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进口流量对无管式减涡器流阻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夏子龙 王锁芳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76-1285,共10页
为分析进口流量对压气机引气系统无管式减涡器压力损失的影响及无管式减涡器减阻效果,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无管式减涡器开展研究,并与直喷嘴模型进行了对比。模型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通过数值模拟,建立了... 为分析进口流量对压气机引气系统无管式减涡器压力损失的影响及无管式减涡器减阻效果,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无管式减涡器开展研究,并与直喷嘴模型进行了对比。模型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通过数值模拟,建立了无管式减涡器流阻特性"S"形曲线三分区模型,分析了无管式减涡器各截面间压力损失及其占比随无量纲质量流量变化规律。在计算流量范围内,与直喷嘴模型相比,无管式减涡器平均可降低压气机引气系统压力损失约45.9%。在第二拐点处,共转盘腔内压力损失降低了96.44%,此时无管式减涡器减阻效果最佳,较直喷嘴模型压力损失降低了73.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管式减涡器 共转盘腔 压力损失系数 去旋角 无量纲质量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SiC复合材料氧化退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陈西辉 孙志刚 +3 位作者 牛序铭 江荣 高希光 宋迎东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143-2160,共18页
从SiC/SiC复合材料氧化行为、氧化环境下的失效机理与力学性能三个方面,对SiC/SiC复合材料氧化退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文中总结了影响材料氧化行为的重要因素,包括温度、氧分压、水蒸汽以及界面层厚度等。详细分析了材料在不同温度... 从SiC/SiC复合材料氧化行为、氧化环境下的失效机理与力学性能三个方面,对SiC/SiC复合材料氧化退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文中总结了影响材料氧化行为的重要因素,包括温度、氧分压、水蒸汽以及界面层厚度等。详细分析了材料在不同温度范围内的失效机制,即氧化脆化是SiC/SiC复合材料在中温范围内的重要失效机制,材料在高温下的失效主要是由纤维强度退化、蠕变及界面氧化引起的。总结出:界面氧化消耗、纤维性能退化是引起材料力学性能退化的关键因素,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SIC复合材料 氧化行为 失效机理 力学性能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冲击强化对FGH4098合金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影响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于泽 江荣 +5 位作者 章敬鹏 罗思海 尤超 刘建涛 张义文 宋迎东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5-254,共10页
金属材料表面进行激光冲击强化(LSP)对其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性能具有显著影响。本文对粉末高温合金FGH4098进行激光冲击强化,测定了强化层的显微硬度、残余应力、微观结构,结合室温三点弯曲疲劳试验和应力强度因子计算,研究了LSP前后粉... 金属材料表面进行激光冲击强化(LSP)对其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性能具有显著影响。本文对粉末高温合金FGH4098进行激光冲击强化,测定了强化层的显微硬度、残余应力、微观结构,结合室温三点弯曲疲劳试验和应力强度因子计算,研究了LSP前后粉末高温合金FGH4098在不同载荷下的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行为。结果表明:LSP可以明显提高FGH4098疲劳寿命,不同载荷水平下,LSP处理后的试样疲劳寿命分别提高40%和476%,且在较低水平载荷下抗疲劳效果更加明显;LSP改变了FGH4098合金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机制,裂纹萌生位置和扩展方向明显变化;LSP明显提高了FGH4098合金的疲劳裂纹萌生寿命,但残余应力松弛和LSP引起的加工硬化可能导致了疲劳小裂纹扩展速率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冲击强化 粉末高温合金 裂纹萌生 小裂纹扩展 残余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气机引气系统典型减涡器减阻特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夏子龙 王锁芳 +1 位作者 麻丽春 王海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4-122,共9页
为对用于压气机引气系统的典型减涡器结构的减阻特性进行对比,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带三种典型减涡器的径向内流共转盘腔模型开展研究,并与无减涡器共转盘腔基准模型进行了对比。模型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 为对用于压气机引气系统的典型减涡器结构的减阻特性进行对比,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带三种典型减涡器的径向内流共转盘腔模型开展研究,并与无减涡器共转盘腔基准模型进行了对比。模型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各模型流场结构、速度分布、哥氏力分布和压力损失特性,对典型减涡器的减阻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结果表明:虽然三种典型减涡器结构差异较大,通过布置不同结构的减涡器,降低或抑制了共转盘腔内旋流比的增长速度和幅度,显著降低了压气机引气系统径向内流共转盘腔的压力损失,获得相近的减阻效果。与基准模型相比,在计算模型进出口截面间,去旋喷嘴式减涡器模型压力损失降低了73.4%;管式减涡器模型压力损失降低了80.7%,翅片式减涡器模型压力损失降低了8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气系统 径向内流 共转盘腔 减涡器 旋流比 减阻特性 压气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