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恒温模式驱动下的二维微机电系统热膜式壁面切应力传感器水下标定试验研究
1
作者 刘祺 夏明嫣 +2 位作者 庞鹏 徐华 成泽霖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9-186,共8页
床面切应力的测量研究是推动泥沙运动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围绕新型恒温模式下热膜式壁面切应力传感器标定问题,对已有水下壁面切应力传感器标定装置进行了改进,提高了该装置的便利性与实用性,并且通过该装置进行了恒温模式驱动下的... 床面切应力的测量研究是推动泥沙运动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围绕新型恒温模式下热膜式壁面切应力传感器标定问题,对已有水下壁面切应力传感器标定装置进行了改进,提高了该装置的便利性与实用性,并且通过该装置进行了恒温模式驱动下的二维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简称MEMS)热膜式壁面切应力传感器在不同水温下的水下大小与方向标定试验。研究表明:改进后的标定装置可成功实现不同水温下的壁面切应力传感器静态标定,恒温模式可驱动该传感器完成水下切应力测试;通过标定试验,构建了传感器不同温度下统一标定公式;经标定试验验证后的传感器灵敏度与准确性可以满足一般河口海岸工程对床面切应力的测量要求;该二维壁面切应力传感器能实现对壁面切应力角度的有效测量。标定后的传感器可应用于破碎波、波流等复杂海洋水动力条件下床面切应力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应力 切应力传感器 泥沙运动 恒温模式 标定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的澄通感潮河段水源地预警站设置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徐振山 王苏东 +2 位作者 丁宏伟 杨柳俊 陈永平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69,共9页
针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可能严重影响水源地取水,而现有研究针对感潮河段水源地预警站的确定方法尚无系统论述的问题,基于长江澄通感潮河段水动力-水质耦合数学模型,在厘清径潮共同作用下该河段污染物扩散输运规律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长... 针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可能严重影响水源地取水,而现有研究针对感潮河段水源地预警站的确定方法尚无系统论述的问题,基于长江澄通感潮河段水动力-水质耦合数学模型,在厘清径潮共同作用下该河段污染物扩散输运规律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长青沙和狼山水源地的预警站位置和数量;结合影响水源地的潜在污染源分布特征和污染物累积特征对预警站进行了空间校核,利用预警响应时效性对预警站进行了时间校核,最终确定了两水源地上下游共4个预警站的位置;基于预警站位置水质与水源地位置水质的相关性确定了长青沙和狼山水源地的应急响应方案,并给出了苯酚泄漏的风险响应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水污染 感潮河段 数值模拟 预警站 澄通感潮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岛礁地形上斜坡堤前破碎波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黄晶鑫 杨氾 +2 位作者 潘军宁 王登婷 刘清君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5,共10页
基于SPH方法建立波浪数值水槽,对岛礁地形上的波浪传播变形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岛礁地形上波浪破碎过程的波高和水质点波动流速分布,并采用波浪水槽物理模型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准确地模拟岛礁地形上波浪破... 基于SPH方法建立波浪数值水槽,对岛礁地形上的波浪传播变形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岛礁地形上波浪破碎过程的波高和水质点波动流速分布,并采用波浪水槽物理模型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准确地模拟岛礁地形上波浪破碎引起的波高和波动流场沿程变化。在此基础上模拟了礁坪上建设斜坡堤后的波动流场,分析了斜坡堤对礁坪上流场形态、沿程波高、波动流速垂向分布及近底流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建设斜坡堤后,礁坪上波浪破碎更加猛烈,波浪破碎点前移;沿程波高与波动流速受反射波影响明显,沿程波高变化呈现为先增大、再减小、再增大,最后在防波堤堤脚处减小,近底流速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在堤前半倍波长范围内反向近底流速峰值较非岛礁地形上规范公式计算值增幅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礁地形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法 数值模拟 斜坡堤 破碎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浪作用下混凝土砌块护坡稳定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潘军宁 王登婷 +1 位作者 吴美安 杨正己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6-481,共6页
针对一种新型的混凝土护面砌块,分别采用规则波和不规则波进行波浪水槽试验.在分析研究波浪对砌块护坡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护面砌块稳定性系列试验得出了规则波和不规则波作用下的砌块厚度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块体厚度和波高成正比... 针对一种新型的混凝土护面砌块,分别采用规则波和不规则波进行波浪水槽试验.在分析研究波浪对砌块护坡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护面砌块稳定性系列试验得出了规则波和不规则波作用下的砌块厚度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块体厚度和波高成正比,并和破波参数、块体水下相对密度等因素有关.通过与混凝土砌块和混凝土板的几种常用厚度计算公式的比较,验证了该计算公式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砌块 护坡 波浪 稳定性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废黄河三角洲侵蚀后退过程及其对潮流动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陈可锋 王艳红 +1 位作者 陆培东 俞亮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9-196,共8页
以苏北废黄河三角洲及其毗邻海域的南黄海旋转潮波为研究对象,在恢复黄河北归以来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不同发育阶段岸线位置和水下地形的基础之上,通过所建立的潮波数学模型,研究了在苏北废黄河三角洲不同演变阶段南黄海潮波运动的特... 以苏北废黄河三角洲及其毗邻海域的南黄海旋转潮波为研究对象,在恢复黄河北归以来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不同发育阶段岸线位置和水下地形的基础之上,通过所建立的潮波数学模型,研究了在苏北废黄河三角洲不同演变阶段南黄海潮波运动的特征及其变化。研究表明:在1855年黄河北归前,由于废黄河口岸线向外突出20余千米且有宏大的水下三角洲,由北向南传播的潮波受到阻挡,处在其南侧的辐射沙脊区水动力相对较弱;随着江苏海岸线后退,废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夷平,由北向南传播的潮波变得更加顺畅,南黄海旋转潮波得到不断加强,辐射沙脊北部的西洋水道及中南部的烂沙洋水道、小庙洪水道深槽区水动力随着废黄河三角洲的侵蚀后退,平均流速和最大流速均表现为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废黄河三角洲 辐射沙脊 岸线变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沙脊小庙洪水道口门形态演变及其水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陈可锋 陆培东 喻国华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1-106,共6页
近40年来地形资料对比显示,小庙洪水道口门段存在北淤南冲的演变趋势,口门段北水道深槽不断萎缩直至消失,南水道则充分发展。通过对实测水文资料分析和所建立的潮流数学模型,从动力的角度阐述了小庙洪口门各水道多年来冲淤变化的机制。... 近40年来地形资料对比显示,小庙洪水道口门段存在北淤南冲的演变趋势,口门段北水道深槽不断萎缩直至消失,南水道则充分发展。通过对实测水文资料分析和所建立的潮流数学模型,从动力的角度阐述了小庙洪口门各水道多年来冲淤变化的机制。研究表明小庙洪水道是受潮流控制为主的潮汐水道,水道近年来之所以表现出南冲北淤的状态,与口门水道内部潮流的性质有很大的相关性。北水道呈涨潮水道性质,中、南水道表现出落潮水道性质。南、中水道断面输沙量为净泄,北水道断面为净进,水道口门段悬沙存在"北进南出"趋势,悬沙运移的趋势与近几十年来小庙水道北水道淤积、萎缩;南水道冲刷、发展的态势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沙脊 小庙洪水道 潮汐水道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堰塞体状态相关剪胀理论与坝体溃决演化规律研究构想 被引量:5
7
作者 蔡正银 钟启明 +2 位作者 何宁 夏云峰 朱俊高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32,共12页
堰塞体一般在自然力作用下瞬间形成,堆积体具有空间结构复杂、坝料级配宽泛、稳定性差、易在水流冲刷下发生溃决等特点。堰塞体作为一种重大的水旱自然灾害,其安全评价和灾害预测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目前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包括... 堰塞体一般在自然力作用下瞬间形成,堆积体具有空间结构复杂、坝料级配宽泛、稳定性差、易在水流冲刷下发生溃决等特点。堰塞体作为一种重大的水旱自然灾害,其安全评价和灾害预测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目前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包括:1)堆积体由天然宽级配土石料构成,表现出显著的状态相关性,缺乏正确描述这种宽级配堆石料状态的相关剪胀理论与本构模型;2)堰塞体形成后,会受上游堰塞湖水位抬升、持续非稳定渗流、湖区滑坡涌浪、后期地震等外荷载作用的影响,缺乏稳定性评判的标准和方法;3)堰塞体缺乏必要的洪水溢流设施,容易发生溃决,且溃决水流冲蚀过程呈明显的非线性特点,溃口水力要素指标呈强非恒定流特征,缺乏反映宽级配堰塞体材料冲蚀机理的溃决过程数学模型。为此,有必要采取现场勘查、多尺度物理模型试验、数值仿真等综合手段开展研究,揭示堰塞体外观形态、内部结构和材料宏观力学特性及其时空变异规律,提出状态相关(级配、孔隙比、应力水平)的宽级配堰塞体材料剪胀方程,建立能适应复杂应力路径的广义弹塑性本构模型与坝体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开展大型水工模型试验和溃坝离心模型试验研究,揭示非恒定流作用下堰塞体材料的动态冲蚀特性与堰塞体溃口演化规律,建立非恒定流作用时溃口动边界条件下的挟砂水流冲蚀方程,提出考虑流固耦合的堰塞体溃决过程数学模型,实现堰塞体漫顶或渗透破坏溃坝全过程水流运动特征、坝料输移规律、溃口演化过程及结构失稳的数值模拟;综合可靠度理论与溃坝过程数值模拟方法,提出能考虑流固耦合的堰塞体渗流、变形、稳定和溃决过程的一体化数值仿真平台,构建堰塞体全生命周期安全评价与灾变模拟理论体系与方法,为提升中国堰塞体防灾减灾决策水平提供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堰塞体 剪胀理论 本构模型 冲蚀特性 溃决机理 多场耦合 溃决模型 稳定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槽潮波传播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路川藤 陈志昌 罗小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14,共6页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后,北槽河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北槽河床形态、水深的变化必将影响长江口潮波传播。为研究长江口潮波传播的变化,利用非结构网格FVM方法建立了大通至外海的大范围数学模型,研究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各分期工...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后,北槽河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北槽河床形态、水深的变化必将影响长江口潮波传播。为研究长江口潮波传播的变化,利用非结构网格FVM方法建立了大通至外海的大范围数学模型,研究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各分期工程对潮波传播的影响。研究表明: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因工程量相对较小,工程实施后,北槽潮波变化相对较小;二期工程后北槽潮波能量损失较大,高潮位略有抬升,低潮位大幅度抬升;三期工程后,潮波变化与二期工程基本一致。北槽导堤工程引起的潮波能量损失较小,丁坝工程致使潮波能量损失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数学模型 北槽 潮波传播 潮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花”台风期间江苏辐射沙洲海域风暴潮增水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俞亮亮 陆培东 陈可锋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3-69,共7页
通过建立的黄海海域天文潮与风暴潮耦合模型,分析在"梅花"(Muifa)台风作用下,江苏辐射沙洲海域流场变化及增水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当台风中心位于辐射沙洲中部外海时,南部外海流场不再向弶港辐聚,而向南流;当台风中心到... 通过建立的黄海海域天文潮与风暴潮耦合模型,分析在"梅花"(Muifa)台风作用下,江苏辐射沙洲海域流场变化及增水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当台风中心位于辐射沙洲中部外海时,南部外海流场不再向弶港辐聚,而向南流;当台风中心到达废黄河口以北时,辐聚点南移至遥望港附近。在辐聚-辐散的流场作用下,最大增水和高潮位最大涨幅均出现在两大潮波汇聚的弶港附近,分别为2.72 m和0.9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沙洲 “梅花”台风 流场 风暴潮增水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汐汊道稳定性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金海 彭畅 +1 位作者 陈可锋 黄惠明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7-74,共8页
从时间流速不对称特征、纳潮量过水断面面积关系、水动力特性、泥沙运动及动力沉积地貌过程的角度,综述了潮汐汊道稳定性研究的进展,指出今后潮汐汊道地貌形态动力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有探求纳潮量过水断面面积关系物理机制、阐明潮... 从时间流速不对称特征、纳潮量过水断面面积关系、水动力特性、泥沙运动及动力沉积地貌过程的角度,综述了潮汐汊道稳定性研究的进展,指出今后潮汐汊道地貌形态动力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有探求纳潮量过水断面面积关系物理机制、阐明潮汐汊道水沙运动及沉积地貌相互作用过程、揭示淹没型潮汐汊道稳定机制及拓展复合型潮汐汊道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汊道 时间流速不对称 纳潮量 过水断面面积 水沙运动特征 地貌形态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海河口闸下河道泥沙淤积危害评估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高祥宇 窦希萍 朱明成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5-61,共7页
入海河口闸下河道淤积会带来防洪排涝安全问题、影响上游的排灌环境、恶化下游的通航条件、威胁水闸的正常运行等,本文主要针对其增大防洪排涝灾害风险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海河流域主要入海河口和苏北里下四港闸下河道的淤积情况和排... 入海河口闸下河道淤积会带来防洪排涝安全问题、影响上游的排灌环境、恶化下游的通航条件、威胁水闸的正常运行等,本文主要针对其增大防洪排涝灾害风险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海河流域主要入海河口和苏北里下四港闸下河道的淤积情况和排水能力的变化,然后根据闸下淤积影响因子、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和抗灾能力等指数建立了风险评估体系,以海河流域和江苏里下四河为例,划分闸下淤积危害为五级,分别为极轻危害、轻危害、中危害、较重危害和重危害。计算分析表明:海河流域的海河闸和永定河闸闸下河道淤积为较重危害,泥沙淤积为严重淤积;独流减河闸下淤积为中危害,泥沙淤积为相对严重淤积。江苏里下四河的射阳河闸和黄沙港闸闸下淤积为较重危害,泥沙淤积为严重淤积;新洋港闸和斗龙港闸闸下淤积为中危害,泥沙淤积为相对严重淤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淤积 危害评估 入海河口 闸下河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白茆沙河段南强北弱格局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杜德军 王晓俊 +3 位作者 成泽霖 贾梦豪 闻云呈 李阳帆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5-90,共6页
近年来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态势持续增强,南水道主槽和近岸河床冲刷明显,日益威胁水下岸坡稳定与附近码头安全。通过对白茆沙汊道演变态势与分流比变化特征展开分析,进而对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分流格局变化及原因进行了系统研究... 近年来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态势持续增强,南水道主槽和近岸河床冲刷明显,日益威胁水下岸坡稳定与附近码头安全。通过对白茆沙汊道演变态势与分流比变化特征展开分析,进而对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分流格局变化及原因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认为: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格局增强的态势是白茆沙汊道历年来周期性演变中某一阶段的表现形式;鉴于不同方法计算的汊道分流比存在差异,故用分流比表征汊道强弱时,应选用同一类型的值进行比较;深水航道一期整治工程实施遏制了白茆沙冲刷后退的态势,改变了该河段周期性演变的模式,有利于河势稳定;在现有水情、工情及河势条件下,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的格局变化将趋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茆沙 南水道 北水道 南强北弱 分流比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行桩群加承台基础结构局部冲刷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磊 佘小建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13,18,共5页
环行桩群加承台基础结构的稳定是结构安全运行的基本保障,因此该基础结构的冲刷规律试验研究意义很重要。由于受场地、模型沙选择限制,需要利用系列模型延伸法进行模型试验来研究基础结构海域局部冲刷问题。水流流态表明基础结构尾流旋... 环行桩群加承台基础结构的稳定是结构安全运行的基本保障,因此该基础结构的冲刷规律试验研究意义很重要。由于受场地、模型沙选择限制,需要利用系列模型延伸法进行模型试验来研究基础结构海域局部冲刷问题。水流流态表明基础结构尾流旋涡和侧向绕流是影响基础结构冲刷的主要动力。局部冲刷试验表明基础结构局部冲刷部位基本在基础结构两侧和背水面地带,极端高潮位时最大冲刷深度为6.01m,冲刷深度随水位降低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行桩群 局部冲刷 系列模型 试验 最大冲刷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点对长江下游马当河段汊道演变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左利钦 陆永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2-79,共8页
节点广泛存在于分汉河段,对汊道的影响至关重要,研究节点对汊道演变的影响,对指导河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下游马当河段为典型的微弯分汊河型,先后有骨牌洲、棉外洲、瓜子号洲等将河段多级分汊,依次有小孤山、彭郎矶、马当嘴、马当矶... 节点广泛存在于分汉河段,对汊道的影响至关重要,研究节点对汊道演变的影响,对指导河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下游马当河段为典型的微弯分汊河型,先后有骨牌洲、棉外洲、瓜子号洲等将河段多级分汊,依次有小孤山、彭郎矶、马当嘴、马当矶等山体形成控制节点.建立了马当河段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在验证的基础上,从水流及河床冲淤变化的角度,结合河床演变,探索各个汊道分流比调整后对上下游河段的影响,分析了节点在汊道演变中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小孤山-彭郎矶节点的控制,马当河段进口边界条件较为稳定,上游河势发生较大变化时,马当河段河势变化微小;经过马当矶-马当嘴节点的控制,棉外洲左右槽分流比变化为23.3%~58.1%时,对节点下游主流和河床冲淤的影响主要集中在2~2.5 km以内,影响范围有限.通过采用数学模型和河床演变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汉道之间演变的相互影响,分析节点的控制作用,为河道治理提供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汊河段 节点 分流比 马当河段 长江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汐河口挖入式港池水体交换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何杰 辛文杰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0-94,共5页
以珠江口南沙港区挖入式港池为例,通过数学模型模拟了港池的水体交换状况,模拟结果表明港池尾部水体交换率最低。利用港池内外存在潮位差的关系,通过人工水渠的方式有效提高了港池尾部水体的交换速率,有效解决了挖入式港池水体交换缓慢... 以珠江口南沙港区挖入式港池为例,通过数学模型模拟了港池的水体交换状况,模拟结果表明港池尾部水体交换率最低。利用港池内外存在潮位差的关系,通过人工水渠的方式有效提高了港池尾部水体的交换速率,有效解决了挖入式港池水体交换缓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河口 挖入式港池 水体交换 人工水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层开缝板沉箱防波堤水动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大同 朱思伟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1-75,共5页
用阻抗分析方法,对有一块开缝板和一个消浪室组成的开缝板沉箱防波堤的波浪反射系数进行系统的研究。在对开缝板消波机理分析基础上,导出一个所有参数都可计算的、完全封闭的波浪反射系数理论公式。该式物理概念明确、结构简单,与已知... 用阻抗分析方法,对有一块开缝板和一个消浪室组成的开缝板沉箱防波堤的波浪反射系数进行系统的研究。在对开缝板消波机理分析基础上,导出一个所有参数都可计算的、完全封闭的波浪反射系数理论公式。该式物理概念明确、结构简单,与已知学者的试验成果对比,理论与试验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波 开缝板沉箱 反射系数 阻抗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浪作用下方块石护面稳定性研究
17
作者 琚烈红 乔光全 +2 位作者 黄哲 杨氾 麦权想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9-131,共13页
护面是海堤和护岸的重要结构,直接抵御波浪作用,可采用人工块体、块石等,种类繁多。采用紧密排列方块石作为护面结构是一种景观性较好的型式,依据方块石厚度不同能抵御不同大小的波浪作用。干砌条石及干砌块石护面曾有一些规范给出过计... 护面是海堤和护岸的重要结构,直接抵御波浪作用,可采用人工块体、块石等,种类繁多。采用紧密排列方块石作为护面结构是一种景观性较好的型式,依据方块石厚度不同能抵御不同大小的波浪作用。干砌条石及干砌块石护面曾有一些规范给出过计算方法,但现行规范没有相关内容可供设计参考,已有计算方法的理论分析还存在不足。当波浪与斜坡堤相互作用时,方块石护面出现位移或脱落可能发生在波浪回落最低阶段、波浪破碎打击阶段及破后爬高水流作用阶段,通过研究得到了不同阶段波浪对方块石护面作用力的计算方法。在波浪回落最低阶段,考虑了护面及其下方垫层渗透性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低渗透护面浮托压强计算模型,采用物模试验将计算结果与试验测量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总体趋势符合,量值接近;在波浪破碎冲击阶段,基于射流冲击作用原理,提出了波浪在斜坡面破碎冲击压强计算方法,通过试验分析了波浪破碎水深波高比与破波相似参数的关系,利用浅水波理论计算了波浪破碎冲击水流流速;在爬高水流作用阶段,提出了水流引起的方块石护面垂直浮托力及水平拖曳力的计算方法,通过试验结果拟合了浮托力系数和拖曳力系数,验证了水流作用下护面的受力特征。最后,针对方块石护面实际工程应用,采用该方法对不同阶段的波浪作用压强进行了计算,分析了稳定性;该实际工程的物模试验表明,方块石护面在波浪作用下试验现象与稳定性计算分析定性结论符合。文中提出有关方块石护面稳定性的计算方法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作用 方块石护面 护面 稳定性 斜坡堤 波浪破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泗渔场人工鱼礁群流场效应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白一冰 张成刚 罗小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5-30,共6页
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和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工鱼礁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CJK3D-WEM建立了吕泗渔场组合型人工鱼礁群二维潮流数学模型,模拟了礁群实施后周边海域水动力的变化,并通过分析海床泥沙... 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和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工鱼礁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CJK3D-WEM建立了吕泗渔场组合型人工鱼礁群二维潮流数学模型,模拟了礁群实施后周边海域水动力的变化,并通过分析海床泥沙活动性探讨了礁群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礁体的阻挡作用会在礁体后方形成了一个梭状的缓流区域,离礁体越近流速越小;多礁体之间形成了流速渐次变化的生物和鱼类栖息带,流场效应较好;礁群的实施对海床泥沙活动影响相对较小,短期内人工鱼礁下沉或掩埋的风险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JK3D-WEM 流场效应 海床稳定 泥沙活动 人工鱼礁 吕泗渔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坡上封闭式水平板波浪上托力分布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端宏 周益人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5-50,共6页
通过系列模型试验,对斜坡上尾部封闭式平板结构波浪上托力沿板宽分布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板下最大冲击压强和最大总上托力并不一定同时出现,其分布形态可分为局部冲击型和均匀型。由于封闭空气层和底部斜坡影响,较大总上托力形成机理不... 通过系列模型试验,对斜坡上尾部封闭式平板结构波浪上托力沿板宽分布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板下最大冲击压强和最大总上托力并不一定同时出现,其分布形态可分为局部冲击型和均匀型。由于封闭空气层和底部斜坡影响,较大总上托力形成机理不尽一致,其均匀分布宽度也不相同,可分为气压型和反射型两类,由此提出分类标准,并分别得到压强分布的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上平板 波浪 上托力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流作用下环行桩群结构局部冲刷试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方海鹏 吴跃亮 张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06期30-33,共4页
环行桩群结构引起的局部冲刷会导致结构失稳,利用系列模型延伸法开展波流作用下环形桩群局部冲刷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基础结构的冲刷规律。该物理模型中流态表明,波流共同作用时,在基础结构处形成"漩涡状圆环"... 环行桩群结构引起的局部冲刷会导致结构失稳,利用系列模型延伸法开展波流作用下环形桩群局部冲刷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基础结构的冲刷规律。该物理模型中流态表明,波流共同作用时,在基础结构处形成"漩涡状圆环"褶皱,波浪绕过基础结构后,圆环向两侧发散,此形态是波浪绕射的结果。物理模型局部冲刷试验表明环形桩群冲刷形态主要有4种,分别为基桩前部冲刷、环形桩群基桩两侧绕流冲刷、环形桩群基桩个体冲刷和环形桩群基桩尾流冲刷,基桩个体冲刷叠加在群桩冲刷基础之上,冲刷形态与环形桩群结构及动力特征一致。极端高潮位条件下,最大冲刷深度为8.42 m,冲刷深度-3.00 m(深度从床面向下)以上范围横向、纵向均为40.00 m左右,即沿高桩承台中心约20.00 m半径范围。物理模型试验较好地体现了环形桩群波流冲刷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流 环行桩群 局部冲刷 系列模型理论 最大冲刷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