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ODIS数据的森林火险时空分异规律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何诚 巩垠熙 +4 位作者 张思玉 何腾飞 陈锋 孙瑜 冯仲科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472-2477,共6页
森林火灾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引起了全球的高度重视。将从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spectroradiometer)中提取的活动火点与历史火烧痕迹进行比较研究,发现MOD14A1(火掩膜数据产品a dai-ly Level 3 1-km fire hot spot product)... 森林火灾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引起了全球的高度重视。将从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spectroradiometer)中提取的活动火点与历史火烧痕迹进行比较研究,发现MOD14A1(火掩膜数据产品a dai-ly Level 3 1-km fire hot spot product)中提取的8+9波段适合消防监测,与现场勘察数据相比较吻合度高达0.83。使用MOD14A1中8+9波段结合相关数据对这个区域的长达11年(2000—2010年)的森林火灾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火灾发生频率最多的是春季,秋季次之,夏天概率最低,除非干旱。通过对研究区域黑龙江省分析,针叶林和温带针阔混交林过火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53.68%,44%,草原区过火面积较小为2.32%。大兴安岭是主要的燃烧区域,面积达到64.74%,小兴安岭约为23.49%,而其他区域面积不超过5%。且火灾发生的较大部分森林有个平缓的斜坡(≤5°),大部分处于中海拔(200m≤H≤500m)。因此,通过卫星遥感对森林火区区域的时间序列分析,阐明火灾活动规律和气候、地形、植被类型的相互关系,有助于预测火灾区域危险性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火灾危险性 地理信息系统 MODIS 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翼无人机林火点定位技术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何诚 张思玉 姚树人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4-27,共4页
无人机携带摄像系统在森林防火中应用广泛,林火点的精准定位是该项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本文提出一种基于GPS和微波测距的森林着火点定位方法,通过在南京森林警察学院院内两块试验场地(林地、无林土丘)进行火烧除工作点火试验,以无人机... 无人机携带摄像系统在森林防火中应用广泛,林火点的精准定位是该项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本文提出一种基于GPS和微波测距的森林着火点定位方法,通过在南京森林警察学院院内两块试验场地(林地、无林土丘)进行火烧除工作点火试验,以无人机和飞控系统为主要手段获取旋翼无人机现实飞行参数、无人机航空摄影林火数据,以地面精准监测林火实证数据为基础,结合三维地形数据信息,对基于GPS和微波测距的森林着火点定位方法精度进行检验。数据表明,该方法是一项有效的无人机林火点定位技术,且林火定位技术的真误差在10 m以内,完全满足林火监测精度要求。该技术能够迅速、准确判断森林着火点位置,为森林防火提供决策性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林火位置 定位技术 旋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八叉树结构表达的林火蔓延模拟方法——以黑河市泉山地营子“5.20”特大森林火灾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何诚 张思玉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88,共6页
在研究林火蔓延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空间数学模型等技术对林火蔓延过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基于八叉树结构表达的小班林火蔓延模型,并以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泉山地营子2003年"5.20"特大森林火灾为例,将MODI... 在研究林火蔓延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空间数学模型等技术对林火蔓延过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基于八叉树结构表达的小班林火蔓延模型,并以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泉山地营子2003年"5.20"特大森林火灾为例,将MODIS产品中MOD14A1/MYD14A1提取出来的燃烧过程结合历史火灾记录为真值,对八叉树结构表达的林火蔓延模型进行实例精度分析。结果表明:从燃烧面积来看,模型模拟总体精度为86.71%,模拟燃烧周长平均精度为86%;从模型模拟图可以通过软件获得该火场的范围、形状和周长长度,从而实现了火场模型因素的获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八叉树 蔓延模型 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搭载普通相机林火识别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何诚 张明远 +2 位作者 杨光 张思玉 周涧青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15年第4期27-30,36,共5页
提出了一种无人机搭载普通相机的林火识别技术,其是一种低成本无人机林火监测方法。本研究以旋翼无人机为载体,通过在南京森林警察学院院内的两块实验场地(林地、无林土丘)进行点火试验,以机载摄像机拍摄的森林视频图像建立了基于混合... 提出了一种无人机搭载普通相机的林火识别技术,其是一种低成本无人机林火监测方法。本研究以旋翼无人机为载体,通过在南京森林警察学院院内的两块实验场地(林地、无林土丘)进行点火试验,以机载摄像机拍摄的森林视频图像建立了基于混合高斯背景模型和颜色模型的多级火灾隐患特征验证算法。在同一区域,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对无人机搭载普通相机林火识别技术精度进行检验。数据表明,在混合高斯模型得到候选火焰像素的基础上,通过试验设置最优阈值,采用归一化互相关方法设定相似度阈值为0.08,可实现对火焰特征的检测与识别。通过低成本的机载普通相机能较快地识别火灾隐患,降低误检率,可为相关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林火识别 混合高斯背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虚拟教学的“林火监测与预警”教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何诚 刘柯珍 +2 位作者 张思玉 舒立福 姚树人 《森林防火》 2015年第4期42-44,共3页
森林防火以预防为主的特点,让"林火监测与预警"这门课程在森林防火理论知识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但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发现,"林火监测与预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具有"内容抽象、技术传统、实际可操作性低"等... 森林防火以预防为主的特点,让"林火监测与预警"这门课程在森林防火理论知识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但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发现,"林火监测与预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具有"内容抽象、技术传统、实际可操作性低"等特点,让原本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变成了老师讲、学生记、自由想象的呆板教学。学生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地形、气候、人文、温度等变化,掌握一套高效率的森林火险预警的技术。提出面向虚拟教学的"林火监测与预警"教学方法,借助人机互动的方式,模拟出不同的场景,让学生根据理论知识动手操作,最后计算机给予评估与修正,达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监测 虚拟 教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热成像的林地余火死灰复燃点诊断方法研究(英文) 被引量:11
6
作者 何诚 刘柯珍 +2 位作者 舒立福 洪霞芳 张思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26-332,共7页
林地余火阴燃特性具有隐蔽性强、持续时间长、目测难度大、且具有死灰复燃等特点,从而一直困扰森林火灾的彻底扑灭。为了及时、高效地发现林地余火阴燃点,探索林地余火死灰复燃的特征及规律,在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点烧基地里进行测试实验,... 林地余火阴燃特性具有隐蔽性强、持续时间长、目测难度大、且具有死灰复燃等特点,从而一直困扰森林火灾的彻底扑灭。为了及时、高效地发现林地余火阴燃点,探索林地余火死灰复燃的特征及规律,在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点烧基地里进行测试实验,以无人机搭载热红外成像系统、气象采集系统等为工具,把火源点设置在杨树林内,人为干预进行点烧、熄灭、复燃等重复实验,实验包括白天和夜晚两个时间段,用安装于无人机上的红外热成像仪对火源进行观测。实验表明:林地余火死灰复燃的温度在500~600℃,离散程度较大;林地余火死灰复燃在白天的时间普遍短于夜晚时间,表明外界温度越高,越会促进林地余火死灰复燃的速率;在森林中,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段的森林背景温度标准差比较稳定,主要处于1~9之间;林地余火红外图像的温度数据的标准差值分布在30~85之间;红外图像的温度数据的标准差值分布在55~85之间,则可定为死灰复燃可疑阶段。该方法量化了死灰复燃的火环境及温度参数阈值,明确林地余火阴燃点引燃特征值。该研究成果将推动森林防火技术的发展,为安全扑火提供重要的方法和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林地余火 死灰复燃 诊断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寒温带林区地下火发生特征及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何诚 舒立福 张思玉 《森林防火》 2014年第4期22-25,共4页
寒温带林区地下火是在地下腐殖质层中燃烧形成的火灾,具有燃烧区域散热慢、持续时间长、从地表看不见火焰、难发现等特点,它能烧毁树根和地下微生物从而导致树木死亡,所以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性极大。本文从4个方面阐述森林地下火的研... 寒温带林区地下火是在地下腐殖质层中燃烧形成的火灾,具有燃烧区域散热慢、持续时间长、从地表看不见火焰、难发现等特点,它能烧毁树根和地下微生物从而导致树木死亡,所以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性极大。本文从4个方面阐述森林地下火的研究进展:森林地下火发生的机理;森林地下火研究状况;森林地下火识别技术研究;森林地下火分类分析。科学有效地对森林地下火发生机理及其蔓延规律(蔓延速度、蔓延方向、能量释放)进行研究,能为森林火灾综合防预工作和林火扑救指挥提供决策性数据,并为森林地下火研究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地下火 蔓延规律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在森林消防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秋华 舒立福 +3 位作者 何诚 单保君 江西军 李世友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17年第3期4-8,共5页
阐述了无人机的概念、特征和发展过程,以及无人机在森林消防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等。无人机在森林消防领域的林火监测,可燃物动态变化跟踪,一般火行为及飞火等特殊火行为的监控,火灾损失评估和火后更新、重建等方面应用广泛,尤其适用于... 阐述了无人机的概念、特征和发展过程,以及无人机在森林消防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等。无人机在森林消防领域的林火监测,可燃物动态变化跟踪,一般火行为及飞火等特殊火行为的监控,火灾损失评估和火后更新、重建等方面应用广泛,尤其适用于山高、谷深、林密的西南高原林区的森林消防。在现有条件下,无人机在林业消防方面的大规模应用,尚需在升降技术、载荷携带、数据传输和储存等方面做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森林消防 林火监测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火烧对落叶阔叶林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空间差异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闫德民 张思玉 《林业调查规划》 2016年第5期67-72,共6页
春季对我国南方落叶阔叶林采取不同强度地表人为火烧,以探讨火烧对不同深度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火烧后短时间内使土壤客重增加,同一土层火烧强度越大容重越大,土层越深容重越大;火烧后土壤毛管孔隙度降低,非毛... 春季对我国南方落叶阔叶林采取不同强度地表人为火烧,以探讨火烧对不同深度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火烧后短时间内使土壤客重增加,同一土层火烧强度越大容重越大,土层越深容重越大;火烧后土壤毛管孔隙度降低,非毛管孔隙度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火烧降低了土壤持水性能,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同一土层火烧强度越大持水性越低。不同强度火烧对土壤容重、通气性和持水性能等土壤性质的影响在垂直空间上存在一定差异,与对照相比,轻度火烧可影响0—10cm土壤层,中度火烧可影响0~20cm土壤层,而重度火烧能够影响0~30cm土壤层,3种不同强度火烧对30~40cm土壤层影响均不显著,相同土壤层在影响程度上重度火烧〉中度火烧〉轻度火烧。火烧对土壤的短时扰动程度直接影响后期土壤生态功能恢复和植被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火烧 火烧强度 土壤物理性质 空间差异 落叶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火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2
10
作者 闫德民 张思玉 +2 位作者 何诚 李广元 张水锋 《森林防火》 2015年第4期35-38,共4页
针对林火生态学课程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分别从以下层面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尝试:1)全面更新课程授课内容体系;2)课堂教学过程中转换师生角色;3)依托现代化多媒体技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4)增加综合实践容量;5)建... 针对林火生态学课程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分别从以下层面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尝试:1)全面更新课程授课内容体系;2)课堂教学过程中转换师生角色;3)依托现代化多媒体技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4)增加综合实践容量;5)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实践表明,课程教学改革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生态学 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昆虫识别与鉴定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被引量:1
11
作者 詹庆斌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6期127-129,共3页
为培养森林公安学生对保护类昆虫鉴别能力,从快从重地打击犯罪,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因此对森林昆虫识别与鉴定课程进行了改革初探,进一步明确课程目的,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关键词 森林警察 昆虫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森林防火实行社会化有偿服务的探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敖孔华 周俊亮 +1 位作者 舒立福 何诚 《森林防火》 2017年第2期1-7,共7页
森林防火是重要的防灾减灾事业和公共管理事务,是一项事关经济、社会、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与生态环境质量、林区民生息息相关。目前,我国森林防火领域政府购买服务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地域上开展得不够普遍,范围上覆盖面不... 森林防火是重要的防灾减灾事业和公共管理事务,是一项事关经济、社会、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与生态环境质量、林区民生息息相关。目前,我国森林防火领域政府购买服务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地域上开展得不够普遍,范围上覆盖面不是很宽,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便于实践操作的理论和模式。从研究论证森林防火购买服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入手,通过梳理国内有关行业和地区购买服务的成熟做法、以及总结我国基层森林防火购买服务的探索和成功案例,归纳总结出我国森林防火购买社会服务方式,为我国森林防火购买社会服务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防火 有偿 社会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方格网法的树冠体积测算方法 被引量:14
13
作者 何诚 张思玉 +2 位作者 Matteo Convertino 周爱民 洪芳霞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08-315,共8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方格网法测算树冠体积的方法。研究利用免棱镜全站仪获取树冠点云数据,建立树冠表面特征点的坐标方格网,根据方格网法计算土方量的原理来求算树冠体积,通过传统经典模型人工方法、三维激光量测法与本文算法,分别计算实验... 提出了一种基于方格网法测算树冠体积的方法。研究利用免棱镜全站仪获取树冠点云数据,建立树冠表面特征点的坐标方格网,根据方格网法计算土方量的原理来求算树冠体积,通过传统经典模型人工方法、三维激光量测法与本文算法,分别计算实验区域研究对象的体积,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本研究提出的算法平均相对误差为4.13%,平均准确度为95.97%,且在置信度0.05下树冠体积的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差异性为不显著,结果完全满足计算精度,其计算耗时只有传统人工量测法的1/3,成本为三维激光扫描的2%,降低了成本且提高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冠体积 全站仪 点云数据 方格网法 测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限制因素及恢复策略 被引量:11
14
作者 闫德民 《林业调查规划》 2015年第4期83-87,共5页
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包括土壤恢复和植被恢复2个层面。文中分析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存在着土壤因素、重金属含量、土壤生物肥力、土壤种子库等限制因素,提出矿山废弃地的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的物种配置、工程技术在矿山废弃地的应用等矿... 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包括土壤恢复和植被恢复2个层面。文中分析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存在着土壤因素、重金属含量、土壤生物肥力、土壤种子库等限制因素,提出矿山废弃地的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的物种配置、工程技术在矿山废弃地的应用等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主要策略,进一步分析了采矿扰动下受损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前景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废弃地 生态恢复 限制因素 土壤改良 物种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伐桩施肥对撑绿杂交竹出笋及新竹生长的影响
15
作者 闫德民 张思玉 董文渊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2-94,共3页
撑绿杂交竹是我国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中广泛种植的优良丛生竹类。利用伐桩施肥技术,研究了氮肥、磷肥和钾肥3种肥料的不同配比对撑绿杂交竹出笋数、退笋率、新竹高度和胸径等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伐桩施肥能够有效的促进撑绿杂... 撑绿杂交竹是我国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中广泛种植的优良丛生竹类。利用伐桩施肥技术,研究了氮肥、磷肥和钾肥3种肥料的不同配比对撑绿杂交竹出笋数、退笋率、新竹高度和胸径等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伐桩施肥能够有效的促进撑绿杂交竹提早发笋并抑制退笋,显著提高新竹胸径和高度;伐桩施肥明显改善了新竹的营养状况,不同施肥处理的1年生竹竹叶的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提高显著。伐桩施肥综合效果以每丛撑绿杂交竹施入尿素50 g、过磷酸钙30 g、氯化钾45 g的配比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撑绿杂交竹 伐桩施肥 生长指标 最佳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矿采矿迹地不同恢复年限植被生态系统碳密度空间格局
16
作者 闫德民 赵方莹 张思玉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0-94,共5页
以北京首云铁矿尾矿库采矿迹地利用覆盖客土加生态植被毯措施9年来恢复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对不同恢复年限的植被生态系统碳密度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恢复植被地上部分碳密度呈现先... 以北京首云铁矿尾矿库采矿迹地利用覆盖客土加生态植被毯措施9年来恢复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对不同恢复年限的植被生态系统碳密度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恢复植被地上部分碳密度呈现先降低再增加的趋势,恢复5年后植被地上部分碳密度趋于稳定;根系碳密度随着恢复年限与地上部分碳密度呈相同的趋势;枯落物碳密度随恢复年限呈增加趋势,恢复6年后碳密度变化趋于稳定;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恢复年限呈现增加趋势,各层有机碳密度均显著低于周边自然植被土壤有机碳密度,周边植被土壤有机碳密度为恢复植被土壤碳密度的2.07~2.87倍,铁矿采矿迹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库具有较大的碳汇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采矿迹地 植被生态系统 碳密度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火烧时间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周涧青 刘晓东 +1 位作者 张思玉 李晨韵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22,共7页
分析不同强度火烧对福建将乐林场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林火管理和火后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在福建将乐林场选择3块人工杉木林标准样地,每间隔60d实施一次计划烧除,每次燃烧试验共设置10、30min与60min和对照(CK)4个处理,... 分析不同强度火烧对福建将乐林场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林火管理和火后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在福建将乐林场选择3块人工杉木林标准样地,每间隔60d实施一次计划烧除,每次燃烧试验共设置10、30min与60min和对照(CK)4个处理,试验结束后统一进行土样采集和室内分析。火烧10min和30 min钟后1d杉木林土壤的容重降低,之后逐渐增加;火烧60min的土壤容重呈现出先增大后降低再增大的变化趋势,火烧60d和120d时的土壤容重均低于火烧前。与火烧前相比,火烧10、30min和60min后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先增加后降低,且120d后均降低到火烧前水平以下。火烧10、30min和60min后土壤pH值和碱解氮含量均持续增加。火烧10min和60min后的土壤有机碳呈持续增加趋势;火烧30min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趋势,但均高于火烧前水平。火烧10、30min和60min后1d土壤全氮含量均增加,之后开始降低。火烧10min后土壤有效磷含量持续递增;火烧30 min和60min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但火烧后120d仍未恢复到火烧前水平。火烧10min后1d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升高,之后开始下降,120d后下降到火烧前水平以下;火烧30min后60d天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之后逐渐降低,到120d几乎降低到火烧前水平;火烧60min的杉木林土壤速效钾含量持续增加。不超过60min的低强度计划火烧有利于改善土壤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土壤理化性质 计划火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强度人工疏伐对侧柏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涧青 刘晓东 +1 位作者 张思玉 李晨韵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15年第5期671-675,共5页
为分析不同强度人工疏伐对侧柏人工林光合特性的影响,为选择合理的可燃物调控措施提供依据。本文选择山东泰山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侧柏人工林确定调控强度梯度(对照、低等、中等、高等),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和CCM-200手持式叶绿素... 为分析不同强度人工疏伐对侧柏人工林光合特性的影响,为选择合理的可燃物调控措施提供依据。本文选择山东泰山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侧柏人工林确定调控强度梯度(对照、低等、中等、高等),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和CCM-200手持式叶绿素测定仪测定其光合生理指标和相对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疏伐调控强度下的侧柏林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午休"现象。疏伐调控后,净光合速率(Pn)日均值、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光饱和点(LSP)、暗呼吸(Rd)、光补偿点(LCP)均大于对照组(CK),其中LSP、Amax、Pn在中等强度疏伐调控下最大,Rd、LCP在中等强度调控下变化最小。相对叶绿素含量在不同疏伐调控强度下均小于CK,并且在中等强度调控下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 光合特性 疏伐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强度火烧对恢复植被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宿海峰 闫德民 +1 位作者 董木森 王宇航 《森林防火》 2016年第1期39-42,共4页
通过对不同强度春季火烧后当年恢复植被地上部分、枯落物、根系及土壤碳储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轻度火烧恢复植被和对照地上部分碳储量、根系碳储量和枯落物碳储量均高于重度火烧,对照枯落物碳储量高于两种火烧处理;不同强度地... 通过对不同强度春季火烧后当年恢复植被地上部分、枯落物、根系及土壤碳储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轻度火烧恢复植被和对照地上部分碳储量、根系碳储量和枯落物碳储量均高于重度火烧,对照枯落物碳储量高于两种火烧处理;不同强度地表火烧土壤碳储量在垂直空间的分布与对照一致,土壤碳储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其中,0~10cm土层碳储量约占40%以上,该土壤深度碳储量轻度火烧〉对照〉重度火烧,10~20cm和20~30cm土壤碳储量重度火烧〉轻度火烧〉对照。研究不同强度火烧对于植被和土壤各碳库组分碳储量的影响,对于认识火干扰后植被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及森林资源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强度 恢复植被 生态系统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