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9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石蒜鳞茎膨大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及生物碱的积累研究
1
作者 崔冬军 高羽 +4 位作者 黄诗雨 姚佳 阳峰 李海飞 李国卿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3期94-99,共6页
[目的]探究陕西石蒜(Lycoris shaanxiensis)鳞茎膨大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和生物碱积累的变化规律,为后续加速陕西石蒜鳞茎的膨大和生物碱积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陕西石蒜不同膨大阶段的材料,研究了陕西石蒜鳞茎膨大过程中种球生长量... [目的]探究陕西石蒜(Lycoris shaanxiensis)鳞茎膨大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和生物碱积累的变化规律,为后续加速陕西石蒜鳞茎的膨大和生物碱积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陕西石蒜不同膨大阶段的材料,研究了陕西石蒜鳞茎膨大过程中种球生长量变化、生物碱含量、生物碱合成关键基因表达、碳水化合物含量以及相关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随着鳞茎的膨大,种球的直径、围径和重量均呈现增加趋势,且三者之间呈极显著相关。3种重要生物碱成分中,加兰他敏(Gal)含量在S4中最高,达457.31μg/g,力可拉敏(Lycm)和石蒜碱(Lyc)含量在S2中最高,分别为826.61和6585.32μg/g,3种生物碱产量均以S4最高。石蒜鳞茎膨大过程中,Gal合成途径关键基因PAL、C4H、OMT的表达水平呈逐步升高趋势;碳水化合物总体含量不断升高,淀粉合成酶(AG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的活性不断增强,从而加快淀粉的合成;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的活性也增强,从而加速淀粉分解为可溶性糖。[结论]揭示了石蒜鳞茎膨大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及生物碱代谢的变化规律,碳水化合物含量不断升高,生物碱产量在S4最高,为后续加速陕西石蒜鳞茎的膨大和生物碱积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石蒜 鳞茎膨大 碳水化合物 生物碱含量 合成关键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功能区城市林业土壤黑碳含量及来源——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曦 杨靖宇 +4 位作者 俞元春 侯文军 侯也 余健 王如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37-843,共7页
由于城市化过程中人为活动的影响,城市林业土壤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林业土壤黑碳由于来源的多样性和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其分布表现出独特的特征。以南京市为对象,调查分析了不同功能区城市林业土壤黑碳的含量及可能来源。结果表... 由于城市化过程中人为活动的影响,城市林业土壤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林业土壤黑碳由于来源的多样性和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其分布表现出独特的特征。以南京市为对象,调查分析了不同功能区城市林业土壤黑碳的含量及可能来源。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区城市林业土壤黑碳含量差异很大,其变幅为0.77—21.27g/kg。道路绿化带土壤黑碳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功能区,居民区含量最低。黑碳在土壤表层中含量均高于表下层,黑碳富集于土壤表层。道路绿化带表层土壤黑碳含量与有机碳含量的比值(BC/SOC)为0.55,土壤黑碳的碳同位素比值(δ^(13)C_(PDB))为-27.04‰,与其它功能区差异显著,城市交通污染对土壤黑碳积累产生强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林业土壤 黑碳 含量 来源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不同功能区林业土壤多环芳烃含量与来源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杨靖宇 俞元春 王小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4-319,共6页
城市林业土壤是城市绿色景观的重要载体,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对城市林业土壤生态环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为了解城市林业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情况和来源特征,以南京市城市林业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分布特点对8类典型功能区进行采样... 城市林业土壤是城市绿色景观的重要载体,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对城市林业土壤生态环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为了解城市林业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情况和来源特征,以南京市城市林业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分布特点对8类典型功能区进行采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分子标记物比值法,测定了土样中16种优先控制多环芳烃的含量,分析了城市林业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水平、富集情况、分布情况及来源特征。结果表明:南京市城市林业不同功能区72个土壤样品的多环芳烃平均含量为(487.7±264.3)μg·kg^(-1),变化范围为156.7~1523.3μg·kg^(-1),各土样均受到污染,其中83.3%的样品呈轻度污染水平,不同功能区土壤PAHs污染程度存在差异;不同功能区城市林业表层土壤多环芳烃含量水平表现为:城市立交桥(949.3μg·kg^(-1))>道路绿化带(550.1μg·kg^(-1))>学校(525.4μg·kg^(-1))>居民区(513.0μg·kg^(-1))>发电厂(501.4μg·kg^(-1))>垃圾填埋厂(328.7μg·kg^(-1))>近郊森林(293.8μg·kg^(-1))>远郊森林(271.7μg·kg^(-1)),中层和下层土壤PAHs含量表现出类似规律;土样中PAHs含量与SOC和BC含量均表现显著相关性,相同的显著性检验水平下BC含量与PAHs含量具有较强相关关系。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城市立交桥、居民区等功能区表层土壤表现出富集现象,其他功能区土壤表现出一定的逆向富集趋势。南京市城市林业土壤中PAHs来源以生物质和煤炭燃烧源及机动车排放源为主,少数土样存在石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林业土壤 多环芳烃 来源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仙林大学城公共绿地木本植物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谢春平 田甜 +1 位作者 伊贤贵 刘大伟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93-1002,共10页
【目的】城市绿地具有改善环境、保护环境和美化环境的重要作用;它在提升人居生活环境、打造宜居城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为更好地了解中国新兴卫星城市的绿地状况,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对绿地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分... 【目的】城市绿地具有改善环境、保护环境和美化环境的重要作用;它在提升人居生活环境、打造宜居城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为更好地了解中国新兴卫星城市的绿地状况,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对绿地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为此类绿地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南京仙林大学城的绿地随机设置30个20 m×20 m的样方进行分层调查;利用重要值、多度、多样性指数等对所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仙林大学城公共绿地共有木本植物27科36属41种,以蔷薇科、木犀科和木兰科植物居多;整体上,外来物种的运用比例偏高,乔木层尤为明显。(2)重要值结果表明香樟、东京樱花、银杏及金边冬青卫矛、石楠、海桐分别为乔木层和灌木层的优势物种;同时这些物种的多度明显高于其他物种。(3)乔木径阶结构表明:该区域以中小径级树木为主,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4)群落垂直结构不高,乔木层多数个体集中在3~6 m;灌木层高度集中在0.4~1 m。(5)与其他城市绿地多样性指数比较,该区绿地多样性明显偏低。【结论】改善群落结构特征、提升物种多样性、加强景观特色营造是今后仙林大学城公共绿地建设应着重考虑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组成 多样性 群落结构 公共绿地 大学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业院校《生物学前沿专题》进展课程的教学初探 被引量:2
5
作者 施大伟 梁霏霏 +2 位作者 何梅 谢寅峰 徐鸣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3期114-116,共3页
《生物学前沿专题》是一门以开阔学生视野,形成初步科研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本科生课程,为本科生了解生物学前沿领域的主要动向及发展趋势开辟了窗口。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考核方法等三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初步形成了具... 《生物学前沿专题》是一门以开阔学生视野,形成初步科研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本科生课程,为本科生了解生物学前沿领域的主要动向及发展趋势开辟了窗口。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考核方法等三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林业院校特色的生物学进展课程本科生教学方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院校 生物学前沿专题 教学探索 创新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DNA宏条形码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康子清 张银龙 +3 位作者 吴永波 谢冬 薛建辉 华建峰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9-310,共12页
环境DNA宏条形码(eDNA metabarcoding)技术通过提取水体、土壤、空气中的环境DNA,使用引物PCR扩增与高通量测序,进行物种鉴定与生物多样性评估。作为一种新的监测技术,相比于传统监测技术更加快捷、准确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小,因此在... 环境DNA宏条形码(eDNA metabarcoding)技术通过提取水体、土壤、空气中的环境DNA,使用引物PCR扩增与高通量测序,进行物种鉴定与生物多样性评估。作为一种新的监测技术,相比于传统监测技术更加快捷、准确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调查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方式。本文综述了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操作流程;归纳了在水体、土壤、空气环境中的应用现状,并总结了其独特的间接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同时讨论了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以期能为后续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监测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宏条形码 生物多样性 生物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干旱下杨树树干液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星宇 杨金艳 +1 位作者 阮宏华 张瑞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1,共8页
[目的]研究干旱对杨树人工林树干液流的影响,可以深入理解杨树人工林对全球降水格局改变的响应。[方法]于2018年9月—2020年11月以东台林场10年生杨树(Populus deltoides)人工林为对象,采用穿透雨移除法模拟干旱处理:CK(对照)、D_(1)(30... [目的]研究干旱对杨树人工林树干液流的影响,可以深入理解杨树人工林对全球降水格局改变的响应。[方法]于2018年9月—2020年11月以东台林场10年生杨树(Populus deltoides)人工林为对象,采用穿透雨移除法模拟干旱处理:CK(对照)、D_(1)(30%穿透雨移除)、D_(2)(50%穿透雨移除),利用热扩散探针技术连续测定杨树人工林的液流变化,结合同步监测的环境因子,揭示杨树人工林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1)3个处理下杨树人工林树干液流年变化曲线呈现单峰型,与饱和蒸汽压差、光合有效辐射的年际变化曲线相似。树干液流速率在夏季达到峰值,接着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下降,到达林木休眠期时液流密度趋近于0;(2)模拟干旱下,随着截流程度增大,树干液流随之降低。D_(1)和D_(2)生长季液流密度平均值比对照组显著下降了24%~39%(p<0.05);(3)混合效应模型表明饱和蒸汽压差和土壤温度与液流变化极显著相关(p<0.01),大气温度,降雨量和土壤温度与液流变化显著相关(p<0.05)。[结论]移除30%的穿透雨提高了各环境因子对液流变化的解释程度,即干旱条件下会提高树干液流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其中土壤含水量对液流变化的解释率最高。未来仍需继续探讨树木自身性状对环境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树干液流密度 土壤体积含水量 热扩散探针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以林业院校生物类化学课程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强 《园林》 2019年第9期29-31,共3页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和科研院所培养高素质的林业人才,本文以林业院校生物类化学课程为例,探讨更适合现代林业要求的生物课程教学方法的一些改革措施,主要包括:讲授适合林业院校的课程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采用启发式...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和科研院所培养高素质的林业人才,本文以林业院校生物类化学课程为例,探讨更适合现代林业要求的生物课程教学方法的一些改革措施,主要包括:讲授适合林业院校的课程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尝试适应本课程特点的考试模式等。这些措施通过形象化和具体化的教学手段将深奥难懂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化学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记停留时间对水稻及其生物质炭的^(13)C和^(15)N丰度的影响
9
作者 张芳超 卢伟伟 查全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5,共9页
稳定同位素技术是研究土壤元素循环的重要技术手段。研究同位素标记后的停留时间对水稻地上和地下部分及利用其制备的生物质炭的13C丰度(δ^(13)C)和^(15)N丰度(δ^(15)N)的影响,可为深入研究生物质炭对土壤碳、氮过程的影响提供基础。... 稳定同位素技术是研究土壤元素循环的重要技术手段。研究同位素标记后的停留时间对水稻地上和地下部分及利用其制备的生物质炭的13C丰度(δ^(13)C)和^(15)N丰度(δ^(15)N)的影响,可为深入研究生物质炭对土壤碳、氮过程的影响提供基础。以水稻为材料,利用^(13)C-CO_(2)脉冲标记和15N-尿素叶面喷施的方法对水稻进行了13C和15N双标记,15N标记结束后设置4h、6h和24h三个停留时间,将标记后的水稻分为地上和地下部分,分别在300℃和500℃下制备成生物质炭,利用同位素质谱仪测定水稻及其生物质炭的δ^(13)C和δ^(15)N。结果表明,随着停留时间的延长,水稻地上部分的δ^(13)C由872‰逐渐降低至578‰,而地下部分的δ13C由226‰逐渐升高至869‰。与δ^(13)C不同,水稻地上部分δ^(15)N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停留时间6 h时δ^(15)N最大(1764‰),而地下部分的δ15N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整体而言,与水稻原料相比,生物质炭的δ^(13)C和δ^(15)N分别降低了52.1%和15.9%。而且,生物质炭的δ^(13)C和δ^(15)N均在停留时间为24h时最高,300℃生物质炭表现得更加明显。随着停留时间的延长,300℃生物质炭的热水可提取有机碳的δ^(13)C比残留固体的δ^(13)C降低的比例由4.14%提高到11.0%,而对于500℃生物质炭则由32.3%降低到18.9%,表明延长停留时间分别降低和提高了300℃和500℃生物质炭的^(13)C均匀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标记后的停留时间对水稻δ^(13)C和δ^(15)N的影响不同,并且这种影响没有延续至生物质炭,停留时间和制备温度共同影响水稻生物质炭的13C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和15N双标记 叶面施肥 停留时间 13C均匀性 水稻 生物质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入侵植物大狼把草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异速生长分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闫小红 何春兰 +2 位作者 周兵 王宁 尹增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0-158,共9页
生物量分配格局和异速生长关系与植物生态策略的形成密切相关,对探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揭示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入侵植物不同生育期之间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和异速生长关系的差异研究较少。以入侵植物大狼把草(Bid... 生物量分配格局和异速生长关系与植物生态策略的形成密切相关,对探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揭示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入侵植物不同生育期之间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和异速生长关系的差异研究较少。以入侵植物大狼把草(Bidens frondosa)为研究对象,采用挖掘法和称重法对大狼把草苗期、营养期和繁殖期的生长特性和生物量分配格局进行研究,并利用标准化主轴估计(standardized major axis estimation,SMA)方法对构件形态特性与生物量间的异速生长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植株基径、分枝数和叶片数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而增加,根长、总叶面积和平均单叶叶面积均在营养期达到最高。叶生物量分配比在苗期最大(48.88%),茎生物量分配比在生殖期最大(59.89%);苗期和营养期根生物量分配比显著高于生殖期(P<0.05),茎生物量分配比随生育期的推进而升高,而叶生物量分配比随生育期的推进而下降,且不同生育期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狼把草植株基径与各构件生物量间呈异速生长关系,总叶面积与茎、叶生物量大致呈等速生长关系,但不同生育期间、构件间的异速生长关系存在一定差异。可见,不同生育期大狼把草的生长特性、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异速生长关系存在差异,显示了其灵活的生长和资源分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期 大狼把草 入侵 生物量分配 异速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构建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环境危害防控监督管理体系的思考 被引量:28
11
作者 丁晖 马方舟 +3 位作者 吴军 雷军成 乐志芳 徐海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52-657,共6页
外来入侵物种是造成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威胁因素,我国是世界上受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发生态势出现重大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但现行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策略不完善,技术支撑薄弱,管理... 外来入侵物种是造成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威胁因素,我国是世界上受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发生态势出现重大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但现行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策略不完善,技术支撑薄弱,管理能力不强。要建立以环境危害防控为目标的管理体系,形成"引进—建立种群—传播扩散—发生危害"过程中的"无缝"监管,提高防控措施的技术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研究提出了与此相适应的管理框架、管理目标、管理范围、管理对象、基本原则、主要制度和措施,初步形成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环境危害防控监督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物种 环境危害 防控 监督管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材料的制备及还原降解性能 被引量:15
12
作者 林琳 万金忠 +5 位作者 李群 周艳 吴娟 李川 张胜田 朱丽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60-664,共5页
选取花生壳、稻草秸秆和玉米秸秆为原料制备不同种类生物炭,合成不同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BC/n ZVI)。采用比表面积分析、扫描电镜等多种表征方法获得不同BC/n ZVI的物理化学和结构性质,测试BC/n ZVI对水溶液中典型有机氯农药... 选取花生壳、稻草秸秆和玉米秸秆为原料制备不同种类生物炭,合成不同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BC/n ZVI)。采用比表面积分析、扫描电镜等多种表征方法获得不同BC/n ZVI的物理化学和结构性质,测试BC/n ZVI对水溶液中典型有机氯农药γ-六六六的还原降解效果。结果表明,花生壳、稻草秸秆和玉米秸秆均在300℃制备条件下有较高的产率和较好的吸附效果;制备的BC/n ZVI颗粒呈球状结构,以花生壳BC/n ZVI分散性为最好;在水相实验中,添加BC/n ZVI对γ-六六六的去除效果优于单独添加生物炭或者纳米零价铁的效果;3种生物炭基材料中,花生壳BC/n ZVI对水相γ-六六六6 h的去除率为87.53%,反应体系中污染物总降解率达82.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纳米零价铁 γ-六六六 吸附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尺度上麻栎叶片性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晶媛 张慧 +2 位作者 虞木奎 方炎明 吴统贵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54-762,共9页
叶片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其自我调控能力。区域尺度上单一物种叶片功能和形态性状的变化规律尚存在争议。以25个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天然林种群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区域尺度上比叶面积(... 叶片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其自我调控能力。区域尺度上单一物种叶片功能和形态性状的变化规律尚存在争议。以25个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天然林种群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区域尺度上比叶面积(SLA),单位叶重的氮质量分数(Nmass)、磷质量分数(Pmass)、叶氮磷比(N∶P),单位叶面积的氮质量分数(N_(area))、磷质量分数(Parea)等功能性状和叶片面积(LA)、周长(LP)、叶长度(LL)、叶宽度(LW)、叶片长宽比(L∶W)等形态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1)麻栎叶片面积变化范围为28.53~59.41 cm^2;周长为31.21~47.54 cm;叶长为11.72~17.25cm;叶宽为3.41~5.46 cm;叶长宽比为2.79~3.75;比叶面积为77.38~152.71 cm^2·g^(-1);Nmass为17.90~26.20 mg·g^(-1);Pmass为0.68~1.61mg·g^(-1);N_(area)为1.42~2.63 mg·cm^(-2);Parea为0.07~0.13 mg·cm^(-2);N∶P为14.01~28.80。(2)随着海拔的增加,麻栎比叶面积、Nmass及叶宽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二次曲线变化趋势(P<0.05),而N_(area)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二次曲线变化趋势(P<0.05)。(3)麻栎叶片面积和长度随等效纬度的增加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二次曲线变化趋势(P<0.05)。(4)麻栎叶片面积、长度及宽度随年均温度的升高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二次曲线变化趋势(P<0.05)。(5)随着年均降水量的增加,麻栎叶长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5),而叶片面积与其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片功能性状主要受海拔引起的水热变化的影响,而叶片形态性状则主要受到海拔、纬度及气象因子综合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区域尺度上植物叶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其环境机制,为预测植物性状在未来环境下的变化及适应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性状 气象因子 海拔 纬度 麻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施用和不同水分管理对水稻生长和Cd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维 仓龙 +2 位作者 俞元春 郝秀珍 周东美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10-314,共5页
向实际Cd污染土壤中添加不同质量比(0.5%、1%和2%)的生物质炭,并结合不同水分管理方式,研究该处理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添加生物质炭提高了淹水处理中水稻各生育期土壤溶液p H值和可溶性有机碳(DOC)质量浓度及土壤p H... 向实际Cd污染土壤中添加不同质量比(0.5%、1%和2%)的生物质炭,并结合不同水分管理方式,研究该处理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添加生物质炭提高了淹水处理中水稻各生育期土壤溶液p H值和可溶性有机碳(DOC)质量浓度及土壤p H值,且增幅随生物质炭添加量增加而升高;旱作处理中仅2%生物质炭添加量处理显著提高了各生育期土壤溶液p H值和DOC质量浓度,但所有处理均提高了土壤p H值;生物质炭显著降低了土壤Cd生物有效性,下降幅度达5.09%~68.7%。施用生物质炭后,水稻的株高、稻米产量和水稻总生物量均有显著提高。淹水条件下施用生物质炭显著降低了水稻籽粒中Cd质量比(下降幅度为36.9%~73.4%),而在旱作条件下则增加了水稻籽粒中Cd质量比,这可能与不同水分条件下生物质炭的分解及其携带的Cd有关。研究表明,采用1%生物质炭施用量和淹水的农业措施可有效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和水稻籽粒中Cd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生物质炭 CD污染土壤 水稻 水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水生植物残体降解过程及微生物群落变化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新 黄庆慧 +1 位作者 江和龙 宋娜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9-495,共7页
通过长期(700 d)的室内模拟实验,研究太湖优势沉水植物-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在不同深度沉积物中的分解过程,并通过454 焦磷酸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了此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有机质在0~8、8~18 和18~28... 通过长期(700 d)的室内模拟实验,研究太湖优势沉水植物-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在不同深度沉积物中的分解过程,并通过454 焦磷酸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了此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有机质在0~8、8~18 和18~28 cm 的沉积物中的降解率分别为49.6%、40.7%和38.7%,降解率随着深度增加而降低;沉积物腐殖化程度加强,腐殖质(包括HA 和FA)含量均随着沉积物深度增加而增加,并且18~28 cm 处的腐殖质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深度的含量(P〈0.01);经过长时间的分解,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库从易降解有机质(LP)转化为难降解有机质(RP),植物残体中的木质素难以被微生物降解,大部分仍残留在沉积物中.从门的分类水平来看,初始沉积物和驯化后沉积物中的优势细菌相同,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螺旋菌门(Spirocha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从属的分类水平来看,与初始沉积物相比,驯化后的表层沉积物中的细菌群落并未发生明显改变,优势细菌为Flavobacterium、GOUTA19、LCP-6、Crenothrix,但是驯化后深层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主要以厌氧细菌为主,如属于螺旋菌门中的密螺旋体属Treponema,在8-18 和18-28 cm 的沉积物中的含量分别为7.4%和8.8%.本研究旨在为水生植物残体在沉积物中的归属以及湖泊富营养化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沉积物 水生植物残体 分解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滨海湿地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6
作者 何冬梅 江浩 +2 位作者 祝亚云 鲁小珍 王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23-630,共8页
【目的】研究江苏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质量分数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动态,揭示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江苏滨海湿地典型演替序列的不同阶段,光滩、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群落、碱蓬Suaeda glauca群落、芦... 【目的】研究江苏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质量分数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动态,揭示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江苏滨海湿地典型演替序列的不同阶段,光滩、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群落、碱蓬Suaeda glauca群落、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和刺槐Robinia pseucdoacacia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植被演替、土层和季节因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的影响,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探讨影响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的关键因素。【结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范围为116.91~326.18 mg·kg^-1,不同演替阶段之间差异显著,但分布趋势与演替方向不一致,从高到低依次为大米草群落、芦苇群落、光滩、碱蓬群落、刺槐群落。在0~10 cm土层,大米草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在4个季节均显著大于其他演替阶段。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在3个土层均表现出随季节先增加再下降的季节变化趋势,在秋季达到峰值,而在春季或冬季则较低。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受季节和演替阶段影响较显著,其中季节因素的影响力比例最大,占32.2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与土壤总有机碳、总氮和土壤含水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pH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结论】植被演替和季节是影响江苏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布和动态特征的主要因素,其中季节因素的影响力最大,土壤有机质、含水率和pH是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关键性因子。图1表2参3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微生物生物量碳 植被演替 季节动态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透气性果袋对桃果实微域环境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许建兰 赵永富 +4 位作者 马瑞娟 郭绍雷 张斌斌 张妤艳 茹鑫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33-1239,共7页
采用高透气性处理工艺制作微孔黄色和白色纸质果袋,并对金陵黄露桃进行套袋试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与普通果袋相比,微孔果袋袋内的光热条件都得到显著改善。微孔果袋比普通果袋的透光率提高了16.3%~24.4%;在40.1~45.0℃、45.1~50.0℃、... 采用高透气性处理工艺制作微孔黄色和白色纸质果袋,并对金陵黄露桃进行套袋试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与普通果袋相比,微孔果袋袋内的光热条件都得到显著改善。微孔果袋比普通果袋的透光率提高了16.3%~24.4%;在40.1~45.0℃、45.1~50.0℃、>50.0℃3个高温区间,微孔黄色、白色果袋内的温度累积时间比普通黄色、白色果袋分别减少1.8 h、1.0 h;2.2 h、2.3 h;3.2 h、3.2 h。套袋试验结果显示,微孔果袋处理与普通果袋处理相比,总糖含量、糖酸比增加,但差异不显著,但与不套袋对照相比,差异缩小至无显著差异水平(P>0.05),普通果袋处理的总糖含量、糖酸比与不套袋对照相比下降显著(P<0.05);各处理之间,有机酸含量变化不大(P>0.05);果皮色泽方面,微孔白袋处理优于普通白袋。总之,与普通果袋处理相比,桃果实通过微孔果袋处理提升了桃果实内在品质,且外在品质没有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袋 透气 透光 微域环境 糖酸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和猪粪堆肥对Cd污染土壤上黑麦草生理生化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园 王艮梅 +2 位作者 曹莉 项卫东 陈容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196-200,共5页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添加不同物料(生物炭和猪粪堆肥)对不同Cd^(2+)浓度(0、5、10、20、40 mg/kg)污染下黑麦草(Perennial ryegrass)生长2个月后体内Cd浓度、光合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含量、抗氧化酶[过氧...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添加不同物料(生物炭和猪粪堆肥)对不同Cd^(2+)浓度(0、5、10、20、40 mg/kg)污染下黑麦草(Perennial ryegrass)生长2个月后体内Cd浓度、光合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含量、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CK相比,PM和BC处理显著降低了黑麦草对Cd的吸收,但添加物料的2个处理之间(PM、BC)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随着外源Cd浓度的增加,光合色素含量呈降低的趋势,PM、BC处理有助于提高黑麦草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低Cd浓度(0、5、10 mg/kg)时,CK处理的黑麦草体内CAT、SOD活性较高,而高Cd浓度(20、40 mg/kg)时,PM和BC处理的黑麦草体内CAT、SOD活性对应高于CK处理。随着Cd浓度的增加,MDA的浓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PM和BC处理的黑麦草体内MDA浓度都低于CK处理,5 mg/kg的Cd浓度时,PM、BC处理较CK处理黑麦草体内MDA含量分别少30.39%和14.20%;Cd浓度为40 mg/kg时,PM、BC处理较CK处理黑麦草体内MDA含量分别少16.11%和26.64%。本研究结果表明,猪粪堆肥和生物炭均可降低黑麦草对Cd的吸收,低浓度Cd污染土壤采用猪粪堆肥缓解Cd对黑麦草的氧化胁迫效果较好,而高浓度Cd污染土壤添加生物炭缓解Cd对黑麦草的氧化胁迫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和猪粪堆肥 CD污染土壤 黑麦草 光合色素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微米Fe/Cu降解有机氯农药污染土壤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川 林琳 +1 位作者 万金忠 薛建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1-187,共7页
利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s fattyacids,PLFAs)法,以杭州某农药厂六六六(HCH)和滴滴涕(DDT)污染土壤为例,研究了空白(对照组)、还原铁粉、微米Fe/Cu和微米Fe/Cu+5 mmol·L^(-1)TX-100这4种处理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 利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s fattyacids,PLFAs)法,以杭州某农药厂六六六(HCH)和滴滴涕(DDT)污染土壤为例,研究了空白(对照组)、还原铁粉、微米Fe/Cu和微米Fe/Cu+5 mmol·L^(-1)TX-100这4种处理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5 d的研究时间内,微米Fe/Cu+TX-100组细菌生物量显著降低,可能的原因是TX-100具有一定的毒性,破坏了细胞膜的功能和结构;各组真菌/细菌生物量之比均呈上升趋势,微米Fe/Cu+TX-100组比值最大;表面活性剂TX-100对革兰阴性菌有抑制作用,还原铁粉组革兰阴性菌略有增加,微米Fe/Cu组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显著增加。还原铁粉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比值较小,说明还原铁粉的加入改善了土壤的营养状况,而其他几组营养胁迫较强。还原铁粉和微米Fe/Cu+TX-100这2种修复方式对土壤通气有明显促进作用。各处理组微生物总生物量高于对照组,表明处理过程有助于恢复污染土壤的生态功能。通过对不同处理组PLFAs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微米Fe/Cu与微米Fe/Cu+TX-100处理组后期原生动物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 土壤 磷脂脂肪酸 表面活性剂 零价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沼液施肥对杨树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周伟 徐莉 +4 位作者 俞元春 侯文军 徐长柏 王玫 戴成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9-51,共3页
沼液是沼气发酵过后的液体残留物,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研究了不同沼液施肥对杨树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沼液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增加范围分别为4.29% ~ 61.62%和6.08% ~ 76... 沼液是沼气发酵过后的液体残留物,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研究了不同沼液施肥对杨树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沼液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增加范围分别为4.29% ~ 61.62%和6.08% ~ 76.10%,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随沼液施用量增加逐渐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呈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随沼液施用量增加逐渐下降,其变化范围为9.92 ~ 10.81,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与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施肥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微生物量碳氮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