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南京市新冠疫情期间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德荣 蒋琳 +1 位作者 孙季韵婷 黄昕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4-702,共9页
为了解2021年南京市新冠疫情期间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和成因,利用南京大学SORPES站点2021年7月1日—2021年8月30日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数据,分析疫情前、中、后颗粒物及气态污染物的浓度变化,针对臭氧(O 3)的关键前体物,挥发性有机... 为了解2021年南京市新冠疫情期间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和成因,利用南京大学SORPES站点2021年7月1日—2021年8月30日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数据,分析疫情前、中、后颗粒物及气态污染物的浓度变化,针对臭氧(O 3)的关键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采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模型(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拉格朗日粒子输送与扩散模型(Lagrangian Particle Distribution Model,LPDM)分析其污染来源。结果表明:疫情封闭期间,南京市PM 2.5质量浓度较疫情前降低了40%~50%,组分中硝酸盐、有机物质量浓度降幅最为显著,分别下降了34.0%和16.5%。臭氧体积浓度不降反升,城中区域增幅最显著站点可达50%左右。其气态前体物氮氧化物(NO x)及VOCs浓度变化呈相反态势,分别较疫情前降低28%、升高49.6%。模型及卫星遥感结果表明,疫情期间南京市臭氧属于协同偏VOCs控制区。气团溯源结果显示,南京市受本地及周边区域传输的共同影响,疫情封闭期间省外上海方向、省内苏州-无锡-镇江-南通方向的气团贡献增大。PMF解析了南京市本地VOCs主要来源于机动车排放源、植物源、溶剂源、工业生产源以及油气挥发源,其中机动车源占比变幅最大,疫情封闭期间下降了15.1%,疫情后上升了4.3%。其次为油气挥发源、溶剂源,这两项污染源疫情封闭期间分别上升了11.2%、1.7%,疫情后则分别下降了4.8%、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疫情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 箱体模型(OBM) 臭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分析江苏省夏秋季大气污染热点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周德荣 秦玮 +2 位作者 陈俊 郑龙飞 谢郁宁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2年第1期16-20,共5页
基于全省72个国控点位、185个网格化监测点位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开展夏秋季江苏省大气臭氧与PM_(2.5)污染热点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夏秋季臭氧和PM_(2.5)高值热点重合区域主要分布于徐州、宿迁,镇江、扬州、泰州、南通交界,以及... 基于全省72个国控点位、185个网格化监测点位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开展夏秋季江苏省大气臭氧与PM_(2.5)污染热点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夏秋季臭氧和PM_(2.5)高值热点重合区域主要分布于徐州、宿迁,镇江、扬州、泰州、南通交界,以及苏州南部一带。结合该省污染源排放清单,在热点重合区域污染来源中,VOCs单位面积年均排放量居前三的为工业源[219.84 t/(km^(2)·a)]、溶剂使用[87.13 t/(km^(2)·a)]、居民生活源[47.77 t/(km^(2)·a)],PM_(2.5)污染行业单位面积排放量前三名为发电厂[129.79 t/(km^(2)·a)]、工业源[39.67 t/(km^(2)·a)]、扬尘源[29.20 t/(km^(2)·a)];工业源与溶剂使用贡献73%的VOCs排放,工业源与发电厂贡献77%的PM_(2.5)排放。为了有效推进江苏省臭氧与PM_(2.5)的协同防控,须着重加强工业源、溶剂使用、发电厂、居民生活和扬尘的管控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PM_(2.5) 污染热点 空间聚类分析 源排放清单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