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细电火花加工航空油嘴精密流量孔试验研究
1
作者 李冀霞 罗金星 +3 位作者 柳荣俊 刘丽丹 陈云维 罗斌 《电加工与模具》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24,39,共7页
针对航空发动机油嘴精密流量孔的加工需求,分析了工具电极损耗变化过程,发现工具电极端部在稳定损耗状态下可加工多个微小孔。通过试验研究了开路电压、脉冲宽度、脉冲间隔及进给速度等工艺参数对微小孔加工的影响,得到最优加工工艺参... 针对航空发动机油嘴精密流量孔的加工需求,分析了工具电极损耗变化过程,发现工具电极端部在稳定损耗状态下可加工多个微小孔。通过试验研究了开路电压、脉冲宽度、脉冲间隔及进给速度等工艺参数对微小孔加工的影响,得到最优加工工艺参数组合为开路电压70 V、脉冲宽度0.5μs、脉冲间隔3.5μs、进给速度10.0 mm/min。采用优化工艺参数加工出18个平均直径为(0.128±0.002)mm的油嘴零件,孔壁陡直无锥度,表面质量较好,满足精密流量孔的加工要求,验证了微细电火花加工工艺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电火花加工 微小孔 油嘴 精密流量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SiC_(f)/SiC复合材料精密制孔的单层钎焊金刚石套料钻脉冲激光修整研究
2
作者 钱宁 何静远 +4 位作者 苏宏华 孙雨婷 昂给拉玛 丁文锋 徐九华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52,共10页
单层钎焊金刚石套料钻工作面磨粒的出露高度差异大、等高性难以保证,导致SiC_(f)/SiC复合材料制孔时孔径精度难控制。针对此瓶颈,提出采用脉冲激光修整单层钎焊金刚石套料钻工作面磨粒,提高磨粒等高性以改善SiC_(f)/SiC复合材料制孔精... 单层钎焊金刚石套料钻工作面磨粒的出露高度差异大、等高性难以保证,导致SiC_(f)/SiC复合材料制孔时孔径精度难控制。针对此瓶颈,提出采用脉冲激光修整单层钎焊金刚石套料钻工作面磨粒,提高磨粒等高性以改善SiC_(f)/SiC复合材料制孔精度的构想。研制单层钎焊金刚石套料钻的脉冲激光修整装置,能够显著提高套料钻工作面磨粒的等高性,修整后套料钻磨粒出露高度离散系数由修整前的0.11降低至0.04,降幅达64%。此外,修整后的套料钻在有效使用寿命范围内的孔径变化量维持在0.02 mm以内,相较未激光整形时孔径变化量降低75%,说明激光修整可提高单层钎焊金刚石套料钻工作面磨粒的等高性,实现SiC_(f)/SiC复合材料精密制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层钎焊金刚石套料钻 SiC_(f)/SiC复合材料 激光修整 孔径精度 超声振动辅助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LIGA制作超高微细阵列电极技术 被引量:12
3
作者 胡洋洋 朱荻 +3 位作者 李寒松 曲宁松 曾永彬 明平美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70-676,共7页
采用UV-LIGA技术制作了超高金属微细阵列电极,并利用电解置桩的方法辅助去除SU-8胶。通过单次涂胶和提高前烘温度、降低后烘温度的方法制作了厚度达1mm的SU-8胶结构;采取反接电极法在金属基底上电解得到微坑,增强电铸金属电极与金属基... 采用UV-LIGA技术制作了超高金属微细阵列电极,并利用电解置桩的方法辅助去除SU-8胶。通过单次涂胶和提高前烘温度、降低后烘温度的方法制作了厚度达1mm的SU-8胶结构;采取反接电极法在金属基底上电解得到微坑,增强电铸金属电极与金属基底的结合力,保证去胶后电铸金属的完整性。选取优化的工艺参数:单次注射式涂胶,前烘110℃/12h,适量曝光剂量,分步后烘50℃/5min、70℃/10min、90℃/30min,反接电极电解10V/15min等,获得了高900μm、线宽300μm的金属微细阵列电极结构。试验表明,UV-LIGA技术是一种高效、经济的制造超高微细阵列电极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LIGA SU-8胶 电解 去胶 微细阵列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UV-LIGA技术制造大通孔率精细镍网(英文) 被引量:5
4
作者 明平美 朱荻 +2 位作者 周锋 胡洋洋 曾永彬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67-1273,共7页
高开孔率、大厚度金属精细网板的制造是网板业界的技术难题。分析了现有的精细金属网板制造工艺的优缺点,并提出采用基于SU-8光刻胶的UV-LIGA技术来制备高开孔率大厚度精细金属网板的工艺思路。优选了关键工艺环节的操作参数,表征了试... 高开孔率、大厚度金属精细网板的制造是网板业界的技术难题。分析了现有的精细金属网板制造工艺的优缺点,并提出采用基于SU-8光刻胶的UV-LIGA技术来制备高开孔率大厚度精细金属网板的工艺思路。优选了关键工艺环节的操作参数,表征了试样的形貌特点,检测并分析了试样的相关性能。结果显示,采用优化的工艺条件(前烘65 ℃/20min,95 ℃/20 min;适量曝光剂量;后烘65 ℃/10 min,95 ℃/15min;匀胶后静置、随炉冷却;超声辅助显影等)所制备的六边形镍网(边200μm) ,不仅开孔率高(88%) ,厚度大((120±3)μm) ,且具有尺寸精度高(形位误差±2μm)、孔形一致性好(筋宽偏差<3μm)、孔壁平滑等特点。结果表明,UV-LIGA技术是一种制备高通孔率、大厚度精细金属网的有效工艺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网片 高开孔率 UV -LIGA 高深宽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过电铸工艺制造金属微细阵列网板 被引量:7
5
作者 胡洋洋 朱荻 李寒松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793-1800,共8页
针对制作尺度<10μm的超小微细阵列网板非常困难的问题,提出了采用过电铸工艺制造超小尺寸微细阵列网板的方法。建立了过电铸工艺过程的电场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对过电铸工艺过程进行模拟仿真。选取优化的工艺参数(烘胶120℃/60m... 针对制作尺度<10μm的超小微细阵列网板非常困难的问题,提出了采用过电铸工艺制造超小尺寸微细阵列网板的方法。建立了过电铸工艺过程的电场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对过电铸工艺过程进行模拟仿真。选取优化的工艺参数(烘胶120℃/60min,曝光3000mJ/cm2,显影2min等)利用光刻制作了高度为50μm、直径为50μm的AZEXP125nXT-10A光刻胶群柱结构,以此胶膜结构作为模具进行了过电铸工艺实验,并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证明了有限元仿真的正确性。最后,通过过电铸缩孔2h获得了厚度达70μm,孔径为4μm的微细阵列网板结构。实验表明,过电铸工艺是一种低廉、安全、可批量生产的制作超小阵列网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刻 AZ胶 金属微细阵列网板 过电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叠层模板电沉积技术制造金属零件的原理与试验 被引量:4
6
作者 范晖 田宗军 +1 位作者 黄因慧 刘志东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9-162,共4页
叠层模板电沉积是一种为实现高效率、低成本、低能耗制备微小尺寸复杂结构金属零件而开发的新型加工技术。该技术理论上结合了离影堆积的技术思想与传统电沉积工艺,通过在二维模板的辅助下的重复电沉积过程以实现对三维实体制造的简化... 叠层模板电沉积是一种为实现高效率、低成本、低能耗制备微小尺寸复杂结构金属零件而开发的新型加工技术。该技术理论上结合了离影堆积的技术思想与传统电沉积工艺,通过在二维模板的辅助下的重复电沉积过程以实现对三维实体制造的简化。通过前期实验,认为该技术的关键在于保证层间表面的沉积质量,避免或减弱处在模板图案的特殊位置所产生的电流密集现象,保证沉积面的均匀度。试验中,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选用厚度0.3mm的环氧树脂模板在电流密度为4A/dm^2~6A/dm^2、温度为40℃时的工艺条件制备出一批截面为30mm×30mm,厚度为7mm的具有一定几何形状和机械性能的铜质零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进制造 电沉积 叠层 模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LIGA与微细电火花加工组合制造微细电解阵列电极 被引量:2
7
作者 胡洋洋 朱荻 +2 位作者 李寒松 曾永彬 明平美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6-110,共5页
采用UV-LIGA与微细电火花加工组合技术制造大长径比微细阵列电极.先通过UV-LI-GA技术制作微细群孔工具电极,然后通过电火花套料加工制作大长径比微细阵列电极.选取优化的工艺参数:前烘110℃保持12h;三步后烘50℃保持5min、70℃保持10min... 采用UV-LIGA与微细电火花加工组合技术制造大长径比微细阵列电极.先通过UV-LI-GA技术制作微细群孔工具电极,然后通过电火花套料加工制作大长径比微细阵列电极.选取优化的工艺参数:前烘110℃保持12h;三步后烘50℃保持5min、70℃保持10min、90℃保持30min;采用谐振式电火花电源,电压200V、峰值电流1.5A、脉宽3.2μs、脉间6.4μs、放电间隙12μm等,制备了直径85μm、长1.5mm,长径比达17.65的微细阵列电极.最后用制作出的微细阵列电极作为工具电极进行微细电解加工实验,在120μm厚不锈钢板上电解加工出直径150μm、形状均匀的微细阵列群孔结构.实验证明:UV-LIGA与微细电加工组合制造技术是一种可行的制作高深宽比微结构的方法;利用微细阵列电极进行电解加工,能实现高效和高精度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LIGA 微细电火花加工 微细电解加工 组合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磨料气射流加工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8
作者 张桂冠 赵玉刚 +4 位作者 赵国勇 高跃武 孟建兵 孙玉利 左敦稳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6,共13页
微磨料射流加工技术是一种基于高能流体的磨粒冲蚀磨损加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难加工材料、复杂三维型面、光滑表面的加工。为进一步提高磨料射流加工过程中的精准控形控性能力,国内外学者开展了诸多基础加工理论与工艺探索等方面的研究... 微磨料射流加工技术是一种基于高能流体的磨粒冲蚀磨损加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难加工材料、复杂三维型面、光滑表面的加工。为进一步提高磨料射流加工过程中的精准控形控性能力,国内外学者开展了诸多基础加工理论与工艺探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在概述磨料射流加工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在微磨料气射流加工(MAJM)技术中的微磨料气射流束发散效应及其抑制策略、材料力学性能对材料冲蚀去除模式的影响、材料冲蚀加工过程磨料嵌入抑制策略、微结构冲蚀加工几何特征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微磨料射流加工技术的难点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磨料气射流加工(MAJM)技术 材料冲蚀去除机理 微结构几何特征 磨料 磨料嵌入 难加工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渐开线花键副微动摩擦接触参数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胡正根 朱如鹏 +1 位作者 靳广虎 倪德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22-1828,共7页
使用有限元方法对航空渐开线花键副摩擦进行接触分析,得到花键副的接触应力及相对滑移分布规律,并考虑接触长度、花键壁厚和摩擦因素对花键副接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花键副接触应力及相对滑移分布不均匀,端部的接触应力及相对滑移较... 使用有限元方法对航空渐开线花键副摩擦进行接触分析,得到花键副的接触应力及相对滑移分布规律,并考虑接触长度、花键壁厚和摩擦因素对花键副接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花键副接触应力及相对滑移分布不均匀,端部的接触应力及相对滑移较大;增加接触长度不能提高花键副的承载能力,接触长度与花键分度圆直径之比不得大于1.2,最佳为0.5;花键壁厚越薄,端部接触应力和相对滑移越大;摩擦因素对接触应力几乎没有影响,但相对滑移与摩擦因素成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键 有限元法 微动摩擦 接触参数 接触应力 相对滑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界润滑条件下表面微细织构减摩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66
10
作者 王晓雷 王静秋 韩文非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6-39,共4页
表面织构(Surface texture)已被证明是一种提高表面承载力和改善表面摩擦学特性的有效方法。然而在边界润滑条件下,织构对表面摩擦性能的影响机制仍未明确。利用纳米压痕仪在碳钢表面制作了具有不同密度和深度(125-500nm)的划痕的点... 表面织构(Surface texture)已被证明是一种提高表面承载力和改善表面摩擦学特性的有效方法。然而在边界润滑条件下,织构对表面摩擦性能的影响机制仍未明确。利用纳米压痕仪在碳钢表面制作了具有不同密度和深度(125-500nm)的划痕的点阵,并通过改进的四球试验机对其在边界润滑下的摩擦性能进行了评价。试验载荷为100-300N,相对滑动速度为0.19-1.33m/s。研究发现:在边界润滑条件下,深度为125nm的低密度"划痕"点阵具有良好的减摩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织构 边界润滑 摩擦 划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微细铣削研究综述 被引量:17
11
作者 包杰 李亮 +2 位作者 何宁 曹自洋 黄亮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18-1022,共5页
微细铣削被认为是最柔性的加工方法之一,有着日益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国外研究人员已对此进行了不断地探索。笔者综述了国外在微细铣削方面的研究,总结了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的切削力、微铣刀、刀具磨损监控、加工特殊材料及微铣削新... 微细铣削被认为是最柔性的加工方法之一,有着日益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国外研究人员已对此进行了不断地探索。笔者综述了国外在微细铣削方面的研究,总结了微细铣削加工过程中的切削力、微铣刀、刀具磨损监控、加工特殊材料及微铣削新方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铣削 切削力 刀具磨损 微铣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硅陶瓷的水润滑特性及其表面微细织构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21
12
作者 王晓雷 韩文非 加藤康司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57-460,共4页
采用在碳化硅(SiC)陶瓷表面加工表面织构的方法来提高水润滑下SiC陶瓷的承载能力。表面织构由两种直径不同的凹坑阵列混合而成,目的在于利用不同的凹坑阵列分别促进表面间流体动压力的产生和表面跑合的进程。制作了直径为350μm和边长... 采用在碳化硅(SiC)陶瓷表面加工表面织构的方法来提高水润滑下SiC陶瓷的承载能力。表面织构由两种直径不同的凹坑阵列混合而成,目的在于利用不同的凹坑阵列分别促进表面间流体动压力的产生和表面跑合的进程。制作了直径为350μm和边长为40μm的凹坑以及由它们混合而成的表面织构,对SiC陶瓷表面的摩擦学特性进行了测试,并以摩擦因数突然上升时的载荷作为指标评价了上述几种表面的承载能力,结果表明,混合有不同尺寸凹坑的织构与具有单一尺寸凹坑的织构相比,承载能力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织构 承载力 水润滑 摩擦 碳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塞环表面微坑电解加工技术的基础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钱双庆 朱荻 +2 位作者 曲宁松 李寒松 宋曼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3-179,共7页
研究表明摩擦副表面的织构可以有效地改善表面摩擦学性能,提出了采用阴极掩模微细电解方法在活塞环表面加工阵列微坑的加工工艺。试验研究了不同绝缘层厚度和加工电压对曲面微坑尺寸的影响。选用优化的加工参数,进行了曲面微坑电解加工... 研究表明摩擦副表面的织构可以有效地改善表面摩擦学性能,提出了采用阴极掩模微细电解方法在活塞环表面加工阵列微坑的加工工艺。试验研究了不同绝缘层厚度和加工电压对曲面微坑尺寸的影响。选用优化的加工参数,进行了曲面微坑电解加工试验,在活塞环表面得到平均直径为250μm,深度为10μm的阵列微坑。参照发动机中活塞环/缸套摩擦副的工作原理,采用该加工方法加工出表面面积率不同,深度不同的多个活塞环试样进行摩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光滑曲面相比,带有适当面积率和深度的阵列微坑的试样表面可以有效地降低摩擦因数,起到抗磨减摩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塞环 阵列微坑 微细电解加工(EMM) 加工电压 摩擦因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表面织构提高活塞环/缸套摩擦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袁明超 钱双庆 +1 位作者 刘一静 王晓雷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630-1633,1638,共5页
为研究表面织构对活塞环/缸套摩擦副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研制了一台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试件分别为活塞环与缸套的片断。活塞环试件表面的曲率应当尽量与缸套试件表面的曲率相一致,笔者介绍了如何选取最符合条件的活塞环片断。通过电解... 为研究表面织构对活塞环/缸套摩擦副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研制了一台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试件分别为活塞环与缸套的片断。活塞环试件表面的曲率应当尽量与缸套试件表面的曲率相一致,笔者介绍了如何选取最符合条件的活塞环片断。通过电解加工技术,在活塞环试件表面加工出规则分布的微米级凹坑阵列。经过实验探究该凹坑阵列对活塞环/缸套摩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具有适当参数的表面织构能够有效减小摩擦,提高摩擦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织构 活塞环 缸套片断 摩擦 曲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刀具切削刃钝圆对微细切削加工尺寸效应影响的有限元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曹自洋 何宁 李亮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6-190,共5页
为了研究刀具切削刃钝圆对微细切削加工尺寸效应的影响,运用商业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Explicit,对考虑切削刃钝圆半径的二维正交切削加工过程进行了热力耦合有限元模拟,阐明了切削刃钝圆引起微细切削加工尺寸效应的内在原因。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刀具切削刃钝圆对微细切削加工尺寸效应的影响,运用商业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Explicit,对考虑切削刃钝圆半径的二维正交切削加工过程进行了热力耦合有限元模拟,阐明了切削刃钝圆引起微细切削加工尺寸效应的内在原因。结果表明,切削刃钝圆是引起微细切削加工尺寸效应的原因之一。在小切深加工条件下,切削刃钝圆改变了有效前角的大小,增强了犁切效应;影响材料变形过程,扩展和拓宽了塑性剪切变形区的大小;增加了刀屑接触长度,引起了较高的能量损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切削 切削刃钝圆半径 尺寸效应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层模板电沉积中沉积均匀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范晖 田宗军 +1 位作者 黄因慧 刘志东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7-122,共6页
为了改善叠层模板电沉积技术(LTE)中沉积层的均匀性,以减少辅助工序的工作量,采用直流电流、正脉冲电流和换向脉冲电流3组电流配置进行对比实验,对电流参数包括换向脉冲的脉宽、频率,工作时间、关断时间以及电流密度作了调整和优化.通... 为了改善叠层模板电沉积技术(LTE)中沉积层的均匀性,以减少辅助工序的工作量,采用直流电流、正脉冲电流和换向脉冲电流3组电流配置进行对比实验,对电流参数包括换向脉冲的脉宽、频率,工作时间、关断时间以及电流密度作了调整和优化.通过对宏观厚度和微观形貌的测量,发现:换向电流配置条件下,模板沉积层具有较好的均匀性,换向脉冲电流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LTE工艺的加工难度和加工时间.文中还就换向电流对沉积层整平修饰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采用优化的换向电流参数制备出了一批截面为20mm×20mm、厚度为4mm的铜质金属实体,证明了该技术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模板 电沉积 换向脉冲电流 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BO晶体的超精密加工工艺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军 朱永伟 +2 位作者 左敦稳 朱镛 陈创天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088-2090,2094,共4页
采用Logitech PM5精密研抛机,通过机械抛光和化学机械抛光方法超精密加工LBO晶体;详细研究了LBO晶体的超精密加工工艺,并观察研磨和抛光等加工过程后的晶体表面形貌;研究抛光液和抛光垫在抛光中对LBO晶体表面微观形貌的影响。使用Wkyo... 采用Logitech PM5精密研抛机,通过机械抛光和化学机械抛光方法超精密加工LBO晶体;详细研究了LBO晶体的超精密加工工艺,并观察研磨和抛光等加工过程后的晶体表面形貌;研究抛光液和抛光垫在抛光中对LBO晶体表面微观形貌的影响。使用Wkyo激光干涉仪测量平面度,光学显微镜观察表面宏观损伤,原子力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和观察微观形貌。通过实验,实现高效率、高精度、高质量的LBO晶体的超精密加工,得到了LBO晶体的超精密加工工艺;超精密加工后晶体的表面粗糙度<0.2nm RMS,表面平面度<λ/10(λ=633nm),微观损伤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BO晶体 超精密加工 化学机械抛光 表面粗糙度 表面平面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技术的数控电解加工流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16
18
作者 吴建民 徐家文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3-75,共3页
电解加工中阴极流场设计合理是保证加工正常进行的前提。针对数控展成电解精加工整体叶轮时使用的直线刃阴极流场设计,通过对阴极几何模型的建立,导出了数值模拟时所需要的数值模型。由电解加工过程中电解液运动为湍流状态,确定了采用标... 电解加工中阴极流场设计合理是保证加工正常进行的前提。针对数控展成电解精加工整体叶轮时使用的直线刃阴极流场设计,通过对阴极几何模型的建立,导出了数值模拟时所需要的数值模型。由电解加工过程中电解液运动为湍流状态,确定了采用标准k-ε模型对稳定加工状态时电解液流道中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流道结构对电解液流动速度的影响,其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表明采用流体动力学方法对电解加工中阴极流场设计进行理论指导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 电解加工 计算流体动力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XF文件的数控车削编程系统零件信息输入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孙燕华 张臣 周来水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11-213,共3页
在数控车削编程系统的开发中,直接从CAD图形库中提取零件的几何信息和工艺信息,是获取车削零件信息的一种方式,对于数控车削自动编程系统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企业实际需求,通过分析DXF的文件结构,提出了DXF文件解析方法,利用Visual... 在数控车削编程系统的开发中,直接从CAD图形库中提取零件的几何信息和工艺信息,是获取车削零件信息的一种方式,对于数控车削自动编程系统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企业实际需求,通过分析DXF的文件结构,提出了DXF文件解析方法,利用Visual C++6.0从DXF文件中提取直线、圆弧、样条曲线等车削零件的图元轮廓信息,并将所读取的各图元信息保存于设置好的链表结构中,为车削零件的刀具轨迹的生成做好准备。应用实例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正确获得车削零件信息,能满足数控车削编程系统对零件信息输入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制造 DXF文件 数控车削 刀具轨迹 零件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控车削自动编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臣 孙金虎 +1 位作者 安鲁陵 周来水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04-1110,共7页
对数控车削自动编程系统整体框架、零件几何信息的表达和预处理、各类车削刀具轨迹生成算法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实现算法。基于OpenCasCade图形平台和DXF文件,采用绘制或导入的方式获取车削零件几何信息,通过交互选择加... 对数控车削自动编程系统整体框架、零件几何信息的表达和预处理、各类车削刀具轨迹生成算法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实现算法。基于OpenCasCade图形平台和DXF文件,采用绘制或导入的方式获取车削零件几何信息,通过交互选择加工方式、加工路线,并进行加工参数的设置,由系统自动计算出刀位轨迹,经后置处理生成符合数控车床的加工代码,实现数控车削加工的图形化自动编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 OpenCasCade图形平台 DXF文件 数控车削编程 刀具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