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草活性成分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作者 杨秉乾 恽辰珂 +4 位作者 刘蕾 陈天翼 李冰峰 张森 常思源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122-130,I0001,I0002,共11页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揭示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有效成分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抑菌机制,并通过体外抑菌实验进行验证。TCMSP数据库用于获取甘草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对应靶点,通过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取抑制...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揭示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有效成分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抑菌机制,并通过体外抑菌实验进行验证。TCMSP数据库用于获取甘草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对应靶点,通过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取抑制大肠杆菌靶点,利用jvenn在线平台获得交集靶点。采用STRING平台进行交集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分析,以Metascape平台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取抑制5种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交集靶点后,通过分子对接和体外抑菌实验验证甘草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主要活性成分。筛选共得到86个活性成分和93个交集靶点。GO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甘草主要通过对外源刺激的反应和细菌源分子的反应等生物过程以及通过癌症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等通路实现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抑制5种致病性大肠杆菌关键靶点为IL6、TP53和STAT3,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柚皮素、异芒柄花素和3″-甲氧基光甘草定与以上靶点亲和力较高。上述3种活性成分对5种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16~0.31、0.62~1.25、0.07~0.16μg/mL,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0.16~0.62、1.25~2.50、0.16~0.31μg/mL,3″-甲氧基光甘草定抑菌效果最好。该研究为探究甘草抑制大肠杆菌的机制及发掘甘草中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关键成分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甘草 致病性大肠杆菌 分子对接 体外抑菌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药渣木质素降解菌的分离及酶学特性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秉乾 恽辰珂 +2 位作者 常思源 郭盛 张森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9-276,共8页
【目的】筛选可降解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药渣木质素的菌株并探究其酶学特性,以筛得菌株降解丹参药渣木质素以提高纤维素的酶解效率。【方法】以丹参药渣表面自然生长的菌株为筛菌来源,通过碱性木素培养基和愈创木酚培养基进行初... 【目的】筛选可降解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药渣木质素的菌株并探究其酶学特性,以筛得菌株降解丹参药渣木质素以提高纤维素的酶解效率。【方法】以丹参药渣表面自然生长的菌株为筛菌来源,通过碱性木素培养基和愈创木酚培养基进行初筛和复筛,利用添加丹参药渣的培养基验证产酶能力,优选产漆酶菌株。通过ITS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对分离菌株漆酶酶学特性进行研究。采用NREL法测定木质纤维素含量,利用商业纤维素酶探究酶解效果。【结果】筛选出一株产漆酶且耐受丹参药渣的真菌MY-5,经ITS序列鉴定为猬木霉(Trichoderma erinaceum)。对漆酶酶学性质进行考察,漆酶最适反应温度为50℃,60℃下保温24 h后酶活保持在85.3%,4℃低温贮藏25 d酶活保持在80.7%;最适pH为5,在pH 4-8时保温24 h活性保持在90%以上;添加Cu^(2+)、Mg^(2+)和香兰素提高了漆酶活性,其中5 mmol/L Cu^(2+)提高1.68倍;添加4%丹参药渣保温24 h后漆酶仍能保持90.6%的酶活。液态发酵20 d后丹参药渣木质素的降解率达到了36.3%,葡萄糖产量和最大产率分别提高了62.6%和81.0%。【结论】筛选得到一株产漆酶菌株猬木霉MY-5,其漆酶热稳定性、低温贮藏稳定性、pH稳定性及丹参药渣耐受性良好,可以有效降解丹参药渣木质素,提高纤维素的酶解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药渣 猬木霉 漆酶 酶学特性 木质素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