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航空薄壁件圆角的铣削加工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赵威 何宁 +1 位作者 李亮 武凯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19,共4页
航空薄壁件圆角加工的质量控制一直是不易解决的难题。在圆角的走刀过程中,常常发生欠切、过切、振动等现象,一般要通过手工打磨来消除过切、欠切痕迹或振纹。其不仅降低了刀具的寿命,严重影响了工件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本文提出了... 航空薄壁件圆角加工的质量控制一直是不易解决的难题。在圆角的走刀过程中,常常发生欠切、过切、振动等现象,一般要通过手工打磨来消除过切、欠切痕迹或振纹。其不仅降低了刀具的寿命,严重影响了工件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本文提出了细化圆角走刀路径的铣削方法,以解决航空薄壁件的圆角铣削加工问题。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铣削加工 圆角 薄壁件 过切 振纹 刀具 走刀路径 工件 振动 加工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机电系统用电铸镍铁合金的制备及其电磁性能 被引量:2
2
作者 郑晓虎 朱荻 朱增伟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36,共4页
研究了电铸镍铁合金制备过程中工艺条件对电铸层成分的影响,获得含铁质量分数20%电铸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镀液硫酸亚铁含量6g/L、pH值2.5、温度55℃、电流密度3.5A/ dm^2;讨论了镀层形貌及电磁性能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制备的镀层表面... 研究了电铸镍铁合金制备过程中工艺条件对电铸层成分的影响,获得含铁质量分数20%电铸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镀液硫酸亚铁含量6g/L、pH值2.5、温度55℃、电流密度3.5A/ dm^2;讨论了镀层形貌及电磁性能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制备的镀层表面光亮、结构致密,晶面为(111)、(220)、(200)。该铸镍铁合金矫顽力最小为2.95×10^(-2) A/m,表现出较强的顺磁性。剩磁力随着铸层铁含量的增大呈下降趋势,饱和磁化强度为IJ85合金的10%,具有优良的电磁性能。可以用于制造微型磁执行器与传感器元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铸 镍铁合金 电磁性能 微机电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工程素质 被引量:5
3
作者 詹静岚 李保成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1999年第2期92-94,共3页
本文介绍在《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改革方面,采取加强对学生实验环节的管理、完善实验条件、增设应用性实验、开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措施,以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工程素质 机械设计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理化设计与DFA集成的产品信息模型 被引量:15
4
作者 朱龙英 朱如鹏 刘正埙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6-221,共6页
在公理化设计理论的基础上 ,讨论了产品设计过程中功能要求的分解以及从功能域向结构域的曲折映射过程 ;建立了产品功能 -结构层次模型和面向装配设计的产品信息模型 该产品信息模型不仅能够描述产品的层次结构信息 ,而且能够描述零部... 在公理化设计理论的基础上 ,讨论了产品设计过程中功能要求的分解以及从功能域向结构域的曲折映射过程 ;建立了产品功能 -结构层次模型和面向装配设计的产品信息模型 该产品信息模型不仅能够描述产品的层次结构信息 ,而且能够描述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信息 ,能够实现CAD/CAE/CAPP/CAM的信息集成 ,为产品并行开发过程的信息集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发动机减速器为例 ,对产品的功能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理化设计 DFA 产品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 功能树 结构树 产品信息模型 CAD 面向装配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力控制研究综述 被引量:27
5
作者 殷跃红 朱剑英 尉忠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20-230,共11页
回顾了机器人力控制研究历史及目前的力控制研究现状;详细分析了现有的四种研究策略:阻抗控制、力/位混合控制、自适应控制策略、智能控制新策略;阐述了作者提出的“力/位并环控制”的智能新策略;提出了机器人力控制的四大关键问... 回顾了机器人力控制研究历史及目前的力控制研究现状;详细分析了现有的四种研究策略:阻抗控制、力/位混合控制、自适应控制策略、智能控制新策略;阐述了作者提出的“力/位并环控制”的智能新策略;提出了机器人力控制的四大关键问题:位置伺服、碰撞冲击及稳定性、未知环境的约束、力传感器;文末展望了力控制研究的发展趋势——智能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位置控制系统 力控制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快速变型设计的产品结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钱晓明 王宁生 +1 位作者 陈蔚芳 薛善良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14,共4页
产品的快速变型设计需要建立合理的产品结构模型。根据产品变型设计的特点和配置管理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装配拓扑树和零件拓扑树的产品结构模型,描述了产品及其零部件之间的并、或、异或等约束关系和选择条件,并以面向对象的方法构造... 产品的快速变型设计需要建立合理的产品结构模型。根据产品变型设计的特点和配置管理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装配拓扑树和零件拓扑树的产品结构模型,描述了产品及其零部件之间的并、或、异或等约束关系和选择条件,并以面向对象的方法构造了产品结构模型类。该模型的建立为实现快速变型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变型设计 产品结构模型 装配拓扑树 零件拓扑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衬套冷挤压孔在三维状态下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陈明 傅仕伟 +1 位作者 王珉 左敦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88-191,共4页
针对目前在研究冷挤压孔边残余应力时,大都采用基于厚壁圆筒的轴对称小变形、平面应力状态、孔边受力为均布载荷等假设所带来的不足,提出了在三维真实模型状态下,考虑衬套对孔边受力的影响、试件在厚度方向上的应力差异等因素.研究... 针对目前在研究冷挤压孔边残余应力时,大都采用基于厚壁圆筒的轴对称小变形、平面应力状态、孔边受力为均布载荷等假设所带来的不足,提出了在三维真实模型状态下,考虑衬套对孔边受力的影响、试件在厚度方向上的应力差异等因素.研究了带衬套挤压件在加载、卸载及疲劳拉伸载荷状态下的应力分布,并和无衬套挤压时的状态进行比较,从机理上揭示了带衬套挤压在改善试件抗疲劳性能方面的优势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挤压 残余应力 抗疲劳性能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进给断续磨削时射流冲击强化磨削弧区换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傅玉灿 孙方宏 徐鸿钧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1-155,共5页
在缓进给磨削时烧伤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压射流冲击强化磨削弧区换热的创新构想,并通过缓进给断续磨削时施加侧向射流冲击弧区的磨削实验研究其换热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射流冲击强化换热技术确是提高弧区换热效率的有效方法,... 在缓进给磨削时烧伤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压射流冲击强化磨削弧区换热的创新构想,并通过缓进给断续磨削时施加侧向射流冲击弧区的磨削实验研究其换热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射流冲击强化换热技术确是提高弧区换热效率的有效方法,且射流速度越高,换热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断续磨削 强化换热 射流冲击 缓进给 磨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条件下金属镍电沉积中枝晶生长的分形维数 被引量:8
9
作者 王桂峰 黄因慧 +3 位作者 田宗军 刘志东 陈劲松 高雪松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6-19,共4页
以环形金属镍为阳极,石墨为阴极,用自制试验设备研究了不同外加电压、电解液浓度以及温度等试验条件下金属镍二维电沉积生长的行为特性,并从分形维数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的电压范围内,随着外加电压的增大,沉积产物形貌... 以环形金属镍为阳极,石墨为阴极,用自制试验设备研究了不同外加电压、电解液浓度以及温度等试验条件下金属镍二维电沉积生长的行为特性,并从分形维数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的电压范围内,随着外加电压的增大,沉积产物形貌向疏松分枝的结构发展,分形维数的增长出现了波动;随着硫酸镍浓度的增大,枝晶形貌有由开放型向致密型转变的趋势,分形维数随之加大;随着温度的升高,沉积产物的枝晶逐渐呈致密化,沉积产物分形维数呈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枝晶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设备的建模和加工过程仿真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霄 刘会霞 +2 位作者 杨润党 蔡兰 朱剑英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7期1489-1492,共4页
建立了虚拟数控加工设备的三维实体模型 ,包括数控车床、夹具、刀具、工件及毛坯模型 ;给出了切屑的卷曲机理和折断条件 ;开发了虚拟数控加工过程仿真模型 ,此模型可实时、交互地显示毛坯的材料去除过程和切屑的生成、卷曲及折断过程。
关键词 虚拟加工仿真 切屑折断 切屑仿真 加工误差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olon的可重构MES的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朱建江 戴勇 王宁生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63-665,共3页
论述了 Holon的内部结构、通讯机制和协同方式 ,在深入分析企业业务活动本质特征的基础上 ,运用面向对象的方法 ,定义了企业 MES的Holon模型 ,给出了系统控制软件的分布式网络计算模型 ,提出了 3种重构方式。并通过一个库存管理的实例 ... 论述了 Holon的内部结构、通讯机制和协同方式 ,在深入分析企业业务活动本质特征的基础上 ,运用面向对象的方法 ,定义了企业 MES的Holon模型 ,给出了系统控制软件的分布式网络计算模型 ,提出了 3种重构方式。并通过一个库存管理的实例 ,验证了所提出的重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on 可重构分布式 MES CORBA 制造执行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切削数据库建造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许洪昌 叶文华 梅胜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5期651-655,共5页
提出由切削用量库、刀具几何角度库、切削液库和单位切削功率库基本构成金属切削数据库,给出了它们的关系模式。由切削参数编码的特征位合成切削用量库关键字,即构成切削数据编码。按切削深度规范化存贮切削数据,并给出切削用量插值... 提出由切削用量库、刀具几何角度库、切削液库和单位切削功率库基本构成金属切削数据库,给出了它们的关系模式。由切削参数编码的特征位合成切削用量库关键字,即构成切削数据编码。按切削深度规范化存贮切削数据,并给出切削用量插值计算式。由切削数学模型的系数和指数,以及不同切削条件的修正系数建立浓缩型切削数据库,这类数据可实现切削数据优化。运用金属切削理论与经验等领域深层知识建立刀具材料选择专家系统,它作为一个子系统由切削数据库系统调用,通过正反向混合推理,可为切削新型金属材料推荐合适的刀具材料牌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切削 数据库 切削用量 专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钎焊单层金刚石砂轮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武志斌 徐鸿钧 肖冰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423-1424,共2页
单层高温钎焊超硬磨料砂轮具有传统砂轮和电镀砂轮无法比拟的优异磨削性能。利用高频感应钎焊的方法 ,以 Ag-Cu合金和 Cr粉为钎料 ,在一定的钎焊工艺条件下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现了金刚石与钢基体间的牢固化学冶金结合。扫描电镜分析发现... 单层高温钎焊超硬磨料砂轮具有传统砂轮和电镀砂轮无法比拟的优异磨削性能。利用高频感应钎焊的方法 ,以 Ag-Cu合金和 Cr粉为钎料 ,在一定的钎焊工艺条件下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现了金刚石与钢基体间的牢固化学冶金结合。扫描电镜分析发现在 Ag-Cu-Cr与金刚石的界面之间形成Cr C,与钢基体结合界面之间形成 ( Fex Cry) C,这是实现合金层与金刚石及钢基体之间都有较高结合强度的主要因素。并在相同的磨削参数条件下与电镀砂轮进行了对比实验 ,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钎焊 金刚石 单层砂轮 冶金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多曲面数控粗加工方法 被引量:7
14
作者 平雪良 张德强 +1 位作者 梁作鹏 周儒荣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62-266,共5页
结合开发国产化软件的实践,提出了一种复杂多曲面数控粗加工自动编程获得刀具轨迹的方法,并在CAD/CAM系统中得以实现。在自动编程中,系统将复杂多曲面当作一个整体,采用分层切削方法用一组等距平面分别与该复杂多曲面求交得... 结合开发国产化软件的实践,提出了一种复杂多曲面数控粗加工自动编程获得刀具轨迹的方法,并在CAD/CAM系统中得以实现。在自动编程中,系统将复杂多曲面当作一个整体,采用分层切削方法用一组等距平面分别与该复杂多曲面求交得到一组交线,重组交线得到在二维平面上的边界轮廓,对边界轮廓等距后找出可切削区域,然后采用行切加工方法获得曲面的刀具轨迹。这种方法实现了把复杂多曲面当作一个整体来加工的自动编程方法,使实现的刀具轨迹具有连续性,大大提高了复杂多曲面数控加工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切削 CAM 自动编程 复杂多曲面 粗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资源作业车间智能优化调度 被引量:7
15
作者 孙志峻 潘全科 朱剑英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4期2104-2107,共4页
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调度算法,用于解决作业车间的加工受到机床、操作工人和机器人等多种生产资源制约条件下的优化调度。以生产周期为目标进行的优化调度,将遗传算法和分派规则相结合,通过交叉、变异等遗传操作,得到目标的最优或次... 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调度算法,用于解决作业车间的加工受到机床、操作工人和机器人等多种生产资源制约条件下的优化调度。以生产周期为目标进行的优化调度,将遗传算法和分派规则相结合,通过交叉、变异等遗传操作,得到目标的最优或次优解。最后对算法进行了仿真研究,并给出了算法运行结果,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资源 作业车间调度 遗传算法 智能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参数化设计方法 被引量:7
16
作者 平雪良 朱广平 周来水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7年第5期11-16,共6页
本文引入可用约束、待定元素、双向约束等概念,通过建立网状数据结构来表达几何元素、几何约束及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约束求解方法——基于推理的代数法.该方法把代数法和几何推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推理过程采用普... 本文引入可用约束、待定元素、双向约束等概念,通过建立网状数据结构来表达几何元素、几何约束及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约束求解方法——基于推理的代数法.该方法把代数法和几何推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推理过程采用普通算法而不是人工智能的方法,方程组的求解转化为几何元素的相切和相交等运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数化设计 约束求解 尺寸驱动 C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曲面麻花钻数学模型及刃磨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超 王珉 左敦稳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4期1202-1204,共3页
提出了具有非直线刃的回转双曲面麻花钻数学模型的简化计算方法及钻头锋角合理定义点的选取 ,给出了双曲面钻型刃磨时其设计参数与刃磨参数的相互关系 ,并对此类二次回转曲面钻头提出了与传统的刃磨方法有根本区别的分层磨削插补成形的... 提出了具有非直线刃的回转双曲面麻花钻数学模型的简化计算方法及钻头锋角合理定义点的选取 ,给出了双曲面钻型刃磨时其设计参数与刃磨参数的相互关系 ,并对此类二次回转曲面钻头提出了与传统的刃磨方法有根本区别的分层磨削插补成形的点磨削成形刃磨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曲面 二次回转曲面 麻花钻 数学模型 点磨削 刃磨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神经网络在UV-LIGA工艺优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8
作者 郑晓虎 朱荻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9-144,共6页
将模糊神经网络理论和算法应用于负性光刻胶(SU-8)加工高分辨率和高深宽比微结构的工艺研究,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对网络进行训练,建立了光刻图形质量与前烘时间、前烘温度、曝光量、后烘时间之间的预测模型。该模型采用五层前向模糊... 将模糊神经网络理论和算法应用于负性光刻胶(SU-8)加工高分辨率和高深宽比微结构的工艺研究,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对网络进行训练,建立了光刻图形质量与前烘时间、前烘温度、曝光量、后烘时间之间的预测模型。该模型采用五层前向模糊神经网络,学习算法为梯度下降法。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前烘温度与前烘时间对光刻质量影响最大。对120~340μm厚的光刻胶,前烘温度取95℃,前烘时间100min时,图形的相对线宽差最小;超声搅拌能缩短显影时间,显著改善图形质量,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十分吻合。将模糊神经网络应用于UV-LIGA工艺中,能实现光刻加工微结构的工艺参数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性光刻胶 UV-LIGA 模糊神经网络 工艺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遗传算法模糊控制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胡宁 王东云 +1 位作者 赵东标 朱剑英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44-548,共5页
在控制对象的数学模型由于受非线性和时变的影响很难精确确定时,模糊控制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但模糊控制规则易受人的因素的影响而归纳得不完善,并且不能自学习,影响了模糊控制的效果。遗传算法可以搜索整个空间,不易陷入局部最优... 在控制对象的数学模型由于受非线性和时变的影响很难精确确定时,模糊控制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但模糊控制规则易受人的因素的影响而归纳得不完善,并且不能自学习,影响了模糊控制的效果。遗传算法可以搜索整个空间,不易陷入局部最优解,不受搜索空间的限制性假设的约束。可以解决非常困难的寻优问题。本文提出关于遗传算法的模糊控制,使控制规则得到优化,从而改善了控制性能。仿真实例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控制论 最佳化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DSP的高速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被引量:12
20
作者 徐龙祥 朱火晃秋 刘正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9-123,共5页
介绍了数控磁悬浮轴承的总体结构 ,模数 (A/ D)转换电路、数模 (D/ A)转换电路及等待电路的设计方法 ,给出了上述三种电路的原理图 ,并且介绍了 A/ D和 D/ A连调的方法 ,给出了调试A/ D和 D/ A的有关程序。实验证明 :所设计的基于 DSP... 介绍了数控磁悬浮轴承的总体结构 ,模数 (A/ D)转换电路、数模 (D/ A)转换电路及等待电路的设计方法 ,给出了上述三种电路的原理图 ,并且介绍了 A/ D和 D/ A连调的方法 ,给出了调试A/ D和 D/ A的有关程序。实验证明 :所设计的基于 DSP的硬件和软件系统 ,满足了磁悬浮轴承控制性能的要求。如果改变控制对象 ,仅需改变 PID控制算法中有关参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悬浮轴承 数字信号处理器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