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材线虫移动状况与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
1
作者 陈婷婷 程浩 +3 位作者 叶建仁 李映 倪安顺 张娇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1-250,共10页
【目的】揭示自然环境条件松材线虫在松树体内的侵染移动与病害症状表现、治疗效果的关系,探索松树不同染病阶段实施康复治疗的可行性,为建立松材线虫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0年生马尾松为研究对象,在一级侧... 【目的】揭示自然环境条件松材线虫在松树体内的侵染移动与病害症状表现、治疗效果的关系,探索松树不同染病阶段实施康复治疗的可行性,为建立松材线虫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0年生马尾松为研究对象,在一级侧枝顶端人工接种松材线虫AMA3(每株10 000条)。在不同症状表现期分部位采样,分离统计各部位线虫密度,分析在不同症状表现期线虫移动动态并评估修除接种感染枝的治疗效果。同时,以普通自然感染21年生黑松和赤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疑似感病小枝,结合形态学和分子学检测,对不同症状表现期的松树进行感病确诊。针对不同感病阶段的确诊松树,采用单一治疗(仅主干施药34.1%甲维盐注干粒剂)和联合治疗(修除病枝+主干施药)2种方案,分析防治效果。【结果】1)发病前:松树全绿,线虫聚于接种点附近,主干内无线虫,松脂流动正常;早期I:接种小枝针叶开始退绿,线虫由一级侧枝接种点向下部移动,主干内几乎无线虫,松脂分泌略减;早期II:接种小枝针叶变红褐色,线虫向主干内移动,主干出现少量线虫,松脂分泌显著减少;中期:单个接种小枝枯萎,附近小枝针叶变色,松脂基本停止分泌,线虫在主干内大量繁殖、快速移动;晚期:整株针叶枯萎大于50%或整株变色,无松脂分泌,线虫已扩散至全株。2)发病前修除接种枝,染病松树最终可实现无症状;早期I阶段到中期阶段修除,可不同程度推迟松树发病进程;晚期阶段修除则完全无效。3)处于早期阶段的染病株通过联合治疗处理存活率达到100%,中期阶段可达50%~80%。中期阶段的对比试验进一步表明,联合治疗显著优于仅单一药物治疗。【结论】松材线虫在松树体内的移动与外部症状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不同感病阶段松材线虫分布特征明显。在松树早期和中期感染阶段,采用联合治疗方案对于病树的治疗效果显著,这种现象为松材线虫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康复提供了实际应用效果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病 移动扩散 早期诊断 主干施药治疗 修枝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剖面养分特征与小麦产量对生物质炭施用的响应
2
作者 刘佳乐 陈梓蕊 +1 位作者 吴思 孙海军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5-281,共7页
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考察200 kg/hm2施氮时以0.5%和1.5%(0~20 cm耕层干土重百分比)用量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剖面肥力指标、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炭施用可提高0~4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0~10、20~30 cm剖面增幅达2... 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考察200 kg/hm2施氮时以0.5%和1.5%(0~20 cm耕层干土重百分比)用量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剖面肥力指标、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炭施用可提高0~4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0~10、20~30 cm剖面增幅达21.1%~44.2%、12.6%~18.4%),且该效应与生物质炭用量呈正相关。相较仅施氮处理,添加生物质炭处理的0~10 cm土壤NH_(4)^(+)-N、NO_(3)^(-)-N、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提高了3.7%~49.0%、20.1%~23.7%、3.4%~16.7%和3.6%~14.8%,且30~40 cm剖面速效钾含量也显著提高10.2%~19.7%。除NH_(4)^(+)-N外,各养分含量的增幅在高用量(1.5%)添加生物质炭处理中更大。但30~40 cm土壤NH_(4)^(+)-N和20~30 cm土壤速效钾含量均因生物质炭添加而降低,降幅分别为27.4%~32.8%和10.8%~12.6%,且在生物质炭低用量(0.5%)时降幅更显著。生物质炭对小麦氮素利用率和产量无显著影响,但存在降低小麦产量的趋势(风险)。综上,土壤剖面养分特征对生物质炭添加的响应因其用量和土层深度不同而具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氮素利用率 有机碳 土壤肥力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质对银杏苗木生长及黄酮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3
作者 王改萍 章雷 +3 位作者 赵慧琴 曹福亮 丁延朋 王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3-171,共9页
【目的】探究红、蓝光质对银杏苗木生长及黄酮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方法】以1年生银杏苗为材料,设置红光、蓝光、红蓝混光3种光质,并以白光作为对照(CK),在处理的第3、6、9、12周分别测定银杏苗的黄酮含量及单株产量、黄酮合成相关酶... 【目的】探究红、蓝光质对银杏苗木生长及黄酮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方法】以1年生银杏苗为材料,设置红光、蓝光、红蓝混光3种光质,并以白光作为对照(CK),在处理的第3、6、9、12周分别测定银杏苗的黄酮含量及单株产量、黄酮合成相关酶活性和黄酮总还原力,并在第12周测定其生长指标。【结果】光质处理下,银杏苗木的总生物量均低于CK,苗高在蓝光处理下显著提高,地径受光质影响较小。黄酮合成相关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肉桂酸4-羟化酶(C4H)的活性在混光和蓝光处理下提高,而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活性仅在红光处理下提高。光质极显著影响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总黄酮)含量、单株黄酮产量及黄酮提取液总还原力,各处理黄酮产量及总还原力均表现为蓝光和混光强于红光和CK,即蓝光和混光有利于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及抗氧化能力的提高。随着光质处理时间的延长,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前期(第3~6周)高于后期(第9~12周),普遍在第6周达到最大值。【结论】混光和蓝光处理可促进银杏苗木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红光则相反;叶用银杏光质处理时间以6周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红蓝光质 生长生理 黄酮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蜡样芽孢杆菌NJSZ-13中蛋白酶ATP-α与ClpX的杀线虫活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孙玉凤 谈家金 +2 位作者 袁裕超 赵晓佳 叶建仁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0,共7页
【目的】阐明蜡样芽孢杆菌NJSZ-13中杀线蛋白酶ATP-α与ClpX的杀线分子机制,构建杀线蛋白酶ATP-α与ClpX的原核表达载体。【方法】克隆杀线蛋白酶编码基因atpA与clpX,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对杀线蛋白酶编码基因进行PCR扩增,并与载体pET-21b... 【目的】阐明蜡样芽孢杆菌NJSZ-13中杀线蛋白酶ATP-α与ClpX的杀线分子机制,构建杀线蛋白酶ATP-α与ClpX的原核表达载体。【方法】克隆杀线蛋白酶编码基因atpA与clpX,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对杀线蛋白酶编码基因进行PCR扩增,并与载体pET-21b连接构建重组载体,提取重组质粒转入蛋白表达载体大肠杆菌BL21(DE3)。利用菌落PCR和测序验证转化效果。加入IPTG诱导蛋白表达,使用Ni-NTA柱进行重组蛋白的纯化,利用SDS-PAGE与Western blot验证ATP-α与ClpX纯化效果并进行杀线活性测定。【结果】菌落PCR验证和测序表明,重组载体中含有蛋白酶编码基因atpA与clpX,且基因序列与参考序列一致,证明目的基因已经成功插入BL21(DE3)表达载体中。SDSPAGE与Western blot验证表明,重组蛋白得到正确诱导与纯化,成功构建杀线蛋白酶ATP-α与ClpX的原核表达载体。杀线活性测定结果表明ATP-α与ClpX均具有较强的杀线效果。ATP-α在72 h达到66.75%的杀线率,ClpX在72 h达到75.46%的杀线率。同时,两个蛋白酶共同作用杀线能力显著增强,24 h便达到66.32%的杀线率,72 h杀线率达到91.01%。【结论】ATP-α与ClpX经原核表达及纯化后具有较高的杀线活性,且两者共同处理松材线虫,杀线效果更强,证明蛋白酶ATP-α与ClpX是重要的杀线因子,为设计和筛选杀线药物提供了新的线索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样芽孢杆菌NJSZ-13 松材线虫 ATP-α ClpX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京四照花嫩枝扦插繁殖及生根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袁振安 杜文婷 +2 位作者 刘国华 毛霞 洑香香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4-633,共10页
【目的】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扦插基质和生长阶段对东京四照花Cornus hongkongensis subsp.tonkinensis嫩枝扦插生根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为东京四照花的繁殖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清水处理为对照,对植物生长调节... 【目的】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扦插基质和生长阶段对东京四照花Cornus hongkongensis subsp.tonkinensis嫩枝扦插生根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为东京四照花的繁殖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清水处理为对照,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生根粉1号(ABT-1)、萘乙酸(NAA)和吲哚乙酸(IAA)]、质量浓度(100、300和500 mg·L^(−1))和浸泡时间(30、60和180 min)进行正交设计,采用4种扦插基质[蛭石(S1)、河沙(S2)、V(泥炭土)∶V(蛭石)∶V(珍珠岩)=2∶2∶1(S3)和V(泥炭土)∶V(黄土)=1∶1(S4)],在不同生长阶段(初期、中期和末期)进行嫩枝扦插,统计分析各生根指标,测定生根过程中营养物质质量分数和相关生根酶活性的变化。【结果】①东京四照花插穗生根类型以皮部生根为主,占总生根数的58.60%。②在正交试验中,300 mg·L^(−1)IAA浸泡30 min处理生根率最高(77.78%)。③在扦插基质中,S3基质中插穗生根率和生根指数均最高(82.22%和19.34)。④在生长阶段试验中,生长中期插穗生根率最高(82.22%)。⑤相较于对照,IAA处理有效促进了插穗体内的养分消耗,提高了氧化酶的活性。⑥相关分析表明:生根率与根原基诱导和愈伤形成期间内的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在生长中期采制的穗条通过300 mg·L^(−1)IAA浸泡30 min,扦插在S3基质中,生根率和生根指数均最高,分别可达82.22%和19.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嫩枝扦插 吲哚乙酸(IAA) 扦插基质 酶活性 东京四照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葡萄孢培养基种类和继代培养对松材线虫致病力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道涵 瞿红叶 +1 位作者 米仁军 谈家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111,125,共7页
本试验在8种培养基上培养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以灰葡萄孢喂饲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采用3年生黑松Pinus thunbergii作为接种材料,研究松材线虫繁殖力和致病力的变化,同时探究了在PDA-灰葡萄孢上继代培养84代的松材... 本试验在8种培养基上培养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以灰葡萄孢喂饲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采用3年生黑松Pinus thunbergii作为接种材料,研究松材线虫繁殖力和致病力的变化,同时探究了在PDA-灰葡萄孢上继代培养84代的松材线虫致病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以玉米、小麦和PDA 3种培养基培养的灰葡萄孢喂饲松材线虫,其繁殖力显著高于CDA和4种合成培养基,其中PDA-灰葡萄孢上的松材线虫数量最多,比合成培养基C或D培养的灰葡萄孢上的线虫数量提升了48.94%;接种PDA-灰葡萄孢组松材线虫的黑松病情指数最高,较最低的合成培养基D-灰葡萄孢组高了47.87%。松材线虫在PDA-灰葡萄孢上继代培养至第14代后,继代次数的增加会导致其致病力下降,接种第79代松材线虫后黑松病情指数已为0。因此,为保证松材线虫的致病力不衰退,应使用PDA-灰葡萄孢培养基喂饲松材线虫,且松材线虫继代培养应控制在14代以内。研究结果将为松材线虫的繁殖技术与致病相关机理分析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 繁殖力 致病力 培养基 继代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蓝光质复配对银杏幼苗光合特性及黄酮醇含量的影响
7
作者 王峥 王改萍 +2 位作者 赵群 翟金庭 余鹏飞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73-1681,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红蓝配比光质对银杏生长、光合与黄酮醇积累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筛选适宜银杏生长与黄酮积累的光质,为调控提高银杏叶药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年生银杏实生苗为试材,设红蓝比例为1∶1(1R1B)、1∶3(1R3B)、1∶... 【目的】探究不同红蓝配比光质对银杏生长、光合与黄酮醇积累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筛选适宜银杏生长与黄酮积累的光质,为调控提高银杏叶药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年生银杏实生苗为试材,设红蓝比例为1∶1(1R1B)、1∶3(1R3B)、1∶5(1R5B)和白光(W,对照)4种光质处理,分析处理20 d后银杏生长、光合生理、黄酮醇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结果】与白光相比,不同比例红蓝光均降低了银杏叶生物量,不利于株高地径的生长,却有利于提高叶长、叶宽、叶面积及光合气体交换参数。1R5B处理可提高叶片总叶绿素含量;1R1B处理促进了叶片总生物量积累;1R3B处理下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能力以及类胡萝卜素和总黄酮醇含量最大。【结论】适宜比例红蓝光配比光质对银杏生长及光合特性产生明显影响,并显著提高叶黄酮醇含量与抗氧化能力,且1R3B配比光质最有利于银杏黄酮类物质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光质 光合特性 黄酮醇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配方对废弃矿区油用牡丹果实质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8
作者 王晗 王改萍 +2 位作者 刘嘉俊 轩辕欣彤 王峥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3-1243,共11页
【目的】目前,我国油用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种植面积逐步增大,但施肥不合理显著制约油用牡丹果实产量、品质的提高,且乱施肥会造成地力下降。探究不同施肥配比对油用牡丹果实质量、土壤性状的影响,为在废弃矿山地区合理种... 【目的】目前,我国油用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种植面积逐步增大,但施肥不合理显著制约油用牡丹果实产量、品质的提高,且乱施肥会造成地力下降。探究不同施肥配比对油用牡丹果实质量、土壤性状的影响,为在废弃矿山地区合理种植油用牡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3414”配方施肥法,将10年生油用牡丹按14个不同氮、磷、钾施肥配比进行施肥,分析14种不同处理下油用牡丹的果实质量、土壤理化性状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不同施肥处理对果实质量、土壤性状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适宜的氮、磷、钾施肥配比能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油用牡丹籽实的产量、品质。在N_(3)P_(2)K_(2)处理下大部分指标皆为最优,尤其是在油用牡丹籽实品质中,除种形指数外,其他指标皆为该处理最优,单株果荚数、果荚直径、种子百粒质量,较CK(N0P0K0)分别提高了106%、31%、45%;土壤全氮、碱解氮以N_(3)P_(2)K_(2)处理最优,其中全氮较CK提高了62%;土壤物理性状不同处理之间有所差距,但结果差别较小;土壤脲酶、磷酸酶以N_(3)P_(2)K_(2)处理最优,较CK分别提高了33%、20%,且对照组处理结果皆低于其他施肥处理。【结论】不同施肥处理能显著影响油用牡丹果实的品质以及土壤的性状,施肥效果最好的为N_(3)P_(2)K_(2)处理,推荐施肥量为N:42.2 kg/hm^(2)、P2O5:63.1 kg/hm^(2)、K2O:42.1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用牡丹 产量 品质 土壤性状 废弃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倍化对青钱柳叶形态、光合性能和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
9
作者 王舒扬 田力 +5 位作者 周顺陶 储月娥 梅迪 袁佳秋 余延浩 洑香香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0-131,共12页
【目的】比较分析青钱柳二倍体和四倍体的叶形态、光合性能和次生代谢物积累的差异,以期为青钱柳叶用林良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鹤峰和清凉峰2个种源的成年植株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二倍体和四倍体的叶形态指标、解剖结构、气... 【目的】比较分析青钱柳二倍体和四倍体的叶形态、光合性能和次生代谢物积累的差异,以期为青钱柳叶用林良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鹤峰和清凉峰2个种源的成年植株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二倍体和四倍体的叶形态指标、解剖结构、气孔参数,比较光合生理的相关参数,监测叶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季节动态及差异。【结果】1)四倍体叶长、叶宽、叶面积分别为10.94 cm、4.57 cm、118.84 cm^(2),比二倍体分别高出19.5%、61.4%、94.2%,而比叶质量无显著差异;四倍体叶解剖结构各部分、气孔形态均显著大于二倍体,气孔密度为158.36个·mm^(−2),比二倍体少43.8%。2)四倍体叶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二倍体,叶绿素a、叶绿素b无显著差异;通过对光响应曲线拟合得到二倍体和四倍体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分别为8.367、0.997、25.905、1527.96μmol·m^(−2)s^(−1)和13.797、1.573、32.905、1311.36μmol·m^(−2)s^(−1);瞬时光合测定发现四倍体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蒸腾速率均显著大于二倍体;气孔导度、蒸气压亏缺则差异不显著。3)二种倍性植株叶内主要活性物质的积累高峰均出现在5月和9月;三萜化合物和黄酮含量在主要的收获季节(5月和9月)倍性间均无显著差异;四倍体多酚含量(13.64 mg·g^(−1))仅于5月显著高于二倍体(13.29 mg·g^(−1)),但四倍体多糖含量在整个生长季节均显著高于二倍体,5月和9月的含量分别达6.80和8.58 mg·g^(−1)。【结论】青钱柳四倍体叶形态、叶解剖结构和光合生理特性均显著优于二倍体,促进了四倍体叶生物量积累;四倍体在5月份的多酚含量和叶多糖含量全生长季显著高于二倍体,黄酮、三萜含量倍性间在主要的收获季节均无显著差异。综合评价认为,四倍体是低海拔地区叶用青钱柳人工林生产的主要栽培材料,可获得更高的生物活性物质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倍体 叶形态 叶解剖结构 光合生理 次生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培养基中硝酸铵替换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0
作者 潘敏 蔡思邈 +3 位作者 米仁军 孙婷玉 蔡向荣 谈家金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6期62-70,共9页
筛选适合植物培养基的安全实用的含氮化合物来替换原有的管制药品硝酸铵(NH_(4)NO_(3))为氮源,为植物组织培养提供易获得的培养基组分。以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和杨树(Populus×euramericana cv.''Nanlin95'&#... 筛选适合植物培养基的安全实用的含氮化合物来替换原有的管制药品硝酸铵(NH_(4)NO_(3))为氮源,为植物组织培养提供易获得的培养基组分。以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和杨树(Populus×euramericana cv.''Nanlin95'')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有机氮源、无机氮源[硫酸铵(NH_(4))_(2)SO_(4)、磷酸氢二铵(NH_(4))_(2)HPO_(4)]替代物对植物幼根的形成、植株的生长、生物量和叶绿素的积累等指标的影响来判断合适的NH_(4)NO_(3)替换物。在硝酸铵替换方案研究中,烟草在(NH_(4))_(2)SO_(4)替代物培养基上的生长与MS培养基无显著差异;而杨树在适宜浓度的(NH_(4))_(2)SO_(4)培养基上的生长优于MS培养基。(NH_(4))_(2)HPO_(4)高压灭菌后会导致培养基浑浊,不适合作为培养基氮源;在有机氮源的MS培养基上,烟草生长较好,但杨树叶片叶绿素的积累会减少,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以本氏烟和杨树为材料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生产技术,(NH_(4))_(2)SO_(4)可以作为MS培养基中NH_(4)NO_(3)的替代物。该结果对于利用MS培养的其他植物同样适用,同时对所有利用NH_(4)NO_(3)为氮源的植物培养基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培养基 硝酸铵 硫酸铵 烟草 杨树(南林95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甲维盐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的制备及其对松材线虫的毒力性能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钊贵 徐鹏 +1 位作者 曹蓉 郝德君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136,共6页
为了制备一种对松材线虫具有高毒力的负载甲维盐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EB@MSN),采用一锅溶胶-凝胶法制备EB@MSN,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等方法对载药纳米球的结构及形貌进行表征;并通... 为了制备一种对松材线虫具有高毒力的负载甲维盐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EB@MSN),采用一锅溶胶-凝胶法制备EB@MSN,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等方法对载药纳米球的结构及形貌进行表征;并通过分光光度法、热重分析(TGA)和模拟释放实验等方法研究EB@MSN的载药量以及释药性能;最后通过浸虫法研究EB@MSN对松材线虫的毒力,并结合荧光探针技术探究EB@MSN对松材线虫的作用机理。EB@MSN为规则的介孔结构纳米球,比表面积为99.567 m^(2)/g,总孔容为0.3999 cm^(3)/g,平均粒径约为55 nm,EB@MSN的最大载药率为44.16%,模拟释放实验表明,EB@MSN存在一定药物缓释功能,对松材线虫的毒力效果提升至EB的2.5倍,LC 50为17.570 mg/L,荧光探针显示其主要通过提升药物在水中的分散性和线虫体表富集提升对松材线虫的毒力效果。纳米载体MSN通过小尺寸与大比表面效应扩大与靶标的接触面积,明显提高EB对松材线虫的毒力效果,本研究成果为开发高效杀线甲维盐制剂、减少农药使用量和提高农药利用率提供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二氧化硅 纳米球 甲维盐 松材线虫 增效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