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村水利 润泽万家--访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农村水利研究所副所长、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王小军
1
作者 唐甜 王小军 《农村百事通》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完善农村水利设施是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解决粮食短缺和应对水旱灾害影响,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主要聚焦于提升灌溉水平和排水保障能力。进...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完善农村水利设施是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解决粮食短缺和应对水旱灾害影响,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主要聚焦于提升灌溉水平和排水保障能力。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农业节水灌溉、农村饮水安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水利在改善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如今,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时代新征程上,农村水利事业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承担着更多历史使命。本期,我们采访了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农村水利研究所副所长、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王小军,请他为广大读者介绍关于农村水利的相关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粮食短缺 农民生活条件 农村水利 粮食安全 水利事业 农业生产能力 副所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恢复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产流模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穆兴民 刘卓昕 +5 位作者 王双银 温永福 高鹏 赵广举 孙文义 马雪燕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4-30,51,共8页
探究植被恢复对产流模式的影响是认识变化环境下流域水文及水土流失过程的基础。通过分层原位双环土壤入渗试验和植被恢复前后流域实测场次洪水过程解析,研究植被恢复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产流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恢复... 探究植被恢复对产流模式的影响是认识变化环境下流域水文及水土流失过程的基础。通过分层原位双环土壤入渗试验和植被恢复前后流域实测场次洪水过程解析,研究植被恢复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产流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恢复显著增强了土壤入渗性能,0~60 cm不同深度土层的入渗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植被恢复增大了表层土和10 cm土层入渗性能的差异。土壤入渗性能随土壤密度减小和孔隙度增大而显著增强,植被恢复通过降低土壤密度和增大孔隙度影响土壤入渗和产流过程。植被恢复后小流域场次洪水的洪峰流量、径流深、径流系数以及地表径流占比均减小,壤中流增加,产流模式从超渗产流向蓄满产流转变,形成黄土高原特有的浅层蓄满产流模式。植被恢复影响了流域的产流模式,为深入研究黄土高原土壤水文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流模式 土壤物理特性 土壤入渗 植被恢复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排调控下稻田水分侧渗过程规律分析
3
作者 和玉璞 万家玮 +3 位作者 王荣勇 齐伟 纪仁婧 麦紫君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3-473,共11页
水分侧渗过程是稻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为揭示灌排协同调控对稻田水分侧渗的影响,开展了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通过设置不同的田间灌溉模式(控制灌溉、浅湿灌溉)和沟道排水方式(控制排水、自由排水)组合处理,研究灌排调控对稻田-田埂-沟... 水分侧渗过程是稻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为揭示灌排协同调控对稻田水分侧渗的影响,开展了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通过设置不同的田间灌溉模式(控制灌溉、浅湿灌溉)和沟道排水方式(控制排水、自由排水)组合处理,研究灌排调控对稻田-田埂-沟道区域水分侧渗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灌溉田埂土壤含水率波动较浅湿灌溉更剧烈,控制排水田埂土壤含水率波动较自由排水变小。灌排调控对稻田-田埂-沟道区域水分侧渗有显著影响,控制灌溉处理较浅湿灌溉处理、控制排水处理较自由排水处理均减小了田埂水分侧渗强度峰值和均值,且显著降低了稻田水分侧渗总量,两年试验期稻田侧渗水总量降低63.49%。稻田灌溉处理和沟道排水处理均对稻田水分侧渗产生显著影响,且灌溉处理的影响效应更强。相较于浅湿灌溉处理,控制灌溉处理田埂侧渗水总量占稻田输入水总量比例增加,在实施控制灌溉时,需加强对稻田水分侧渗管理,以确保灌溉效果最大化。灌排调控稻田水分侧渗过程主要发生在田埂深度10~20 cm内,在该深度存在水分侧渗通道,在该深度实施合理的防渗方案可有效减少田间水分损失。研究揭示了灌排调控下稻田-田埂-沟道区域水分侧渗过程及其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过程,可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灌排调控 水分侧渗 干湿交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润灌下农田土壤干缩裂隙发育机理
4
作者 齐伟 和玉璞 +2 位作者 王诗雨 麦紫君 黄明逸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3-183,共11页
为探明微润灌下农田土壤干缩裂隙发育规律,开展模拟夏季气温条件的微润灌土箱试验,设置3种压力水头处理(10、50、100 cm),测定土壤含水率和水分入渗变化情况,拍照记录表层裂隙演化过程,并采用硅胶置换扫描法获取裂隙三维结构,结合图像... 为探明微润灌下农田土壤干缩裂隙发育规律,开展模拟夏季气温条件的微润灌土箱试验,设置3种压力水头处理(10、50、100 cm),测定土壤含水率和水分入渗变化情况,拍照记录表层裂隙演化过程,并采用硅胶置换扫描法获取裂隙三维结构,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对裂隙发育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蒸发影响下,各处理土壤含水率均表现为先快速下降然后在约100 h趋于稳定的两阶段变化特征。土壤含水率和微润灌入渗率均有明显的日内波动特征,验证了微润灌具有自适应调节能力,但调节能力随压力水头的增加而减弱。各处理土壤表层裂隙面积率和长度密度变化均表现为先快速上升后趋于稳定,但裂隙长度密度的稳定时间早于裂隙面积率。裂隙发育程度随土壤深度增加不断降低,大部分裂隙仅在表层4 cm深度内发育。根据走向特点,土壤裂隙纵向发育走向大致可分为竖直、倾斜、“卜”字形和“人”字形四种情况。微润灌压力水头对裂隙发育有显著影响,表层裂隙面积率、长度密度、平均宽度和裂隙深度均随微润灌压力水头的增大而减小。相比10 cm水头处理,50 cm和100 cm水头处理下裂隙最大深度分别减小19.4%和55.6%,平均最大深度分别减小26.7%和55.5%。综上,微润灌压力水头对灌溉水量自适应调节和土壤裂隙发育有决定性作用,在实际应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调整压力水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缩裂隙 纵向发育 微润灌 自适应 压力水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泵站水电转换系数的BP神经网络模型 被引量:1
5
作者 周璐 张健 +3 位作者 孟凡继 黄国情 金秋 赵广举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75,共5页
为实现区域性水电转换系数的智能预测和动态修正,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为研究区,采用贝叶斯正则化算法进行含噪数据分析,构建了大中型灌区典型提水泵站水电转换系数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通过泵站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连云港市... 为实现区域性水电转换系数的智能预测和动态修正,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为研究区,采用贝叶斯正则化算法进行含噪数据分析,构建了大中型灌区典型提水泵站水电转换系数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通过泵站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连云港市泵站水电转换系数区域特性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配套功率、流量、转速和效率,模型拟合优度为0.961,且泵站预测值与实测值误差均在允许范围内。由该模型及56个建模数据得到连云港市泵站水电转换系数分布区间为[11.03,69.30];通过参数优化所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实现区域性泵站水电转换系数的智能预测和动态修正,为多元水泵承包主体实行用电定额节水管控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区 提水泵站 水电转换系数 相关性分析 BP神经网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耕地顺坡非均匀施肥对氮磷迁移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6
作者 谢梅香 金秋 +2 位作者 赵广举 耿韧 洪大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7-212,共6页
[目的]分析坡耕地坡脚低肥、坡中中肥和坡顶高肥的顺坡非均匀施肥方式对土壤养分及玉米生长的作用,为坡耕地科学的施肥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布设野外径流小区和水样采集设备,观测了坡耕地土壤中氮磷迁移和玉米对养分的吸收。[结果]... [目的]分析坡耕地坡脚低肥、坡中中肥和坡顶高肥的顺坡非均匀施肥方式对土壤养分及玉米生长的作用,为坡耕地科学的施肥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布设野外径流小区和水样采集设备,观测了坡耕地土壤中氮磷迁移和玉米对养分的吸收。[结果](1)降雨后坡脚的土壤含水量最高,坡顶的土壤水分下降最快最多。(2)整个玉米生长周期内土壤水氮向坡脚浅土层处迁移,而土壤水总磷则呈峰值变化的趋势且以坡顶最为显著。(3)非均匀施肥下玉米生长对氮素的吸收以及干物质产量都较好,坡脚处的氮肥吸收率达到51.3%,磷肥吸收率达到25.5%。[结论]减少总施肥量的非均匀施肥方式能够保证玉米生长对肥料的吸收及产量,为我国坡耕地施肥方式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施肥 土壤水 总氮总磷 养分吸收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次和间歇性降雨下紫色土坡地壤中硝氮迁移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谢梅香 洪大林 +3 位作者 付静 张展羽 郑成鑫 张平仓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29,共6页
为探究不同降雨条件下不同观测时期硝氮在紫色土坡地中的迁移特征,通过室内土槽和人工模拟降雨装置,设置单次降雨和间歇性多次(12次)降雨条件,分别探讨短时期和长时期下的紫色土壤中硝氮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在单次降雨后短期内紫色土坡... 为探究不同降雨条件下不同观测时期硝氮在紫色土坡地中的迁移特征,通过室内土槽和人工模拟降雨装置,设置单次降雨和间歇性多次(12次)降雨条件,分别探讨短时期和长时期下的紫色土壤中硝氮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在单次降雨后短期内紫色土坡地距地表15 cm处土壤水和硝氮均匀地向下距地表35 cm土壤坡脚处迁移,而在间歇性12次降雨条件下,前6次降雨中观测点硝氮浓度由初始345.7 mg/L急速下降至99.7 mg/L;第7次到第9次降雨过程中硝氮浓度由平均值69.7 mg/L缓慢减少至52.0 mg/L,在最后的降雨中趋于稳定不变。随着降雨发生,硝氮在土壤中主要向下迁移,且坡顶处硝氮的迁移幅度最小,壤中流携带流失的硝氮浓度值约为土壤中硝氮浓度值的1/3。整体上壤中硝氮流失呈现出初期3次降雨后快速下降的趋势。研究结果从间歇性降雨的全新视角为紫色土坡地硝氮迁移流失特征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次降雨 间歇性降雨 土壤水运移 壤中流 硝氮迁移 硝氮流失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