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市自来水供水管网管理系统 被引量:6
1
作者 张兰芬 邵方 +1 位作者 谢春 李凌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2年第3期75-77,共3页
为了适应自来水供水管网基础设施管理和辅助决策计算机化这一需要 ,南京市自来水总公司牵头研制开发了供水管网管理系统。该系统以南京市 1 5 0 0比例尺数字帖地形图为基础 ,包括 4大功能模块 ,即图档管理模块、管网录入模块、查询统计... 为了适应自来水供水管网基础设施管理和辅助决策计算机化这一需要 ,南京市自来水总公司牵头研制开发了供水管网管理系统。该系统以南京市 1 5 0 0比例尺数字帖地形图为基础 ,包括 4大功能模块 ,即图档管理模块、管网录入模块、查询统计模块及抢修决策模块。文章对系统的总体结构和主要功能进行了介绍 ,并对系统的推广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市 自来水 供水管网管理系统 图档管理模块 查询统计模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湖泊水体中不同颗粒悬浮物静沉降规律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向军 逄勇 +3 位作者 李一平 魏海 王鹏 刘兴平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1-115,共5页
为了解浅水湖泊水体中颗粒悬浮物的静沉降规律,以太湖为例,采用重复深度吸管法计算了2005年4月、5月间在太湖进行的4次静沉降模拟实验中的沉降速度。结果表明:①在悬浮物沉降过程内,3种颗粒物的沉速关系为颗粒无机物(PIM)〉悬浮物... 为了解浅水湖泊水体中颗粒悬浮物的静沉降规律,以太湖为例,采用重复深度吸管法计算了2005年4月、5月间在太湖进行的4次静沉降模拟实验中的沉降速度。结果表明:①在悬浮物沉降过程内,3种颗粒物的沉速关系为颗粒无机物(PIM)〉悬浮物(SS)〉颗粒有机物(POM)。在相同的沉降时间内,P1M的沉速为船沉速的1.6~2.0倍,POM的沉速为船沉速的0.3~0.7倍,P1M的沉速为POM沉速的2.5~5.5倍;②水体中悬浮物浓度与沉降时间均呈现出明显的指数衰减规律,悬浮物中无机物含量较高时这种规律更为明显;③悬浮物浓度较低时,太湖悬浮物的沉降速率与水体中的悬浮物浓度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而悬浮物浓度较高时,沉降速率随悬浮物浓度升高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 静沉降 沉降规律 浅水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源地保护及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预警应急的研究与实施进展 被引量:34
3
作者 李保刚 周克梅 +1 位作者 林涛 陈卫 《水资源保护》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7-91,共5页
从保护水源地和建立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预警应急系统的重要性出发,综述了国内外在水源地保护立法、管理体制、水源地保护现状和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预警应急系统建设方面的研究与实施进展。提出了从加强立法、规划,严控污染源,强化流域管理,... 从保护水源地和建立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预警应急系统的重要性出发,综述了国内外在水源地保护立法、管理体制、水源地保护现状和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预警应急系统建设方面的研究与实施进展。提出了从加强立法、规划,严控污染源,强化流域管理,鼓励公众参与,对水源地进行经济补偿,采用先进技术,加强水源地保护教育等方面加强水源地保护工作以及加强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的预警体系的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地保护 突发性事件 水污染事件 预警应急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聚铝处理秋季长江水脱浊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跃军 李潇潇 +1 位作者 贾进洲 言明贵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93-497,共5页
通过混凝烧杯实验,探讨了特征黏度系列化的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与液体聚合氯化铝(PAC)复合得到的稳定型复合混凝剂用于对秋季微污染长江水强化混凝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对温度为16~18℃,浊度为70 NTU左右的秋季长江水,沉淀池出... 通过混凝烧杯实验,探讨了特征黏度系列化的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与液体聚合氯化铝(PAC)复合得到的稳定型复合混凝剂用于对秋季微污染长江水强化混凝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对温度为16~18℃,浊度为70 NTU左右的秋季长江水,沉淀池出水在达到6 NTU的南京某水厂现行浊度标准的情况下,PAC需1.66mg/L的投加量,质量配比分别为20∶1、10∶1、5∶1的PAC(以Al2O3计)/PDM复合混凝剂所需投加量随特征黏度变化为1.38~1.26、1.19~1.14、1.16~1.13 mg/L,相对于PAC可减少投加量16.87%~24.10%、28.31%~31.32%、30.12%~31.93%。复合混凝剂还提高了絮体密实度与沉淀性能。由此可见,PDM明显改善了PAC的混凝脱浊效果,PAC/PDM复合比例越低,PDM特征黏度越高,脱浊效果与沉淀性能越好。考虑未来社会对水质的要求,若使沉淀池出水达到2 NTU左右,则PAC需3.35 mg/L左右的投加量,而复合比例分别为20∶1、10∶1、5∶1的复合混凝剂仍能比单独使用PAC减少19.10%~30.45%的投加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原水 秋季 聚合氯化铝 复合混凝剂 脱浊 水处理技术与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混凝处理低温低浊北渡水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李潇潇 张跃军 +3 位作者 赵晓蕾 孙彬 苏功建 陈雨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2-44,73,共4页
报道了对低温低浊的宁波北渡水进行强化混凝处理时,混凝剂及混凝搅拌条件的优化选择过程及结果。通过混凝烧杯实验,比较了聚合氯化铝、硫酸铝、聚合硫酸铁、两种市售药剂对该水的混凝脱浊效果,同时考察了强弱两种混凝搅拌条件对混凝效... 报道了对低温低浊的宁波北渡水进行强化混凝处理时,混凝剂及混凝搅拌条件的优化选择过程及结果。通过混凝烧杯实验,比较了聚合氯化铝、硫酸铝、聚合硫酸铁、两种市售药剂对该水的混凝脱浊效果,同时考察了强弱两种混凝搅拌条件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低浊水 混凝剂 强化混凝 脱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聚铝用于冬季低温长江水脱浊处理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潇潇 张跃军 +2 位作者 赵晓蕾 孙彬 言明贵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06期313-316,共4页
采用特征黏度系列化的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与PAC制得的系列稳定型复合混凝剂用于冬季低温长江水强化混凝脱浊处理。通过混凝烧杯实验,探讨了药剂投加量、PAC/PDM复合配比及复配方式对脱浊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水温为5-... 采用特征黏度系列化的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与PAC制得的系列稳定型复合混凝剂用于冬季低温长江水强化混凝脱浊处理。通过混凝烧杯实验,探讨了药剂投加量、PAC/PDM复合配比及复配方式对脱浊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水温为5-7℃,浊度为70NTU左右的冬季长江水,增大混凝强度或混凝剂PAC的投加量均能达到强化混凝的效果,但其强化混凝程度均有一定局限性;复合混凝剂有良好的强化混凝脱浊效果,PAC/PDM复合配比越低,混凝脱浊效果越好,在达到6NTU沉淀出水浊度标准的情况下,PAC需投加量1.51mg/L,而复配比例分别为5;1、10:1、20:1的PAC(以Al2O3计)/PDM复合混凝剂所需PAC投加量随特征粘度变化为1.20-1.18mg/L,1.38-1.28mg/L。1.43-1.41mg/L,相对于PAC减少投加量20.52%-21.85%,8.61%-15.23%,5.30%-6.62%。稳定型复合混凝剂相对于现用现配的复配方式,在使用时操作更为简便,不改变水厂现有工艺,十分利于产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水 低温 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 聚合氯化铝 脱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运行中产生溴酸盐的可能性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芳蕾 张冬 吕锡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299-2305,共7页
为合理评估应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中溴酸盐的生成情况,提出既能保证出水水质又能降低溴酸盐超标风险的方案.进行了小试与中试试验,系统地从原水水质和工艺参数两个方面入手,研究水质因素、初始溴离子浓度和臭氧氧化条件等对溴酸盐生成... 为合理评估应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中溴酸盐的生成情况,提出既能保证出水水质又能降低溴酸盐超标风险的方案.进行了小试与中试试验,系统地从原水水质和工艺参数两个方面入手,研究水质因素、初始溴离子浓度和臭氧氧化条件等对溴酸盐生成的影响,同时分析生物活性炭对溴酸盐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高初始溴离子浓度水平和臭氧接触程度(Ct值)促使更多BrOx-生成.在相同Ct值条件下,升高臭氧投加浓度可使溴酸盐生成量增高200%左右.以长江南京段江心洲夹江下游原水进行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不会产生溴酸盐超标风险.生物活性炭(BAC)对于溴酸盐去除效果并不明显.运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进行深度处理时,工艺中应着重注意控制溴酸盐在臭氧化过程中的生成而非依靠后续生物活性炭将其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生物活性炭(BAC) 溴酸盐 臭氧投加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性石油水污染的应急水处理技术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旭 罗彬 +1 位作者 林涛 陈卫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6-350,共5页
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性石油水污染事件,以石油类在水体中的存在形式、进入水厂污染原水中油微粒的赋存状态为切入点,研究了常规混凝沉淀和粉末活性炭吸附技术对石油类的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突发性石油泄露时,石油类在水体中主... 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性石油水污染事件,以石油类在水体中的存在形式、进入水厂污染原水中油微粒的赋存状态为切入点,研究了常规混凝沉淀和粉末活性炭吸附技术对石油类的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突发性石油泄露时,石油类在水体中主要以漂浮油形式存在;在进厂污染原水中,油微粒主要以黏附态赋存,所占比例在60%以上;水厂常规混凝工艺可处理的石油类最大质量浓度为0.13mg/L;粉末活性炭对石油类的快速吸附时间为10min,在粉末活性炭投加量为30mg/L时,石油类的最大可处理质量浓度为2.1~2.6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石油水污染 应急处理 混凝沉淀 粉末活性炭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行模式对好氧颗粒污泥处理低碳氮比城镇废水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周寅飞 董薇 肖子瑞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7-120,130,共5页
为探究不同运行模式对好氧颗粒污泥(AGS)培养及处理低C/N城镇废水的影响,构建了两个有效体积为5.0 L的反应器,在中温条件下比较了完全好氧(R1)及多级厌氧/好氧交替(R2)对AGS及处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运行时,R2内MLSS含量更高,可... 为探究不同运行模式对好氧颗粒污泥(AGS)培养及处理低C/N城镇废水的影响,构建了两个有效体积为5.0 L的反应器,在中温条件下比较了完全好氧(R1)及多级厌氧/好氧交替(R2)对AGS及处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运行时,R2内MLSS含量更高,可至5346~5462 mg/L,沉降性好,SVI低至62.5~65.6 mL/g,0.3~0.6 mm粒径分布占比高达56.6%。在污染物去除方面,R2内COD去除率可高达92.5%~96.7%,而对NH_(4)^(+)-N去除方面,两反应器之间差异不明显。R2内PO_(4)^(3-)-P出水质量浓度低至0.66~1.16 mg/L,去除率高达89.5%~91.3%,高于R1。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Saccharibacteria和Proteobacteria是主要的微生物,R2内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分别高达35.21%和10.51%高于R1组别,这与R2展现出较好的脱氮除磷效率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污泥 低C/N废水 运行模式 脱氮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P网络的城市时用水量预测组合模型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卫 陆健 吴志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97-200,共4页
为建立起城市用水量与其影响因素间的预测模型,以预测的城市用水量趋于合理,针对城市时用水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在考虑充分利用各因素历史观测数据的基础上,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城市时用水量的时间序列预测与解释性预测组合模型,并对... 为建立起城市用水量与其影响因素间的预测模型,以预测的城市用水量趋于合理,针对城市时用水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在考虑充分利用各因素历史观测数据的基础上,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城市时用水量的时间序列预测与解释性预测组合模型,并对南京市的时用水量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预测误差小,能满足供水系统调度的实际需要.可见,本预测组合模型是合理的,为城市时用水量预测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用水量 组合模型 预测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墩基约束刚度的动态识别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俊 葛晓永 汪凤泉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2008年第3期286-289,共4页
在瑞利法和Southwell频率合成法的基础上导出了桥墩复合振动基频的计算公式,将基频表示成各惯性元和变形元所组成子系统的频率合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墩基约束刚度的动态识别方法,该方法利用桥墩的固有基频和地基约束刚度的关系,只需在... 在瑞利法和Southwell频率合成法的基础上导出了桥墩复合振动基频的计算公式,将基频表示成各惯性元和变形元所组成子系统的频率合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墩基约束刚度的动态识别方法,该方法利用桥墩的固有基频和地基约束刚度的关系,只需在随机激励下测出墩顶在加载前后两种状态下的振动频率,就可以估算出桥墩的基础刚度。标准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配重试验特征值法求得的模型转动约束刚度和标准值基本一致,而识别平动约束刚度有3.26%的误差。本文所导出的公式计算简单、精度高,适用于识别桥墩和各种高耸建筑的基础约束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墩 能量法 基频 基础约束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结构振动控制元件参数研究
12
作者 周星德 刘宁 葛晓永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8-121,共4页
针对双塔结构所具有的模型不精确及承受随机外力作用这一特点 ,在控制方法选择方面 ,为保证系统控制的顺利实现 ,本文引入了能够对模型不精确具有较好控制效果的广义预测控制策略 ;在优化目标选择方面 ,为降低控制系统的能量 ,以控制增... 针对双塔结构所具有的模型不精确及承受随机外力作用这一特点 ,在控制方法选择方面 ,为保证系统控制的顺利实现 ,本文引入了能够对模型不精确具有较好控制效果的广义预测控制策略 ;在优化目标选择方面 ,为降低控制系统的能量 ,以控制增益矩阵的Frobenius范数做为优化目标 ;在优化算法方面 ,为降低计算工作量 ,引入并改进了传统的遗传算法。通过优化计算得到系统参数几组次优解 ,这些解可以供设计者进行选择。最后给出了计算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塔结构 遗传算法 主动控制 广义预测控制 增益矩阵 FROBENIUS范数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对中仪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被引量:11
13
作者 吴健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72-74,共3页
介绍了设备对中的必要性和传统的千分表对中法,分析了激光对中仪的工作原理及其在供水行业的应用实例。通过技术比较,证明激光对中仪用于设备的安装调试具有传统对中方法难以比拟的优势。
关键词 激光对中仪 设备对中 轴偏差 角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预知性维修与测振仪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健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0-62,共3页
根据设备磨损的规律说明了预知性维修的必要性 ,介绍了测振仪的使用原理及传感器安装要点 ;通过实例证明了测振仪在预知性维修中的作用。
关键词 预知性维修 测振仪 传感器 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