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升式发酵产细菌纤维素的中试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许云华 马波 +1 位作者 张衡 梁光芸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71-76,共6页
细菌纤维素的气升式发酵相对于机械搅拌式发酵具有低剪切力、运行成本低、周期短等优势,其中试深层发酵试验研究是其工业化生产的必经阶段,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利用实验室20 L-100 L-1 000 L气升式发酵罐系统对细菌纤维素进... 细菌纤维素的气升式发酵相对于机械搅拌式发酵具有低剪切力、运行成本低、周期短等优势,其中试深层发酵试验研究是其工业化生产的必经阶段,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利用实验室20 L-100 L-1 000 L气升式发酵罐系统对细菌纤维素进行中试试验,测定了葡糖杆菌在100 L种子罐中的对数生长期曲线,研究恒定通风量和逐级增加通风量对1 000 L气升式发酵产细菌纤维素的影响,采用流加碳源葡萄糖的方法维持发酵中后期的碳源浓度、提高纤维素产量。在种子生长曲线对数期的后期(42 h)菌体浓度达到2×10^8 CFU/m L,逐级增加通风量比恒定通风量时的发酵周期缩短了12 h,菌体浓度增加了37%,细菌纤维素终产量提高到2.7 g/L,流加碳源葡萄糖后的纤维素产量相对于未流加时提高了2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纤维素 中试研究 气升式发酵 发酵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糖醋杆菌RZS01发酵产细菌纤维素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许云华 马波 +3 位作者 张衡 罗丽 张雷 郑霞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8-42,共5页
采用葡糖醋杆菌(Komagataeibacter nataicola)RSZ01进行细菌纤维素发酵试验,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发酵培养基组成进行优化,并研究了菌株保藏时间、接种量和培养基初始p H对BC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藏期限在30 d以内的菌种可基本保... 采用葡糖醋杆菌(Komagataeibacter nataicola)RSZ01进行细菌纤维素发酵试验,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发酵培养基组成进行优化,并研究了菌株保藏时间、接种量和培养基初始p H对BC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藏期限在30 d以内的菌种可基本保证BC产量;在接种量为8%、初始pH值为5.2时,最优发酵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2.50%,蔗糖3.00%,玉米浆2.2%,磷酸二氢钾0.35%,硫酸铵0.125%。在此条件下,葡糖醋杆菌RSZ01发酵产细菌纤维素的产量为12.05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糖醋杆菌RSZ01 细菌纤维素 发酵 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搅拌发酵产细菌纤维素的中试研究
3
作者 许云华 朱春林 +4 位作者 张衡 孙汴京 自强 顾焱 孙东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183-188,共6页
细菌纤维素的中试发酵实验研究是其工业化生产的必经阶段,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利用实验室20 L-50 L-100 L机械搅拌发酵罐系统对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进行了中试实验,测定了葡糖杆菌在20 L种子罐中的生长曲线,研究了不同培养级... 细菌纤维素的中试发酵实验研究是其工业化生产的必经阶段,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利用实验室20 L-50 L-100 L机械搅拌发酵罐系统对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进行了中试实验,测定了葡糖杆菌在20 L种子罐中的生长曲线,研究了不同培养级数的种子对100 L机械发酵罐的影响,采用转速-溶氧(DO)联动控制法提高发酵中后期的溶氧水平和纤维素产量。结果表明,在种子生长曲线对数期的中后期(30-48 h)移种较佳,使用三级种子移种比一级和二级种子移种的发酵周期分别短62 h和14 h,保持移种后发酵罐的菌体浓度在2.0×10^7CFU/m L以上对缩短发酵过程延滞期有利,转速-DO联动控制可保证发酵中后期DO维持在30%左右,纤维素产量由2.2 g/L提高至2.8 g/L。细菌纤维素的中试实验结果对探索生产工艺、缩短发酵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纤维素产量等方面有明显改善,为其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纤维素 中试研究 机械搅拌 发酵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调节细菌纤维素膜及其渗透汽化特性研究
4
作者 许云华 张衡 +1 位作者 朱春林 孙东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4-78,共5页
研究了通过碳酸钙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原位调节细菌纤维素(BC)结构的方法,使用该方法制备的细菌纤维素孔隙直径从纳米级增大至4~5μm,且分布均匀;未加入CaCO_3时在发酵过程中pH值为3.43~5.50,加入CaCO_3后pH变化相对平稳,pH值为4.40~5.66;... 研究了通过碳酸钙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原位调节细菌纤维素(BC)结构的方法,使用该方法制备的细菌纤维素孔隙直径从纳米级增大至4~5μm,且分布均匀;未加入CaCO_3时在发酵过程中pH值为3.43~5.50,加入CaCO_3后pH变化相对平稳,pH值为4.40~5.66;细菌纤维素产量由未添加CaCO_3的3.67 g/L增加为5.21 g/L。同时考察了不同乙醇含量对调控后的BC膜渗透汽化性能和分离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控后的BC膜的渗透通量从2.45 kg/(m^2·h)提高到了3.50 kg/(m^2·h),分离因子略有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纤维素 原位调节 碳酸钙 羧甲基纤维素钠 渗透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