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受体模型和排放清单的杭州市挥发性有机物来源解析及其对臭氧生成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奇漪 唐伟 +4 位作者 夏阳 项萍 王冬蕊 王星 刘宁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3-549,共7页
为了解杭州市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及其对臭氧生成的影响,利用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的VOCs在线监测数据,全面分析了杭州市VOCs污染特征,并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PMF)和排放清单对VOCs进行来源解析,分析不同组分的臭氧生成能力... 为了解杭州市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及其对臭氧生成的影响,利用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的VOCs在线监测数据,全面分析了杭州市VOCs污染特征,并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PMF)和排放清单对VOCs进行来源解析,分析不同组分的臭氧生成能力。结果显示,杭州市VOCs逐月变化呈现“冬高夏低”的特征,烷烃在总VOCs中的占比最高。根据PMF解析,对杭州市VOCs浓度贡献最大的为机动车尾气排放源和溶剂使用排放源。排放清单中,溶剂使用排放源和工业排放源为贡献最大的来源。与排放清单结果相比,PMF结果中机动车尾气排放源和汽油挥发排放源贡献率偏高,与监测点位于城区环境、距离工业园区较远有关,因此VOCs污染防控应针对不同区域精准施策。从各组分对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来看,烯烃和芳香烃是贡献最大的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变化特征 示踪物 来源解析 臭氧生成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2013—2016年臭氧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7
2
作者 张祥志 陈文泰 +4 位作者 黄樱 秦艳红 秦玮 杨雪 陆维青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59,共10页
利用2013—2016年江苏省国控空气自动站获得的臭氧(O_3)观测数据,探讨江苏省O_3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2013年以来江苏省大气氧化剂OX(O_3和NO2)和O_3浓度呈逐年升高趋势,升高速率分别为0.98×10-9a-1和3.70μg/(m3·a),O_3... 利用2013—2016年江苏省国控空气自动站获得的臭氧(O_3)观测数据,探讨江苏省O_3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2013年以来江苏省大气氧化剂OX(O_3和NO2)和O_3浓度呈逐年升高趋势,升高速率分别为0.98×10-9a-1和3.70μg/(m3·a),O_3增幅在我国处于较高水平。在O_3空间分布上,东部沿海O_3浓度相对高于西部内陆,O_3浓度高值由沿海地区逐渐向内陆辐散,呈现出区域性O_3污染。结合经验正交分解进行聚类统计检验,结果显示江苏省O_3分区主要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3类,与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一定的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臭氧 时空分布 经验正交分解 聚类统计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市臭氧污染特征及过程分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陈超 林旭 +2 位作者 叶辉 严仁嫦 祁晓婷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3-81,共9页
利用2013—2016年杭州市国控点臭氧观测资料,讨论了杭州市臭氧时空变化特征,并对一次臭氧高浓度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杭州市臭氧浓度以10. 3%的升幅渐增,增幅大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千岛湖背景点及位于城区的朝晖五区、... 利用2013—2016年杭州市国控点臭氧观测资料,讨论了杭州市臭氧时空变化特征,并对一次臭氧高浓度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杭州市臭氧浓度以10. 3%的升幅渐增,增幅大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千岛湖背景点及位于城区的朝晖五区、下沙、西溪站点臭氧浓度月变化存在2个峰值,第一峰值出现在5月,受降水、温度影响次峰值出现在8—10月;夜间臭氧浓度背景点高于城区点。杭州市10个国控站点臭氧浓度相对标准偏差逐年减小,臭氧污染已呈区域性,城东为重污染区域。2015年8月出现的一次臭氧重污染过程主要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和台风外围的影响,导致杭州市朝晖五区站点臭氧浓度高达228μg/m^3,台风登陆后得以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 臭氧 时间变化 空间分布 过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特征分析的数据质量评估方法及案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鸣 陆思华 +2 位作者 陈文泰 邵敏 卢兴东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22,共10页
城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监测是空气质量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据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是VOCs监测的基础。基于8次中国城市大气VOCs外场监测,通过挖掘VOCs浓度、组成和化学活性的内在规律,对VOCs监测数据质量进行评估并总结方法。... 城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监测是空气质量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据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是VOCs监测的基础。基于8次中国城市大气VOCs外场监测,通过挖掘VOCs浓度、组成和化学活性的内在规律,对VOCs监测数据质量进行评估并总结方法。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大气乙烷和苯等长寿命组分具有明显的背景浓度,且区域背景值较为接近,可以用来诊断长寿命VOCs组分浓度异常偏低或偏高现象。而示踪组分的季节(日)变化规律可以用来识别VOCs组分定性问题(如夏季大气异戊二烯和烷基硝酸酯浓度日变化规律应反映植被排放和光化学反应特征)。另外,在气团混合均匀的情况下,VOCs浓度波动与其活性之间存在负相关,这一规律可以用来核查数据准确性或局地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质量评估 统计分析 比值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餐饮源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特征及对臭氧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文泰 胡崑 +2 位作者 薛艳 卢兴东 王鸣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6期647-655,共9页
餐饮排放是城市地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要的无组织来源,由于其排放特征复杂,是大气环境研究和管理的薄弱环节.本研究采用了现场和实验模拟两种采样方式,利用2,4-二硝基苯肼(DNPH)采样柱和不锈钢罐分别采集羰基化合物和全空气样品,然... 餐饮排放是城市地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要的无组织来源,由于其排放特征复杂,是大气环境研究和管理的薄弱环节.本研究采用了现场和实验模拟两种采样方式,利用2,4-二硝基苯肼(DNPH)采样柱和不锈钢罐分别采集羰基化合物和全空气样品,然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FID)对116种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餐饮源VOCs的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总体来看,含氧有机物(OVOCs)和烷烃是VOCs浓度的主要贡献者,但不同餐饮源的源谱特征差异较大.另外,通过比较发现食用油的种类、油的使用次数、加热方式、烹饪方式和调味料等因素会对餐饮源VOCs排放特征造成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了不同菜系所排放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关键组分主要是甲醛、乙醛、丁烯醛、乙烯和丙烯等.本研究成果能够补充我国餐饮源VOCs控制所需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饮源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排放特征 源成分谱 臭氧生成潜势(OF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居民区大气VOCs的污染特征和来源解析 被引量:25
6
作者 沈龙娇 梁胜文 +3 位作者 吴玉婷 项萍 陈安雄 陈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5期527-535,共9页
于2016年7月—2017年6月在武汉市典型居民区对大气中101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了监测,以便研究武汉市典型居民区周边VOCs的组成特征和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其主要来源.结果表明,武汉市空气中VOCs的体积分数为(46. 24±24. 57)×... 于2016年7月—2017年6月在武汉市典型居民区对大气中101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了监测,以便研究武汉市典型居民区周边VOCs的组成特征和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其主要来源.结果表明,武汉市空气中VOCs的体积分数为(46. 24±24. 57)×10^(-9),表现为烷烃>含氧有机物>烯烃>卤代烃>芳香烃.受交通排放影响烷烃的比例上午高于下午,1月机动车尾气为武汉市主要的VOCs排放源,夏季含氧类化合物浓度高于冬季,可能更多地受本地喷涂等溶剂使用行业和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影响,5—9月表现出明显的生物源排放特征.利用正交矩阵因子分析(PMF)得到武汉市居民区大气VOCs主要有6个来源,分别为燃烧源、机动车尾气、工业排放、溶剂使用、汽油挥发和植物排放.其中,燃烧源、机动车尾气贡献比例最高,是该区域VOCs控制的重要排放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PMF受体模型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OF/SVD的2018年湖北省臭氧特征及其高值与气象要素关系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陈楠 刘长焕 +2 位作者 许可 祝波 沈学勇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8-95,共8页
基于湖北省2018年4-10月臭氧、温度和相对湿度逐小时监测数据以及50 m风场逐小时再分析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和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分析了2018年湖北省臭氧特征及其高值与气象要素关系。结果表明:湖北省臭氧日最大8 h浓度距平呈... 基于湖北省2018年4-10月臭氧、温度和相对湿度逐小时监测数据以及50 m风场逐小时再分析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和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分析了2018年湖北省臭氧特征及其高值与气象要素关系。结果表明:湖北省臭氧日最大8 h浓度距平呈现以武汉为正值中心、自鄂东向鄂西递减的主要空间分布型;15:00臭氧与温度呈现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以随州、襄阳及其周边最为明显;与14:00相对湿度呈现很好的负相关关系,以孝感、随州、荆门及其周边最为明显;襄阳西部和十堰北部地区15:00 50 m风场的纬向分量对本地臭氧高值有一定影响,武汉北部、黄冈北部以及孝感东部等地15:00 50 m风场的经向分量对本地臭氧高值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臭氧 气象 经验正交函数 奇异值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2018年4-9月臭氧及其前体物非线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陈安雄 胡柯 +4 位作者 沈龙娇 钟章雄 段佳鹏 汪羽商 陈文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6期729-738,共10页
近年来武汉市臭氧污染日益严峻,成为影响空气质量达标的瓶颈,弄清臭氧及其前体物非线性关系是臭氧防控的关键和基础.本研究基于武汉中心城区2018年4—9月臭氧及其前体物在线观测数据,分析出武汉市臭氧浓度受前体物和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共... 近年来武汉市臭氧污染日益严峻,成为影响空气质量达标的瓶颈,弄清臭氧及其前体物非线性关系是臭氧防控的关键和基础.本研究基于武汉中心城区2018年4—9月臭氧及其前体物在线观测数据,分析出武汉市臭氧浓度受前体物和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呈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观测期间武汉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32.5×10^-9,烷烃是武汉市VOCs的主要组分,其次是含氧VOCs(OVOCs)和卤代烃.利用基于观测的模型定量分析臭氧与前体物之间的关系,发现削减VOCs会引起臭氧生成潜势的显著下降,而削减氮氧化物则会使臭氧生成潜势升高,说明武汉市臭氧生成处于VOCs控制区.在人为源VOCs中,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最高,是影响臭氧生成的关键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基于观测的模型(OBM) 臭氧生成潜势 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8-9月湖州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其生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常艳春 魏莉 +5 位作者 杨晓红 费勇 沈学勇 陈江 张海燕 缪丽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6期739-748,共10页
近年来近地面臭氧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瓶颈.本研究基于2017年8—9月在湖州市城区开展的为期1个月的臭氧及其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在线观测数据,分析了臭氧及其前体物污染特征,利用正矩阵因子分... 近年来近地面臭氧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瓶颈.本研究基于2017年8—9月在湖州市城区开展的为期1个月的臭氧及其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在线观测数据,分析了臭氧及其前体物污染特征,利用正矩阵因子分析(PMF)解析了VOCs来源,并采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对臭氧生成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观测期间湖州市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24.78±9.10)×10^-9,其中占比最高的组成为烷烃、含氧VOCs(OVOCs)和卤代烃;2)在臭氧非超标时段,湖州市臭氧生成处于VOCs控制区,而在臭氧重污染期间湖州市处于以VOCs控制为主的过渡区;3)在臭氧超标时段,对臭氧生成潜势(OFP)贡献最大的是芳香烃(39.6%),其次是烯烃(21.5%)和OVOCs(19.4%),排名前三的关键组分为甲苯、乙烯和间/对二甲苯;4)源解析结果显示观测期间湖州市VOCs的主要来源是溶剂使用(27.0%)、交通排放(22.7%)、背景+传输(19.3%)、工业排放(16.9%)、汽油挥发(7.7%)和植物排放(6.4%),重污染过程期间对OFP贡献最大的两类源是交通排放源和溶剂使用源,贡献百分比分别为35.1%和30.5%.因此,对交通排放和溶剂使用方面进行控制管理对湖州市大气臭氧污染防控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挥发性有机物 敏感性分析 臭氧生成潜势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州市一次典型臭氧污染过程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诺 许勇 +3 位作者 张慧利 叶新生 冀翔 潘国胜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6-144,共9页
为研究2022年9月1-14日鄂州市臭氧污染特征与成因,文章利用常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监测、OBM模型、PMF模型、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MIR)等监测分析方法对污染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 为研究2022年9月1-14日鄂州市臭氧污染特征与成因,文章利用常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监测、OBM模型、PMF模型、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MIR)等监测分析方法对污染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区域性臭氧污染过程,污染程度以轻度污染为主,臭氧浓度日变化呈典型单峰型特点,13:00-16:00是臭氧浓度峰值时段。研究期间鄂州市VOCs平均浓度为19.15×10^(-9),污染阶段浓度明显高于积累阶段和稀释阶段,VOCs主要组分为烷烃、OVOCs、卤代烃。积累阶段、污染阶段和稀释阶段VOCs组分的OFP分别为48.63、89.07、45.43μg/m^(3),乙烯是对OFP贡献最大的物种。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和高温、低湿、静稳的气象条件是本次O3生成和转化的重要外部因素,本次臭氧污染以本地生成为主,同时受北方传输影响,污染阶段VOCs主要来源为工业排放(36.8%)、机动车尾气(18.3%)、化石燃料燃烧(14.9%)、溶剂使用(12.9%)、汽油挥发(9.8%)和天然源(7.3%),溶剂使用源对OFP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成因分析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生成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