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1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文献计量的农林高校基础研究状况分析——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严陶韬 薛建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20期247-252,共6页
对农林高校文献发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定量、客观、科学地描述农林高校的基础研究状况及研究热点领域,以期为农林高校提升基础研究水平以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参考与建议。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对南京林业大学2009—2... 对农林高校文献发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定量、客观、科学地描述农林高校的基础研究状况及研究热点领域,以期为农林高校提升基础研究水平以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参考与建议。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对南京林业大学2009—2018年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所收录文献的数量及被引情况、研究方向、来源出版物、基金资助机构等进行统计;并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分析论文的合作机构、国家(地区)合作、作者合作、研究热点和文献共被引情况等。南京林业大学近10年的WOS文献数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表明学校的基础研究水平在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合作广泛,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可以增强学校科研竞争力与学术影响力;学校热点研究领域相对集中,应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 知识图谱 CITESPACE 基础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功能区城市林业土壤黑碳含量及来源——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曦 杨靖宇 +4 位作者 俞元春 侯文军 侯也 余健 王如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37-843,共7页
由于城市化过程中人为活动的影响,城市林业土壤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林业土壤黑碳由于来源的多样性和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其分布表现出独特的特征。以南京市为对象,调查分析了不同功能区城市林业土壤黑碳的含量及可能来源。结果表... 由于城市化过程中人为活动的影响,城市林业土壤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林业土壤黑碳由于来源的多样性和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其分布表现出独特的特征。以南京市为对象,调查分析了不同功能区城市林业土壤黑碳的含量及可能来源。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区城市林业土壤黑碳含量差异很大,其变幅为0.77—21.27g/kg。道路绿化带土壤黑碳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功能区,居民区含量最低。黑碳在土壤表层中含量均高于表下层,黑碳富集于土壤表层。道路绿化带表层土壤黑碳含量与有机碳含量的比值(BC/SOC)为0.55,土壤黑碳的碳同位素比值(δ^(13)C_(PDB))为-27.04‰,与其它功能区差异显著,城市交通污染对土壤黑碳积累产生强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林业土壤 黑碳 含量 来源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不同功能区林业土壤多环芳烃含量与来源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杨靖宇 俞元春 王小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4-319,共6页
城市林业土壤是城市绿色景观的重要载体,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对城市林业土壤生态环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为了解城市林业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情况和来源特征,以南京市城市林业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分布特点对8类典型功能区进行采样... 城市林业土壤是城市绿色景观的重要载体,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对城市林业土壤生态环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为了解城市林业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情况和来源特征,以南京市城市林业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分布特点对8类典型功能区进行采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分子标记物比值法,测定了土样中16种优先控制多环芳烃的含量,分析了城市林业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水平、富集情况、分布情况及来源特征。结果表明:南京市城市林业不同功能区72个土壤样品的多环芳烃平均含量为(487.7±264.3)μg·kg^(-1),变化范围为156.7~1523.3μg·kg^(-1),各土样均受到污染,其中83.3%的样品呈轻度污染水平,不同功能区土壤PAHs污染程度存在差异;不同功能区城市林业表层土壤多环芳烃含量水平表现为:城市立交桥(949.3μg·kg^(-1))>道路绿化带(550.1μg·kg^(-1))>学校(525.4μg·kg^(-1))>居民区(513.0μg·kg^(-1))>发电厂(501.4μg·kg^(-1))>垃圾填埋厂(328.7μg·kg^(-1))>近郊森林(293.8μg·kg^(-1))>远郊森林(271.7μg·kg^(-1)),中层和下层土壤PAHs含量表现出类似规律;土样中PAHs含量与SOC和BC含量均表现显著相关性,相同的显著性检验水平下BC含量与PAHs含量具有较强相关关系。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城市立交桥、居民区等功能区表层土壤表现出富集现象,其他功能区土壤表现出一定的逆向富集趋势。南京市城市林业土壤中PAHs来源以生物质和煤炭燃烧源及机动车排放源为主,少数土样存在石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林业土壤 多环芳烃 来源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燥温度对南京椴花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胡亚梅 沈永宝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7-296,共10页
【目的】为开发南京椴药用价值提供参考。【方法】以南京椴盛开期花为供试材料,进行热风干燥(35、40、45℃)和真空冷冻干燥处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样品中挥发性物质进行鉴定,对比南京椴鲜花和4种干花挥发性物质组成和含量,采用偏最... 【目的】为开发南京椴药用价值提供参考。【方法】以南京椴盛开期花为供试材料,进行热风干燥(35、40、45℃)和真空冷冻干燥处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样品中挥发性物质进行鉴定,对比南京椴鲜花和4种干花挥发性物质组成和含量,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分析其差异。【结果】在南京椴花中共鉴定出23种挥发性物质,以烯烃类、醇类和醛类为主,且包含大量具有药用价值的挥发性物质。鲜花和不同处理中干花的香气成分和相对含量有差异,D-柠檬烯、γ-萜品烯、壬醛和苯乙醇是鲜花和不同处理中干花共同含有的物质,且相对含量较高。南京椴花含具有药用价值的挥发性物质,如α-蒎烯、D-柠檬烯、γ-萜品烯、α-法尼烯、壬醛、癸醛、1-己醇和苯乙醇等。D-柠檬烯、γ-萜品烯、α-法尼烯在鲜花中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104.34、23.62、104.16 ng/g,南京椴花经干燥后这些物质的相对含量显著下降(P<0.05);南京椴花经干燥后壬醛相对含量显著上升(P<0.05),在真空冷冻干燥样品中达到最高(40.17 ng/g),45℃热风干燥样品次之(34.81 ng/g);癸醛在真空冷冻干燥样品中含量最高(4.66 ng/g),在45℃热风干燥样品中次之(4.63 ng/g);1-己醇仅在35℃热风干燥样品、45℃热风干燥样品和真空冷冻干燥样品中被检测到,且在真空冷冻干燥样品中含量最高,为10.56 ng/g;除45℃热风干燥样品外,干花中苯乙醇的相对含量较鲜花上升,其中40℃热风干燥样品中相对含量最高,为42.87 ng/g。鲜花和不同处理中干花的挥发性物质相似率为0.24~0.93。鲜花和不同处理中干花的香气成分存在差异,根据P<0.05且变量重要性投影值大于1的标准,筛选出6种关键差异挥发性物质,关键差异香气特征以青草香为主。【结论】不同处理中挥发性物质各有优劣,真空冷冻干燥耗时长、耗能大,不利于干燥大量样品,热风干燥便捷、经济且样品仍具有有益挥发性物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有益挥发性物质的药用价值和经济情况,选择适宜温度制取南京椴干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椴 热风干燥 真空冷冻干燥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箣竹属和刚竹属主要竹种叶片内部结构与三维构建
5
作者 吕卓 史无双 +1 位作者 孔淑鑫 林树燕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115,共18页
[目的]运用植物解剖和三维制图方法探究箣竹属和刚竹属主要竹种叶片内部结构差异,为建立和丰富完善竹叶结构观察方法进行重要补充,为竹子分类以及运用植物解剖形态研究达到物种分类的目的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以南京地区箣竹属6个竹... [目的]运用植物解剖和三维制图方法探究箣竹属和刚竹属主要竹种叶片内部结构差异,为建立和丰富完善竹叶结构观察方法进行重要补充,为竹子分类以及运用植物解剖形态研究达到物种分类的目的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以南京地区箣竹属6个竹种和刚竹属46个竹种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方法制作叶片3切面,通过光学显微镜成像系统对52个竹种叶片各切面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和数据测量,并利用Photoshop拼构52个竹种叶片三维结构。[结果]1)叶片角质层厚度、下表皮乳突数量是区分箣竹属和刚竹属的标志,刚竹属叶片厚度和角质层厚度显著大于箣竹属,且下表皮乳突数量明显多于箣竹属。2)泡状细胞通常2~6个为1组,泡状细胞形态和数量种间不固定,属间有明显差异,箣竹属每组泡状细胞呈扇形(钝角)排列,刚竹属每组泡状细胞呈直角或锐角排列。3)各维管系统由主脉以及平行侧脉、二级平行侧脉和小横脉组成。箣竹属维管束两侧梭形细胞空隙发达,刚竹属维管束两侧梭形细胞以及空隙普遍不发达不连续。4)在平行侧脉之间,箣竹属叶肉细胞多为3~4层,刚竹属叶肉细胞则在4~6层之间,刚竹属叶肉细胞较箣竹属叶肉细胞紧密。[结论]刚竹属叶片厚度和角质层厚度较箣竹属大,刚竹属指状臂细胞和梅花状细胞较箣竹属密集,刚竹属细胞间空隙较莿竹属小,刚竹属下表皮乳突数量明显多于箣竹属,刚竹属的抗寒性可能强于箣竹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 箣竹属 刚竹属 解剖特征 三维形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温度对南京椴花品质影响的综合评价
6
作者 胡亚梅 沈永宝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0-148,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温度对南京椴花营养物质的影响,寻求较理想的南京椴花干燥温度,为南京椴花的干燥保存和推广提供理论信息和技术支撑。【方法】以南京椴盛开期花朵为供试材料,采用35、40、45℃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4种干燥温度加...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温度对南京椴花营养物质的影响,寻求较理想的南京椴花干燥温度,为南京椴花的干燥保存和推广提供理论信息和技术支撑。【方法】以南京椴盛开期花朵为供试材料,采用35、40、45℃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4种干燥温度加工南京椴花,通过测定复水比、含水量、多酚、黄酮、原花青素、可溶性糖、有机酸、γ-氨基丁酸、可溶性蛋白和16种游离氨基酸含量(以上营养物质均以干基计算),基于熵值法对南京椴花营养物质进行综合评价,选择保留营养物质最多的干燥温度。【结果】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复水比高于热风干燥,且热风干燥温度越高复水比越高。干花多酚含量高于鲜花,其中45℃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后干花多酚含量显著高于鲜花(P<0.05),45℃热风干燥含量最高,为34.27 mg·g^(-1),较鲜花增加24%;干燥后原花青素含量增加,真空冷冻干燥原花青素含量最高,为76.05 mg·g^(-1),较鲜花增加41%;45℃热风干燥次之,含量为72.01 mg·g^(-1),较鲜花增加34%;黄酮、可溶性糖、γ-氨基丁酸含量在不同处理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燥后有机酸、可溶性蛋白以及除蛋氨酸、精氨酸外的14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干燥后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降低(P<0.05),其中热风干燥游离氨基酸总量为951.16~1064.32μg·g^(-1),降低64%~68%,真空冷冻干燥为594.48μg·g^(-1),降低8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南京椴花内营养物质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酚类化合物之间呈正相关;有机酸、γ-氨基丁酸、可溶性蛋白、除蛋氨酸外的15种游离氨基酸之间普遍呈正相关;酚类化合物与有机酸、γ-氨基丁酸、可溶性蛋白、除蛋氨酸外的15种游离氨基酸普遍呈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共提取3个主成分,占总方差的85.7%,能较好地区分鲜花和不同干燥温度下的干花。熵值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鲜花综合得分最高,45℃热风干燥次之。【结论】南京椴花干燥后品质降低,但45℃热风干燥是较理想的干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椴 热风干燥 真空冷冻干燥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生产-生活协同的小流域分类方法与实证
7
作者 谭露 郑伊铃 +5 位作者 张嫱 周璐 刘霞 杨逸辉 张雪 王海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3-192,共10页
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要求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促进小流域生态、生产、生活协同发展。立足于生态保护与生产-生活功能发展的协同关系,采用层次分析法、逐级判别法等建模方法,开展小流域分类方法与实证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提出小流... 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要求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促进小流域生态、生产、生活协同发展。立足于生态保护与生产-生活功能发展的协同关系,采用层次分析法、逐级判别法等建模方法,开展小流域分类方法与实证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提出小流域二级分类体系,一级类从生态安全出发,分为生态高敏感型、中敏感型和低敏感型,二级类以生产-生活主导功能为依据,分为产业集聚型、绿色发展型、城镇宜居型、美丽乡村型、景观休闲型和生态保育型。2)从生态、生产、生活3个维度确定14项指标,构建小流域分类的生态敏感性多准则判别模型和生产-生活主导功能逐级判别模型。3)对江苏省3909条小流域进行分类,一级类中生态低敏感型占62.98%;二级类中绿色发展型、生态保育型和景观休闲型分别占23.92%、23.10%和20.13%,美丽乡村型和城镇宜居型分别占17.32%和10.69%,产业集聚型仅占4.83%。实地调研发现,分类结果符合小流域实际状况,针对各类型小流域提出的综合治理主导方向与发展重点可为小流域分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小流域分类 生态敏感性 功能识别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位理论视域下高校实验教学体系的建构研究
8
作者 张远兰 汪贵斌 农春仕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7-83,共7页
现代高校实验教学体系愈来愈呈现出开放性和复杂性,破解当前实验教学要素和运行过程中体制机制壁垒亟须新理念与新路径。生态位理论对于分析高校实验教学生态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复杂关系具有较强的适切性,其中生态位宽度、生态位态势、生... 现代高校实验教学体系愈来愈呈现出开放性和复杂性,破解当前实验教学要素和运行过程中体制机制壁垒亟须新理念与新路径。生态位理论对于分析高校实验教学生态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复杂关系具有较强的适切性,其中生态位宽度、生态位态势、生态位重叠、生态位扩充是该理论体系的重要四维,由此型构需求生态位、环境生态位和制度生态位“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对需求生态位的回应不够削减了实验教学体系建构的培养功能,环境生态位的匹配不强虚化了实验教学体系建构的发展潜能,制度生态位的供给不足影响了实验教学体系建构的可持续性。受生态位理论启发,若要转变高校实验教学体系当前的弱生态位状况,一要数智赋能并精准教研,优化高校实验教学体系的需求生态位;二要重塑认知并优化管理,优化高校实验教学体系的环境生态位;三要持续推动协同创新和联动共享,优化高校实验教学体系的制度生态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理论 需求生态位 环境生态位 制度生态位 实验教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LS点云骨架提取的杨树苗木干旱表型特征分析
9
作者 张慧春 周丽雯 边黎明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8-197,共10页
植物干旱胁迫监测的关键在于如何精确定位和识别目标,为此,高效的植物表型提取系统成为必要配备。三维点云信息因其能提供高精度的三维描述,成为这一系统中重要的数据支撑,为植物在干旱环境中的长势监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本文采用... 植物干旱胁迫监测的关键在于如何精确定位和识别目标,为此,高效的植物表型提取系统成为必要配备。三维点云信息因其能提供高精度的三维描述,成为这一系统中重要的数据支撑,为植物在干旱环境中的长势监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本文采用地基激光雷达技术采集杨树苗木三维点云数据,并提出了一种结合预分割的L1中值骨架提取算法,实现精细表型提取与干旱特征分析。首先,通过高程分析、半径滤波和颜色指数滤波对原始点云进行去噪预处理;其次,利用改进的DBSCAN算法实现群体点云单木分割,并结合基于贪婪算法的八叉树进行全局搜索以优化分割精度;最终,利用KNN算法与MRF算法对单株点云进行预分割,提升点云数据的空间一致性,降低L1中值算法的计算复杂度,通过得到的骨架点云计算杨树苗木的表型特征。提出引入冠长率和高径比2个新的指标,以揭示杨树苗木在干旱胁迫下通过优化资源分配和减少水分消耗的适应机制。其中,冠长率在CK组和DT组的抗旱性评价中灰色关联度均排名第1,相关系数为-0.85,表明其对水分供应高度敏感,能够全面反映植物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抗旱能力,是评估杨树苗木干旱适应性的核心指标。通过结合三维点云技术与精细表型分析,为杨树苗木早期干旱胁迫的高效精准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对确定干旱表型指标、优化抗旱性评价体系具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地面激光扫描 干旱胁迫 点云骨架 表型特征 干旱响应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2020年河南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地面气象数据集
10
作者 黄辉 周宇 +1 位作者 张劲松 孟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1期259-265,共7页
气象观测是开展气象预报预警、气候预测预估以及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遵循统一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相较于小气候观测,在空间上具有更好的可比较性。河南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 气象观测是开展气象预报预警、气候预测预估以及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遵循统一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相较于小气候观测,在空间上具有更好的可比较性。河南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小浪底站)位于南太行地区,我国地貌第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处黄河重点生态区,属暖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生物多样性丰富。本数据集基于小浪底站标准地面气象观测场采集的原始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将2018-2020年的地面气象数据以日尺度公开,包括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平均净辐射和平均直接辐射、平均气压、降水量、0-80cm多层土壤温度共计17个指标,旨在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提供背景资料,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气象数据 气候变化 南太行地区 小浪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植物精油纳米乳液保鲜垫的制备及其在蓝莓保鲜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史洁莹 牟燕萍 +5 位作者 陆周欣 陆家欣 王磊 丛凯平 索安迪 李婷婷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54-366,共13页
为解决蓝莓采后因病原体感染而导致的腐烂问题,本研究以壳聚糖和牛至精油/百里香精油为原料,采用高速均质法制备纳米乳液,并涂布于无纺布基底制得复合保鲜垫。通过粒径、多分散性指数、包埋率、损失率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纳米... 为解决蓝莓采后因病原体感染而导致的腐烂问题,本研究以壳聚糖和牛至精油/百里香精油为原料,采用高速均质法制备纳米乳液,并涂布于无纺布基底制得复合保鲜垫。通过粒径、多分散性指数、包埋率、损失率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纳米乳液及保鲜垫的结构与性能,结合抗菌活性试验和常温贮藏实验,综合评价保鲜垫对蓝莓采后病原菌灰葡萄孢霉的抑制效果及对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纳米乳液均匀性好、包埋率高,复合保鲜垫表面精油纳米颗粒分布均匀且稳定,符合保鲜材料的要求。抗菌活性试验显示,保鲜垫的抑菌效果与精油浓度呈正相关。在常温贮藏条件下,45μL/L牛至精油浓度的保鲜垫对蓝莓腐烂的抑制效果最佳。贮藏8 d后,对照组蓝莓明显软烂,而CS-OP3(45μL/L OEO)和CS-TP2(85μL/L TEO)处理组蓝莓仍保持良好风味色泽,可溶性固形物损失小于3%,显著降低了失重率和发病指数,并减缓了可滴定酸的下降(P<0.05),将‘灿烂’蓝莓的货架期从4~6 d延长至8 d以上,有效维持了其商品价值。本研究为绿色天然、成本低廉的保鲜材料在果蔬防腐保鲜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保鲜垫 牛至精油 百里香精油 壳聚糖 纳米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时间序列Landsat影像的南方人工林干扰与恢复制图分析 被引量:27
12
作者 沈文娟 李明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38-1449,共12页
基于1986年到2011年的Landsat影像,以南方人工林分布区域广东省佛冈县为例,运用Landsat生态系统自适应处理系统(LEDAPS)预处理生成标准的地面反射率数据构建Landsat时间序列堆栈(LTSS)用于Land Trendr算法监测人工林森林干扰与恢复的长... 基于1986年到2011年的Landsat影像,以南方人工林分布区域广东省佛冈县为例,运用Landsat生态系统自适应处理系统(LEDAPS)预处理生成标准的地面反射率数据构建Landsat时间序列堆栈(LTSS)用于Land Trendr算法监测人工林森林干扰与恢复的长时间序列变化,分析了连续24a森林干扰的年份变化、干扰量以及干扰持续的时间,验证了算法识别干扰的精度,并探讨了人工林干扰的驱动力。结果表明佛冈县的森林干扰较为剧烈,一般都在1000 hm^2。而1987、2002、2004、2005、2006、2007和2009年的干扰面积均超过2000 hm^2,其中1987、2007年两年的干扰面积达到6000 hm^2以上。相比森林干扰的变化,佛冈县的森林恢复面积随时间的变化相对平稳。通过对佛冈县森林干扰和恢复面积的趋势分析,发现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森林干扰和恢复的面积基本少于2000年以后的变化面积,变化趋势比2000年以后的显得平缓;从2000年开始,森林干扰面积逐渐上升,总体面积变化趋势高于森林的恢复,但森林的恢复面积仍有所提升。其中,佛冈县的森林干扰持续1a时间的面积比例约38%,持续2a时间约28%,持续3a时间约25%,持续4a时间约7%,主要为短期急剧的干扰事件。另外,持续时间为4a以上的森林干扰和恢复的面积在佛冈县不超过100hm^2。2000年之前持续干扰和急剧干扰面积相当,变化比较平缓;到2000年之后,急剧干扰的面积远大于持续干扰,最高约达2800 hm^2,但两者都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在选取的两个4km^2的样方中,基于影像光谱识别以及通过比对干扰资料的可视化验证方法表明算法结果与真实地表的解译信息较吻合,误差约为0.1km^2。利用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进行森林干扰的自动化监测十分必要,导出的定性、定位与定量信息,一方面为可持续的森林经营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评价森林生产力与森林碳储量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Landsat时间序列 LAND Trendr 森林干扰与恢复 动态监测 驱动力 中国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蔬菜种植系统氮肥利用率及其驱动因子
13
作者 李南瑾 沈林恩 +2 位作者 王良杰 遆超普 颜晓元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03-1116,共14页
大量施用氮肥是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过量氮投入导致蔬菜种植体系氮肥利用率低下。当前我国不同蔬菜生产系统及蔬菜类型的氮肥利用率尚不清楚,其驱动因素和提高途径也缺乏综合分析。因此,通过对2010年至2020年间相关田间... 大量施用氮肥是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过量氮投入导致蔬菜种植体系氮肥利用率低下。当前我国不同蔬菜生产系统及蔬菜类型的氮肥利用率尚不清楚,其驱动因素和提高途径也缺乏综合分析。因此,通过对2010年至2020年间相关田间试验文献收集整理,分别分析了我国露天系统和温室系统氮肥利用率及其驱动因子。结果显示,我国露天和温室系统的氮肥用量分别为227.2和361.5 kg(N)·hm^(-2),氮肥利用率分别为27.8%和23.2%。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露天系统中对氮肥利用率的贡献度最高的是施氮量,为24.0%;其次为生育期日照时长(10.7%);土壤总氮含量最低,仅为2.9%。温室系统中对氮肥利用率贡献度最高的驱动因子为施氮量(32.6%),其次为土壤全磷含量(15.8%)和土壤有机质含量(11.4%),最低的是土壤pH,仅为1.9%。Meta分析表明配施磷钾肥是我国露天系统最有效的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其次为缓释肥替代,分别可提升66.6%和53.0%;而同时施用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对温室系统氮肥利用提高效果明显,可以提高69.9%;其次为氮肥减量,可提高57.1%。本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蔬菜种植系统氮素优化管理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种植体系 氮肥利用率 露天系统 温室系统 氮素优化管理 氮素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城郊麻栎林林内外温湿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庄家尧 葛波 +4 位作者 杜妍 凡国华 常猛 张金池 仲兆林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2-69,共8页
2012年1-12月,通过定位监测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林林内外温湿度,探究林分对空气温湿度的调节作用。选取45 a树龄的麻栎林为研究对象,以裸地作为对照组,在麻栎林、裸地样地中选择光照条件、土壤状况一致的试验点,使用Decagon自动气象... 2012年1-12月,通过定位监测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林林内外温湿度,探究林分对空气温湿度的调节作用。选取45 a树龄的麻栎林为研究对象,以裸地作为对照组,在麻栎林、裸地样地中选择光照条件、土壤状况一致的试验点,使用Decagon自动气象站收集温湿度数据,分析并建立回归方程,并分季节、时间段进行均值检验。研究表明:(1)林内外温度日变化曲线为抛物线型,相对湿度日变化曲线为U型,林内外温湿度日变化呈对称关系。(2)麻栎林处在生长旺季时,林内温湿度变化幅度小于林外, 5-8月麻栎林降温作用最显著, 8月麻栎林增湿作用最显著。(3)从全年来看,麻栎林全年降温13 661.4℃,季节温度林内外差值夏季>春季>冬季>秋季。较裸地全年相对湿度增加41 769.69%,季节相对湿度林内外差值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对比夏季不同时段温湿度相关性,14:00温湿度变化相关性显著,全年气温林内(y)和林外(x)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886 6x+1.207 6, R^2=0.972 3。全年相对湿度林内(y)和林外(x)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961 8x+0.042 3, R^2=0.978 0。结合全年观测数据进行均值检验,全年林内外温湿度变化不显著,夏季林内外相对湿度变化显著,对比夏季不同时段温湿度相关性,在中午时分麻栎林降温增湿作用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气象学 林内外气温 林内外相对湿度 湿润度 麻栎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武夷山中亚热带南方铁杉针阔混交林群落组成与结构 被引量:12
15
作者 陈斌 赵家豪 +2 位作者 关庆伟 薛建辉 郭英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7359-7372,共14页
长期监测型固定样地是研究物种分布格局、群落动态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等森林生态系统特征、过程与机理的重要平台。我国亚热带地区已建立的森林固定样地多为阔叶林类型,而针叶(阔叶混交)林类型十分有限。按照巴拿马Barro Colorado Isl... 长期监测型固定样地是研究物种分布格局、群落动态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等森林生态系统特征、过程与机理的重要平台。我国亚热带地区已建立的森林固定样地多为阔叶林类型,而针叶(阔叶混交)林类型十分有限。按照巴拿马Barro Colorado Island大型森林固定样地的建设规范,于2014年在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1800 m左右的南方铁杉(Tsuga chinensis var. tchekiangensis)天然种群分布区域建立中亚热带针阔混交林6.4 hm^2固定样地。木本植物调查结果表明:(1)样地内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共有29科53属89种,显著低于我国亚热带阔叶林样地平均水平,但显著高于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样地平均水平;(2)在区系组成上,科以热带成分为主,而属以温带成分为主;(3)样地内独立个体数密度为2252株/hm^2,与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平均水平相当,但显著低于亚热带阔叶林平均水平;(4)胸高断面积为37.89 m^2/hm^2,与亚热带阔叶林样地平均水平相当,但显著低于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平均水平;(5)群落成层现象显著,优势种明显,多度排名前4位的物种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55%,而排名后40的物种仅占1%;(6)群落总径级结构呈倒"J"型分布,其中胸径≤10 cm的小径木占总个体数的76.9%,而胸径>30 cm的大径木仅占5.3%;(7)主要树种的径级结构有偏正态分布和"L"型分布等类型,但它们的种群在空间上均呈现显著的聚集分布特征;(8)南方铁杉虽然是群落现阶段最重要的优势种,但它的种群更新缓慢。研究结果充分显示该样地对中国森林多样性监测以及南方铁杉种群保育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固定样地 植物区系 群落动态 径级结构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北麓林地与园地土壤侵蚀空间分异及驱动分析
16
作者 黄昱楠 齐斐 +4 位作者 袁利 刘霞 谭林 陆威 姚孝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1,共11页
为探究大别山区北麓林地与园地土壤侵蚀空间分异性,摸清其土壤侵蚀的主要驱动因素,以商城县为研究区,采用GIS统计与分析、中国土壤流失方程等手段研究林地与园地空间分布及其土壤侵蚀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进行主导因子识别与多因子耦... 为探究大别山区北麓林地与园地土壤侵蚀空间分异性,摸清其土壤侵蚀的主要驱动因素,以商城县为研究区,采用GIS统计与分析、中国土壤流失方程等手段研究林地与园地空间分布及其土壤侵蚀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进行主导因子识别与多因子耦合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林地与园地占土地总面积56.06%,林地以松栎及杂木林地为主,园地主要为茶园、油茶园,主要分布于县域南部、东部及西北部0~500 m、0~15°区域;2)林地与园地水土流失面积比例33.78%,以轻度侵蚀为主,主要分布在松栎及杂木林地,中度及其以上侵蚀则集中在油茶园、茶园和板栗林地,高强度侵蚀主要发生于坡度>15°无水土保持措施的油茶园、茶园种植区域;3)油茶园以水土保持措施为土壤侵蚀主导因子,其余林、园地类型均以坡度为主导;坡度叠加其他影响因子对各林地与园地类型产生的交互作用最为显著。今后应重视坡度>15°的水土流失问题,尤其是茶园、油茶园、板栗林地等受人为活动影响大、易发生高强度水土流失的区域。本研究摸清了林地和园地的空间分布及土壤侵蚀特征,并识别了土壤侵蚀主要因素,可为大别山区今后林地与园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及水土保持措施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 园地 空间分布 土壤侵蚀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大别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沙棘和蒙古沙棘不同区室细菌微生物组特征与溯源分析
17
作者 刘宏 段爱国 +1 位作者 何彩云 张建国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7,共14页
[目的]沙棘是典型的放线菌结瘤植物,是三北地区主要的造林先锋树种。然而,学界对沙棘整体微生物组的群落结构和结瘤固氮共生模式知之甚少。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物种和区室生态位对沙棘微生物组结构和组成的影响,系统解析了沙棘微生物组... [目的]沙棘是典型的放线菌结瘤植物,是三北地区主要的造林先锋树种。然而,学界对沙棘整体微生物组的群落结构和结瘤固氮共生模式知之甚少。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物种和区室生态位对沙棘微生物组结构和组成的影响,系统解析了沙棘微生物组的特性。[方法]采用16S rRNA测序方法,研究了三北地区栽培面积最大的蒙古沙棘和中国沙棘区室生态位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结构的差异。[结果]研究发现蒙古沙棘和中国沙棘不同区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结构主要受区室生态位的影响,其中土壤区室细菌的Alpha多样性(Shannon指数在8.50~8.96之间)显著高于植物内生区室(Shannon指数在4.79~8.32之间),而根瘤内生区室的Alpha多样性最低(Shannon指数在4.79~5.69之间)。不同区室微生物群落的细菌组成具有明显差异,其中假黄色单胞菌属和根瘤菌属主要在根内生区室中富集,马赛菌属则主要富集在茎内生和叶内生区室中,而弗兰克氏菌属则在根瘤内生区室中占主导地位,且属于两个沙棘物种根瘤内生区室中共同且唯一的生物标志物。溯源结果表明,沙棘根内生和根瘤内生区室的微生物群落主要来自土壤环境并逐步被过滤和富集,而茎内生和叶内生区室中的微生物群落来源并不是土壤。[结论]区室生态位是影响沙棘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共生模式的主要原因。根瘤作为独特的生态位,Frankia在根瘤中占主导地位,表明沙棘-Frankia的专一性共生关系。这些发现为深入理解沙棘对环境的适应机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沙棘 中国沙棘 区室生态位 微生物共生网络 弗兰克氏菌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刺槐在中国的空间分布
18
作者 高婉婷 胡晓创 +3 位作者 孙守家 张劲松 孟平 蔡金峰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116,共13页
【目的】探究全国尺度下刺槐分布与环境变量的关系以及未来适生区域变化,为刺槐造林规划与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应用经R语言Kuenm包优化的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基于筛选后181条刺槐有效分布点数据和12个环境因子变量,探讨影响... 【目的】探究全国尺度下刺槐分布与环境变量的关系以及未来适生区域变化,为刺槐造林规划与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应用经R语言Kuenm包优化的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基于筛选后181条刺槐有效分布点数据和12个环境因子变量,探讨影响其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预测当代和未来2030s、2050s和2070s 3种气候变化情景(ssp126、ssp245、ssp585)下刺槐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及其质心变化趋势。【结果】选用特征组合FC=linear+product(线性特征+乘积型特征)且调控倍频RM=0.5时,模型复杂度最低,模型预测准确性较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80,可用来预测刺槐适生区范围。最冷季平均气温、最暖季降水量和海拔是影响刺槐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其适应范围分别为–5~6.5℃、335~1825 mm和–155~1725 m。当代气候条件下,刺槐在中国的总适生区面积为262.51×10^(4)km^(2),高适生区面积为37.86×10^(4)km^(2)。未来3种气候变化情景下,刺槐总适生区面积与当代总体一致,高适生区面积减少,但2070s中ssp126情景的高适生区面积增加。质心分析结果表明,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刺槐在中国的潜在总适生区向东北部偏移,高适生区向西南部偏移。【结论】优化后的MaxEnt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刺槐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分布;温度、降水和海拔是影响刺槐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气候变化会引起未来刺槐在中国的潜在高适生区面积减少,潜在适生区发生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刺槐 MaxEnt模型 潜在适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优先保护区选取研究——以南方丘陵山地带为例 被引量:21
19
作者 王良杰 马帅 +2 位作者 许稼昌 朱殿珍 张金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16-1727,共12页
南方丘陵山地带作为"两屏三带"国家生态屏障区之一,发挥着保障华南和西南地区生态安全的作用,优先保护区的选取对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南方丘陵山地带为研究对象,采用InVEST模型... 南方丘陵山地带作为"两屏三带"国家生态屏障区之一,发挥着保障华南和西南地区生态安全的作用,优先保护区的选取对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南方丘陵山地带为研究对象,采用InVEST模型和森林游憩模型评估产水量、土壤保持、碳储存、生境质量和生态休闲的空间分布,基于有序加权平均算子(OWA)建立了11种情景,通过对比各情景的保护效率筛选出了优先保护区。结果表明:(1)南方丘陵山地带产水量和土壤保持分布不均,平均产水量1108mm,高值区均集中在中部地区,而东部区域和西部区域的生态休闲较高;(2)研究区固碳能力强,平均碳储量为45.58t/hm^(2),生境质量良好,平均生境质量为0.75,碳储存和生境质量与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关系密切;(3)情景2的保护效率最优,对产水量、土壤保持、碳储存、生境质量和生态休闲的保护效率分别为1.17,1.89,1.32,1.48,1.18。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提升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优先保护区 有序加权平均 南方丘陵山地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雪松疫霉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20
作者 张晓瑞 焦彬彬 +3 位作者 林司曦 谈家金 戴婷婷 皇甫思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1-103,共13页
【目的】预测和分析雪松疫霉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分布,明确其在过去、当前和未来(2030s和2070s)环境下的动态变化,探究环境因素对其潜在分布的影响,为进一步掌握雪松疫霉在中国的扩展范围和危害程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R语言和Arc... 【目的】预测和分析雪松疫霉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分布,明确其在过去、当前和未来(2030s和2070s)环境下的动态变化,探究环境因素对其潜在分布的影响,为进一步掌握雪松疫霉在中国的扩展范围和危害程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R语言和ArcGIS软件筛选获得56个雪松疫霉样本分布点数据;基于Pearson相关性检验,筛选完成9个建模所需的环境因子;调用MaxEnt模型预测雪松疫霉的适生区分布,结合ArcGIS模拟其在我国的适生区区划,依据刀切法评估其适生区的主导环境因子及阈值范围,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结果的可靠性。【结果】1)MaxEnt模型预测结果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训练集10交叉验证拟合的平均值均高于0.90,表明所建模型的预测结果准确、可靠;2)影响雪松疫霉适生区范围的主导环境因子为顶层碎石体积百分比(SP4)、底层可交换钠盐(SP26)、最冷月最低温(Bio6)年降水量(Bio12)、最干季度降水量(Bio17),雪松疫霉适宜在底层可交换钠盐(SP4)为4.0%~6.1%和6.9%~9.3%,顶层碎石体积百分比为4.0%~9.3%,最冷月最低温(Bio6)的-4.5~3.7℃,年降水量(Bio12)为937 mm以上,最干季降水量(Bio17)高于56 mm的环境中生长;3)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当前我国雪松疫霉的高、中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华中、华南以及华东区域,面积为283.95×10^(4) km^(2)。在未来不同气候情境下,雪松疫霉适生区主要分布我国的热带、亚热带以及暖温带的部分区域。相较于当前雪松疫霉的适生区范围,未来的适生范围均扩张,新增的适生区具有向高纬度扩增的趋势。当前雪松疫霉适生区的质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措勤县,未来不同气候条件下其适生区的质心有向东南方向的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省市交界处迁移的趋势。【结论】MaxEnt模型的预测结果能够准确反映雪松疫霉在中国的分布特征,雪松疫霉适生区主要分布长江以南区域,温度和降水、土壤因子是影响其在我国境内生长的主要限制环境因子。未来气候变暖将会引起雪松疫霉的适生区变动,其适生区趋于扩增,扩增区域主要分布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松疫霉 MaxEnt模型 适生性分析 入侵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