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诱笼法在蝶类监测中对样线法的补充作用分析
1
作者 闻欣 黎碧月 +3 位作者 姚凯平 张哲海 孙洁梅 周延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73-178,共6页
该文旨在分析诱笼法在中国蝶类监测应用中对样线法的补充作用,并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为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与保护提供参考。使用样线法和诱笼法在江苏省句容市陈庄开展蝶类多样性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在物种数量、个体数量、优... 该文旨在分析诱笼法在中国蝶类监测应用中对样线法的补充作用,并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为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与保护提供参考。使用样线法和诱笼法在江苏省句容市陈庄开展蝶类多样性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在物种数量、个体数量、优势种、代表蝶种黄钩蛱蝶(Polygonia c-aureum)个体数量等方面进行比较。样线法所记录的物种和个体数量均比诱笼法高,对各科蝶类都有所兼顾,样线法各个季节所记录的优势种以粉蝶为主。诱笼法对蛱蝶科蝶类的诱捕效果较好(占蝶类总数的98.4%),对其他科蝶类记录较少,如凤蝶科甚至没有记录。两种方法所记录的黄钩蛱蝶个体数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在5-7月较低,在8月份的下半月达到最高,9月份黄钩蛱蝶数量下降。诱笼法具有其独特的应用优势,对样线法的调查结果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但至少在中国中纬度地区,诱笼法仍不能完全替代样线法。在对蝶类群落进行全面普查时,应优先选用样线法,诱笼法则作为补充手段;而如果要对某些种类(如蛱蝶科)的动态进行深入研究,则选用诱笼法效果会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类 样线法 诱笼法 生物多样性 农业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文冠果种子萌发对低温储藏的响应 被引量:1
2
作者 吴琴霞 胡宇辰 +4 位作者 陈颖 程乐 鞠定顺 李守科 曹福亮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1-553,共13页
为研究不同文冠果品种种子的休眠与萌发机理,该文选择4个文冠果品种[‘普通’(PT)、‘奇红’(QH)、‘沃丰’(WF)、‘沃石’(WS)]种子作为研究材料,分别在-20℃下进行不同时间段(30、60、90、120、150 d)的储藏处理,测定各阶段文冠果种... 为研究不同文冠果品种种子的休眠与萌发机理,该文选择4个文冠果品种[‘普通’(PT)、‘奇红’(QH)、‘沃丰’(WF)、‘沃石’(WS)]种子作为研究材料,分别在-20℃下进行不同时间段(30、60、90、120、150 d)的储藏处理,测定各阶段文冠果种子的发芽指标,并对储藏前、储藏后、萌发7 d间的种子内含物、激素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储藏能显著提高小粒种子(PT、QH)的发芽质量,处理60 d的效果最好,其发芽率分别达48.3%、58.3%,但大粒种子WF、WS品种的效果低于前两者。(2)-20℃储藏60 d及种子湿沙萌发7 d内,4个品种油脂含量、种壳厚度均出现显著下降,在3~7 d下降幅度大(WS除外);而种仁含水量在萌发1~3 d内快速增加,之后缓慢增加到第7天的峰值,种仁可溶性糖等指标都在发芽3~4 d时显著积累。(3)低温冷藏可提高文冠果小粒品种种子的GA/ABA和tHor/ABA的比值,进而促进油脂降解、种壳变薄,从而解除种子的休眠。总之,文冠果种子大、种壳厚、硬度大、生理后熟是导致其休眠的主要原因,属综合休眠类型;低温冷藏可破除种子休眠,提高其种子的发芽率,小粒品种效果好于大粒品种;大粒品种如‘沃石’可通过延长低温冷藏时间(150 d)提高种子发芽率(38.7%);低温冷藏+湿沙萌发是一种快速和简便的促进文冠果种子萌发的方法。该研究结果为文冠果优良品种的推广和种子解休眠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冠果品种 冷藏处理 种子萌发 储藏物质 激素 解休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胁迫对‘中山杉406’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3
作者 胡加玲 於朝广 +2 位作者 梁文超 王晓容 谢寅峰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32,共11页
采用水培法模拟实验,以亲本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Linn.)Rich.〕为对照,比较了不同浓度和处理时间Cr胁迫对‘中山杉406’(‘Zhongshanshan 406’)幼苗生长、抗氧化系统和光合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中浓度(5.00μmol·L^(-1)... 采用水培法模拟实验,以亲本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Linn.)Rich.〕为对照,比较了不同浓度和处理时间Cr胁迫对‘中山杉406’(‘Zhongshanshan 406’)幼苗生长、抗氧化系统和光合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中浓度(5.00μmol·L^(-1))和高浓度(20.00μmol·L^(-1))Cr处理28 d时,‘中山杉406’幼苗的相对生长速率和相对含水率以及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幅均小于落羽杉。随着Cr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中山杉406’幼苗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总体呈升高的趋势,而落羽杉幼苗叶片的SOD和POD活性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中山杉406’在处理后期(28 d)能维持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与对照(0.00μmol·L^(-1)Cr)相比,在1.25和5.00μmol·L^(-1)Cr处理下,‘中山杉406’幼苗叶片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PSⅡ有效光化学效率(F_(v)′/F_(m)′)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总体变化不大,而落羽杉的这3个叶绿素荧光参数在5.00μmol·L^(-1)Cr处理下显著降低,且在20.00μmol·L^(-1)Cr处理28 d时的降幅明显大于‘中山杉406’;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中山杉406’幼苗叶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总体呈升高的趋势,而落羽杉从处理14 d开始变化不大。Cr胁迫下2种植物相对生长速率与叶片的光合系统指标(叶绿素含量、F_(v)/F_(m)值、F_(v)′/F_(m)′值、Φ_(PSⅡ)值)以及抗氧化系统指标(SOD活性、POD活性和MDA含量)有较高关联度,Φ_(PSⅡ)值和叶绿素含量与抗氧化系统指标间有较强关联性。综上所述,‘中山杉406’和落羽杉对低浓度(1.25μmol·L^(-1))Cr胁迫有一定的生长适应性,‘中山杉406’对中、高浓度Cr胁迫的抗性更强。Cr胁迫下较强的PSⅡ光化学性能、抗氧化能力和PSⅡ热耗散能力是‘中山杉406’维持较高生长速率以及防御光抑制和光破坏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胁迫 ‘中山杉406’ 落羽杉 生长 抗氧化系统 光合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气候变化下白花龙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4
作者 童丽丽 程瑶 +3 位作者 许晓岗 王洪超 田露 蒋孝禹 《浙江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白花龙Styrax faberi为安息香科Styracaceae安息香属Styrax灌木,现今对白花龙的研究仅集中于繁殖技术、叶片成分及系统演化等方面,而对其地理分布及未来变化趋势的研究报道甚少。本文研究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白花龙的潜在适生区可为其野... 白花龙Styrax faberi为安息香科Styracaceae安息香属Styrax灌木,现今对白花龙的研究仅集中于繁殖技术、叶片成分及系统演化等方面,而对其地理分布及未来变化趋势的研究报道甚少。本文研究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白花龙的潜在适生区可为其野生资源保护及引种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本研究组白花龙的标本采集地,以及通过百度地图(https://map.baidu.com)、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https://www.gbif.org)、国家标本平台(http://www.nsii.org.cn/)、中国植物志(http://www.iplant.cn/)、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https://www.cvh.ac.cn)等获得的地理信息数据,共得到235条可靠的现代分布记录和多重环境变量,通过MaxEnt、ArcGIS并以刀切法、标准差椭圆计算、多元相似度面和最不相似变量等方法,预测在当前(1970—2000年)和未来(2041—2060年)气候变化情景(SSP126和SSP585)下白花龙在中国的潜在分布。结果表明:当前白花龙的高、中度适生区主要集中在我国江西、广东、广西和福建的大部分地区;在2050年气候变化情景下,适宜区面积均将大幅减少,缩减的区域以轻度适宜区为主,预示白花龙在未来的气候环境下,物种的扩张潜力下降,分布中心有向西北高纬度地区迁移的趋势;降水量和温度是制约白花龙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最冷季节降水量(贡献率56.6%)是影响白花龙未来分布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龙 气候变化 最大熵模型 潜在分布区 主导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