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哈罗德·品特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袁小华
宋赟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08 |
6
|
|
2
|
试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选择 |
陈荣明
|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3
|
超越“自然选择”、促进“文化多元”——试与胡庚申教授商榷 |
王育平
吴志杰
|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4
|
|
4
|
语码转换型会话含义分析 |
周文岭
张权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4
|
|
5
|
全球化浪潮下英语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应对性和完整性——对课程设置的调查与研究 |
严轶伦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6 |
17
|
|
6
|
英语阅读情感理解层次的心理分析 |
陈迪宇
|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
2000 |
12
|
|
7
|
英汉语篇形合意合下的衔接转换趋势及其翻译 |
钱永红
赵雪琴
|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
2008 |
4
|
|
8
|
从西方艺术史研究模式看丹托“艺术终结”的悖论 |
袁小华
李亚琴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9
|
机器翻译中汉语词语切分的现状——汉语分词与汉英机器翻译研究系列之一 |
吴志杰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10
|
基于预设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
严轶伦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7 |
6
|
|
11
|
从汉语的音韵特征看语言的认知理据性 |
李娟
张权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12
|
走近功能话语语法 |
许明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3
|
穿越文本的游戏:评“元电影”《商第传》 |
于雷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14
|
港台不同传媒文化特质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 |
丁兰天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15
|
小百合:一个被误读了的东方女性——浅谈《艺伎回忆录》中的两个视角 |
谭利思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6
|
《功能话语语法》简介 |
许明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7
|
《功夫熊猫》中的颠覆与重塑 |
谭利思
李文伟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18
|
论爱德华·赛义德的文本观 |
赵建红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9
|
一份社会语言调查对汉英机器翻译中词语切分的启示——汉语分词与汉英机器翻译研究系列之二 |
吴志杰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20
|
语篇修辞中语篇使用者的知识运作 |
严轶伦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