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以校园植物现场教学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谢春平 南程慧 +1 位作者 陈云霞 徐燕红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06-109,共4页
为了更好地提升《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以校园植物为题材,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的研究与改革进行了探讨。针对本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繁杂,教学时数少,学生基础薄弱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并将教学环节流程... 为了更好地提升《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以校园植物为题材,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的研究与改革进行了探讨。针对本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繁杂,教学时数少,学生基础薄弱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并将教学环节流程化,让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效互动。最后,提出了校园植物在实践教学中更广阔地利用空间,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拓展、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实施等提供更好地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 校园植物 实践教学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城市边缘次生林主要乔木种群生态位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谢春平 方彦 +1 位作者 袁永全 赵颖中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1,17,共6页
以物种重要值为生态位计算资源状态指标,应用Levins公式、Hurtlbert公式、Pianka公式和Schoener公式,对分布于南京城市边缘次生林群落乔木层主要树种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相似性比例的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①该次生林群落... 以物种重要值为生态位计算资源状态指标,应用Levins公式、Hurtlbert公式、Pianka公式和Schoener公式,对分布于南京城市边缘次生林群落乔木层主要树种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相似性比例的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①该次生林群落中,朴树、马尾松、短柄枹栎和构树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它们的Levins和Hurlbert生态位宽度指数值分别为0.594、0.581、0.560、0.481和0.463、0.414、0.391、0.341。②Pianka生态位重叠值表明,NO<0.5的种对共有34对,占总数的75.56%,这说明了群落物种对资源的偏向性和生态位分化趋势的存在。③从Schoener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来看,Cih≥0.5的种对有10对,仅占全部种对的22.22%,说明物种之间对资源的需求趋同性不高。④从生态位各指数的结果可以看出,群落将由初期的马尾松林演替至落叶阔叶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 主要乔木树种 次生林 城市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近郊构树群落组成与结构分析——以南京仙林地区为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谢春平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7-363,共7页
【目的】了解城市近郊构树次生林群落的结构特征,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数据、为同类型的次生林群落研究提供参考思路。【方法】以构树群落为研究对象,在典型地段设置20个10m×10m样方,结合物种组成结构、区系特征、Raunki... 【目的】了解城市近郊构树次生林群落的结构特征,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数据、为同类型的次生林群落研究提供参考思路。【方法】以构树群落为研究对象,在典型地段设置20个10m×10m样方,结合物种组成结构、区系特征、Raunkiaer频度定律、物种多度累计分布、垂直结构图谱及重要值等数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2 000m2的取样大小是合适的,能够反映出该区域构树群落的基本特征;2构树群落内现有物种51种,隶属于29科45属,组成结构上松散,没有突出的优势科或优势种;3属的区系特征表明,该群落的温带分布类型略多于热带分布类型,具有一定的过渡特征,与该群落的分布地区相一致;4 Raunkiaer频度定律在该群落的物种组成上表现为A>B>C>D>E;5该群落垂直结构简单,乔木层以7m以上的物种占有较大的比例,其中以构树为主要建群种;6重要值数值显示,构树在乔木层占有绝对优势(51.83%),灌木层以野蔷薇(23.63%)占有较大的优势。【结论】构树群落是一种不稳定的过渡植被类型,有被演替取代的可能;同时,构树群落对环境的适应性又极强,对当地城市生态环境有重要的贡献,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树 群落 组成 结构 城市近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仙林地区次生林马尾松种群结构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谢春平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6-160,共5页
【目的】更好地了解城市边缘马尾松种群的结构与现状。【方法】在样方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利用静态生命表、种群数量动态变化量化指数、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等方法,对南京仙林地区马尾松种群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马尾松种群径级结... 【目的】更好地了解城市边缘马尾松种群的结构与现状。【方法】在样方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利用静态生命表、种群数量动态变化量化指数、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等方法,对南京仙林地区马尾松种群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马尾松种群径级结构为纺锤形,幼树幼苗少,中间径级立木成维持种群发展的核心部分。生命表数据表明死亡率(qx)在Ⅵ径级前基本为负值,说明大量的幼树幼苗在前期死亡;目前,该马尾松种群的Deevey存活曲线为Ⅲ型,说明在生活史的各个时期,种群的存活率相差很大。存活率曲线、死亡曲线和致死率曲线均有较大幅度的变化,种群自然更新过程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种群结构动态指数在有干扰和无干扰情况下分别为0.264和0.300,偏离0的程度低。【结论】虽然目前依靠中等径级立木维持稳定的种群结构,但结合时间序列预测数据考虑,该种群为衰退种群。马尾松作为亚热带次生林的过渡种群,其种群的衰退与被其他物种替代,为正常现象;但地处城市边缘人为强烈干扰的存在,使得这一进程加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种群结构 次生林 城市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红豆杉分布区生态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谢春平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9-365,共7页
为更好地保护南方红豆杉这一重要紫杉醇药用资源,文章利用相关的气候指数,结合国际常用的植被与气候相互关系的指标,对南方红豆杉地理分布区与气候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方红豆杉各项气候指数的变异系数值均较大,从10.55%到32... 为更好地保护南方红豆杉这一重要紫杉醇药用资源,文章利用相关的气候指数,结合国际常用的植被与气候相互关系的指标,对南方红豆杉地理分布区与气候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方红豆杉各项气候指数的变异系数值均较大,从10.55%到321.08%;2)单一气候指数表明,南方红豆杉分布区温暖湿润,若干气候指标的累计曲线表现出亚热带的特征,其中最明显的特点为年均温大多在15℃以上,且不存在绝水期,雨量充沛;3)综合气候指数中的温暖指数(WI)的最适热量分布范围值(PWH)为[107.816,172.504];4)南方红豆杉分布区的干燥度指数(K)、年均生物温度(BT)和可能蒸发量率(PER)等与其他亚热带物种近似,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分布特征;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年均温度是影响南方红豆杉分布的第一主导因素,最适年均温约为16℃。最后,文章在如何有效保护南方红豆杉和扩大该种群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豆杉 地理分布 气候特征 生态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红豆杉地理分布与保护建议 被引量:7
6
作者 谢春平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7-282,共6页
【目的】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南方红豆杉这一珍贵的药用紫杉醇植物资源,掌握其在我国的天然分布区,使该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方法】基于植物地理学分布区理论,利用相关标本信息和文献记载的地理坐标,对南方红豆杉地理分布区进行... 【目的】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南方红豆杉这一珍贵的药用紫杉醇植物资源,掌握其在我国的天然分布区,使该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方法】基于植物地理学分布区理论,利用相关标本信息和文献记载的地理坐标,对南方红豆杉地理分布区进行研究。【结果】①南方红豆杉的自然分布区以亚热带分布为主,其分布范围大致在北纬23°~36°,东经98°~121°之间,分布行政区域遍及我国华东、华南、西南及华北15个省区;沿我国亚热带主要山脉,呈现出连续分布的特点,东南部分布区较其他地方更为集中。②南方红豆杉的垂直分布范围在海拔500~1200m之间,呈现出东南低,西南高的特点,这主要受我国大的地势格局所影响。③通过南方红豆杉群落结构特征分析,多数地区的南方红豆杉群落具有一定的次生性或群落存在演替的可能。④对南方红豆杉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建议。【结论】南方红豆杉适生范围广,具有较强的引种潜力;人为干扰与破坏是目前南方红豆杉自然分布范围缩小所的最关键性因素,应加大保护与管理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豆杉 地理分布 群落特征 保护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