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能材料增材制造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9
1
作者 肖磊 郝嘎子 +6 位作者 郭锐 柯香 张光普 胡玉冰 周昊 王苏炜 姜炜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3-153,I0001,共22页
针对当前含能材料无法满足高新武器装备对多模、异型、梯度渐变装药的迫切需求等问题,含能材料增材制造技术应运而生。首先介绍了增材制造技术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分别阐述了增材制造技术在火工品、发... 针对当前含能材料无法满足高新武器装备对多模、异型、梯度渐变装药的迫切需求等问题,含能材料增材制造技术应运而生。首先介绍了增材制造技术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分别阐述了增材制造技术在火工品、发射药、固体推进剂、混合炸药和铝热剂方向上的应用进展情况;进一步分析了当前该技术研究所面临的基础问题,如适配性配方设计、成型装置及软件开发、安全/质量在线监测等;最后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要以梯度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思路为原点,发展智能化、跨尺度、极端条件下含能材料4D打印新机理,为威力可调、动力随控型武器装备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附参考文献135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化学 含能材料 增材制造 装药技术 研究现状 未来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MX/Al颗粒重力翻滚过程中的抛洒混合行为
2
作者 王苏炜 王重阳 +5 位作者 宗胡曾 肖磊 郝嘎子 郭虎 陈轲 姜炜 《火炸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83-590,共8页
针对当前含能粉体混合效果差、安全边界模糊等问题,通过模拟HMX/Al含能粉体在无桨混合过程中的运动过程和载荷变化,分析了辊筒倾角、转动速度等工艺参数对含能粉体混合均匀性及工艺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粉体颗粒在辊筒转动混合过程中,... 针对当前含能粉体混合效果差、安全边界模糊等问题,通过模拟HMX/Al含能粉体在无桨混合过程中的运动过程和载荷变化,分析了辊筒倾角、转动速度等工艺参数对含能粉体混合均匀性及工艺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粉体颗粒在辊筒转动混合过程中,主要通过其在辊筒抄板结构作用下的“抛洒-跌落-分散”这一往复循环过程来实现各组分的均匀分布;同时,增大抄板径向高度及其周向数量可以有效提高粉体的抛洒高度、增大粉体的抛洒频率,而降低辊筒径向倾角还有助于获得更大的速度差以增强HMX与Al颗粒间的相对运动,从而提高粉体颗粒的混合效率和质量;此外,通过调整辊筒径向倾角与轴向转速可以将HMX及Al颗粒的最大外力载荷控制在3~15 N范围内,从而更容易在提高工艺安全性的同时获得更高的混合效率及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科学 无桨重力混合 HMX/Al 含能颗粒 混合均匀性 离散元模拟 重力抛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LLM-105的物化性能 被引量:6
3
作者 肖磊 宗胡曾 +6 位作者 高寒 郝嘎子 胡玉冰 张光普 郭虎 王苏炜 姜炜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25-832,共8页
为改善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嗪-1-氧化物(LLM-105)的形貌/尺寸,扩大其在高能钝感配方设计、制备及装药中的实用性,采用机械球磨法批量化制备了粒径在100nm以内的LLM-105颗粒;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纳米激光粒度仪观测了纳米LLM-... 为改善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嗪-1-氧化物(LLM-105)的形貌/尺寸,扩大其在高能钝感配方设计、制备及装药中的实用性,采用机械球磨法批量化制备了粒径在100nm以内的LLM-105颗粒;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纳米激光粒度仪观测了纳米LLM-105的形貌和粒径分布;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了其分子结构和晶型;采用热重-差示量热扫描仪(TG-DSC)研究了其热性能的变化;最后对其撞击感度、摩擦感度和静电火花感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纳米LLM-105的平均粒径约为94.7nm,形貌呈类球形;机械球磨法未改变LLM-105的分子结构和晶型;纳米LLM-105热分解峰温较原料粗颗粒提前了13~18℃,表观活化能提高了12.8kJ/mol;撞击感度降低了约66.1%,摩擦感度升高了约6.0%,静电火花感度降低了约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含能材料 LLM-105 机械球磨法 纳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形纳米CuO@AP核壳粒子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被引量:2
4
作者 孙森森 曹新富 +5 位作者 于浩淼 张志苗 王德齐 高建兵 刘杰 李凤生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44-850,共7页
为了改善纳米氧化铜(CuO)的分散性,提高高氯酸铵(AP)的热分解性能,采用溶剂-非溶剂重结晶法制备球形纳米CuO@AP核壳粒子;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TG-DSC同步热分析仪、撞击感度仪对所制备样品的形貌、晶体结... 为了改善纳米氧化铜(CuO)的分散性,提高高氯酸铵(AP)的热分解性能,采用溶剂-非溶剂重结晶法制备球形纳米CuO@AP核壳粒子;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TG-DSC同步热分析仪、撞击感度仪对所制备样品的形貌、晶体结构、热分解性能和撞击感度进行表征,并与原料AP、纳米CuO/AP混合物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纳米CuO@AP以纳米CuO为核,AP为壳,球形度较好;相比于原料AP和纳米CuO/AP混合物,纳米CuO@AP的高温分解峰温分别降低100.33℃和19.27℃,速率常数提高112.35倍和1.19倍,撞击感度降低70.14%和41.23%;表明该核壳粒子的热分解性能得到改善,降感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科学 纳米氧化铜 高氯酸铵(AP) 核壳结构 热分解 撞击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