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市箣竹属和刚竹属主要竹种叶片内部结构与三维构建
1
作者 吕卓 史无双 +1 位作者 孔淑鑫 林树燕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115,共18页
[目的]运用植物解剖和三维制图方法探究箣竹属和刚竹属主要竹种叶片内部结构差异,为建立和丰富完善竹叶结构观察方法进行重要补充,为竹子分类以及运用植物解剖形态研究达到物种分类的目的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以南京地区箣竹属6个竹... [目的]运用植物解剖和三维制图方法探究箣竹属和刚竹属主要竹种叶片内部结构差异,为建立和丰富完善竹叶结构观察方法进行重要补充,为竹子分类以及运用植物解剖形态研究达到物种分类的目的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以南京地区箣竹属6个竹种和刚竹属46个竹种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方法制作叶片3切面,通过光学显微镜成像系统对52个竹种叶片各切面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和数据测量,并利用Photoshop拼构52个竹种叶片三维结构。[结果]1)叶片角质层厚度、下表皮乳突数量是区分箣竹属和刚竹属的标志,刚竹属叶片厚度和角质层厚度显著大于箣竹属,且下表皮乳突数量明显多于箣竹属。2)泡状细胞通常2~6个为1组,泡状细胞形态和数量种间不固定,属间有明显差异,箣竹属每组泡状细胞呈扇形(钝角)排列,刚竹属每组泡状细胞呈直角或锐角排列。3)各维管系统由主脉以及平行侧脉、二级平行侧脉和小横脉组成。箣竹属维管束两侧梭形细胞空隙发达,刚竹属维管束两侧梭形细胞以及空隙普遍不发达不连续。4)在平行侧脉之间,箣竹属叶肉细胞多为3~4层,刚竹属叶肉细胞则在4~6层之间,刚竹属叶肉细胞较箣竹属叶肉细胞紧密。[结论]刚竹属叶片厚度和角质层厚度较箣竹属大,刚竹属指状臂细胞和梅花状细胞较箣竹属密集,刚竹属细胞间空隙较莿竹属小,刚竹属下表皮乳突数量明显多于箣竹属,刚竹属的抗寒性可能强于箣竹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 箣竹属 刚竹属 解剖特征 三维形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麂列岛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评价
2
作者 蒋波 李依林 +5 位作者 余知润 汪知蓓 刘欣 李蒙 谢春平 陈林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6-744,共9页
【目的】基于南麂列岛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了解南麂列岛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整体概况,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样线调查法对南麂列岛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开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层次分析法的指标... 【目的】基于南麂列岛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了解南麂列岛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整体概况,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样线调查法对南麂列岛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开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层次分析法的指标层与方案层,构建药用植物价值评价模型,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南麂列岛野生药用植物开发潜力进行综合排序。【结果】南麂列岛野生药用植物综合评价模型从资源价值、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和生态学特性3个方面,对药用功效(C_(1))、药用部位(C_(2))、药用类别(C_(3))、利用程度(C_(4))、群落地位(C_(5))、频度(C_(6))、生活型(C_(7))、水分生态型(C_(8))以及生态习性(C_(9))等9个指标进行了分析评估,将89科275属382种野生药用植物划分为3个等级,其中一级野生药用植物[综合药用价值估量值(h_(A))>4.04]有137种;二级野生药用植物(3.08<h_(A)≤4.04)有171种;三级野生药用植物(h_(A)≤3.08)有74种。【结论】南麂列岛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可优先选择陀螺紫菀Aster turbinatus、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小苦荬Ixeridium dentatum等药用植物进行开发利用,而对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叉唇角盘兰Herminium lanceum、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等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进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麂列岛 野生药用植物 层次分析法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丰沿海湿地越冬雁鸭类的种子传播网络研究
3
作者 邰威 刘守国 +2 位作者 李宁 刘彬 王征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6,共9页
雁鸭类是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杂食性鸟类,它们取食湿地植物种子,对湿地植物的更新和定殖尤为重要。2022年11月—2023年5月,在大丰沿海湿地4种不同生境中收集雁鸭类多样性数据,通过雁鸭类粪便中植物种子的鉴定构建种子传播网络,研究雁... 雁鸭类是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杂食性鸟类,它们取食湿地植物种子,对湿地植物的更新和定殖尤为重要。2022年11月—2023年5月,在大丰沿海湿地4种不同生境中收集雁鸭类多样性数据,通过雁鸭类粪便中植物种子的鉴定构建种子传播网络,研究雁鸭类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作用。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在大丰沿海湿地共记录雁鸭类11种;种子传播网络由4种雁鸭类及9种植物组成,呈无嵌套且模块性较低的特征;在传播网络中,斑嘴鸭(Anas zonorhyncha)传播的植物种类与数量最多;扁秆荆三棱(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被传播的种子数量最多。研究表明,大丰沿海湿地雁鸭类种子传播网络的结构较为简单,斑嘴鸭对传播网络的贡献最大。研究结果揭示了雁鸭类的种子传播作用,进而对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一定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雁鸭类 植物种子 沿海湿地 种子传播网络 网络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热处理竹材自然老化后表面真菌侵染及其群落特征分析
4
作者 李文轩 黄芳 +5 位作者 庞群艳 贺磊 黄慧 宋建忠 熊琴 何文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6,共9页
以氮气为保护介质的高温热处理竹材在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严重的真菌侵染问题,且其群落特征尚未明确。为此,本研究对高温热处理竹材在自然老化过程中的真菌侵染群落特征及其多样性进行系统考察。采用形态学观察并结合ITS序列分析鉴定真... 以氮气为保护介质的高温热处理竹材在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严重的真菌侵染问题,且其群落特征尚未明确。为此,本研究对高温热处理竹材在自然老化过程中的真菌侵染群落特征及其多样性进行系统考察。采用形态学观察并结合ITS序列分析鉴定真菌种类,并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对比分析不同热处理竹材自然老化过程中侵染真菌的群落差异与物种组成。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竹材表面真菌感染数量呈降低趋势;菌株鉴定结果显示,真菌侵染竹材均含有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属(Penicillium),未处理竹材另含有黑孢属(Nigrospora),160和180℃处理组分别含镰孢属(Fusarium)与梨孢属(Apiospora);高通量测序显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为主要优势菌群,曲霉属为优势菌属,未处理竹材、200和220℃热处理竹材的次优势菌为青霉属,而160和180℃处理组的则为节担菌属(Wallemia)。研究进一步发现,高温热处理后竹材真菌感染数量随温度上升而显著降低,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后降趋势,但不同处理组间侵染真菌的群落结构未呈显著差异。本研究通过对高温热处理竹材自然老化后表面真菌侵染的群落特征研究,可为热处理竹材防霉技术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处理竹材 自然老化 真菌侵染 宏基因组学 真菌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花期枸骨花朵挥发性化合物变化及其对传粉的影响
5
作者 崔淦莎 郝明灼 +2 位作者 姬晓悦 邹义萍 彭冶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105,共10页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法对枸骨(Ilex cornuta Lindl.et Paxton)雌、雄花在大蕾期、初开期、盛花期、末花期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离、鉴定,探究其变化对传粉的影响。结果显示:枸骨雌花挥发性化合物总释...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法对枸骨(Ilex cornuta Lindl.et Paxton)雌、雄花在大蕾期、初开期、盛花期、末花期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离、鉴定,探究其变化对传粉的影响。结果显示:枸骨雌花挥发性化合物总释放量在末花期最大,雄花挥发性化合物总释放量在盛花期最大。在不同花期枸骨雌、雄花中共检出30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雌、雄花共有成分有15种,雌花特有成分有4种,雄花特有成分11种,雌、雄花中成分均以萜烯类和醚类为主。随着花发育,雌、雄花中挥发性化合物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先增加后减小,在盛花期达到极相似水平,在末花期为极不相似。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VIP)从雌花中筛选出萜烯类6种、醇类1种、酰胺类1种和醚类1种共9种差异标志物(VIP≥1),从雄花中筛选出萜烯类4种、酯类1种和醚类1种共6种差异标志物。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可有效区分枸骨雌花的4个花期;雄花的大蕾期、初开期和盛花期、末花期也可有效区分。对苯二甲醚、α-蒎烯、长叶烯、丙氨酰丙氨酰丙氨酸、罗勒烯、蒎烯、金合欢醇和萜品油烯可用于区分雌花发育进程;α-蒎烯、肌醇六乙酸酯和芳樟醇可用于区分雄花发育进程。雌、雄花的主要访花昆虫均以蜂类昆虫为主,且访花频率的最大值均在盛花期;雄花访花昆虫的访花频率多于雌花。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花期枸骨雌、雄花中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α-蒎烯、长叶烯和β-蒎烯等雌花中的差异标志物以及长叶烯、肌醇六乙酸酯和α-蒎烯等雄花中的差异标志物可能影响了蜂类等访花昆虫的访花频率;枸骨雌花在末花期会生成大量蒎烯,可能起到减少访花昆虫访问、保护子房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骨 花发育 挥发性化合物 HS-SPME-GC-MS 传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笼法在蝶类监测中对样线法的补充作用分析
6
作者 闻欣 黎碧月 +3 位作者 姚凯平 张哲海 孙洁梅 周延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73-178,共6页
该文旨在分析诱笼法在中国蝶类监测应用中对样线法的补充作用,并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为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与保护提供参考。使用样线法和诱笼法在江苏省句容市陈庄开展蝶类多样性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在物种数量、个体数量、优... 该文旨在分析诱笼法在中国蝶类监测应用中对样线法的补充作用,并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为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与保护提供参考。使用样线法和诱笼法在江苏省句容市陈庄开展蝶类多样性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在物种数量、个体数量、优势种、代表蝶种黄钩蛱蝶(Polygonia c-aureum)个体数量等方面进行比较。样线法所记录的物种和个体数量均比诱笼法高,对各科蝶类都有所兼顾,样线法各个季节所记录的优势种以粉蝶为主。诱笼法对蛱蝶科蝶类的诱捕效果较好(占蝶类总数的98.4%),对其他科蝶类记录较少,如凤蝶科甚至没有记录。两种方法所记录的黄钩蛱蝶个体数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在5-7月较低,在8月份的下半月达到最高,9月份黄钩蛱蝶数量下降。诱笼法具有其独特的应用优势,对样线法的调查结果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但至少在中国中纬度地区,诱笼法仍不能完全替代样线法。在对蝶类群落进行全面普查时,应优先选用样线法,诱笼法则作为补充手段;而如果要对某些种类(如蛱蝶科)的动态进行深入研究,则选用诱笼法效果会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类 样线法 诱笼法 生物多样性 农业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个景观防护树种对根部淹水胁迫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4
7
作者 程乐 施士争 +3 位作者 王红玲 叶威 冯凯 陈颖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5-206,共12页
通过对枫杨、水杉、中山杉601、苏柳172、腺柳5个树种扦插苗进行5 cm(浅淹水)、10 cm(深淹水)淹水胁迫处理,研究5个树种对不同淹水胁迫处理的生理响应,并对其耐涝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长江沿岸景观防护林的筛选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淹... 通过对枫杨、水杉、中山杉601、苏柳172、腺柳5个树种扦插苗进行5 cm(浅淹水)、10 cm(深淹水)淹水胁迫处理,研究5个树种对不同淹水胁迫处理的生理响应,并对其耐涝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长江沿岸景观防护林的筛选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淹水胁迫下,苏柳172的总叶绿素(Chla+Chlb)、赤霉素(GA3)、脱落酸(ABA)含量均显著升高,其叶片变小、叶色深绿,对淹水胁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水杉在淹水胁迫下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Chla+Chlb)/Car]比值和玉米素核苷/吲哚乙酸(ZR/IAA)比值均较高,其超氧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脯氨酸(Pro)含量也均较高。在淹水胁迫下,枫杨的Chla+Chlb含量、SOD活性显著下降,过氧化氢(H_(2)O_(2))含量显著升高,叶色明显变黄,但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类胡萝卜素(Car)、Pro、ABA含量提高,说明其具有较高的抗氧化能力。相比于深淹水处理,浅淹水处理下腺柳的苗高增量、光化学淬灭系数(qP)、光合色素、吲哚乙酸(IAA)、玉米素核苷(ZR)含量均较高,其可在浅淹水条件下生长,深淹水对其生长不利。淹水胁迫下,中山杉601的Chla+Chlb、CAT、ABA含量均出现显著的下降趋势,而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REC)增量最大,说明其受到的氧化胁迫较其他树种大,但仍然能在淹水条件下生长。经综合评价,这5个树种在浅淹水处理下的耐淹性依次顺序为:枫杨>腺柳>苏柳172>水杉>中山杉601;在深淹水处理下的耐淹性排序依次为:苏柳172>水杉>枫杨>腺柳>中山杉601。综上所述,5个树种均对淹水胁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适合做为景观防护林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胁迫 景观防护林 生理响应 综合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区连作砂田土壤质量和土地生产力演变与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贾振江 刘学智 +4 位作者 李王成 刘巧玲 陈继虹 姚晓翠 徐天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36-2148,共13页
砾石覆盖在改变旱区水文循环和物质转化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连作给砂田土壤质量及土地生产力带来危机和不确定性。以连作砂田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了连作年限对砂层质地结构、土壤物理结构、土壤水盐热效应、土壤养分状况... 砾石覆盖在改变旱区水文循环和物质转化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连作给砂田土壤质量及土地生产力带来危机和不确定性。以连作砂田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了连作年限对砂层质地结构、土壤物理结构、土壤水盐热效应、土壤养分状况、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特性、作物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效应和可能机制,发现砂田土壤生态环境和土地生产力在人类活动及自然侵蚀的扰动和破坏下整体呈现退化态势,但对不同覆盖条件、施肥水平和种植结构等农田管理措施的响应过程表现出差异性。继而,基于土壤质量和土地生产力的协同和互作效应深入揭示了砂田性能逐年退化机理,并简述了生物、农业及工程调控措施在砂田退化阻控和修复方面的应用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砂田退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土壤质量演变的基本过程及其发生机制、“砾石-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的叠加和互作效应及其分子机理、土壤改良与生物防治措施的定量化及其调控机制三个方面。在气候变化、植被演替和土地退化背景下,废弃风化砾石的劣化增肥机制及其环境效应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田 连作 土壤质量 土地生产力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篦子三尖杉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及潜在分布区预测 被引量:2
9
作者 谢春平 陈林 +2 位作者 刘大伟 朱振翔 李蒙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40,共9页
【目的】预测不同气候情景下篦子三尖杉(Cephalotaxus oliveri Mast.)的地理分布格局,为其资源保护、合理利用与开发提供指导,也为其起源与地理演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基于100个分布点信息与19个气候因子,采用BIOCLIM模型构建当前(1... 【目的】预测不同气候情景下篦子三尖杉(Cephalotaxus oliveri Mast.)的地理分布格局,为其资源保护、合理利用与开发提供指导,也为其起源与地理演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基于100个分布点信息与19个气候因子,采用BIOCLIM模型构建当前(1970—2000年)以及未来(CO_(2)浓度倍增)篦子三尖杉的地理分布趋势,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其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素。【结果】篦子三尖杉在中亚热带地区以低海拔分布为主。BIOCLIM模型结果显示:在当前气候条件下,篦子三尖杉最佳适生区集中在湖南、湖北、贵州和重庆;未来气候变化情境(CCM3)下,其潜在分布面积将减小,并有向西迁移的趋势;该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为0.911±0.023,预测精度较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季节性、气温年较差和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是限制篦子三尖杉地理分布的主要因素,且温度因子的作用大于水分因子。【结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篦子三尖杉的适生区有破碎化及丧失的风险,应重视对该物种的动态监测及迁地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篦子三尖杉 BIOCLIM模型 物种分布模型 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文冠果种子萌发对低温储藏的响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琴霞 胡宇辰 +4 位作者 陈颖 程乐 鞠定顺 李守科 曹福亮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1-553,共13页
为研究不同文冠果品种种子的休眠与萌发机理,该文选择4个文冠果品种[‘普通’(PT)、‘奇红’(QH)、‘沃丰’(WF)、‘沃石’(WS)]种子作为研究材料,分别在-20℃下进行不同时间段(30、60、90、120、150 d)的储藏处理,测定各阶段文冠果种... 为研究不同文冠果品种种子的休眠与萌发机理,该文选择4个文冠果品种[‘普通’(PT)、‘奇红’(QH)、‘沃丰’(WF)、‘沃石’(WS)]种子作为研究材料,分别在-20℃下进行不同时间段(30、60、90、120、150 d)的储藏处理,测定各阶段文冠果种子的发芽指标,并对储藏前、储藏后、萌发7 d间的种子内含物、激素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储藏能显著提高小粒种子(PT、QH)的发芽质量,处理60 d的效果最好,其发芽率分别达48.3%、58.3%,但大粒种子WF、WS品种的效果低于前两者。(2)-20℃储藏60 d及种子湿沙萌发7 d内,4个品种油脂含量、种壳厚度均出现显著下降,在3~7 d下降幅度大(WS除外);而种仁含水量在萌发1~3 d内快速增加,之后缓慢增加到第7天的峰值,种仁可溶性糖等指标都在发芽3~4 d时显著积累。(3)低温冷藏可提高文冠果小粒品种种子的GA/ABA和tHor/ABA的比值,进而促进油脂降解、种壳变薄,从而解除种子的休眠。总之,文冠果种子大、种壳厚、硬度大、生理后熟是导致其休眠的主要原因,属综合休眠类型;低温冷藏可破除种子休眠,提高其种子的发芽率,小粒品种效果好于大粒品种;大粒品种如‘沃石’可通过延长低温冷藏时间(150 d)提高种子发芽率(38.7%);低温冷藏+湿沙萌发是一种快速和简便的促进文冠果种子萌发的方法。该研究结果为文冠果优良品种的推广和种子解休眠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冠果品种 冷藏处理 种子萌发 储藏物质 激素 解休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旱区砂田表层土壤养分效应对连作响应的整合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贾振江 吴洋洋 +3 位作者 李王成 姚晓翠 马东祥 陈继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597-6608,共12页
为明确砂田表层土壤养分对连作的响应规律,深入揭示砂田性能逐年退化机理,文章基于国内外已发表的16篇相关文献的586组有效数据,借助Meta-analysis方法进行整合定量研究,定量分析覆砂1—3年农田与其他连作年限砂田(4—6年、7—9年、10... 为明确砂田表层土壤养分对连作的响应规律,深入揭示砂田性能逐年退化机理,文章基于国内外已发表的16篇相关文献的586组有效数据,借助Meta-analysis方法进行整合定量研究,定量分析覆砂1—3年农田与其他连作年限砂田(4—6年、7—9年、10—12年、13—15年、16—20年)在表层土壤水分状况(SWC)、养分特性(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全盐TSS)和酸碱环境(pH)方面的差异效应,系统阐释砂田表层土壤养分特性逐年变异的发生路径及驱动因素,进而综合评估其肥力水平。结果表明:伴随种植年限的增加,砂田表层土壤水分储量和养分强度整体呈现下降态势(P<0.05),4—20年的土壤SWC、SOM、TN、TP、TK、AN、AP、AK含量分别较1—3年减少39.06%、14.21%、14.96%、10.06%、8.20%、15.87%、37.01%、18.60%(P<0.05)。表层土壤SOM、TN、TP、TK、AN、AP、AK主要于10—12年开始大幅流失(P<0.05),而4—6年土壤SOM、TP、TK、AK含量的相对变化则不显著(P>0.05)。砂田在耕作12年内具有显著压盐效果,12年以后的表层土壤TSS含量则开始呈现逐年增加的发展趋向(P<0.05),其土壤pH整体增加1.29%(P<0.05)。连作年限是砂田表层土壤TN、TP和AK变异的关键因子;SWC则为土壤SOM、AP和TSS演化的主导要素。总体而言,砂田在连作10年左右即可出现明显的养分亏缺状态。因此,亟需提出科学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以有效提升退化砂田的土壤肥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田 连作 表层土壤 养分退化 中国西北旱区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龙游县野猪种群密度和活动节律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玉滢 陈向向 +5 位作者 应益山 伊理孝 祝立宏 应建平 林晓越 张敏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2-1149,共8页
【目的】目前区域野猪Sus scrofa科学防控的难点在于难以达到精细化防控的水平,特别是以县域为基础的行政单元防控策略制定时,大多缺乏案例和实践经验,亟待从理论、实践到方法应用的示范性监测和评估。【方法】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在... 【目的】目前区域野猪Sus scrofa科学防控的难点在于难以达到精细化防控的水平,特别是以县域为基础的行政单元防控策略制定时,大多缺乏案例和实践经验,亟待从理论、实践到方法应用的示范性监测和评估。【方法】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在浙江省龙游县境内,以红外相机获取的1308张野猪独立有效照片为材料,采用随机相遇模型对野猪种群密度进行估算,并基于核密度估计法分析野猪种群在当地的活动节律。【结果】龙游县野猪种群的密度为0.957~1.291头·km^(−2);结合适宜栖息地面积推算,县内野猪的总数量为417~563头,分布规律整体呈现南部山区>北部山区>中部地区。在栖息地选择上,野猪种群喜好在针叶林(物种相对多度指数I_(RA)=38.45%)、针阔混交林生境(I_(RA)=24.39%),以及当地1100~1300 m的中高海拔区间段(I_(RA)=57.25%)活动。春冬季日活动节律基本相似,呈现单峰型;夏季日活动节律呈双峰型,主要峰值出现在日出日落前后;秋季日活动节律无明显起伏;四季均在17:00呈现较大的种群密度。种群在海拔梯度上存在极显著的季节性迁移行为(P<0.01)。【结论】龙游县野猪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同时活动节律受海拔、季节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结论将为龙游县野猪防控政策的提出和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县域野猪密度的估计和活动节律研究提供参考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活动节律 野猪 种群密度 海拔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大丰沿海地区林鸟的食果网络研究
13
作者 刘守国 邰威 +1 位作者 王征 刘彬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27-932,I0078-I0082,共11页
鸟类对植物果实的取食影响着植物种群更新,对维系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于2022年11月至翌年2月在江苏大丰沿海地区林地生境收集鸟类多样性数据,研究林鸟对植物种子的取食,用以构建鸟类食果网络并分析网络结构与鸟类特征和植物特征的关联... 鸟类对植物果实的取食影响着植物种群更新,对维系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于2022年11月至翌年2月在江苏大丰沿海地区林地生境收集鸟类多样性数据,研究林鸟对植物种子的取食,用以构建鸟类食果网络并分析网络结构与鸟类特征和植物特征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大丰沿海地区秋冬季林鸟共记录7目22科44种;食果网络由15种食果鸟类和7种结果植物组成,连接度和专业性较低;鸟类数量与物种度、物种强度和连接多样性呈显著相关,但鸟类形态特征并不影响网络结构;植株数量和结实量与物种度呈显著相关,植株数量与连接多样性呈显著相关,而株高与专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大丰沿海地区秋冬季鸟类食果网络结构较为简单,鸟类种群大小和植物特征是影响网络结构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食果网络 网络结构 鸟类特征 植物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种1变种单叶花楸的叶表皮微形态
14
作者 魏雪妍 谭宝梅 +2 位作者 张弛 李嘉宝 陈昕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7-527,共11页
为探讨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分类学意义,以中国产花楸属(Sorbus)冠萼组(sect. Aria)和落萼组(sect.Micromeles)11种1变种单叶类群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其特征进行观察。结果如下:单叶花楸的叶表皮细胞呈多边形或不规则形... 为探讨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分类学意义,以中国产花楸属(Sorbus)冠萼组(sect. Aria)和落萼组(sect.Micromeles)11种1变种单叶类群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其特征进行观察。结果如下:单叶花楸的叶表皮细胞呈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多边形细胞的垂周壁平直或弧状,不规则形细胞的垂周壁弧状或波状;表皮细胞面积在分类群间差异显著,且上表皮细胞面积均大于下表皮细胞;细胞表面纹饰有脊状、条状、皱褶、次生加厚、局部加厚,蜡质纹饰有壳状、颗粒状、片状、线状;叶光滑或具毛,毛被的位置、颜色、疏密和类型是重要的物种鉴定特征;气孔均为无规则型,分布于下表皮脉间区,保卫细胞具环形外缘、两极有或无T型加厚;气孔的长、宽、面积、密度和气孔指数在分类群间差异显著。由此,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对单叶花楸的物种界定和鉴定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叶花楸 叶表皮 微形态特征 分类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对中华鳖稚鳖形态、行为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沈雯佳 鲍亦然 +3 位作者 井木子 陈炼 高朔 李宏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81,共14页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较难降解,对生态系统具有潜在的危害.目前,关于微塑料对淡水水生生物的毒理效应研究大多集中于浮游动物、鱼类、甲壳类和双壳类等.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评估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在胚胎发育期...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较难降解,对生态系统具有潜在的危害.目前,关于微塑料对淡水水生生物的毒理效应研究大多集中于浮游动物、鱼类、甲壳类和双壳类等.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评估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在胚胎发育期间,向孵化基质中添加不同浓度微塑料对中华鳖稚鳖的形态、行为、生理特征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喂食不同浓度(0.1 mg/L、1 mg/L、10 mg/L)的微塑料,对中华鳖稚鳖14 d龄、1月龄、3月龄和6月龄的形态指标(背甲和体重)和行为表现无显著影响.通过比较摄入不同浓度微塑料14 d的中华鳖稚鳖的肠道菌群组成,发现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构成肠道菌群的核心菌群,多样性未发生显著变化,而摄入0.1 mg/L微塑料的中华鳖稚鳖肠道菌群的丰度显著降低.此外,摄入不同浓度的微塑料还会改变某些条件致病菌以及消化有关的菌群富集,如拟杆菌属(Bacteroide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管道杆菌属(Cloacibacterium)等.本研究为评估微塑料对淡水爬行动物的毒性效应及微塑料对其潜在的生态毒理风险提供科学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中华鳖 形态 行为 肠道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胁迫对‘中山杉406’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16
作者 胡加玲 於朝广 +2 位作者 梁文超 王晓容 谢寅峰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32,共11页
采用水培法模拟实验,以亲本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Linn.)Rich.〕为对照,比较了不同浓度和处理时间Cr胁迫对‘中山杉406’(‘Zhongshanshan 406’)幼苗生长、抗氧化系统和光合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中浓度(5.00μmol·L^(-1)... 采用水培法模拟实验,以亲本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Linn.)Rich.〕为对照,比较了不同浓度和处理时间Cr胁迫对‘中山杉406’(‘Zhongshanshan 406’)幼苗生长、抗氧化系统和光合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中浓度(5.00μmol·L^(-1))和高浓度(20.00μmol·L^(-1))Cr处理28 d时,‘中山杉406’幼苗的相对生长速率和相对含水率以及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幅均小于落羽杉。随着Cr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中山杉406’幼苗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总体呈升高的趋势,而落羽杉幼苗叶片的SOD和POD活性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中山杉406’在处理后期(28 d)能维持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与对照(0.00μmol·L^(-1)Cr)相比,在1.25和5.00μmol·L^(-1)Cr处理下,‘中山杉406’幼苗叶片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PSⅡ有效光化学效率(F_(v)′/F_(m)′)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总体变化不大,而落羽杉的这3个叶绿素荧光参数在5.00μmol·L^(-1)Cr处理下显著降低,且在20.00μmol·L^(-1)Cr处理28 d时的降幅明显大于‘中山杉406’;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中山杉406’幼苗叶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总体呈升高的趋势,而落羽杉从处理14 d开始变化不大。Cr胁迫下2种植物相对生长速率与叶片的光合系统指标(叶绿素含量、F_(v)/F_(m)值、F_(v)′/F_(m)′值、Φ_(PSⅡ)值)以及抗氧化系统指标(SOD活性、POD活性和MDA含量)有较高关联度,Φ_(PSⅡ)值和叶绿素含量与抗氧化系统指标间有较强关联性。综上所述,‘中山杉406’和落羽杉对低浓度(1.25μmol·L^(-1))Cr胁迫有一定的生长适应性,‘中山杉406’对中、高浓度Cr胁迫的抗性更强。Cr胁迫下较强的PSⅡ光化学性能、抗氧化能力和PSⅡ热耗散能力是‘中山杉406’维持较高生长速率以及防御光抑制和光破坏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胁迫 ‘中山杉406’ 落羽杉 生长 抗氧化系统 光合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伐对秦岭松栎混交林土壤异养呼吸的影响
17
作者 曹立 王维枫 +4 位作者 马雪红 王祥福 李玉 李丽 于水强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9,共8页
【目的】研究间伐对秦岭松栎混交林土壤异养呼吸的影响,可深入了解该地区间伐对森林土壤异养呼吸造成的碳损失情况,为研究区森林经营碳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秦岭松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未间伐样地(ck)、间伐4 a、间伐12 a的样地... 【目的】研究间伐对秦岭松栎混交林土壤异养呼吸的影响,可深入了解该地区间伐对森林土壤异养呼吸造成的碳损失情况,为研究区森林经营碳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秦岭松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未间伐样地(ck)、间伐4 a、间伐12 a的样地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生长季土壤异养呼吸速率的月变化,并计算各处理异养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_(10))。【结果】①相比ck,间伐4 a、间伐12 a的样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均显著下降(P<0.05),土壤pH均显著上升(P<0.05),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在间伐4 a的样地中显著下降(P<0.05)。间伐12 a样地的理化指标相比间伐4 a的样地更接近ck。②生长季土壤异养呼吸呈现“双峰型”变化规律,峰值分别出现在6和10月。异养呼吸累计通量在间伐后略有上升但不显著,不同样地从大到小依次为间伐12 a、间伐4 a、ck。③土壤温度与异养呼吸呈极显著指数正相关(P<0.001);间伐后Q_(10)降低,不同样地Q_(10)从大到小依次为ck、间伐12 a、间伐4 a。【结论】土壤温度是影响松栎混交林异养呼吸的关键因素。间伐没有导致秦岭松栎混交林异养呼吸通量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南坡 森林抚育 土壤有机碳分解 土壤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BE教学理念下新农科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被引量:1
18
作者 童丽丽 管兆昶 许晓岗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0期124-127,共4页
该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以OBE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构建以师资力量(A1)、教学过程(A2)、教学成效(A3)为一级评价指标,师德规范、教学理念、学生考核等共16个二级评价指标(B1—B16)的新农科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细化二级指标,确... 该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以OBE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构建以师资力量(A1)、教学过程(A2)、教学成效(A3)为一级评价指标,师德规范、教学理念、学生考核等共16个二级评价指标(B1—B16)的新农科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细化二级指标,确定因子权重。其中,教学成效(A3)所占权重最高,学生考核(B13)、社会认可(B16)2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占比达50%,体现OBE教学理念所强调的以教学成果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以期为本科院校农学的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E理念 新农科 双语教学 层次分析法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而不同:根毛发育过程中生长素与氧化还原信号
19
作者 谢彦杰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共4页
活性氧与生长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的信号转导与调控机制一直是植物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细胞核内经典通路TIR1/AFB-Aux/IAA-ARF通过转录调控来介导生长素信号,然而生长素信号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进行传递的过... 活性氧与生长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的信号转导与调控机制一直是植物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细胞核内经典通路TIR1/AFB-Aux/IAA-ARF通过转录调控来介导生长素信号,然而生长素信号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进行传递的过程尚不清楚。近期,华东师范大学李超团队发现氧化还原信号参与了受生长素调控的根毛发育过程。生长素受体蛋白TIR1/AFB2发生氧化后促进其向细胞核迁移,启动根毛发育的生长素转录信号,而这一过程同时受上游FER/LLG1-RAC/ROP-RBOHC分子模块的调控。该研究深入解析了根毛发育过程中生长素与氧化还原信号的交谈模式,是蛋白质氧化翻译后修饰调控生物学过程的经典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调控 氧化翻译后修饰 生长素受体 根毛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牧草microRNA研究现状及展望
20
作者 高羽 袁明龙 郭仲龙 《草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84-2994,共11页
microRNAs(miRNAs)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的一类非编码RNA,在动植物各项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miRNA调控牧草生长发育和生态适应的功能,重点阐述了miRNA调控豆科牧草根瘤形成、禾本科牧草分蘖、苜蓿(Medicago sativa)秋... microRNAs(miRNAs)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的一类非编码RNA,在动植物各项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miRNA调控牧草生长发育和生态适应的功能,重点阐述了miRNA调控豆科牧草根瘤形成、禾本科牧草分蘖、苜蓿(Medicago sativa)秋季休眠等方面的机制,探讨了miRNA介导的抗逆响应机制,包括磷、盐、干旱等非生物胁迫和病原菌、昆虫等生物胁迫,讨论了miRNA在牧草分子育种和害虫管理中的应用潜力。深入开展牧草miRNA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推动牧草产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 微小RNA 功能 转录后调控 分子育种 生长发育 胁迫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