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糠醇-己内酰胺协同改性松木理化性能
1
作者 王子衡 何盛 +2 位作者 张雪峰 李万兆 冷魏祺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47,共8页
糠醇改性木材拥有较多的优点,如优异的耐腐性、耐候性、硬度等,然而经过糠醇改性的木材脆性增加,抗弯性能以及抗剪切性能均有所降低。这一缺点极大限制了糠醇改性木材的应用范围,可通过加入柔性物质己内酰胺以提高糠醇改性木材的韧性。... 糠醇改性木材拥有较多的优点,如优异的耐腐性、耐候性、硬度等,然而经过糠醇改性的木材脆性增加,抗弯性能以及抗剪切性能均有所降低。这一缺点极大限制了糠醇改性木材的应用范围,可通过加入柔性物质己内酰胺以提高糠醇改性木材的韧性。己内酰胺是聚酰胺切片的原材料,韧性较强,常用来制备纤维等柔性材料。将己内酰胺与糠醇复合改性剂协同处理马尾松,通过X射线能谱仪(EDS)、抗弯性能分析、数字图像分析(DIC)以及接触角测试分析研究协同改性对松木早晚材微观构造、元素分布、力学性能和疏水性等的影响。能谱结果表明:由于早晚材结构差异,协同改性剂在早材细胞壁和细胞腔中反应程度更高,聚合物含量更丰富。晚材构造阻碍了改性剂在其内部的渗透,导致晚材反应程度低于早材。木材疏水性结果表明,协同改性大幅提高了木材的疏水性。力学性能以及数字图像分析结果表明,协同改性不仅提高了木材的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而且降低了糠醇改性导致的木材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糠醇 己内酰胺 协同改性 力学性能 元素分布 应变 耐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摇臂振动式核桃采收机设计及其振动性能
2
作者 茹煜 范高鸣 +6 位作者 许林云 张海锋 周宏平 施明宏 王艳艳 崔王斌 徐国鹏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0-195,共16页
【目的】针对核桃采收效率和果实采净率低等问题,设计一种柔性摇臂振动式核桃采收机,采用树干振动采收方式,研究不同振动参数对采收机振动性能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曲线获得两两交互作用下的振动加速度响应情况,优化设计结构和作业参数。... 【目的】针对核桃采收效率和果实采净率低等问题,设计一种柔性摇臂振动式核桃采收机,采用树干振动采收方式,研究不同振动参数对采收机振动性能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曲线获得两两交互作用下的振动加速度响应情况,优化设计结构和作业参数。【方法】对采收机关键零部件进行结构设计和应力分析,确定最佳参数;对核桃树夹持处和树干处的加速度响应效果进行仿真分析和振动作业试验,应用Design-Expert 13.0软件,以振动频率、树干直径和振动时间为主要因素,以振动加速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曲面探究3个参数对振动加速度的影响程度。【结果】通过ADAMS动力学分析软件得出柔性摇臂最佳直径为15 cm、最佳夹持力为2800 N,对比仿真结果与田间采收试验结果,核桃树夹持处、树干处不同频率时的振动加速度误差在5%之内;振动频率、树干直径和振动时间对振动加速度的贡献率分别为2.3178、1.6492和1.4894,当振动频率为14 Hz、树干直径为15 cm时,振动加速度达到最大值63.417 m·s^(−2),三因素对振动加速度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振动频率、树干直径、振动时间。【结论】设计柔性摇臂振动式核桃采收机,剖析该装备结构特征和作业参数对能量传递的影响,可为大规模标准果园的高效核桃采收提供作业参数依据,有效提高核桃采收效率和果实采净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摇臂 振动采收 结构设计 振动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核桃振动采收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3
作者 茹煜 徐国鹏 +4 位作者 范高鸣 李秋洁 易永魁 丁莉 周宏平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24,共14页
【目的】为解决传统核桃人工采收方式存在的采收难度大、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根据我国核桃种植区域向标准化果园发展的趋势,设计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核桃振动采收控制系统,并通过仿真试验验证该系统的可行性,以提高核桃振动... 【目的】为解决传统核桃人工采收方式存在的采收难度大、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根据我国核桃种植区域向标准化果园发展的趋势,设计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核桃振动采收控制系统,并通过仿真试验验证该系统的可行性,以提高核桃振动采收自动化水平,降低人工采收难度,提高采收效率。【方法】基于激光雷达采集树干点云,在VisualStudio2017环境下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分割出最佳点云强度处的树干信息,采用最小二乘圆拟合方法提取树干直径;应用MATLAB软件设计模糊PID控制器,利用Simulink搭建系统框图找出控制器的最优参数,提高核桃振动采收控制系统的可行性;运用TIAPortal软件设计PLC程序,实现振动臂伸缩功能、夹持功能以及振动功能;使用组态王软件设计人机界面,通过以太网实现PLC与人机界面通讯,实现系统运行后的实时监控;通过仿真和实物试验对核桃振动采收控制系统的可行性进行验证。【结果】应用MATLAB软件得出控制器的最优参数分别为Kp=7.682、Ki=5.675、Kd=1.675。不同移动距离、树干直径的夹持力和振动频率仿真验证结果显示,在伸缩距离为20~100cm时,误差为0.02%~0.15%;树干直径为15~20cm时,夹持力误差稳定在1.20%~2.72%;振动频率误差为0.67%~3.00%。通过实机采收验证,控制系统能够准确控制振动臂进行移动、夹持和振动,采净率均在81%以上,且采收效率达到人工采收的7倍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并设计一款基于PLC的核桃振动采收控制系统,通过仿真试验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该振动采收控制系统适用于标准果园内的核桃采收,为核桃振动采收智能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际指导,有效提高了核桃采收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系统 振动采收 树干识别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机械化采收技术与装备研究现状
4
作者 陈青 吴玄博 +3 位作者 殷程凯 郭自良 丁文芹 周宏平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4,共12页
苹果作为重要的水果,以其较高的经济价值,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然而,苹果在采收过程中存在劳动力短缺、采摘效率低下等问题,对苹果产业的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因此,加强苹果机械化采收技术及配套装备的开发,对于提高收获效率和保证... 苹果作为重要的水果,以其较高的经济价值,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然而,苹果在采收过程中存在劳动力短缺、采摘效率低下等问题,对苹果产业的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因此,加强苹果机械化采收技术及配套装备的开发,对于提高收获效率和保证果品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首先综述了苹果振动式采收、采摘作业平台、采摘机器人3类机械化采收技术,并对目前国内外已商品化的采收设备进行概述。其中,分别探讨了苹果振动采收机械及减损技术进展,以及与种植模式相结合实现规模化收获的情况;梳理了国内外苹果采摘作业平台的差异化发展,分类总结了两种采摘作业平台的研究特点;介绍了苹果采摘机器人研究现状,归纳出国内多臂协同采摘机器人研发热点。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对于鲜食苹果成熟度和品质的高度要求,以及目前农业智能化机器人的发展方向,详细阐述了苹果采摘机器人在果实识别、定位以及精准抓取方面所涉及的核心技术,旨在确保机器人准确无误地抓取识别选中的苹果。最后,分析了3类苹果采收机械现存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并进一步总结了农机与农艺结合、降低设备成本的整体研究趋势,以期为国内苹果机械化采收技术和装备研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采摘 振动式采收 采摘作业平台 采摘机器人 识别定位 末端执行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成像技术与机器学习驱动的植物物候观测与预测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慧春 沈朱豪 边黎明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4-25,共12页
植物物候学研究植物生长周期和自然环境周期变化的关联性,传统人工监测效率低,而现代成像传感器技术通过高通量、多尺度的表型数据采集,结合机器学习构建物候模型,可精准识别关键时间节点,实现生长周期预测,为植物监测和良种选育提供技... 植物物候学研究植物生长周期和自然环境周期变化的关联性,传统人工监测效率低,而现代成像传感器技术通过高通量、多尺度的表型数据采集,结合机器学习构建物候模型,可精准识别关键时间节点,实现生长周期预测,为植物监测和良种选育提供技术支持。该研究介绍了人工以及传感器两种物候观测方法,分析了近端感知系统、物候通量塔、无人机平台、卫星遥感平台在物候观测与数据采集的应用,基于机器学习,结合影响因子模型与数据驱动模型,总结了其在种内物候、种间物候、群落物候的应用。研究表明成像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的深度耦合正推动植物物候观测的自动化以及预测的精确化。针对数据时空覆盖不足、多模态特征融合困难、模型跨尺度泛化能力弱的挑战,未来植物物候研究将围绕多尺度长周期监测、成像传感器数据融合、空天地平台协同采集、提升预测模型的自学习和优化能力,依托AI大模型实现跨平台的模型校准验证等方面开展,加速植物物候监测的自动化、数字化与信息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 机器学习 植物物候 表型数据 物候观测平台 群落物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LS点云骨架提取的杨树苗木干旱表型特征分析
6
作者 张慧春 周丽雯 边黎明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8-197,共10页
植物干旱胁迫监测的关键在于如何精确定位和识别目标,为此,高效的植物表型提取系统成为必要配备。三维点云信息因其能提供高精度的三维描述,成为这一系统中重要的数据支撑,为植物在干旱环境中的长势监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本文采用... 植物干旱胁迫监测的关键在于如何精确定位和识别目标,为此,高效的植物表型提取系统成为必要配备。三维点云信息因其能提供高精度的三维描述,成为这一系统中重要的数据支撑,为植物在干旱环境中的长势监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本文采用地基激光雷达技术采集杨树苗木三维点云数据,并提出了一种结合预分割的L1中值骨架提取算法,实现精细表型提取与干旱特征分析。首先,通过高程分析、半径滤波和颜色指数滤波对原始点云进行去噪预处理;其次,利用改进的DBSCAN算法实现群体点云单木分割,并结合基于贪婪算法的八叉树进行全局搜索以优化分割精度;最终,利用KNN算法与MRF算法对单株点云进行预分割,提升点云数据的空间一致性,降低L1中值算法的计算复杂度,通过得到的骨架点云计算杨树苗木的表型特征。提出引入冠长率和高径比2个新的指标,以揭示杨树苗木在干旱胁迫下通过优化资源分配和减少水分消耗的适应机制。其中,冠长率在CK组和DT组的抗旱性评价中灰色关联度均排名第1,相关系数为-0.85,表明其对水分供应高度敏感,能够全面反映植物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抗旱能力,是评估杨树苗木干旱适应性的核心指标。通过结合三维点云技术与精细表型分析,为杨树苗木早期干旱胁迫的高效精准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对确定干旱表型指标、优化抗旱性评价体系具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地面激光扫描 干旱胁迫 点云骨架 表型特征 干旱响应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纸产业转型升级能力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
7
作者 魏文光 黄鹏 +3 位作者 陈梓康 万兵 缪艳芬 刘鸿斌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4-180,共7页
本课题探讨了造纸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能力”的概念,构建出升级能力的评价模型。该模型使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权重分配和综合评价。以华泰集团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华泰集团2019—2022年的相关数... 本课题探讨了造纸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能力”的概念,构建出升级能力的评价模型。该模型使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权重分配和综合评价。以华泰集团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华泰集团2019—2022年的相关数据结合评价模型进行评估(综合评分依次为0.254、0.359、0.560、0.745),显示出华泰集团的转型升级能力逐年提升,尤其在自动化控制系统集成、生产过程数据打通和远程协同控制方面表现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纸产业 转型升级 评价模型 自动化与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催化解聚木质素及其模型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唐瑞欣 朱子琪 +2 位作者 王玲 杨培 周晓燕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44-254,共11页
作为自然界含量最多的天然芳香族化合物,木质素用于生产精细化学品和可再生燃料是绿色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其中,木质素高效解聚是实现其高值化利用的关键。近年来,光催化解聚木质素作为一种温和绿色的可持续解聚策略备受关注。该策... 作为自然界含量最多的天然芳香族化合物,木质素用于生产精细化学品和可再生燃料是绿色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其中,木质素高效解聚是实现其高值化利用的关键。近年来,光催化解聚木质素作为一种温和绿色的可持续解聚策略备受关注。该策略能够选择性地断裂C-O和C-C连接键,并将木质素转化为高附加值的芳香族单体。对此,本文概述了用于光催化解聚木质素及其模型化合物的均相和非均相催化剂,进一步阐释了C-O和C-C连接键裂解的反应途径和催化机理,深入探讨了光催化剂结构对催化效率、木质素转化率和产物收率的影响,对比评估了不同的反应装置在光催化解聚木质素体系中的适用性,最后就木质素光催化解聚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模型化合物 光催化剂 解聚机理 反应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高分子络合无机纳米复合抗菌剂研究进展
9
作者 谢雨兮 吴双双 +1 位作者 方晓阳 徐伟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60-270,共11页
近年来,新型抗菌材料的开发受到了各领域的广泛关注,抗菌技术的应用与人类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无机纳米抗菌剂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抗菌剂之一,但无机纳米抗菌剂因易团聚、分散性差等问题影响了进一步的实际应用。... 近年来,新型抗菌材料的开发受到了各领域的广泛关注,抗菌技术的应用与人类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无机纳米抗菌剂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抗菌剂之一,但无机纳米抗菌剂因易团聚、分散性差等问题影响了进一步的实际应用。天然高分子木质素、壳聚糖和聚多巴胺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可降解性和安全性,在抗菌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首先概述了木质素、壳聚糖和聚多巴胺的结构与功能;其次,讨论了其抗菌的作用机制;然后,综述了其与无机纳米抗菌剂络合的新型复合抗菌剂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为抗菌材料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壳聚糖 聚多巴胺 无机纳米抗菌剂 抗菌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腐木材与酶解木质素热解行为比较
10
作者 苗延青 阚玉娜 +1 位作者 李诺 翟胜丞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9,共10页
茯苓(Poria cocos)是一种褐腐食/药用菌,人工栽培常使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作为茯苓寄生段木。茯苓成熟后的马尾松受到茯苓褐腐菌的高度降解,常作为废弃物被丢弃或焚烧,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通过热化学转化技术将褐腐木材转... 茯苓(Poria cocos)是一种褐腐食/药用菌,人工栽培常使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作为茯苓寄生段木。茯苓成熟后的马尾松受到茯苓褐腐菌的高度降解,常作为废弃物被丢弃或焚烧,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通过热化学转化技术将褐腐木材转化为能源或高附加值产品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促进废弃木材高值化利用。对马尾松健康材、马尾松高度褐腐材、酶解木质素进行了快速热解试验,采用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模型进行热解动力学分析,结合化学成分的变化分析比较褐腐材与酶解木质素的热解行为。结果表明,褐腐材中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结晶区降解,木质素相对含量高达74.25%。褐腐材的快速热解初始温度、最大失重率温度低,残炭率高,与酶解木质素表现出相似的热解行为,且热解速率高于酶解木质素。随着转化率的增加,健康材的活化能最低且变化不明显,保持为200 kJ/mol以下,在热解第1、2阶段,褐腐材中残留的纤维素使其活化能略高于酶解木质素,在热解第3阶段,褐腐材的活化能显著提高,但低于酶解木质素。这可能是在较高的褐腐程度下,木质素结构被破坏所导致的。褐腐木材可用作填料以增加聚合物材料的热稳定性。此外,相较于酶解木质素,在制备生物炭等化学品时有利于减少能量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腐木材 木质素 热解 热解动力学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香深加工废水的探究及治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庆文 房桂干 +4 位作者 施英乔 梁龙 丁来保 盘爱享 冉淼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6-159,共4页
对松香深加工废水难治理的原因进行了重点分析,并提出了"预处理—生物接触氧化—混凝"组合工艺处理松香深加工废水。采用活性炭和Fe-C内电解2种预处理方式,COD去除率可达18%左右,提高了松香废水的可生化性。经预处理后的松香... 对松香深加工废水难治理的原因进行了重点分析,并提出了"预处理—生物接触氧化—混凝"组合工艺处理松香深加工废水。采用活性炭和Fe-C内电解2种预处理方式,COD去除率可达18%左右,提高了松香废水的可生化性。经预处理后的松香废水采用二段活性污泥处理后,COD降至358 mg/L。松香生化出水常规混凝剂(芬顿、PFS和PACF等)难于降解,而采用自主研发的F1混凝剂可明显降低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当F1混凝剂的质量浓度为4 g/L时,废水中的COD降至69.8 mg/L,与常规混凝剂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为松香类废水的处理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香深加工废水 预处理 内电解 混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杨木屑栽培茶树菇配方试验 被引量:5
12
作者 郑光耀 汪国莲 +3 位作者 闫林林 周凯强 郭小山 徐曼 《食用菌》 2018年第4期28-29,共2页
利用杨木屑替代部分棉籽壳作为主料栽培茶树菇,结果表明,在培养料中加入10%~40%杨木屑均适合茶树菇菌丝生长,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茶树菇产量、生物学转化率和经济效益综合分析,培养料中添加30%杨木屑的配方(2)(杨木屑30%,棉籽壳4... 利用杨木屑替代部分棉籽壳作为主料栽培茶树菇,结果表明,在培养料中加入10%~40%杨木屑均适合茶树菇菌丝生长,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茶树菇产量、生物学转化率和经济效益综合分析,培养料中添加30%杨木屑的配方(2)(杨木屑30%,棉籽壳40%,麸皮20%,玉米粉8%,石灰1%,轻钙1%)为优选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菇 杨木屑 栽培 配方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脂吸附-超滤协同分离甘蔗渣碱法半纤维素 被引量:3
13
作者 杜娟 龚志强 +3 位作者 黄曹兴 梁辰 姚双全 刘杨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139-2147,共9页
针对碱法提取半纤维素中木质素含量高、纯化难的问题,通过疏水树脂吸附-超滤协同处理,探讨纯化分离方式的影响。利用离子色谱(IC)、紫外分光光度计(UV)、凝胶渗透色谱(GPC)和热重量分析(TGA),对半纤维素的化学组分、分子量、热稳定性等... 针对碱法提取半纤维素中木质素含量高、纯化难的问题,通过疏水树脂吸附-超滤协同处理,探讨纯化分离方式的影响。利用离子色谱(IC)、紫外分光光度计(UV)、凝胶渗透色谱(GPC)和热重量分析(TGA),对半纤维素的化学组分、分子量、热稳定性等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树脂吸附-膜超滤处理能有效脱除木质素,获得较高分子量的半纤维素,分子主链结构没有发现明显变化,热稳定性略有提高。经树脂吸附后的半纤维素侧链单元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分子量较小的半纤维素带有更多侧链木质素单元,通过苯基糖苷键(PhGlc)与碳水化合物相连,可通过树脂吸附-超滤协同处理分离出来,从而达到分离不同侧链结构的半纤维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纤维素 木质素 膜分离 XAD树脂 甘蔗渣 分离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水果采后致腐真菌的植物资源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姚姝凤 高宏 商士斌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214-2223,共10页
新鲜水果采摘后易受周围环境的病原微生物特别是真菌侵染而腐烂。开发水果防腐保鲜剂,降低水果腐烂率,不仅有助于人体健康,也减少了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用植物资源及其提取物制成的植物源水果防腐保鲜剂具有安全、环境友好对人、动物... 新鲜水果采摘后易受周围环境的病原微生物特别是真菌侵染而腐烂。开发水果防腐保鲜剂,降低水果腐烂率,不仅有助于人体健康,也减少了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用植物资源及其提取物制成的植物源水果防腐保鲜剂具有安全、环境友好对人、动物等非靶标生物无害或毒性较小等优点,已成为水果保鲜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对水果采后主要病害和致腐真菌、易感染水果及主要症状等进行总结,对具有抑制致腐真菌活性的植物资源及研究状况进行概述,为后期植物源防腐保鲜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果 真菌 植物资源 抗真菌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或碱预处理协同无机硅矿化竹材性能 被引量:4
15
作者 杜静静 蒋军 +2 位作者 黄浩文 王佳敏 梅长彤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14,20,共9页
水热处理和碱处理诱导竹材细胞壁组分降解和小分子物质的溶解,可缩短无机硅在竹材内的有效渗透路径,提供额外的微/纳米通道和沉积空间。以四年生毛竹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观察技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和X射线衍射技术等,探究水热处... 水热处理和碱处理诱导竹材细胞壁组分降解和小分子物质的溶解,可缩短无机硅在竹材内的有效渗透路径,提供额外的微/纳米通道和沉积空间。以四年生毛竹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观察技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和X射线衍射技术等,探究水热处理和碱处理对竹材微观结构、液体渗透性和化学组成的影响,揭示预处理方式对无机硅矿化竹材疏水性、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等性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相比于水热处理,碱处理对细胞壁中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效果更为显著,构筑了疏松的细胞壁结构状态。但碱处理过程中的降解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给竹材的吸水性、吸湿性、表面硬度和力学性能等带来负面影响。无机硅矿化作用可以弥补上述负面作用,以改善竹材的疏水性、阻湿性和力学性能等。同时,无机硅矿化与碱处理可协同提高竹材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处理 碱处理 矿化竹材 渗透性 力学性能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具回收处理中心的回收过程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袁莹莹 熊先青 +1 位作者 牛怡婷 张靓婷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9年第12期68-70,共3页
家具产品的回收利用是家具行业发展的趋势,家具回收处理中心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运作对实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家具回收处理中心的现状进行分析,明确了其在整个家具回收物流网络的关键地位,同时归纳了家具... 家具产品的回收利用是家具行业发展的趋势,家具回收处理中心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运作对实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家具回收处理中心的现状进行分析,明确了其在整个家具回收物流网络的关键地位,同时归纳了家具回收处理中心的主要业务流程和回收处理技术。通过实际的家具回收处理中心案例分析,了解现有模式下家具回收过程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优化家具回收处理中心运作的建设性意见,以期为家具回收处理中心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家具 家具回收处理中心 回收过程 回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7的苹果生长状态及姿态识别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青 殷程凯 +3 位作者 郭自良 吴玄博 王金鹏 周宏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8-266,共9页
针对目前苹果在复杂环境下难以进行生长状态分类识别、姿态信息同步获取等问题,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v7的苹果生长状态分类和果实姿态融合识别方法。首先改进多尺度特征融合网络,在骨干网络中增加160×160的特征尺度层,用... 针对目前苹果在复杂环境下难以进行生长状态分类识别、姿态信息同步获取等问题,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v7的苹果生长状态分类和果实姿态融合识别方法。首先改进多尺度特征融合网络,在骨干网络中增加160×160的特征尺度层,用于增强模型对微小局部特征的识别敏感度;其次引入注意力机制CBAM(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改善网络对输入图片的感兴趣目标区域的关注度;最后采用Soft-NMS算法,能够有效避免高密度重叠目标被一次抑制从而发生漏检现象。此外,结合UNet分割网络和最小外接圆及矩形特征获取未遮挡苹果姿态。试验结果表明,改进YOLOv7的识别精确率、召回率和平均识别精度分别为86.9%、80.5%和87.1%,相比原始YOLOv7模型分别提高了4.2、2.2和3.7个百分点,另外苹果姿态检测方法的准确率为94%。该文模型能够实现苹果生长状态分类及果实姿态识别,可为末端执行器提供了抓取方向,以期为苹果无损高效的采摘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YOLOv7 分类识别 姿态识别 深度学习 苹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浸渍溶出物对巨尾桉机械浆漂白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焦健 焦婷 +5 位作者 王友成 邓拥军 朱北平 田庆文 韩善明 房桂干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7,共11页
以巨尾桉热磨机械浆为研究对象,研究了3种化学品用量下(氢氧化钠10 kg/t、氢氧化钠30 kg/t、氢氧化钠10 kg/t+过氧化氢30 kg/t),3种预浸渍溶出物保留工艺对后续浆料漂白性能的影响。利用元素分析及裂解气质联用,比较了3种预浸渍溶出物... 以巨尾桉热磨机械浆为研究对象,研究了3种化学品用量下(氢氧化钠10 kg/t、氢氧化钠30 kg/t、氢氧化钠10 kg/t+过氧化氢30 kg/t),3种预浸渍溶出物保留工艺对后续浆料漂白性能的影响。利用元素分析及裂解气质联用,比较了3种预浸渍溶出物的化学结构。结果表明,预浸渍处理浆的漂白性能均比桉木单段漂浆料漂白性能有较大提升,不同化学品用量预浸渍处理产生的预浸渍溶出物,在不同保留程度下,会对后续浆料的漂白性能有不同程度的负面作用。浆料中氮元素的溶出程度与浆料后续漂白性能的提升具有一定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木机械浆 漂白 预浸渍 溶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在林果品质无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蒋雪松 计恺豪 +1 位作者 姜洪喆 周宏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16,共16页
林果品质与消费者和果农密切相关,在保障消费者安全、优化运输贮藏、改善后续分级、实现优质优价、提高果农收益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林果品质检测方法存在效率低、检测范围有限和鲁棒性差等问题。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的迅猛发... 林果品质与消费者和果农密切相关,在保障消费者安全、优化运输贮藏、改善后续分级、实现优质优价、提高果农收益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林果品质检测方法存在效率低、检测范围有限和鲁棒性差等问题。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的迅猛发展,林果品质无损检测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该研究梳理了目前主流的深度学习模型及其作用,然后从林果安全品质、外部品质和内部品质3个方面阐述了深度学习的研究进展,发现卷积神经网络是林果品质无损检测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深度学习模型。同时结合深度学习应用现状与模型不足分析了该领域仍存在数据质量低、模型泛化能力差、实际部署困难等问题,提出未来应围绕数据增强与评价指标、建立公共数据集、多模态融合、模型融合、元学习、拓展应用、模型压缩等方面展开研究。该文旨在为深度学习在林果品质无损检测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以加快林果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品质保障 卷积神经网络 林果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DCNN融合多源表型数据的杨树干旱胁迫评估方法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慧春 周子阳 +3 位作者 边黎明 周磊 邹义萍 田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6-296,共11页
目前关于不同杨树品种抗旱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传统测量方法获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表型参数进而分析杨树的抗旱性,依据多源成像传感器提取的表型参数指标确定杨树干旱胁迫等级的方法较为少见。为了阐明杨树耐旱的表型机制、筛选抗... 目前关于不同杨树品种抗旱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传统测量方法获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表型参数进而分析杨树的抗旱性,依据多源成像传感器提取的表型参数指标确定杨树干旱胁迫等级的方法较为少见。为了阐明杨树耐旱的表型机制、筛选抗旱性树种和明确杨树抗旱等级,本文以杨树不同性别的喜水和耐旱品种为研究对象,在杨树苗期进行梯度干旱胁迫处理,通过热红外以及RGB多源成像传感器获取杨树冠层温度参数与颜色植被指数表型数据,并建立基于1DCNN的多任务分类模型划分杨树苗期品种抗旱等级与干旱胁迫等级等2个分类任务,探究杨树性别与生长时间对杨树干旱胁迫响应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以27组数据变量降维后的4个特征作为模型变量,与传统机器学习算法SVM、RF、XGBoost相比,本文提出的1DCNN多任务分类模型在杨树品种抗旱等级分类与单株干旱胁迫等级分类2个任务中的模型分类精度皆达到最优,分类准确率分别为81.8%和62.3%;引入杨树的性别和生长时间后共6个特征作为模型的输入变量后,杨树苗期品种抗旱等级与干旱胁迫等级的分类精度显著提高,1DCNN多任务分类模型在2个分类任务中的准确率分别达到93.5%与76.6%,模型分类准确率分别提高11.7个百分点与14.3个百分点。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热红外与RGB成像传感器获取多源表型数据,并建立1DCNN多任务分类模型对实现杨树干旱胁迫等级评估的可行性,同时表明杨树的性别和生长时间作为模型输入变量能够有效提升模型的分类精度,可为筛选杨树抗旱性品种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干旱胁迫 卷积神经网络 植物表型 多源表型数据 多任务分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