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继代培养时间对抗性黑松体胚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王艳丽 孙婷玉 +3 位作者 沈李元 吴小芹 叶建仁 朱丽华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8-85,共8页
以继代培养0.5、1.5 a和3.5 a的抗性黑松37#家系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观察不同培养时间胚性细胞的形态和体胚成熟的过程,并对愈伤组织的增殖率、每克愈伤形成的体胚数量及体胚萌发率和植株成活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继代培养过程中,胚... 以继代培养0.5、1.5 a和3.5 a的抗性黑松37#家系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观察不同培养时间胚性细胞的形态和体胚成熟的过程,并对愈伤组织的增殖率、每克愈伤形成的体胚数量及体胚萌发率和植株成活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继代培养过程中,胚性胚柄细胞团(ESM)结构逐渐疏松,胚柄细胞呈现缩短、增粗的现象;培养时间对抗性黑松愈伤组织的增殖、分化、体胚萌发及植株成活率均有显著影响。3种不同培养时间愈伤组织的增殖率分别为200.37%、182.47%和111.63%,每克胚性愈伤组织形成成熟体细胞胚分别为77、31、5个,萌发率分别为84.43%、51.10%、11.13%;植株成活率分别为73.00%、50.00%、6.70%,均呈下降趋势;3种愈伤体胚成熟的时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继代培养时间越长,体胚分化成熟过程越慢,愈伤组织形成子叶胚的时间最短为46 d,最长为74 d。因此,抗性黑松胚性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过程中胚性逐步降低,体胚发生和植株再生能力下降,短期培养的胚性愈伤组织(0.5 a)为抗性黑松体胚发生较为理想的初始材料,且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时间不宜超过1.5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松 继代培养 胚性材料 细胞形态 分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层积过程中野鸦椿种子生理生化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莉梅 张子晗 喻方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6-40,共5页
通过对低温层积不同时间野鸦椿种子内含物质变化情况,及不同播前预处理种子发芽情况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野鸦椿种子不通过低温层积处理无法萌发。(2)野鸦椿种子在层积过程中主要通过大分子油脂类物质水解作种子萌发的物质动员... 通过对低温层积不同时间野鸦椿种子内含物质变化情况,及不同播前预处理种子发芽情况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野鸦椿种子不通过低温层积处理无法萌发。(2)野鸦椿种子在层积过程中主要通过大分子油脂类物质水解作种子萌发的物质动员。(3)野鸦椿种子通过低温层积的方法解除休眠的时间应控制在90~120 d内,层积时间过长发芽率反而下降。这与同属植物圆齿野鸦椿种子的萌发特性一致。(4)层积90~120 d时种子内可溶性糖含量有较大幅度下降,同时在120 d时种子的发芽率达到峰值,表明可溶性糖是野鸦椿种子萌发的直接利用能源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鸦椿种子 休眠 低温层积 发芽 储存营养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松组培苗瓶内抗病性研究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红岩 徐超 吴小芹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5-129,共5页
为了缩短优良赤松的品种选育时间,对赤松组培苗瓶内抗病性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0.2%硫酸链霉素连续表面消毒松材线虫2次,茎尖注射接种400条/株线虫至半木质化赤松无菌苗,培养基表面添加0.1%多菌灵10mL,接种后进行DCR固体培养是... 为了缩短优良赤松的品种选育时间,对赤松组培苗瓶内抗病性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0.2%硫酸链霉素连续表面消毒松材线虫2次,茎尖注射接种400条/株线虫至半木质化赤松无菌苗,培养基表面添加0.1%多菌灵10mL,接种后进行DCR固体培养是较为理想的人工接种方法,可为今后进行松树瓶内抗病性测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松组培苗 松材线虫病 无菌苗 DCR固体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小芽孢杆菌HR10产孢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朝恩 刘婉慧 +4 位作者 陆蓝翔 付欢欢 石慧敏 史纪武 叶建仁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2期37-45,共9页
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HR10是一株具有促生抗逆作用的优良菌株。探究菌株HR10产孢的最佳发酵培养条件,对于在更大规模上进行生产发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活菌数和芽孢数并计算芽孢率;对菌株HR10产孢培养... 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HR10是一株具有促生抗逆作用的优良菌株。探究菌株HR10产孢的最佳发酵培养条件,对于在更大规模上进行生产发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活菌数和芽孢数并计算芽孢率;对菌株HR10产孢培养基的碳源、氮源和无机盐进行单因素分析及正交试验,并采用摇瓶发酵法对影响菌株HR10产孢的几种发酵因子进行单因素优化。结果显示,菌株HR10的产孢培养基最佳组成成分为葡萄糖1%、糖蜜1%、豆饼粉2%、KCl 0.3%、MnSO40.4%。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37℃、pH 7、250 mL三角瓶装液量50%、接种量5%、转速220r/min、培养时间52 h。芽孢数达到2.37×10^(10)cfu/mL,芽孢率达94.46%。相比初始培养基芽孢数提高了60.77倍,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小芽孢杆菌 菌株HR10芽孢 培养基成分 发酵条件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