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气候角度分析西北地区水资源状况 被引量:13
1
作者 曾燕 刘昌明 邱新法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58-463,共6页
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 ,生态环境相当脆弱。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原来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为明显。利用西北 91个气象台站 40年的气象资料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从降水量、潜在蒸散 (蒸发力 )、干燥度等气候指标 ,分析了西北不同... 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 ,生态环境相当脆弱。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原来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为明显。利用西北 91个气象台站 40年的气象资料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从降水量、潜在蒸散 (蒸发力 )、干燥度等气候指标 ,分析了西北不同地区的干湿状况和水分盈亏量 .所用资料详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西部大开发 潜在蒸散 干燥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a来青海湖地区的气候变化分析 被引量:39
2
作者 王艳姣 周晓兰 +2 位作者 倪绍祥 屠其璞 邓自旺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8-235,共8页
选用青海湖流域天峻、刚察、共和、茶卡 4站 4 1a(195 8— 1998年 )的气象资料 ,运用主成分分析、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对各气象要素的年、季平均值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青海湖地区降水和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较大 ,但无明显的长期趋... 选用青海湖流域天峻、刚察、共和、茶卡 4站 4 1a(195 8— 1998年 )的气象资料 ,运用主成分分析、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对各气象要素的年、季平均值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青海湖地区降水和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较大 ,但无明显的长期趋势 ;该地区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平均最低气温都明显升高 ,其中以平均最低气温上升最为明显 ;风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2 0世纪 70年代最大 ,80年代最小 ,90年代又略有增加 ;该区 80年代相对湿度较大 ,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地区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日照 风速 干燥指数 相对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及其突变性 被引量:100
3
作者 郭志梅 缪启龙 李雄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6-182,共7页
从1951-2000年中国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来看。通过分析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前景下,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态势十分明显;东... 从1951-2000年中国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来看。通过分析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前景下,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态势十分明显;东北地区的增温大于西北和华北地区;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比平均气温和日最高气温更加显著;冬季增温比夏季显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大多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变暖突变。90年代以来中国北方地区的气温明显偏高。但是不同季节、不同区域气温的多年变化特征并不完全相同,具有各自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地区 气温变化特征 50年 突变性 日最高气温 日最低气温 20世纪80年代 平均气温 全球气候变暖 2000年 年变化特征 变化趋势 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 90年代 增温 中后期 特殊性 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50年来日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35
4
作者 王翠花 李雄 缪启龙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1-447,共7页
利用1951~2000年全国241个测站1、4、7、10月(分别代表冬、春、夏、秋四季)及年平均的日最低气温资料,将中国划分为8个区域,并对不同区域在不同季节的日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日最低气温的... 利用1951~2000年全国241个测站1、4、7、10月(分别代表冬、春、夏、秋四季)及年平均的日最低气温资料,将中国划分为8个区域,并对不同区域在不同季节的日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是极为显著的,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北方地区的增温比南方地区和青藏高原更加明显。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日最低气温发生了近50年来的第一次变暖突变,此次变暖的趋势并不明显,而是以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80年代中期后,出现了趋势极为明显的第二次变暖突变。研究不同季节的资料还发现,在南方及青藏高原地区夏季日最低气温有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日最低气温 变化特征 变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过程模式的改进及其检验 被引量:17
5
作者 周锁铨 代刊 +2 位作者 陈涛 屠其璞 陈万隆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5-290,共16页
文中对陆面过程模式 (BATS)进行了改进 ,改进后的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地表物理量的年、季和日变化 ,它有两方面的特点 :采用热扩散方程模拟 7层土壤温度 ,模拟的温度可与实测值进行比较 ;在BATS的地表径流方案中 ,考虑了空间不均匀性的一... 文中对陆面过程模式 (BATS)进行了改进 ,改进后的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地表物理量的年、季和日变化 ,它有两方面的特点 :采用热扩散方程模拟 7层土壤温度 ,模拟的温度可与实测值进行比较 ;在BATS的地表径流方案中 ,考虑了空间不均匀性的一般地表径流 (GVIC)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 :⑴模式能很好地模拟各层土壤温度的年、季和日变化。冬季土壤温度下层高于上层 ,而在夏季上层高于下层 ,这种上下层温度的转换时间大约在 4和 10月份 ,这与实测土壤温度的年变化非常一致。较为准确地模拟了各层土壤温度日变化的时滞效应。⑵用南京和武汉站的资料 ,将BATS地表径流方案模拟的地表水分分量与GVIC方案进行比较 ,BATS地表径流方案模拟的地表水分分量 ,与总水量的平衡相差较大 ,而GVIC模拟的效果相对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能量平衡 水分平衡 地表物理量 土壤温度 土壤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90
6
作者 王堰 李雄 缪启龙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1-46,共6页
通过对我国青藏高原地区 ,195 1~ 2 0 0 0年的年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分析发现 :青藏高原近 5 0年来年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均呈增温态势 ;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比日最高气温的增温更显著 ;... 通过对我国青藏高原地区 ,195 1~ 2 0 0 0年的年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分析发现 :青藏高原近 5 0年来年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均呈增温态势 ;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比日最高气温的增温更显著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气温明显偏高 ;但也有新的特点即 :一月份日最高气温进入 90年代不但没有变暖这反而是降底的 ;80年代后期年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发生了显著的变暖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年平均气温 日最高气温 日最低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a东北地区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80
7
作者 贾小龙 王谦谦 周宁芳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4-171,共8页
用诊断分析的方法对近 5 0 a东北地区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东北地区降水异常的季节变化明显 ,异常在 6— 8月最大 ,尤其是 7— 8月 ,异常峰值所在月有较明显的年际变化 ;近 5 0 a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呈现出明显的... 用诊断分析的方法对近 5 0 a东北地区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东北地区降水异常的季节变化明显 ,异常在 6— 8月最大 ,尤其是 7— 8月 ,异常峰值所在月有较明显的年际变化 ;近 5 0 a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存在 3.1a的显著年际周期和 12 .5 a的显著年代际周期 ,同时还存在 2 6~ 2 8a、4~ 6 a的多尺度振荡周期 ;东北地区夏季多、少雨年全国降水异常的分布表现出了东北与华北东部同位相 ,与淮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反位相的特征。夏季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及与全国降水异常的分布既有一致的时候 (5 0、70、90年代 ) ,也存在地域差异 (6 0、80年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降水异常 空间分布 诊断分析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土壤温度模拟及其检验 被引量:32
8
作者 周锁铨 张翠 +1 位作者 王小宁 吴息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0-209,共10页
对陆面过程模式(BATS)土壤温度模拟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个利用气象站资料模拟土壤温度的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热扩散方程模拟多层土壤温度,可与观测站的资料直接比较;模式能很好地模拟各层土壤温度的年变化、季变化、日变化。冬季下... 对陆面过程模式(BATS)土壤温度模拟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个利用气象站资料模拟土壤温度的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热扩散方程模拟多层土壤温度,可与观测站的资料直接比较;模式能很好地模拟各层土壤温度的年变化、季变化、日变化。冬季下层土壤温度高于上层土壤温度,夏季上层土壤温度高于下层土壤温度,上下层温度的转换时间大约在3月份和10月份,这与实测土壤温度的年变化非常一致;模式较准确地模拟了各层土壤温度垂直方向变化的时滞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 土壤温度 模拟检验 气候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其背景场分析 被引量:26
9
作者 陈海山 朱伟军 +1 位作者 邓自旺 李春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3-442,共10页
利用1961—2000年江苏省60个台站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江苏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气温的异常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应的大气环流和SST异常的背景场特征;最后,初步探讨了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 利用1961—2000年江苏省60个台站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江苏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气温的异常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应的大气环流和SST异常的背景场特征;最后,初步探讨了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异常与全球气温变化之间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1)江苏冬季气温异常表现出整体偏冷或偏暖的趋势;(2)近40a,江苏冬季气温的异常变化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1961—1985年为偏冷期,而1986—1999年为偏暖期;(3)江苏冬季冷、暖期的大气环流、SSTA背景场存在显著的差异;东亚冬季风及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异常与SSTA的年代际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4)在年代际尺度上,江苏冬季气温的异常变化与全球气温的异常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尤其是1980年代中期以来的异常升温与全球气温的明显增暖是同步的,可以认为江苏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主要体现为对全球增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冬季气温异常 年代际变化 大气环流异常 全球增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地区降水极值统计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张永领 程炳岩 丁裕国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0-75,共6页
利用黄淮地区 2 2个台站 1 956— 2 0 0 0年逐日降水资料 ,用交叉理论和 EOF方法 ,计算并分析了黄淮地区日降水量≥ 2 5mm的极端降水特征。结果表明 ,黄淮地区各极值特征主要表现形式为全区一致型、南北差异型、东西差异型 ,黄淮地区降... 利用黄淮地区 2 2个台站 1 956— 2 0 0 0年逐日降水资料 ,用交叉理论和 EOF方法 ,计算并分析了黄淮地区日降水量≥ 2 5mm的极端降水特征。结果表明 ,黄淮地区各极值特征主要表现形式为全区一致型、南北差异型、东西差异型 ,黄淮地区降水极值频率及极值降水的平均持续时间都趋向于减少 ,大—暴雨的降水次数及每次降水的平均持续时间决定年降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地区 交叉理论 降水极值特征 降水资料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秋季一次先污染后沙尘现象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耀庭 缪启龙 +1 位作者 高庆先 苏福庆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共5页
利用卫星监测资料、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和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的PM10监测资料,通过对天气图进行分析,对发生在2000-11-01—07这一污染天气过程的成因和性质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在此期间PM10呈现准正态分布。污染过程由2个性质完全不... 利用卫星监测资料、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和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的PM10监测资料,通过对天气图进行分析,对发生在2000-11-01—07这一污染天气过程的成因和性质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在此期间PM10呈现准正态分布。污染过程由2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阶段构成:第一阶段(11月1—3日)属于雾型污染,污染物是SO2,NO2等经过化学转化而成的硫酸盐和硝酸盐微粒;第二阶段(11月4—7日)属于沙尘型污染,该阶段的污染物是受上游沙尘天气影响而形成的黄土、浮尘。这2个阶段的气象过程及天气形势也完全不同,沙尘暴爆发前(前一阶段)的天气受均压场控制,呈现双层逆温结构,相对湿度较大;沙尘暴期间(后一阶段)的天气受高压前部西北气流控制,相对湿度大幅度下降,空气干燥度从地面到高空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秋季 重污染 沙尘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平均状况的变化对气候极值出现概率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大钧 程炳岩 丁裕国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63-269,共7页
在概率统计理论的基础上 ,建立符合正态分布和 Γ分布的气候要素分布模型来讨论极值事件对各个参数的敏感性 ,得出尺度参数对极端事件概率的影响力最大 ,进而研究了平均值或标准差的变化对极端事件的影响 。
关键词 气候平均状况 正态分布 气候要素分布模型 极端事件概率 位置参数 形状参数 尺度参数 分布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部地表通量的年、日变化特征 被引量:18
13
作者 余锦华 刘晶淼 丁裕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3-359,共7页
利用青藏高原西部地区改则和狮泉河两个自动观测气象站1998年全年每天24个时次的风速、温度和湿度等梯度观测资料,采用湍流相似理论,计算了改则和狮泉河的动量通量、感热通量以及潜热通量。结果表明:改则和狮泉河两地的地表湍流通量都... 利用青藏高原西部地区改则和狮泉河两个自动观测气象站1998年全年每天24个时次的风速、温度和湿度等梯度观测资料,采用湍流相似理论,计算了改则和狮泉河的动量通量、感热通量以及潜热通量。结果表明:改则和狮泉河两地的地表湍流通量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且其季节变化的相同点表现在感热通量均在5月份最大,1月份最小;而潜热通量均在8月份最大。不同点表现在改则的潜热通量在12月份最小,狮泉河1~5月平均潜热通量为负,以凝结为主,改则的月平均蒸发及全年的蒸发总量比狮泉河的要大。而其感热通量比后者的都小。日变化幅度随季节变化明显,表现在夏季地表通量的日变化幅度大,冬季要小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表湍流通量 时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a北半球和青藏高原地面及其高空温度变化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周宁芳 屠其璞 贾小龙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9-227,共9页
通过分析北半球和青藏高原地面平均气温与它们上空 5 0 0 h Pa平均温度、2 0 0~ 5 0 0 h Pa平均厚度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纬度带的趋势变化特征 ,了解其地面气温和其对流层中上层温度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以及相互关系。可以看到近 5 0 a地面... 通过分析北半球和青藏高原地面平均气温与它们上空 5 0 0 h Pa平均温度、2 0 0~ 5 0 0 h Pa平均厚度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纬度带的趋势变化特征 ,了解其地面气温和其对流层中上层温度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以及相互关系。可以看到近 5 0 a地面气温和 5 0 0 h Pa温度年代际变化大致相同 ,2 0世纪 70年代中期之前都为降温 ,70年代中期以后为不同程度的升温。 2 0 0~ 5 0 0 h Pa厚度代表的对流层上层温度与对流层下层温度变化趋势相反 ,70年代前明显升温 ,70年代后明显降温。分析还表明 ,对流层各层温度在不同纬度和不同季节的变化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 青藏高原 地面气温 年代际变化 对流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的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查书平 丁裕国 +2 位作者 于红博 谢志清 聂献忠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15-820,共6页
根据1985年和1995年的二期遥感图像,通过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数量统计方法,研究了1985—199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揭示了该地区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分布... 根据1985年和1995年的二期遥感图像,通过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数量统计方法,研究了1985—199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揭示了该地区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分布特征。阐明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特点,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GIS 土地利用 长江三角洲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4a中国冬夏气温变率及其对区域变暖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吴胜安 江志红 屠其璞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30-836,共7页
利用近 4 4a中国 85个测站冬夏季逐日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序列 ,研究冬夏季温度季节变率及其时空演变特征 ,探讨其对区域变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冬季 ,除高原、西南、东北以外的中国大部分地区 ,温度的季节变率存在显著下降趋势 ... 利用近 4 4a中国 85个测站冬夏季逐日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序列 ,研究冬夏季温度季节变率及其时空演变特征 ,探讨其对区域变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冬季 ,除高原、西南、东北以外的中国大部分地区 ,温度的季节变率存在显著下降趋势 ,是近期变暖的稳定区 ,其中变暖最为稳定、显著的区域是西北、华北地区 ,东北北部虽变暖幅度很大 ,但稳定性最差 ;夏季 ,长江中下游及其江南地区温度变率存在显著上升趋势 ,2 0世纪 70年代后年际变幅明显增大 ,表明该地区 80年代降温的稳定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温度季节变率 变暖稳定性 冬季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与北太平洋海温的遥相关研究 被引量:37
17
作者 张永领 丁裕国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44-252,共9页
采用1951—1998年我国东部(105°E以东)59个站点夏季大雨及以上降水量资料与北太平洋海温场资料,借助于SVD分析方法,逐季分析我国东部极端降水与北太平洋海温及南方涛动指数的遥相关,进而检测影响我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空间分布的海... 采用1951—1998年我国东部(105°E以东)59个站点夏季大雨及以上降水量资料与北太平洋海温场资料,借助于SVD分析方法,逐季分析我国东部极端降水与北太平洋海温及南方涛动指数的遥相关,进而检测影响我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空间分布的海温关键区和南方涛动及其显著季节(月份)。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与同期太平洋SST的遥相关主要在太平洋130~170°E,5~25°N之间海域;Ni-no区域SST与次年夏季极端降水的相关主要表现在与华东地区的正相关;黑潮海域及加利福尼亚海流区春季SST与我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呈明显的负相关;冬季太平洋SST与我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的遥相关主要表现在,赤道东太平洋、黑潮海域的冬季海温与华东地区、河套地区降水的正相关;我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与前一年秋季Nino区海温为负相关,与西太平洋海温为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海域 东部 表现 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农业旱灾与预测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刘引鸽 缪启龙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64-569,共6页
西北地区干旱灾害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具有代表性,常常对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威胁。利用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951~2000年的50年农业旱灾面积统计资料,分析了农业旱灾的时空强度变化。表明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干旱灾害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具有代表性,常常对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威胁。利用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951~2000年的50年农业旱灾面积统计资料,分析了农业旱灾的时空强度变化。表明西北地区农业旱灾有增加趋势,以20世纪90年代增加最明显。利用西北地区均匀分布的40个站点50年的降水和气温资料,采用变换的Z指数法,探讨了干旱强度和地表径流量的时间变化与西北地区农业旱害的关系。表明降水量的减少及河川径流枯期与农业旱灾面积负相关关系密切。应用波谱分析与逐步自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西北地区干旱指数的拟合回归预测模型,农业旱灾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预测模型,并对西北地区干旱灾害的趋势进行了预测。表明西北地区干旱灾害在21世纪前十年有所减缓。经检验,模型预测效果良好,根据预测结果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减灾措施,减少西北地区农业灾害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预测研究 中国 增加 西北五省区 人民生活 趋势 农业旱灾 干旱灾害 旱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降水量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卫旭东 刘引鸽 缪启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43,共4页
利用陕西省20个测站1951—2000年(4—9月)的降水资料,用相关统计方法,分析了陕西省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并对降水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4—9月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尤以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减少最为显著。预测表明21世纪前10a陕西省降水量有... 利用陕西省20个测站1951—2000年(4—9月)的降水资料,用相关统计方法,分析了陕西省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并对降水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4—9月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尤以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减少最为显著。预测表明21世纪前10a陕西省降水量有增加趋势。同时分析了降水变化对河川径流、沙漠化及水土流失的可能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降水量 影响分析 河川径流 沙漠化 水土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对黑潮海区风应力异常影响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5
20
作者 穆松宁 江志红 +2 位作者 闵锦忠 吴胜安 周广庆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8-266,共9页
利用近50a黑潮海区风应力场与Nino3区海温指数序列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ENSO对黑潮海区经向风应力影响的"关键时段"为秋、冬季至次年初夏时期,对纬向风应力影响的"关键时段"为冬季至次年春季。黑潮海区风应力距平场... 利用近50a黑潮海区风应力场与Nino3区海温指数序列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ENSO对黑潮海区经向风应力影响的"关键时段"为秋、冬季至次年初夏时期,对纬向风应力影响的"关键时段"为冬季至次年春季。黑潮海区风应力距平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场的扩展SVD分析及相应的合成分析揭示了ENSO期间黑潮海区风应力异常结构的演变:秋季,中国的东海、琉球群岛附近海域首先出现南风应力异常;冬季,吕宋岛以北、台湾以东的海域出现西南风应力异常,其影响范围和强度在次年2月前后达到最强,其后迅速减弱,至5月,风应力异常基本消失。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对黑潮海区经向风应力异常的影响范围较大,强度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海区 风应力异常 ENSO 西边界暖流 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