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量分配格局和异速生长关系与植物生态策略的形成密切相关,对探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揭示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入侵植物不同生育期之间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和异速生长关系的差异研究较少。以入侵植物大狼把草(Bid...生物量分配格局和异速生长关系与植物生态策略的形成密切相关,对探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揭示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入侵植物不同生育期之间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和异速生长关系的差异研究较少。以入侵植物大狼把草(Bidens frondosa)为研究对象,采用挖掘法和称重法对大狼把草苗期、营养期和繁殖期的生长特性和生物量分配格局进行研究,并利用标准化主轴估计(standardized major axis estimation,SMA)方法对构件形态特性与生物量间的异速生长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植株基径、分枝数和叶片数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而增加,根长、总叶面积和平均单叶叶面积均在营养期达到最高。叶生物量分配比在苗期最大(48.88%),茎生物量分配比在生殖期最大(59.89%);苗期和营养期根生物量分配比显著高于生殖期(P<0.05),茎生物量分配比随生育期的推进而升高,而叶生物量分配比随生育期的推进而下降,且不同生育期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狼把草植株基径与各构件生物量间呈异速生长关系,总叶面积与茎、叶生物量大致呈等速生长关系,但不同生育期间、构件间的异速生长关系存在一定差异。可见,不同生育期大狼把草的生长特性、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异速生长关系存在差异,显示了其灵活的生长和资源分配策略。展开更多
文摘生物量分配格局和异速生长关系与植物生态策略的形成密切相关,对探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揭示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入侵植物不同生育期之间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和异速生长关系的差异研究较少。以入侵植物大狼把草(Bidens frondosa)为研究对象,采用挖掘法和称重法对大狼把草苗期、营养期和繁殖期的生长特性和生物量分配格局进行研究,并利用标准化主轴估计(standardized major axis estimation,SMA)方法对构件形态特性与生物量间的异速生长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植株基径、分枝数和叶片数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而增加,根长、总叶面积和平均单叶叶面积均在营养期达到最高。叶生物量分配比在苗期最大(48.88%),茎生物量分配比在生殖期最大(59.89%);苗期和营养期根生物量分配比显著高于生殖期(P<0.05),茎生物量分配比随生育期的推进而升高,而叶生物量分配比随生育期的推进而下降,且不同生育期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狼把草植株基径与各构件生物量间呈异速生长关系,总叶面积与茎、叶生物量大致呈等速生长关系,但不同生育期间、构件间的异速生长关系存在一定差异。可见,不同生育期大狼把草的生长特性、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异速生长关系存在差异,显示了其灵活的生长和资源分配策略。
文摘通过长期(700 d)的室内模拟实验,研究太湖优势沉水植物-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在不同深度沉积物中的分解过程,并通过454 焦磷酸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了此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有机质在0~8、8~18 和18~28 cm 的沉积物中的降解率分别为49.6%、40.7%和38.7%,降解率随着深度增加而降低;沉积物腐殖化程度加强,腐殖质(包括HA 和FA)含量均随着沉积物深度增加而增加,并且18~28 cm 处的腐殖质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深度的含量(P〈0.01);经过长时间的分解,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库从易降解有机质(LP)转化为难降解有机质(RP),植物残体中的木质素难以被微生物降解,大部分仍残留在沉积物中.从门的分类水平来看,初始沉积物和驯化后沉积物中的优势细菌相同,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螺旋菌门(Spirocha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从属的分类水平来看,与初始沉积物相比,驯化后的表层沉积物中的细菌群落并未发生明显改变,优势细菌为Flavobacterium、GOUTA19、LCP-6、Crenothrix,但是驯化后深层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主要以厌氧细菌为主,如属于螺旋菌门中的密螺旋体属Treponema,在8-18 和18-28 cm 的沉积物中的含量分别为7.4%和8.8%.本研究旨在为水生植物残体在沉积物中的归属以及湖泊富营养化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