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赫兹光谱技术在林业研究中的应用
1
作者 孙海军 徐莉 +5 位作者 蒋玲 宣艳 高步红 杜丽婷 唐颖 闵辉华 《江苏林业科技》 2015年第5期50-53,共4页
综述了太赫兹(THz)光谱技术在林产品品质鉴定、木材加工业及林木生理研究等林业科学相关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展望了THz光谱技术及其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在林木种质、种苗质量检测、森林病虫害预警及珍贵名木鉴定与分类等领域中的拓展应用。
关键词 太赫兹光谱 林业研究 品质 病虫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林线岷江冷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
2
作者 陈健 许格希 +7 位作者 刘顺 王勇 陈淼 邢红爽 李非凡 余美霓 吴永波 史作民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5年第3期15-25,共11页
【目的】研究川西亚高山林线优势种群岷江冷杉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种内关联性,为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维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该区域森林可持续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育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 【目的】研究川西亚高山林线优势种群岷江冷杉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种内关联性,为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维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该区域森林可持续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育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川西亚高山林线,选取代表性的岷江冷杉(Abies fargesii var.faxoniana)原始林,建立3块面积1 hm^(2)(100 m×100 m)的动态监测样地。对样地内胸径(DBH)≥1 cm的所有木本植物进行调查和统计,采用单变量和双变量成对相关函数以及标记相关函数等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岷江冷杉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种内相互作用。【结果】岷江冷杉个体数量随着径级等级增加而逐渐增加,整体呈大树主导的径级结构。岷江冷杉整体及不同径级个体呈现出小尺度上的聚集分布,随空间尺度增大逐渐趋于随机分布。岷江冷杉幼树和中树在小尺度范围内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且随空间尺度增大逐渐转为不相关,中树和大树在整个研究尺度内表现为不相关。岷江冷杉个体属性(胸径、树高、树冠面积)间在小尺度上呈现强烈的相互抑制作用,尤其是大树之间竞争较大。【结论】川西亚高山林线岷江冷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随空间尺度和径级大小而变化,这是由扩散限制、种内竞争和环境异质性等生态过程共同塑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 岷江冷杉 空间点格局 空间分布 种内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湿地景观格局空间优化模拟 被引量:11
3
作者 曹铭昌 龚溪 +3 位作者 孙孝平 乐志芳 吴翼 徐海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43-749,共7页
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大的海岸带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等珍稀鸟类和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如何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利用的矛盾,保护丹顶鹤赖以生存的湿地生境,是保护区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问题。设计了3... 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大的海岸带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等珍稀鸟类和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如何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利用的矛盾,保护丹顶鹤赖以生存的湿地生境,是保护区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问题。设计了3种考虑保护区协调丹顶鹤生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情景模式,并采用土地利用空间优化(LUPO)模型,模拟实现了各情景模式下的保护区湿地景观格局空间优化配置。模拟结果表明:情景A将保护区大面积的光滩和米草滩转换为碱蓬滩,实现了使丹顶鹤适宜生境面积增加80%以上的生态目标,但区域年经济效益显著下降。情景B将大面积的光滩、农田和米草滩转换为养殖塘,实现了使区域年经济效益增长40%以上的经济目标,但付出了丹顶鹤适宜生境面积减少的代价。情景C通过将米草滩和芦苇滩转换为碱蓬滩,将农田和光滩等转换为养殖塘,既实现了使丹顶鹤适宜生境面积增加40%以上,又使区域年经济效益增长20%以上的情景目标,是一种双赢的情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城自然保护区 LUPO模型 空间优化 生境适宜性模型 丹顶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植被覆盖管理措施因子的时空格局动态变化 被引量:7
4
作者 林杰 董波 +2 位作者 潘颖 杨敏 朱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17-626,共10页
修正的通用土壤侵蚀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模型中的植被覆盖管理措施因子(C)可用来表示植被覆盖对土壤的防蚀作用,是评价土壤侵蚀的关键参数之一,而区域尺度高质量时间序列C因子的合理估算及空间分布特征是... 修正的通用土壤侵蚀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模型中的植被覆盖管理措施因子(C)可用来表示植被覆盖对土壤的防蚀作用,是评价土壤侵蚀的关键参数之一,而区域尺度高质量时间序列C因子的合理估算及空间分布特征是预测区域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及时准确地掌握区域尺度长时间序列的C因子,对研究土壤侵蚀动态变化与植被的关系至关重要。选择南京市1988-2013年10期遥感影像,基于后向反射(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和遥感数据反演植被结构因子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构建LAI与C因子的量化耦合模型,通过137Cs同位素示踪技术获取C因子的实测值,验证并探讨反演模型的精度。结果表明:(1)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计算的传统植被覆盖度在整体上比基于LAI计算的植被方向性覆盖度偏大,得到的C值与实测值相比整体上偏小,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87. 829%;而基于LAI计算的C值与实测值接近,RMSE为30. 017%,能更好地反映实际的植被结构信息;(2)C值大于0. 3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建筑物较为密集、植被稀疏且植被结构简单甚至无植被覆盖的市区;C值小于0. 05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植被密集且植被结构复杂的丘陵山区,南京市C值的分布与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类型关系密切。(3)从全市整体来看,1988-2013年C值小于0. 05的抵抗土壤侵蚀能力较强的区域面积先由南京市总面积的15. 66%(1988年)减小到9. 43%(2006年以前),后逐渐增大到12. 07%;C值大于0. 3的抵抗土壤侵蚀能力较弱的区域面积先由南京市总面积的7. 29%缓慢增大到9. 22%(2002年),后迅速增大到12. 31%(2002-2006年),然后缓慢减小至11. 77%。所提出的基于BP神经网络和LAI反演的长时间序列C因子估算方法是可靠的,可为区域尺度土壤侵蚀定量遥感监测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长时间序列 叶面积指数(LAI) 土壤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毛竹林小流域SCS-CN方法初损率λ取值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岳健敏 张金池 +2 位作者 庄家尧 夏业茂 刘鑫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15,共7页
我国是一个水土流失问题相对严重的国家,降雨径流是土壤侵蚀发生的动力,较准确的计算径流量是估算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的关键。SCS-CN模型是美国农业部开发的,用来计算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量的经验模型,由于其简单、高效的优点被... 我国是一个水土流失问题相对严重的国家,降雨径流是土壤侵蚀发生的动力,较准确的计算径流量是估算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的关键。SCS-CN模型是美国农业部开发的,用来计算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量的经验模型,由于其简单、高效的优点被广泛运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立地径流量的计算中。初损率是SCS-CN方法进行流域地表径流预报的基础输入参数之一,影响着径流模拟精度。本文研究确定南京毛竹林小流域初损率取值,为SCS-CN模型在该地区的适用性提供参考。根据毛竹林小流域径流场实测降雨径流资料,采用渐近线法确定CN值,得出λ变化区间,并选取10场降雨资料对参数λ进行率定,使用相关系数R,模型效率系数E,合格率对参数λ进行评价,得出λ=0.25,0.3,0.35相对较好,三者相关系数分别为0.58,0.54,0.49,模型效率系数分别为-9.42,-5.86,-3.14,合格率分别为77.80%,88.90%,77.80%。综合分析,得出λ取0.3在本流域相对较适合,又选取该流域10场降雨资料做模拟径流比对。结果显示:相对于模型理论值λ=0.2时的模拟效果,在该流域λ=0.3时模拟值更加接近实测值,数模型效率系数E由-16.77提升到-1.03,精度大大提高,所以率定λ=0.3为该流域最适初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S-CN模型 初损率 率定 毛竹林小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9种绿化植物叶片中PAHs分布、来源和生态风险 被引量:3
6
作者 冯驰 赖政 +2 位作者 查燕 李佳熙 张银龙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6-162,共7页
多环芳烃(PAHs)是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能长期蓄积于人体和环境中。采用GC-MS测定南京市不同采样区9种绿化植物叶片中PAHs含量,用PCA和特征比值法进行源解析,用毒性当量浓度评价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南京市... 多环芳烃(PAHs)是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能长期蓄积于人体和环境中。采用GC-MS测定南京市不同采样区9种绿化植物叶片中PAHs含量,用PCA和特征比值法进行源解析,用毒性当量浓度评价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南京市各采样区绿化植物叶片中PAHs主要以2、3、4环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占比超过78%)且Pyr、Phe、Fla是主要PAHs组分(占比超过65%)。(2)叶片中PAHs含量主要来源于汽油和煤燃烧(49.85%)、柴油和生物质燃烧(27.10%)及石油类/成岩活动(17.76%)。(3)7种强致癌PAHs的总毒性当量浓度(TTEC)占16种PAHs之比大于92%,其中Ba P(53.61%)和D(ah)A(16.95%)贡献率最高。(4)化工区叶片中PAHs的TTEC(0.28 mg/kg)在各采样区最高。因此,南京局部地区大气环境中PAHs的生态风险较大。结果可为减轻南京市PAHs污染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绿化植物 多环芳烃 来源 毒性当量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施用沼液的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承载力估算——以江苏滨海稻麦轮作田为例 被引量:23
7
作者 汤逸帆 汪玲玉 +2 位作者 吴旦 戴成 韩建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87-1695,共9页
以江苏滨海稻麦轮作田为对象,研究沼液施用0, 3, 5a对土壤和作物籽粒重金属(Cu、Zn、Pb、Cd)含量的影响,评价其污染风险并估算农田沼液承载力.结果表明:沼液施用3,5a后,土壤和作物籽粒中Cu、Zn、Pb、Cd均未超标,内梅罗指数与土壤和农产... 以江苏滨海稻麦轮作田为对象,研究沼液施用0, 3, 5a对土壤和作物籽粒重金属(Cu、Zn、Pb、Cd)含量的影响,评价其污染风险并估算农田沼液承载力.结果表明:沼液施用3,5a后,土壤和作物籽粒中Cu、Zn、Pb、Cd均未超标,内梅罗指数与土壤和农产品综合质量指数显示农田重金属污染程度属于清洁.土壤Cu和Zn显著富集,沼液施用5a后,小麦季土壤Cu、Zn含量分别为22.59,63.08mg/kg,较未施用分别提高了19.52%和28.89%.水稻季土壤Cu、Zn含量分别为26.12,78.74mg/kg,较未施用分别提高了27.73%和31.80%.小麦和水稻籽粒Zn含量随沼液施用年限增加而增加(P <0.05),沼液施用5a分别达到25.07,30.98mg/kg,较未施用分别提高了23.50%和16.29%.小麦季和水稻季0~15cm土壤中Cu的累积速率分别为0.74,1.13mg/(kg·a),Zn的累积速率分别为2.83,3.80mg/(kg·a).基于土壤重金属累积速率,江苏滨海稻麦轮作田沼液安全施用年限为63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重金属 施用年限 滨海农田 稻麦轮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6模式碳中和时期长江流域降水变化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张乐英 邢雯慧 +1 位作者 侯书秀 齐道日娜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128,135,共8页
为揭示碳中和时期长江流域降水特征,利用CMIP6模式确定了碳中和时间并对比基准期研究了碳中和时期长江流域平均降水和极端降水变化,最后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了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①SSP-2.6情景达到碳中和时间为2062年,与中国碳中和... 为揭示碳中和时期长江流域降水特征,利用CMIP6模式确定了碳中和时间并对比基准期研究了碳中和时期长江流域平均降水和极端降水变化,最后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了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①SSP-2.6情景达到碳中和时间为2062年,与中国碳中和政策时间基本一致。②通过空间降尺度和偏差订正后,CMIP6模式可以很好地模拟基准期长江流域年平均降水。③与基准期相比,碳中和时期长江流域平均降水整体偏多,降水增幅北部>南侧,上游>下游和中游,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其中岷沱江和嘉陵江关键区是降水变化大值区,需重点防控。长江流域中游持续干旱日数偏少,北部极端大雨日数显著增多2.4~4.0 d,上游和下游极端大雨强度显著偏强。④环流分析发现,冬、春和秋季渤海异常反气旋南侧的东风异常和西北侧的东南风异常从中西太平洋带来的暖湿气流,以及夏季西南风异常从孟加拉湾带来的暖湿气流,使得长江流域降水增多。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相关部门制定未来碳中和时期气候变化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变化 碳中和 CMIP6 SSP-2.6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丹顶鹤越冬生境变化分析:以盐城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23
9
作者 曹铭昌 孙孝平 +3 位作者 乐志芳 崔鹏 龚溪 徐海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64-970,共7页
盐城保护区是全球野生丹顶鹤(Grus japonensis)迁徙种群主要的越冬栖息地之一。近年来,丹顶鹤越冬生境变化显著。应用MAXENT模型,结合丹顶鹤野外调查数据和主要环境特征变量,对2000—2013年盐城保护区丹顶鹤越冬生境变化和主要原因进行... 盐城保护区是全球野生丹顶鹤(Grus japonensis)迁徙种群主要的越冬栖息地之一。近年来,丹顶鹤越冬生境变化显著。应用MAXENT模型,结合丹顶鹤野外调查数据和主要环境特征变量,对2000—2013年盐城保护区丹顶鹤越冬生境变化和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到道路距离、到养殖塘距离和到米草滩距离,以及到芦苇滩距离和到碱蓬滩距离分别是2000和2013年影响丹顶鹤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2000—2013年期间,盐城保护区内丹顶鹤适宜生境面积持续减少,由94 571 hm2减少为22 365 hm2;适宜生境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剧,分布格局由连续分布变为集中分布在核心区周围区域。丹顶鹤适宜生境丧失与保护区内碱蓬滩、泥滩、盐田面积大幅减少,养殖塘面积大幅增加有关。建议保护区在丹顶鹤越冬生境保护中做好以下工作:(1)加强核心区湿地生境保护和恢复;(2)加强实验区和缓冲区人工湿地管护;(3)加强对保护区内人为干扰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顶鹤 MAXENT模型 越冬生境 适宜生境 盐城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秋冬季水鸟群落组成与生境关系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孙孝平 张银龙 +2 位作者 曹铭昌 朱书玉 单凯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4-521,共8页
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秋季迁徙期和越冬期水鸟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共包括8条样线40个观测点。结果表明:(1)秋季迁徙期共记录水鸟6目14科54种,国家I级保护鸟类5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8种;越... 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秋季迁徙期和越冬期水鸟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共包括8条样线40个观测点。结果表明:(1)秋季迁徙期共记录水鸟6目14科54种,国家I级保护鸟类5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8种;越冬期共记录水鸟5目7科31种,国家I级保护鸟类1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4种。(2)2个时期雁形目水鸟种类和数量均占优势,豆雁(Anser fabalis)、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赤膀鸭(Anas strepera)和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为优势物种,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和大天鹅(Cygnus cygnus)等珍稀水鸟也有一定的种群数量。(3)秋季迁徙期水鸟种数、数量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多于或高于越冬期。(4)5种典型生境之间水鸟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天然水域是水鸟群落的主要分布区。(5)自然生境内的水鸟种数、数量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一般多于或高于人工生境。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自然生境之间水鸟群落结构相似程度高于人工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水鸟 群落组成 物种多样性 生境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8—2013年基于BP神经网络的植被叶面积指数遥感定量反演 被引量:11
11
作者 林杰 潘颖 +3 位作者 杨敏 佟光臣 唐鹏 张金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534-3542,共9页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高度综合了植被水平覆盖状况和垂直结构,以及枯枝落叶层厚薄和地下生物量多少,是植被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方面。区域尺度的时间序列叶面积指数揭示了区域土壤侵蚀的演化过程。因此,及时准确地掌握区域尺...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高度综合了植被水平覆盖状况和垂直结构,以及枯枝落叶层厚薄和地下生物量多少,是植被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方面。区域尺度的时间序列叶面积指数揭示了区域土壤侵蚀的演化过程。因此,及时准确地掌握区域尺度上长时间序列的植被LAI,对研究土壤侵蚀动态变化与植被的关系至关重要。选择南京市1988—2013年10期遥感影像,基于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构建LAI反演模型,进行了长时间序列的叶面积指数反演。结合2009和2010年LAI实测值,验证与探讨了该模型的评价精度与适应性。结果表明:(1)该模型拟合度较高,2009和2010年平均相对误差、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分别是0.2395和0.2174,0.2962和0.2581,0.7713和0.6844,各项精度评价指标均较好;(2)统计分析去除耕地后全市LAI变化,低植被覆盖(LAI<2)面积不断增加,高植被覆盖区(LAI>3)面积先减少后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符合南京市的发展变化规律;(3)主城区LAI年际变化与其他学者得到的南京市植被盖度变化趋势一致,反演结果的时序性较高。本文提出的基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反演长时间序列LAI是可行的,为区域尺度土壤侵蚀定量遥感监测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市 BP神经网络 长时间序列 LAI 土壤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素内酯对氯化钠胁迫下樟树幼苗光合色素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金平 张金池 +2 位作者 岳健敏 尤炎煌 张亮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27,共8页
为了研究油菜素内酯(BRs)浸根处理对盐胁迫下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光合功能的调节作用,为樟树耐盐性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法,以不同质量浓度(0.1,0.2,0.3 mg·L-1)的BRs对樟树幼苗浸根48 h,蒸馏水浸根为对照,然后用0,50,1... 为了研究油菜素内酯(BRs)浸根处理对盐胁迫下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光合功能的调节作用,为樟树耐盐性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法,以不同质量浓度(0.1,0.2,0.3 mg·L-1)的BRs对樟树幼苗浸根48 h,蒸馏水浸根为对照,然后用0,50,100,150 mmol·L^(-1)的氯化钠溶液进行处理。结果表明:BRs浸根处理能降低盐害指数,减小随着氯化钠浓度的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a/b的下降幅度以及胡萝卜素/叶绿素总量的上升幅度,提高高盐胁迫下叶片的相对含水量,F_v/F_m,F_v/F_o,F_v′/F_m′和Ф_(PSⅡ),提高非光化学能量的耗散。以上说明BRs有利于樟树在盐胁迫下对光能的捕获、吸收、传递和转换,提高叶片的光合活性,缓解高盐溶液对其光合系统的胁迫影响,降低高盐对樟树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理学 樟树 油菜素内酯 盐胁迫 光合色素 叶绿素荧光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对构树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93
13
作者 吴永波 叶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03-410,共8页
近年来,全球气温不断升高,亚热带部分地区夏季高温和临时性干旱现象日益显著,高温与干旱严重威胁着植物的生存与生长。采用盆栽和人工气候室方式模拟不同的温度和土壤水分梯度,研究了高温与干旱复合胁迫对构树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近年来,全球气温不断升高,亚热带部分地区夏季高温和临时性干旱现象日益显著,高温与干旱严重威胁着植物的生存与生长。采用盆栽和人工气候室方式模拟不同的温度和土壤水分梯度,研究了高温与干旱复合胁迫对构树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活性氧代谢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温或干旱单一胁迫下,构树幼苗SOD、POD、CAT活性增加,复合胁迫下,SOD和POD酶活性高于单一胁迫,且随着复合胁迫时间延长而升高。SOD活性受温度和土壤水分双因素影响极其显著,复合胁迫对SOD活性有一定程度的叠加效应;(2)复合胁迫下,活性氧代谢物与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单一胁迫,表明复合胁迫加剧对植物的伤害。通过改变抗氧化酶活性以减轻膜脂过氧化的伤害作用是有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干旱 抗氧化酶活性 活性氧代谢 构树幼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播基质中土壤菌施用对紫穗槐幼苗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鹰翔 张金池 +2 位作者 吴雁雯 王凌剑 贾赵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02-910,共9页
为了揭示喷播基质中土壤菌对植物的影响机制、筛选出优势土壤菌配置模式,以适应性极强的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为试验材料,将筛选鉴定的3种土壤菌——细菌苏云金杆菌(nl11,专利号nl-11)、真菌卵形孢球托霉(nl15,专利号nl-15)和放线... 为了揭示喷播基质中土壤菌对植物的影响机制、筛选出优势土壤菌配置模式,以适应性极强的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为试验材料,将筛选鉴定的3种土壤菌——细菌苏云金杆菌(nl11,专利号nl-11)、真菌卵形孢球托霉(nl15,专利号nl-15)和放线菌嗜热一氧化碳链霉菌(nl1,专利号nl-1),配制成无菌(CK)、单菌(nl11、nl15、nl1)、两种菌混合(nl11+nl15、nl11+nl1、nl15+nl1)和3种菌混合(nl11+nl15+nl1),共8种配置方式等比例混入基质中进行温室盆栽试验,分别观测其对紫穗槐幼苗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性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菌苗相比,其他7种处理的紫穗槐幼苗w(Chlb)显著高于对照,除nl15+nl1和nl15+nl1+nl11外,其他处理的幼苗w(Chla)和w(Chl)均显著高于对照;除nl15+nl1处理外,其他处理的幼苗w(Car)显著高于对照.相比对照,nl11+nl15处理的幼苗净光合速率(P_n)显著提高123.5%,nl11处理的幼苗净光合速率(P_n)、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显著提高148.72%、156.21%和5.74%,nl15处理的幼苗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显著提高,nl11+nl15+nl1处理的幼苗净光合速率、光化学淬灭系数(q P)与电子传递速率(ETR)显著提高173.59%、12.58%和5.13%,nl1处理的紫穗槐幼苗初始荧光(Fo)与最大荧光(F_m)显著低于无菌幼苗10.05%和19.86%.通过土壤菌施用,显著促进了紫穗槐幼苗的光合色素的合成,提高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降低气孔限制值,增强了植株对有效光的利用,并且防止过剩光能对光合机构的进一步伤害,提高抗逆性和适应性,并以nl11、nl11+nl15和nl11+nl15+nl1这3种配置模式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菌 紫穗槐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参数 光合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 8 OLI多光谱影像数据和BP神经网络的叶面积指数反演 被引量:20
15
作者 杨敏 林杰 +4 位作者 顾哲衍 佟光臣 翁永兵 张金池 鲁小珍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6-93,共8页
叶面积指数能反映出植被水平覆盖状况和垂直结构,以及枯枝落叶层厚薄和地下生物量多少,这正是植被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方面。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区域尺度植被LAI,对研究土壤侵蚀与植被的关系至关重要。本文作者以Landsat 8 OLI多光... 叶面积指数能反映出植被水平覆盖状况和垂直结构,以及枯枝落叶层厚薄和地下生物量多少,这正是植被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方面。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区域尺度植被LAI,对研究土壤侵蚀与植被的关系至关重要。本文作者以Landsat 8 OLI多光谱遥感影像和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实测数据为基础,构建了神经网络隐含层层数分别为1层和2层的神经网络模型,经对比分析,BP神经网络模型反演叶面积指数具有较高的反演精度,尤其是隐含层为2层时,平均相对误差(MAPE)是0.201 3、均方根误差(RMSE)是0.52、相关系数R是0.77,均优于非线性回归模型。基于隐含层为2层的BP神经网络模型反演生成了南京市LAI分布图,经分析,LAI分布情况与植被实际分布情况相符,模型的空间可靠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光谱影像数据 BP神经网络 L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凤阳山4种森林土壤在不同温度培养下活性有机碳的变化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勇 胡海波 +4 位作者 王增 黄玉洁 吕爱华 张金池 刘胜龙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3-251,共9页
以浙江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常绿阔叶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针阔混交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10,20,30℃条件下4种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动态。结... 以浙江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常绿阔叶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针阔混交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10,20,30℃条件下4种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动态。结果表明:4种森林类型中,土壤总有机碳(SOC)和DOC质量分数以柳杉林为最高,MBC则以常绿阔叶林为最高,3种形态有机碳质量分数均以杉木林为最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10℃下,不同森林土壤的MBC质量分数总体上呈前期下降快、后期下降慢,DOC质量分数呈先上升后下降;20℃下,不同森林土壤MBC和DOC质量分数均呈相对缓慢下降;30℃下,不同森林土壤MBC质量分数先上升后下降,DOC质量分数前期下降快、后期下降慢的趋势。同一森林土壤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土壤MBC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30℃>20℃>10℃,土壤DOC质量分数则表现为10℃>20℃>30℃。培养56 d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土壤的MBC和DOC质量分数的下降幅度高于杉木林、柳杉林。柳杉林和常绿阔叶林SOC和DOC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杉木林(P<0.05),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培养的土壤DOC质量分数较低,而MBC质量分数则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森林类型 温度 总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 可溶性有机碳 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MM卫星产品的长江流域降水精度评估 被引量:12
17
作者 金秋 张增信 +2 位作者 黄钰瀚 江姗珊 杜卫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48-52,共5页
卫星降水产品在降水空间格局分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分析卫星降水产品在长江流域的应用精度,利用2003~2010年长江流域175个雨量站实测降水资料检验了同期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ement Mission)降水产品3B42 RTV7及V7的精度。... 卫星降水产品在降水空间格局分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分析卫星降水产品在长江流域的应用精度,利用2003~2010年长江流域175个雨量站实测降水资料检验了同期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ement Mission)降水产品3B42 RTV7及V7的精度。结果显示:(1)长江流域年平均降水总量从东南向西北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年降水量从2 000 mm/a减少到400 mm/a,降水空间差异极大,时间分布也不均。(2)RTV7和V7降水产品能够捕捉到长江流域降水空间分布格局,尤其是V7在长江流域有较高的精度,对59.85%流域面积的估算偏差在-10%~10%之间;实时产品RTV7在长江上游存在明显的高估现象,偏差大于50%的流域面积高达33.51%。(3)长江中下游RTV7和V7日降水数据与对应的实测数据相关系数都大于长江上游地区,偏差更小。(4)RTV7和V7降水产品在丰水期的估算精度整体优于枯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降水产品 TRMM 3B42 精度评估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滨林草复合缓冲带对泥沙和氮磷的拦截效果 被引量:19
18
作者 卜晓莉 王利民 薛建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2-36,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3种林分密度的杨树-草复合缓冲带,即杨树株行距分别为:2m×5m(T1)、4m×5m(T2)、6In×5m(T3),研究了不同林分密度杨树-草复合缓冲带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对地表径流中泥沙和氮磷的拦截效果。结果表明...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3种林分密度的杨树-草复合缓冲带,即杨树株行距分别为:2m×5m(T1)、4m×5m(T2)、6In×5m(T3),研究了不同林分密度杨树-草复合缓冲带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对地表径流中泥沙和氮磷的拦截效果。结果表明,杨树-草复合缓冲带能显著减少地表径流量以及泥沙和氮磷的径流流失通量,且流失通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林冠截留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缓冲带减少了47.1%~58.7%的地表径流量,拦截了径流中74.4%~86.3%的泥沙,54.5%~68.1%的总氮和62.3%~77.5%的总磷;缓冲带T1对径流中泥沙和颗粒态氮磷的截留效率明显高于缓冲带T2和T3,而对径流中NH4^+-N、NO3^--N和PO4^3--P的截留效率与缓冲带T2相比差异不显著;降雨强度对缓冲带截留效率的影响要比降雨量大。这表明缓冲带植被栽植密度对其截留效率的影响与污染物的类型和形态有关,即对泥沙和颗粒态氮磷的影响要大于对可溶态氮磷的影响,且林分密度对缓冲带截留效率的影响主要归因于林冠的截留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草复合缓冲带 林分密度 地表径流 泥沙 氮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贵州喀斯特山地石漠化土壤理化性质和构树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曼玉 高婷 +1 位作者 吴永波 薛建辉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12期177-181,共5页
为了探究生物炭对石漠化土壤理化性质和构树幼苗生长的影响,选择贵州喀斯特石漠化退耕还林区石灰性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分析4种不同处理(施复合肥处理为NPK,炭肥混施处理施肥量相同,按施炭量为土壤干质量的1%、2%、4%分别记为... 为了探究生物炭对石漠化土壤理化性质和构树幼苗生长的影响,选择贵州喀斯特石漠化退耕还林区石灰性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分析4种不同处理(施复合肥处理为NPK,炭肥混施处理施肥量相同,按施炭量为土壤干质量的1%、2%、4%分别记为RH1、RH2、RH4)下土壤理化性质和构树生长状况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施炭量处理都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毛管孔隙率和总孔隙率,增加了土壤自然状态下的质量含水量、饱和含水量和毛管持水量,且随施炭量的增加变化越显著;单施肥处理和3种施炭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各养分含量随着稻壳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肥处理和3种施碳处理对植物株高胸径、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增长有显著的影响,与CK处理相比,仅RH4处理对植物根系生物量的增加有显著影响。可以说明施用生物炭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构树苗期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及根系发育,对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土壤 生物炭 土壤理化性质 幼苗生长 根系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分析评价 被引量:6
20
作者 任琼 张金池 +3 位作者 周莉荫 严员英 佟光臣 李勇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8期275-278,共4页
以鄱阳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选取鄱阳湖湿地所覆盖的11个县市共30个采样点,测定了土壤剖面中重金属铜、锌、镉、铬、铅的含量,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鄱阳湖湿地土壤中5种重金属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Zn>Pb>Cr>Cu>Cd... 以鄱阳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选取鄱阳湖湿地所覆盖的11个县市共30个采样点,测定了土壤剖面中重金属铜、锌、镉、铬、铅的含量,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鄱阳湖湿地土壤中5种重金属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Zn>Pb>Cr>Cu>Cd,且浓度均高于鄱阳湖土壤环境背景值,Cd、Cu和Pb元素含量超标最大,重金属污染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在垂直方向上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表现为从表层到深层逐渐减少的趋势,在水平方向上湖内中心区的含量较低,在岸边或近岸边的含量相对较高。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湿地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重金属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