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1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文献计量的农林高校基础研究状况分析——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严陶韬 薛建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20期247-252,共6页
对农林高校文献发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定量、客观、科学地描述农林高校的基础研究状况及研究热点领域,以期为农林高校提升基础研究水平以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参考与建议。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对南京林业大学2009—2... 对农林高校文献发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定量、客观、科学地描述农林高校的基础研究状况及研究热点领域,以期为农林高校提升基础研究水平以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参考与建议。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对南京林业大学2009—2018年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所收录文献的数量及被引情况、研究方向、来源出版物、基金资助机构等进行统计;并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分析论文的合作机构、国家(地区)合作、作者合作、研究热点和文献共被引情况等。南京林业大学近10年的WOS文献数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表明学校的基础研究水平在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合作广泛,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可以增强学校科研竞争力与学术影响力;学校热点研究领域相对集中,应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 知识图谱 CITESPACE 基础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功能区城市林业土壤黑碳含量及来源——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曦 杨靖宇 +4 位作者 俞元春 侯文军 侯也 余健 王如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37-843,共7页
由于城市化过程中人为活动的影响,城市林业土壤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林业土壤黑碳由于来源的多样性和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其分布表现出独特的特征。以南京市为对象,调查分析了不同功能区城市林业土壤黑碳的含量及可能来源。结果表... 由于城市化过程中人为活动的影响,城市林业土壤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林业土壤黑碳由于来源的多样性和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其分布表现出独特的特征。以南京市为对象,调查分析了不同功能区城市林业土壤黑碳的含量及可能来源。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区城市林业土壤黑碳含量差异很大,其变幅为0.77—21.27g/kg。道路绿化带土壤黑碳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功能区,居民区含量最低。黑碳在土壤表层中含量均高于表下层,黑碳富集于土壤表层。道路绿化带表层土壤黑碳含量与有机碳含量的比值(BC/SOC)为0.55,土壤黑碳的碳同位素比值(δ^(13)C_(PDB))为-27.04‰,与其它功能区差异显著,城市交通污染对土壤黑碳积累产生强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林业土壤 黑碳 含量 来源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不同功能区林业土壤多环芳烃含量与来源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杨靖宇 俞元春 王小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4-319,共6页
城市林业土壤是城市绿色景观的重要载体,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对城市林业土壤生态环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为了解城市林业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情况和来源特征,以南京市城市林业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分布特点对8类典型功能区进行采样... 城市林业土壤是城市绿色景观的重要载体,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对城市林业土壤生态环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为了解城市林业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情况和来源特征,以南京市城市林业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分布特点对8类典型功能区进行采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分子标记物比值法,测定了土样中16种优先控制多环芳烃的含量,分析了城市林业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水平、富集情况、分布情况及来源特征。结果表明:南京市城市林业不同功能区72个土壤样品的多环芳烃平均含量为(487.7±264.3)μg·kg^(-1),变化范围为156.7~1523.3μg·kg^(-1),各土样均受到污染,其中83.3%的样品呈轻度污染水平,不同功能区土壤PAHs污染程度存在差异;不同功能区城市林业表层土壤多环芳烃含量水平表现为:城市立交桥(949.3μg·kg^(-1))>道路绿化带(550.1μg·kg^(-1))>学校(525.4μg·kg^(-1))>居民区(513.0μg·kg^(-1))>发电厂(501.4μg·kg^(-1))>垃圾填埋厂(328.7μg·kg^(-1))>近郊森林(293.8μg·kg^(-1))>远郊森林(271.7μg·kg^(-1)),中层和下层土壤PAHs含量表现出类似规律;土样中PAHs含量与SOC和BC含量均表现显著相关性,相同的显著性检验水平下BC含量与PAHs含量具有较强相关关系。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城市立交桥、居民区等功能区表层土壤表现出富集现象,其他功能区土壤表现出一定的逆向富集趋势。南京市城市林业土壤中PAHs来源以生物质和煤炭燃烧源及机动车排放源为主,少数土样存在石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林业土壤 多环芳烃 来源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智慧林业本科专业的“森林精准培育”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模式探索
4
作者 周凯 曹林 《现代园艺》 2024年第22期188-192,共5页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新农科高校教学建设中的重要举措,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森林精准培育”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专业主干课程,授课内容不仅包括森林培育过程精准化的理论专业知识,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学元素。以“...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新农科高校教学建设中的重要举措,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森林精准培育”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专业主干课程,授课内容不仅包括森林培育过程精准化的理论专业知识,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学元素。以“森林精准培育”课程为例,围绕提升教师师德师风思想政治素质、课程思政元素发掘、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方法、兼顾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结合生产实践案例教学,探索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径,促进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和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以期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同时为林学相关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森林精准培育 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森林培育技术对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谭鹏鹏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第12期95-96,共2页
林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森林建设中,森林资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林业发展的实际过程中,本文分析森林培育技术的价值和林业活动的性质,阐述了培育技术在可持续林业发展中的要点。
关键词 培育技术 森林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林业增汇减排路径、潜力与经济性评价 被引量:24
6
作者 田惠玲 朱建华 +1 位作者 李宸宇 肖文发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5-203,共9页
林业作为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重要领域和路径选择,在落实NbS行动中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广泛支持。文中在回顾国内外NbS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林业领域NbS的内涵和路径、国际和国内相关政策及已... 林业作为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重要领域和路径选择,在落实NbS行动中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广泛支持。文中在回顾国内外NbS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林业领域NbS的内涵和路径、国际和国内相关政策及已采取的措施,重点分析了林业NbS路径的减排潜力、成本与效益。从全球范围看,造林和再造林路径具有较高的技术减排潜力,而减少毁林和森林经营管理是相对更具有成本效益的增汇减排路径。中国对林业NbS的实践及科学研究等尚显不足,但已有的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已经产生了显著的减排效益和经济效益。未来需要在林业NbS相关标准与计量体系建设、减排技术与经济潜力研究、激励与保障机制等政策研究,以及增强公众意识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 林业路径 减排 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业活动对区域森林生物量碳源汇格局的影响--以南平市为例 被引量:10
7
作者 郭学媛 朱建华 +4 位作者 刘华妍 田惠玲 李春蕾 刘常富 肖文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9548-9559,共12页
林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森林的时空分布格局和碳汇/源功能。明确并量化林业活动对区域森林碳汇功能的影响与空间分布,对于区域森林碳汇提升和实现区域“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福建省南平市为例,以多期森林... 林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森林的时空分布格局和碳汇/源功能。明确并量化林业活动对区域森林碳汇功能的影响与空间分布,对于区域森林碳汇提升和实现区域“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福建省南平市为例,以多期森林资源规划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IPCC材积源一生物量法,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和林业活动类型划分,分类分析了南平市森林碳源和碳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量化了不同林业活动(一直保持为森林、人工造林、自然恢复、毁林和森林退化)对森林碳汇和碳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南平市森林碳储量总量为80.84Tg C,2020年森林碳储量总量增加至89.87Tg C,年均变化量为1.29Tg C/a(或4.73Tg CO_(2)/a)。平均胸径、公顷蓄积等林分因子是当前主要影响森林碳储量的因素。在其他影响因素中,暗红壤分布区的森林生物质碳密度较高而在水稻土分布区则较低;此外,高海拔、中等立地质量土地上的森林碳密度较高。对于不同林业活动,2013—2020年南平市一直保持为森林(森林经营)、自然恢复增加的天然林和人工造林分别使森林生物质碳储量增加了0.34Tg C/a、0.85Tg C/a和1.05Tg C/a,同期因毁林和森林退化导致森林生物质碳储量分别减少0.75Tg C/a和0.42Tg C/a,森林生物质碳储量净增加1.09Tg C/a(或3.98Tg CO_(2)/a),明显低于2013—2020森林碳储量净增量。对于土地利用变化较剧烈的区域,本文基于土地利用变化且区分林业活动路径的方法,能更准确地反映森林的碳汇和碳源及时空格局。2013—2020年间南平市一直保持为森林的生物质碳密度仅增长0.22Mg C hm^(-2) a^(-1),成熟林、过熟林面积占比增加使森林平均生长速率下降可能是主要原因。而同期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造林使森林生物质碳密度分别增长4.00Mg C hm^(-2) a^(-1)和4.10Mg C hm^(-2) a^(-1)。优化龄组结构提升森林生长量、减少毁林和防止森林退化可以作为该区域未来森林增汇减排的有效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活动 碳汇 碳损失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燥温度对南京椴花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胡亚梅 沈永宝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7-296,共10页
【目的】为开发南京椴药用价值提供参考。【方法】以南京椴盛开期花为供试材料,进行热风干燥(35、40、45℃)和真空冷冻干燥处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样品中挥发性物质进行鉴定,对比南京椴鲜花和4种干花挥发性物质组成和含量,采用偏最... 【目的】为开发南京椴药用价值提供参考。【方法】以南京椴盛开期花为供试材料,进行热风干燥(35、40、45℃)和真空冷冻干燥处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样品中挥发性物质进行鉴定,对比南京椴鲜花和4种干花挥发性物质组成和含量,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分析其差异。【结果】在南京椴花中共鉴定出23种挥发性物质,以烯烃类、醇类和醛类为主,且包含大量具有药用价值的挥发性物质。鲜花和不同处理中干花的香气成分和相对含量有差异,D-柠檬烯、γ-萜品烯、壬醛和苯乙醇是鲜花和不同处理中干花共同含有的物质,且相对含量较高。南京椴花含具有药用价值的挥发性物质,如α-蒎烯、D-柠檬烯、γ-萜品烯、α-法尼烯、壬醛、癸醛、1-己醇和苯乙醇等。D-柠檬烯、γ-萜品烯、α-法尼烯在鲜花中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104.34、23.62、104.16 ng/g,南京椴花经干燥后这些物质的相对含量显著下降(P<0.05);南京椴花经干燥后壬醛相对含量显著上升(P<0.05),在真空冷冻干燥样品中达到最高(40.17 ng/g),45℃热风干燥样品次之(34.81 ng/g);癸醛在真空冷冻干燥样品中含量最高(4.66 ng/g),在45℃热风干燥样品中次之(4.63 ng/g);1-己醇仅在35℃热风干燥样品、45℃热风干燥样品和真空冷冻干燥样品中被检测到,且在真空冷冻干燥样品中含量最高,为10.56 ng/g;除45℃热风干燥样品外,干花中苯乙醇的相对含量较鲜花上升,其中40℃热风干燥样品中相对含量最高,为42.87 ng/g。鲜花和不同处理中干花的挥发性物质相似率为0.24~0.93。鲜花和不同处理中干花的香气成分存在差异,根据P<0.05且变量重要性投影值大于1的标准,筛选出6种关键差异挥发性物质,关键差异香气特征以青草香为主。【结论】不同处理中挥发性物质各有优劣,真空冷冻干燥耗时长、耗能大,不利于干燥大量样品,热风干燥便捷、经济且样品仍具有有益挥发性物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有益挥发性物质的药用价值和经济情况,选择适宜温度制取南京椴干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椴 热风干燥 真空冷冻干燥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理县林业有害生物危害规模及预测
9
作者 杨昌旭 余荣兵 +4 位作者 刘怀君 许格希 余美霓 周珠丽 史作民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1年第2期80-86,共7页
【目的】分析林业有害生物危害规模的年际动态,分类构建模型预测它们的危害方式多样性与潜在危害程度,为加强林业监测、提升森林质量与碳汇能力提供指导与保障。【方法】整合了川西理县近15年(2007—2021)森林病虫鼠害的监测数据,分析... 【目的】分析林业有害生物危害规模的年际动态,分类构建模型预测它们的危害方式多样性与潜在危害程度,为加强林业监测、提升森林质量与碳汇能力提供指导与保障。【方法】整合了川西理县近15年(2007—2021)森林病虫鼠害的监测数据,分析对比多种林业有害生物类型以及单一类型年际之间对主要造林树种造成危害面积的差异性,拟合有害生物发生规模的年际变化规律,构建模型预测到2030年时该地区林业有害生物的连年发生规模。【结果】研究发现森林病害是最主要的林业生物危害类型,占比高达58.1%~93.8%,其中华山松(Pinus armandii)与油松(P.tabuliformis)病害呈直线显著增加趋势,其余病害如云杉(Picea asperata)病害和岷江柏木(Cupressus chengian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病害近年呈下降趋势。森林虫害潜叶蛾(Leucoptera sp.)和木橑尺蠖(Culcula panterinaria)的危害面积呈显著下降趋势,而森林鼠害高山鼠兔(Ochotona alpina)危害面积则呈动态波动,但近年呈显著上升趋势。根据分类构建的模型预测,松树病害面积则逐渐扩大,未来病害危害程度未超过森林鼠害的潜在威胁;2030年松树病害与高山鼠兔危害面积将分别达到1808±105 hm^(2)和4249±1445 hm^(2)。【结论】川西林业有害生物当前整体可控,但有逐渐增加趋势,需密切监测松树病害与高山鼠兔危害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建议以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物防治为主进行川西林区生态保护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 危害规模 年际动态 模型预测 建议对策 川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箣竹属和刚竹属主要竹种叶片内部结构与三维构建
10
作者 吕卓 史无双 +1 位作者 孔淑鑫 林树燕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115,共18页
[目的]运用植物解剖和三维制图方法探究箣竹属和刚竹属主要竹种叶片内部结构差异,为建立和丰富完善竹叶结构观察方法进行重要补充,为竹子分类以及运用植物解剖形态研究达到物种分类的目的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以南京地区箣竹属6个竹... [目的]运用植物解剖和三维制图方法探究箣竹属和刚竹属主要竹种叶片内部结构差异,为建立和丰富完善竹叶结构观察方法进行重要补充,为竹子分类以及运用植物解剖形态研究达到物种分类的目的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以南京地区箣竹属6个竹种和刚竹属46个竹种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方法制作叶片3切面,通过光学显微镜成像系统对52个竹种叶片各切面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和数据测量,并利用Photoshop拼构52个竹种叶片三维结构。[结果]1)叶片角质层厚度、下表皮乳突数量是区分箣竹属和刚竹属的标志,刚竹属叶片厚度和角质层厚度显著大于箣竹属,且下表皮乳突数量明显多于箣竹属。2)泡状细胞通常2~6个为1组,泡状细胞形态和数量种间不固定,属间有明显差异,箣竹属每组泡状细胞呈扇形(钝角)排列,刚竹属每组泡状细胞呈直角或锐角排列。3)各维管系统由主脉以及平行侧脉、二级平行侧脉和小横脉组成。箣竹属维管束两侧梭形细胞空隙发达,刚竹属维管束两侧梭形细胞以及空隙普遍不发达不连续。4)在平行侧脉之间,箣竹属叶肉细胞多为3~4层,刚竹属叶肉细胞则在4~6层之间,刚竹属叶肉细胞较箣竹属叶肉细胞紧密。[结论]刚竹属叶片厚度和角质层厚度较箣竹属大,刚竹属指状臂细胞和梅花状细胞较箣竹属密集,刚竹属细胞间空隙较莿竹属小,刚竹属下表皮乳突数量明显多于箣竹属,刚竹属的抗寒性可能强于箣竹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 箣竹属 刚竹属 解剖特征 三维形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温度对南京椴花品质影响的综合评价
11
作者 胡亚梅 沈永宝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0-148,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温度对南京椴花营养物质的影响,寻求较理想的南京椴花干燥温度,为南京椴花的干燥保存和推广提供理论信息和技术支撑。【方法】以南京椴盛开期花朵为供试材料,采用35、40、45℃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4种干燥温度加...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温度对南京椴花营养物质的影响,寻求较理想的南京椴花干燥温度,为南京椴花的干燥保存和推广提供理论信息和技术支撑。【方法】以南京椴盛开期花朵为供试材料,采用35、40、45℃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4种干燥温度加工南京椴花,通过测定复水比、含水量、多酚、黄酮、原花青素、可溶性糖、有机酸、γ-氨基丁酸、可溶性蛋白和16种游离氨基酸含量(以上营养物质均以干基计算),基于熵值法对南京椴花营养物质进行综合评价,选择保留营养物质最多的干燥温度。【结果】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复水比高于热风干燥,且热风干燥温度越高复水比越高。干花多酚含量高于鲜花,其中45℃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后干花多酚含量显著高于鲜花(P<0.05),45℃热风干燥含量最高,为34.27 mg·g^(-1),较鲜花增加24%;干燥后原花青素含量增加,真空冷冻干燥原花青素含量最高,为76.05 mg·g^(-1),较鲜花增加41%;45℃热风干燥次之,含量为72.01 mg·g^(-1),较鲜花增加34%;黄酮、可溶性糖、γ-氨基丁酸含量在不同处理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燥后有机酸、可溶性蛋白以及除蛋氨酸、精氨酸外的14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干燥后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降低(P<0.05),其中热风干燥游离氨基酸总量为951.16~1064.32μg·g^(-1),降低64%~68%,真空冷冻干燥为594.48μg·g^(-1),降低8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南京椴花内营养物质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酚类化合物之间呈正相关;有机酸、γ-氨基丁酸、可溶性蛋白、除蛋氨酸外的15种游离氨基酸之间普遍呈正相关;酚类化合物与有机酸、γ-氨基丁酸、可溶性蛋白、除蛋氨酸外的15种游离氨基酸普遍呈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共提取3个主成分,占总方差的85.7%,能较好地区分鲜花和不同干燥温度下的干花。熵值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鲜花综合得分最高,45℃热风干燥次之。【结论】南京椴花干燥后品质降低,但45℃热风干燥是较理想的干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椴 热风干燥 真空冷冻干燥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生产-生活协同的小流域分类方法与实证
12
作者 谭露 郑伊铃 +5 位作者 张嫱 周璐 刘霞 杨逸辉 张雪 王海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3-192,共10页
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要求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促进小流域生态、生产、生活协同发展。立足于生态保护与生产-生活功能发展的协同关系,采用层次分析法、逐级判别法等建模方法,开展小流域分类方法与实证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提出小流... 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要求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促进小流域生态、生产、生活协同发展。立足于生态保护与生产-生活功能发展的协同关系,采用层次分析法、逐级判别法等建模方法,开展小流域分类方法与实证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提出小流域二级分类体系,一级类从生态安全出发,分为生态高敏感型、中敏感型和低敏感型,二级类以生产-生活主导功能为依据,分为产业集聚型、绿色发展型、城镇宜居型、美丽乡村型、景观休闲型和生态保育型。2)从生态、生产、生活3个维度确定14项指标,构建小流域分类的生态敏感性多准则判别模型和生产-生活主导功能逐级判别模型。3)对江苏省3909条小流域进行分类,一级类中生态低敏感型占62.98%;二级类中绿色发展型、生态保育型和景观休闲型分别占23.92%、23.10%和20.13%,美丽乡村型和城镇宜居型分别占17.32%和10.69%,产业集聚型仅占4.83%。实地调研发现,分类结果符合小流域实际状况,针对各类型小流域提出的综合治理主导方向与发展重点可为小流域分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小流域分类 生态敏感性 功能识别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位理论视域下高校实验教学体系的建构研究
13
作者 张远兰 汪贵斌 农春仕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7-83,共7页
现代高校实验教学体系愈来愈呈现出开放性和复杂性,破解当前实验教学要素和运行过程中体制机制壁垒亟须新理念与新路径。生态位理论对于分析高校实验教学生态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复杂关系具有较强的适切性,其中生态位宽度、生态位态势、生... 现代高校实验教学体系愈来愈呈现出开放性和复杂性,破解当前实验教学要素和运行过程中体制机制壁垒亟须新理念与新路径。生态位理论对于分析高校实验教学生态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复杂关系具有较强的适切性,其中生态位宽度、生态位态势、生态位重叠、生态位扩充是该理论体系的重要四维,由此型构需求生态位、环境生态位和制度生态位“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对需求生态位的回应不够削减了实验教学体系建构的培养功能,环境生态位的匹配不强虚化了实验教学体系建构的发展潜能,制度生态位的供给不足影响了实验教学体系建构的可持续性。受生态位理论启发,若要转变高校实验教学体系当前的弱生态位状况,一要数智赋能并精准教研,优化高校实验教学体系的需求生态位;二要重塑认知并优化管理,优化高校实验教学体系的环境生态位;三要持续推动协同创新和联动共享,优化高校实验教学体系的制度生态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理论 需求生态位 环境生态位 制度生态位 实验教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LS点云骨架提取的杨树苗木干旱表型特征分析
14
作者 张慧春 周丽雯 边黎明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8-197,共10页
植物干旱胁迫监测的关键在于如何精确定位和识别目标,为此,高效的植物表型提取系统成为必要配备。三维点云信息因其能提供高精度的三维描述,成为这一系统中重要的数据支撑,为植物在干旱环境中的长势监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本文采用... 植物干旱胁迫监测的关键在于如何精确定位和识别目标,为此,高效的植物表型提取系统成为必要配备。三维点云信息因其能提供高精度的三维描述,成为这一系统中重要的数据支撑,为植物在干旱环境中的长势监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本文采用地基激光雷达技术采集杨树苗木三维点云数据,并提出了一种结合预分割的L1中值骨架提取算法,实现精细表型提取与干旱特征分析。首先,通过高程分析、半径滤波和颜色指数滤波对原始点云进行去噪预处理;其次,利用改进的DBSCAN算法实现群体点云单木分割,并结合基于贪婪算法的八叉树进行全局搜索以优化分割精度;最终,利用KNN算法与MRF算法对单株点云进行预分割,提升点云数据的空间一致性,降低L1中值算法的计算复杂度,通过得到的骨架点云计算杨树苗木的表型特征。提出引入冠长率和高径比2个新的指标,以揭示杨树苗木在干旱胁迫下通过优化资源分配和减少水分消耗的适应机制。其中,冠长率在CK组和DT组的抗旱性评价中灰色关联度均排名第1,相关系数为-0.85,表明其对水分供应高度敏感,能够全面反映植物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抗旱能力,是评估杨树苗木干旱适应性的核心指标。通过结合三维点云技术与精细表型分析,为杨树苗木早期干旱胁迫的高效精准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对确定干旱表型指标、优化抗旱性评价体系具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地面激光扫描 干旱胁迫 点云骨架 表型特征 干旱响应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2020年河南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地面气象数据集
15
作者 黄辉 周宇 +1 位作者 张劲松 孟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1期259-265,共7页
气象观测是开展气象预报预警、气候预测预估以及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遵循统一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相较于小气候观测,在空间上具有更好的可比较性。河南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 气象观测是开展气象预报预警、气候预测预估以及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遵循统一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相较于小气候观测,在空间上具有更好的可比较性。河南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小浪底站)位于南太行地区,我国地貌第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处黄河重点生态区,属暖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生物多样性丰富。本数据集基于小浪底站标准地面气象观测场采集的原始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将2018-2020年的地面气象数据以日尺度公开,包括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平均净辐射和平均直接辐射、平均气压、降水量、0-80cm多层土壤温度共计17个指标,旨在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提供背景资料,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气象数据 气候变化 南太行地区 小浪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北麓林地与园地土壤侵蚀空间分异及驱动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昱楠 齐斐 +4 位作者 袁利 刘霞 谭林 陆威 姚孝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1,共11页
为探究大别山区北麓林地与园地土壤侵蚀空间分异性,摸清其土壤侵蚀的主要驱动因素,以商城县为研究区,采用GIS统计与分析、中国土壤流失方程等手段研究林地与园地空间分布及其土壤侵蚀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进行主导因子识别与多因子耦... 为探究大别山区北麓林地与园地土壤侵蚀空间分异性,摸清其土壤侵蚀的主要驱动因素,以商城县为研究区,采用GIS统计与分析、中国土壤流失方程等手段研究林地与园地空间分布及其土壤侵蚀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进行主导因子识别与多因子耦合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林地与园地占土地总面积56.06%,林地以松栎及杂木林地为主,园地主要为茶园、油茶园,主要分布于县域南部、东部及西北部0~500 m、0~15°区域;2)林地与园地水土流失面积比例33.78%,以轻度侵蚀为主,主要分布在松栎及杂木林地,中度及其以上侵蚀则集中在油茶园、茶园和板栗林地,高强度侵蚀主要发生于坡度>15°无水土保持措施的油茶园、茶园种植区域;3)油茶园以水土保持措施为土壤侵蚀主导因子,其余林、园地类型均以坡度为主导;坡度叠加其他影响因子对各林地与园地类型产生的交互作用最为显著。今后应重视坡度>15°的水土流失问题,尤其是茶园、油茶园、板栗林地等受人为活动影响大、易发生高强度水土流失的区域。本研究摸清了林地和园地的空间分布及土壤侵蚀特征,并识别了土壤侵蚀主要因素,可为大别山区今后林地与园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及水土保持措施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 园地 空间分布 土壤侵蚀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大别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森林演替对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顺 陈淼 +6 位作者 邢红爽 陈健 许格希 巩闪闪 贾磊 孙镇 史作民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256-6268,共13页
为了探讨川西亚高山森林演替对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养分积累和循环机制,进而为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和提升提供理论基础。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川西亚高山演替前期... 为了探讨川西亚高山森林演替对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养分积累和循环机制,进而为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和提升提供理论基础。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川西亚高山演替前期阔叶林(阶段Ⅰ)、中期针阔混交林(阶段Ⅱ和Ⅲ)和演替后期暗针叶林(阶段Ⅳ)等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为对象,研究不同土层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在森林演替过程中的变异模式,解析森林演替对土壤C、N、P密度的影响规律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演替阶段和土层对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C∶P和N∶P有显著影响,但对C∶N影响不显著。土壤SOC、TN和TP含量、C∶P和N∶P随着演替的进行总体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不同演替阶段0—60 cm土层SOC、TN和TP密度分别介于7.27—15.86 t/hm^(2)、0.41—0.99 t/hm^(2)和0.21—0.41 t/hm^(2),以阶段II较高。Mantel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演替阶段SOC密度受N∶P、C∶P、Rao二次熵指数、功能离散指数FDis、水解性氮和有效磷的显著影响;除了以上因子外,TN密度还受植物丰富度的显著影响;TP密度只与C∶N和有效磷显著相关。研究揭示了森林恢复演替对土壤C、N、P含量和密度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强调了土壤养分相对限制状况和植物功能多样性在调控森林演替对土壤C、N积累的重要作用,可以为川西亚高山土壤功能的提升和指导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 碳氮磷 土层 森林演替 亚高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下植被管理对杨树人工林土壤性质及有机碳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石尚 于水强 +2 位作者 喻曼曼 黄越 王国兵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4-263,共10页
为探明不同林下植被管理模式对杨树人工林土壤性质、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并筛选出杨树人工林有效的林下植被管理模式,以多年生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保留林下植被、清除林下植被、保留单一植物和种植固氮植物4种林下植被管理模式,采集... 为探明不同林下植被管理模式对杨树人工林土壤性质、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并筛选出杨树人工林有效的林下植被管理模式,以多年生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保留林下植被、清除林下植被、保留单一植物和种植固氮植物4种林下植被管理模式,采集0~20 cm表层土壤样品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水解酶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结果表明:与保留林下植被相比,清除林下植被显著降低土壤含水量、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P<0.05);种植固氮植物能使土壤表现出较高的NH_(4)^(+)-N和NO_(3)^(-)-N含量、较低的土壤含水量并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P<0.05);保留单一植物可保持中等的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但MBN含量显著低于保留林下植被(P<0.05)。清除林下植被的土壤酶活性较低,β-1,4-葡聚糖苷酶(BG)活性显著低于种植固氮植物,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显著低于保留林下植被;保留单一植物和种植固氮植物均显著提高了酸性磷酸酶(AcP)活性(P<0.05)。与保留林下植被相比,种植固氮植物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P<0.05),清除林下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最低(P<0.05)。土壤有机碳组分与土壤含水量、pH值、NH_(4)^(+)-N、NO_(3)^(-)-N、MBN含量、BG、BX和AcP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BG和MBN是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综上所述,保留林下植被和种植固氮植物可以保持较高的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并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有利于提高土壤质量并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清除林下植被则与之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人工林 林下植被 土壤有机碳 酶活性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壳山核桃TCP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魏璐 朱凯凯 +4 位作者 赵娟 牛牧歌 马文娟 谭鹏鹏 彭方仁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2,共14页
为探究TCP转录因子在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Wangenh.) K. Koch]生长发育和响应干旱胁迫过程中的作用,基于薄壳山核桃全基因组数据,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TCP基因家族成员进行了鉴定,并对其序列特征、时空表达模式和干旱胁迫... 为探究TCP转录因子在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Wangenh.) K. Koch]生长发育和响应干旱胁迫过程中的作用,基于薄壳山核桃全基因组数据,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TCP基因家族成员进行了鉴定,并对其序列特征、时空表达模式和干旱胁迫下的表达特征以及TCP进化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薄壳山核桃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出33个TCP基因,命名为CiTCP1至CiTCP33,编码193~537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为pI 5.85至pI 9.78;CiTCP29定位于叶绿体,其余CiTCP定位于细胞核;所有CiTCP的二级结构以无规卷曲为主。CiTCP在染色体上分布不均匀,5号、6号和11号染色体上分布的基因最多(均为4个);CiTCP间存在28对共线性关系,说明这些基因扩张主要来源于片段复制。所有CiTCP均包含保守的b-HLH结构域;33个CiTCP可分为ClassⅠ(PCF)和ClassⅡ亚族,后者进一步分为CIN和CYC/TB1亚类,并且,同一分支成员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和蛋白保守基序。CiTCP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含有丰富的植物激素响应、胁迫响应和生长发育调控顺式作用元件。CIN亚类基因CiTCP5、CiTCP8、CiTCP17、CiTCP21、CiTCP25和CiTCP28为miR319的靶基因,说明这些基因的表达可能受miRNA调控。CiTCP基因在不同组织和果实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差异明显,其中,CIN亚类大部分基因在叶中的表达量较高。与干旱胁迫0 d相比,胁迫3~15 d时CiTCP5和CiTCP23表达总体上显著下调,其余基因的表达变化各异。研究结果显示:CiTCP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和时空表达特性,且对薄壳山核桃响应干旱胁迫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壳山核桃 TCP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模式 干旱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对林龄的响应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建文 刘常富 +6 位作者 勾蒙蒙 雷蕾 陈会玲 张佳佳 朱粟锋 斛如媛 肖文发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5-84,共10页
【目的】分析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碳库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厘清人工林SOC固存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亚热带马尾松人工幼龄林(6 a)、中龄林(13 a)、近熟林(29 a)、成熟林(38 a)和过熟林(57 a)为对象,探索0~... 【目的】分析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碳库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厘清人工林SOC固存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亚热带马尾松人工幼龄林(6 a)、中龄林(13 a)、近熟林(29 a)、成熟林(38 a)和过熟林(57 a)为对象,探索0~10 cm土层SOC及其组分的林龄梯度规律,分析SOC组分变化与林木特征、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等指标的关系,探讨人工林SOC固存机制。【结果】SOC含量在成熟林[(21.90±1.07)g·kg^(-1)]显著(P<0.05)高于幼龄林[(15.35±0.37)g·kg^(-1)]和中龄林[(13.22±0.83)g·kg^(-1)]。成熟林矿物结合组分的干质量分数(72.98%)显著(P<0.05)低于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过熟林,而轻颗粒组分的干质量分数(26.08%)和重颗粒组分的干质量分数(0.93%)显著(P<0.05)高于幼龄林和中龄林(P<0.05)。成熟林矿物结合组分有机碳含量[(21.90±1.07)g·kg^(-1)]显著(P<0.05)高于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过熟林,重颗粒组分有机碳含量[(21.00±1.76)g·kg^(-1)]显著(P<0.05)低于过熟林[(55.81±9.89 g·kg^(-1)],轻颗粒组分有机碳含量[(286.99±3.69)g·kg^(-1)]显著(P<0.05)低于中龄林[(335.68±12.45)g·kg^(-1)]。所有龄组矿物结合组分有机碳质量分数均大于50%,主导SOC积累。成熟林矿物结合组分有机碳质量分数(66.78%)显著(P<0.05)低于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过熟林。相关性分析显示,SOC含量与轻颗粒组分的干质量分数、重颗粒组分的干质量分数和矿物结合组分有机碳含量显著(P<0.05)正相关,与轻颗粒组分有机碳含量显著(P<0.05)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地表凋落物、轻颗粒组分的干质量分数、重颗粒组分的干质量分数和矿物结合组分有机碳含量驱动SOC积累(R2=0.98)。偏最小二乘模型显示,林分发育过程中矿物结合组分(包含矿物结合组分有机碳含量和碳磷比)对SOC积累总效应最高(0.91)。【结论】马尾松人工林林分发育过程中矿物结合有机碳主导SOC积累,且成熟林SOC的高效固存受地表凋落物和SOC组分的共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组分 林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