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智化时代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
1
作者 杨振动 陈效林 牛俊美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96,共5页
在数智化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数字经济和专业课程教育相互融合,成为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针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4个“不足”,文章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以... 在数智化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数字经济和专业课程教育相互融合,成为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针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4个“不足”,文章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以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方法建设、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为重点,体现数字经济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特色,构建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1+2+N”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文化产业管理 创新创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GC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理与应用路径
2
作者 樊传果 李宁远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53,共7页
当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已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AIGC以三大技术特性凝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质”:基于增强与转译技术构建数字内容孪生力,基于理解与控制技术组成数字内容编辑力,基于模仿与概念学习技术造就数... 当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已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AIGC以三大技术特性凝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质”:基于增强与转译技术构建数字内容孪生力,基于理解与控制技术组成数字内容编辑力,基于模仿与概念学习技术造就数字内容创作力;以大模型架构培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量”:视觉大模型架构提升AIGC感知力,语言大模型架构增强AIGC认知力,多模态大模型架构激发AIGC创新力。AIGC已在文化产业的传媒、影视及娱乐等领域展现了转型升级、降本增效的突出效用,正在不断为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锚定更高目标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GC 文化产业 高质量发展 逻辑机理 应用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产业与精神经济时代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向民 韩顺法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8-53,共6页
现阶段人们对文化产业的认识还不够清晰,而且过于关注文化产业本体的经济贡献,忽视了它的经济属性。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意味着一个精神经济时代的来临,精神经济反映了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精神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全新阶段,它的发展使经济... 现阶段人们对文化产业的认识还不够清晰,而且过于关注文化产业本体的经济贡献,忽视了它的经济属性。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意味着一个精神经济时代的来临,精神经济反映了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精神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全新阶段,它的发展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赖传统的物质生产要素转移到技术、知识、文化等非物质生产要素上来。精神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生产精神产品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第一次产业。同时,精神产品的传播、扩散与应用影响着产业结构的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精神产品 精神经济 产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产业到精神经济 被引量:4
4
作者 朱琰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6-79,共4页
精神经济是一种以精神资源为核心资源的全新的经济形态。文化产业是文化的产业化,与产业的文化化共同构成了精神经济的主要研究领域。在精神经济学引领的新的经济形势下,我们需转化观念、培养人才、促进产业升级,抓住机遇,赶超世界文化... 精神经济是一种以精神资源为核心资源的全新的经济形态。文化产业是文化的产业化,与产业的文化化共同构成了精神经济的主要研究领域。在精神经济学引领的新的经济形势下,我们需转化观念、培养人才、促进产业升级,抓住机遇,赶超世界文化产业强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经济 文化产业化 产业文化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忘年神交 如切如磋——钱学森指导我研究文化产业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向民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共4页
钱学森教授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科学泰斗,在他晚年将其关注和思考的领域拓展到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的诸多领域。他在和我校李向民教授多年通信中先后讨论过精神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艺术经济史、文化市场与农业产业化等问题,钱学森... 钱学森教授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科学泰斗,在他晚年将其关注和思考的领域拓展到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的诸多领域。他在和我校李向民教授多年通信中先后讨论过精神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艺术经济史、文化市场与农业产业化等问题,钱学森教授在信中所阐述的思想是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对于精神经济理论的评论和关于"第五产业"的一系列论述至今仍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刊特约李向民教授撰文回忆钱老关于精神经济学、艺术经济史与文化市场等问题的论述,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钱学森 发展经济学 精神财富 神交 人文艺术 社会科学 文化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产业振兴的国家战略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被引量:1
6
作者 钱志中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8-60,162,共3页
文化产业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表现在文化与经济两个层面:文化层面,产业振兴战略通过促进文化生产力的最大释放,为国内文化供给的极大丰富与旺盛的国内文化消费需求提供可能;通过培育文化产品的全球贸易竞争力维系文化生态平衡,提高... 文化产业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表现在文化与经济两个层面:文化层面,产业振兴战略通过促进文化生产力的最大释放,为国内文化供给的极大丰富与旺盛的国内文化消费需求提供可能;通过培育文化产品的全球贸易竞争力维系文化生态平衡,提高我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经济层面,以文化产业振兴作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国家战略建立在蓬勃发展的经济基础之上;文化的产业化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亦能逆向演化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硬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文化软实力 国家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被引量:7
7
作者 俞锋 吴雨桐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4-69,共6页
产教融合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引擎.随着国内大量高校从城市主城区撤离到郊区办学,地方政府可充分利用主城区域内集聚的科教文化资源和撤离高校的老校区空间优势,通过实... 产教融合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引擎.随着国内大量高校从城市主城区撤离到郊区办学,地方政府可充分利用主城区域内集聚的科教文化资源和撤离高校的老校区空间优势,通过实施集束发展策略、跨界融合策略、全产业链策略、痛点服务策略、蓄才引智策略、重点突进策略,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政府和学校双赢、社会和学校互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产教融合 区域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走出去”到“走市场”——文化交流助跑文化产业之江苏案例分析
8
作者 杨润森 陈安奕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A01期1-3,共3页
近年来,江苏以"走出去"为主导,推介文化成果、构建文化品牌,全面、系统地展示文化江苏的魅力。文化交流在政府推动的过程中,充分探索了境外文化经营运作模式,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本文建立在大量调研基础上... 近年来,江苏以"走出去"为主导,推介文化成果、构建文化品牌,全面、系统地展示文化江苏的魅力。文化交流在政府推动的过程中,充分探索了境外文化经营运作模式,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本文建立在大量调研基础上,通过梳理江苏文化交流的诸多模式,同时指出相应问题,总结出对文化产业发展有积极引导作用、助跑功效的模式,进而全面推动和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建设 文化产业 江苏 文化交流 商业合作 落地销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我国艺术学科发展面临的五个问题 被引量:8
9
作者 王晨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21,110,共5页
在新时期,高等艺术教育肩负着中国文化复兴的重任。文章结合当前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提出当前我国艺术学科建设应妥善处理好学科交叉与综合、技与道的结合、中西结合、古与今的统一、精英艺术教育与大众艺术普及的统一等... 在新时期,高等艺术教育肩负着中国文化复兴的重任。文章结合当前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提出当前我国艺术学科建设应妥善处理好学科交叉与综合、技与道的结合、中西结合、古与今的统一、精英艺术教育与大众艺术普及的统一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 新时期 学科建设 学科交叉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艺术之都”:新加坡创意产业发展战略检讨 被引量:2
10
作者 钱志中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51-256,共6页
"全球艺术之都"是新加坡政府在外部市场波动威胁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寻求发展创意产业以化解经济震荡消极影响的产物。通过城市文化复兴、设计新加坡、媒介21等创意关联产业的发展计划,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意教育与... "全球艺术之都"是新加坡政府在外部市场波动威胁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寻求发展创意产业以化解经济震荡消极影响的产物。通过城市文化复兴、设计新加坡、媒介21等创意关联产业的发展计划,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意教育与人才培养、专业人才引进与交流等具体实施路径推进国际创意产业的振兴。然而,新加坡自身的资源劣势、多元文化政策对艺术表达的戕害以及软集权政治统治对艺术创作环境的束缚都构成"全球艺术之都"的制约瓶颈。2010年以来,新加坡创意产业政策向社会文化政策转向则反映了政府回归理性,客观认识艺术城市建设的社会收益与经济收益之间的平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艺术之都 新加坡创意产业 媒介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艺术政策与文化法的同一性及差异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川流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5-60,共6页
在当代社会,文化艺术的政策与文化法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差异性,其同一性主要表现在对人民负责和对文化艺术建设负责的一致、致力于推进文化艺术建设的健康发展,以及努力保障文化与艺术的安全等方面。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政策具有战略性... 在当代社会,文化艺术的政策与文化法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差异性,其同一性主要表现在对人民负责和对文化艺术建设负责的一致、致力于推进文化艺术建设的健康发展,以及努力保障文化与艺术的安全等方面。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政策具有战略性,法律法规具有现实性;政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法律法规具有稳定性;政策具有抽象性,法律法规具有具体性;政策具有引领性,法律法规具有强制性。把握二者的差异,可以充分发挥其各自优势,化解矛盾与歧义,实现求同存异。政策与法律法规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它们是共存的、联动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艺术政策 文化法律法规 同一性与差异性 共存联动与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转型与权力转换:艺术集聚的文化空间再造 被引量:3
12
作者 荣洁 胡惠林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6-143,共8页
艺术集聚作为文化产业的空间载体之一,在精神社会层面具有文化空间再造的意义。从精神内核来看,艺术集聚的文化空间再造表征为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驱动的文明形态转型。前工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文化空间在艺术集聚的活化与再造中得以重... 艺术集聚作为文化产业的空间载体之一,在精神社会层面具有文化空间再造的意义。从精神内核来看,艺术集聚的文化空间再造表征为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驱动的文明形态转型。前工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文化空间在艺术集聚的活化与再造中得以重构,伴生于文明交融而彰显出更加显著的后工业文明特征。从另一层面来看,在艺术集聚变迁的场域斗争中,文化资本的能动性实践和被动性挤压,引发了文化空间的“僭越”与“变异”,这又从动态演进的符号权力转换视角,赋予艺术集聚文化空间再造以新的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集聚 文化空间 艺术场域 文明转型 文化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门画派的书画酬酢与明代江南文人社会文化网络构成 被引量:3
13
作者 匡咏秋 王晨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231,共10页
明代是典型的科举社会、士绅社会,文人应酬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江南地区的吴门画派上接元代江南文人之气,下启清代四王“正宗”,在中国文人画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标志着民间艺术与宫廷艺术的分庭抗礼。作为一个向来喜爱以群体... 明代是典型的科举社会、士绅社会,文人应酬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江南地区的吴门画派上接元代江南文人之气,下启清代四王“正宗”,在中国文人画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标志着民间艺术与宫廷艺术的分庭抗礼。作为一个向来喜爱以群体性形象出现的文人集体,吴门画派热衷于结社宴饮式的文化消闲活动,留下大量应酬性书画。借用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新资本理论,从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三个维度对吴门画派几位重要人物的书画酬酢进行梳理,围绕明代江南文人是如何通过书画交游形成区域性社会文化网络、酝酿新的美学思想、构建文人画话语权、实现文人社会价值展开论述。初期,以吴门画派为代表的江南文人们追求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累积,而后逐渐实现经济资本的转换。书画酬酢不仅是画家审美理念的艺术表达,更是维系和拓展社会文化网络的重要工具。通过与不同社会阶层的互动,江南文人群体将其审美思想推广至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加强了文化话语权,使吴门画派率先成为明中叶后的文化先锋,被大众所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门画派 书画酬酢 文化资本 布尔迪厄 文徵明 沈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支柱与实践典范——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石 袁同凯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35,共10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行的理论灯塔与实践标杆,深刻阐释了文化在国家进步和民族复兴中的核心作用,为新时代的文化繁荣发展指明了航向。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实现文化强国、保障文化安全、增强文化自信,以及...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行的理论灯塔与实践标杆,深刻阐释了文化在国家进步和民族复兴中的核心作用,为新时代的文化繁荣发展指明了航向。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实现文化强国、保障文化安全、增强文化自信,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行动指南。通过全面展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彰显其对促进文化繁荣兴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野下徐冰当代艺术作品的价值构建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田佳琪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57-160,共4页
德国康士坦茨学派所提出的接受美学理论体系,高度重视读者的本体地位与能动作用,亦为研究当代艺术作品提供了新视角。文章以中国艺术家徐冰的《凤凰》《地书》等当代艺术作品为研究对象,引入接受美学理论并强调期待视野与召唤结构的核... 德国康士坦茨学派所提出的接受美学理论体系,高度重视读者的本体地位与能动作用,亦为研究当代艺术作品提供了新视角。文章以中国艺术家徐冰的《凤凰》《地书》等当代艺术作品为研究对象,引入接受美学理论并强调期待视野与召唤结构的核心地位,从“作者”与“读者”的视角出发探讨徐冰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认为观众与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共同实现当代作品价值构建,继而阐释创作贴合中国现实的艺术作品的关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冰 中国当代艺术 接受美学 期待视野 召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视觉艺术的跨文化传衍路径研究
16
作者 陶蓉蓉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87-193,共7页
"梵高与日本"是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于2018年3月23日至6月24日举办的纪念梵高诞辰165周年限时特展,展览通过大量梵高作品与日本浮世绘作品的并列展示,以一种极具实证性的手法展现了日本浮世绘艺术对梵高创作的影响,同时也是1... "梵高与日本"是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于2018年3月23日至6月24日举办的纪念梵高诞辰165周年限时特展,展览通过大量梵高作品与日本浮世绘作品的并列展示,以一种极具实证性的手法展现了日本浮世绘艺术对梵高创作的影响,同时也是19世纪末期"日本风"在巴黎风靡的印证。该展览准备充分,得到"日本基金会"的大力支持,成果所传递出的讯息不仅是梵高艺术成就之高超,更是日本与梵高、日本艺术与西方艺术交流及对其影响的体现。如此这般的特展路径不仅使西方受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日本艺术,还可以有效减少跨文化传播时文化折扣现象的发生,值得梳理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高 日本基金会 艺术传播 特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隔与差异化:明代刻书业的艺术社会学考察
17
作者 詹翊 张捷 毕砚昭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7-152,共6页
明代的刻书出版场域由官刻、家刻、坊刻三个子场域构成。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和市民阶层的出现使得明代刻书出版场域内不同资本的相对位置关系和场域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官刻、家刻和坊刻根据自身占有的各类资本总量的多少和... 明代的刻书出版场域由官刻、家刻、坊刻三个子场域构成。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和市民阶层的出现使得明代刻书出版场域内不同资本的相对位置关系和场域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官刻、家刻和坊刻根据自身占有的各类资本总量的多少和场域内行动者性情倾向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刊刻出版惯习,刻书从业者的幻象从而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书业 场域 资本 惯习 差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艺术生产场域的智性特征、技术转向和信度考量
18
作者 詹翊 张捷 毕砚昭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192,共5页
当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了工业生产的界限,在算法的支持和场景的训练下开始进入具有高度自主性和审美要求的艺术生产场域时,艺术生产场域的特征、技术手段和可信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充满了挑战性。但我们不应因人工智能使用动机上的善恶... 当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了工业生产的界限,在算法的支持和场景的训练下开始进入具有高度自主性和审美要求的艺术生产场域时,艺术生产场域的特征、技术手段和可信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充满了挑战性。但我们不应因人工智能使用动机上的善恶分野而在道德和价值上对其加以否定。如何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提供具有中国智慧的向善治理路径和系统方案,是我们无法回避且应积极面对的重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艺术生产场域 智性特征 技术转向 信度考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文化强省人才战略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晨 徐堃 韩虹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4-57,162,共4页
江苏文化强省战略提出了文化人才队伍强的目标,本文在对文化人才队伍强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江苏文化人才供需现状和"十二五"期间人才缺口,指出江苏"十二五"期间亟需选拔和培养一批高层次文化经营管理人才、艺... 江苏文化强省战略提出了文化人才队伍强的目标,本文在对文化人才队伍强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江苏文化人才供需现状和"十二五"期间人才缺口,指出江苏"十二五"期间亟需选拔和培养一批高层次文化经营管理人才、艺术骨干人才和文化科技人才。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人才缺口成因,提出了"十二五"期间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人才 人才需求 人才缺口 人才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晨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4-48,共5页
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包括戏曲传承者的表演技艺传承、戏曲剧目的整旧与创新和戏曲观众的回归,这是对整个戏曲生态的恢复和重建。以师徒和科班传习为主的个体表演技艺传承、以剧团演出为主的戏曲剧目传承、以剧演空间的社会... 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包括戏曲传承者的表演技艺传承、戏曲剧目的整旧与创新和戏曲观众的回归,这是对整个戏曲生态的恢复和重建。以师徒和科班传习为主的个体表演技艺传承、以剧团演出为主的戏曲剧目传承、以剧演空间的社会场域中的观演互动为主的戏曲集体记忆传承机制构成了整个戏曲生态,戏曲"非遗"的活态保护是对个体经验、院团剧演组织和社会集体记忆三个层面传承机制的复活和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戏曲艺术 艺术生态 活态传承 集体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