元化和跨圈层立体化传播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愁 余光中 晁岱健 民族性与世界性 文化共同体 文化传播 再经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