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6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业生物质基果蔬涂膜保鲜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许嘉琍 张海波 +2 位作者 姚姝凤 高宏 商士斌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16,共7页
由于果蔬极易腐烂、保质期短,如果贮藏不当容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果蔬进行保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保鲜方法是低温贮藏和保鲜剂处理,其中涂膜保鲜技术因其成本较低、保鲜效果良好而备受关注。但常用的化学保鲜剂如二溴四... 由于果蔬极易腐烂、保质期短,如果贮藏不当容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果蔬进行保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保鲜方法是低温贮藏和保鲜剂处理,其中涂膜保鲜技术因其成本较低、保鲜效果良好而备受关注。但常用的化学保鲜剂如二溴四氯乙烷、三唑类等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林业生物质具有来源广泛、绿色环保、可持续性等特点,在果蔬涂膜保鲜剂领域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主要介绍了多糖、紫胶、松香及其衍生物等林业生物质资源作为涂膜保鲜材料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着重探讨其涂膜保鲜的效果,分析了目前林业生物质基果蔬保鲜剂存在的问题,并对林业生物质基涂膜保鲜剂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生物质 保鲜剂 多糖 紫胶 松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粉状活性炭的成型与再生试验
2
作者 许伟 刘军利 +3 位作者 孙康 呼生春 洪超 黄毅成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67,共7页
为实现废粉状活性炭的再生和高值利用,以废粉状活性炭为原料,凹凸棒土为黏结剂,经成型后进行了热再生处理。考察了材料物性、成型条件、再生条件等对活性炭性能和孔结构的影响,并通过同步热分析仪(TG-DSC)研究了成型活性炭对正丁烷的最... 为实现废粉状活性炭的再生和高值利用,以废粉状活性炭为原料,凹凸棒土为黏结剂,经成型后进行了热再生处理。考察了材料物性、成型条件、再生条件等对活性炭性能和孔结构的影响,并通过同步热分析仪(TG-DSC)研究了成型活性炭对正丁烷的最大吸附量和吸附热。试验结果表明:凹凸棒土是较好的成型黏结剂和耐热材料,其较好的热稳定性是成型活性炭具有较高得率、着火点和低吸附放热的原因;热处理可实现废粉状活性炭的再生,凹凸棒土的添加不会堵塞废粉状活性炭的孔结构,也不会影响废粉状活性炭的再生条件。制备成型活性炭的最佳条件为凹凸棒土添加量40%,热处理温度500℃,热处理时间15 min;制备的成型活性炭碘吸附值为580 mg/g,四氯化碳吸附率为43.49%,着火点为358℃,强度为92%,丁烷最大吸附量为59.05 mg/g,丁烷单位质量吸附热和单位吸附量吸附热分别为-37.049 J/g和-0.627 J/mg。本研究实现了废粉状活性炭的成型和再生,制备了一种耐高温、使用安全、性能较好的成型活性炭,拓展了废粉状活性炭的高值化利用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废粉状活性炭 凹凸棒土 成型 再生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基环氧Vitrimer的制备及其应用
3
作者 马慧茹 张海波 +3 位作者 毕良武 王婧 古研 陈玉湘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48,共7页
将樟脑酸缩水甘油酯(GECPA)与萜马二酸(TMA)合成生物基环氧vitrimer材料(GECPA-TMA),由于刚性松节油萜环的引入,TMA中活泼氢与GECPA中环氧基物质的量比为1∶1时,GECPA-TMA1.0vitrimer材料的拉伸强度为(65.9±1.7) MPa、 25℃的储能... 将樟脑酸缩水甘油酯(GECPA)与萜马二酸(TMA)合成生物基环氧vitrimer材料(GECPA-TMA),由于刚性松节油萜环的引入,TMA中活泼氢与GECPA中环氧基物质的量比为1∶1时,GECPA-TMA1.0vitrimer材料的拉伸强度为(65.9±1.7) MPa、 25℃的储能模量为2 148 MPa、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100℃、交联密度为0.99×10^(-3)mol/cm^(3),热失重10%的温度(T10%)为329℃。在高温下通过动态酯交换反应(DTER)可以实现材料的自修复,180℃下加热30 min, GECPA-TMA vitrimer材料涂层的自修复率为94.89%。GECPA-TMA vitrimer材料和碳纤维(CFs)复合制备的GECPA-TMA-CF材料拉伸强度为(570.8±64) MPa,具有可再加工、形状记忆和可回收性能,在90℃的乙醇胺(EA)溶液中加热70 min可以实现基体的完全降解,实现CFs的无损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vitrimer 松节油 生物基 自修复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H_(2)O_(2)预处理杨木厌氧发酵产甲烷特性研究
4
作者 姜越 张宁 蒋剑春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9,共7页
以杨木为原料,研究了碱性H_(2)O_(2)预处理对杨木厌氧发酵产甲烷及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碱性H_(2)O_(2)预处理后,杨木物料pH值呈中性,无需洗涤可直接投入后续高固含量厌氧发酵体系,既节水又减少排放污染,是一种绿色高效、环境友... 以杨木为原料,研究了碱性H_(2)O_(2)预处理对杨木厌氧发酵产甲烷及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碱性H_(2)O_(2)预处理后,杨木物料pH值呈中性,无需洗涤可直接投入后续高固含量厌氧发酵体系,既节水又减少排放污染,是一种绿色高效、环境友好的预处理方法。碱性H_(2)O_(2)预处理促进了杨木中木质素的脱除以及纤维素的保留,其中1.0%NaOH/1.0%H_(2)O_(2)对杨木预处理效果最佳,该处理组厌氧发酵7 d,甲烷产量为125.5 mL/g,厌氧发酵至20 d时,甲烷产量达到240 mL/g。最高产甲烷速率出现在第1天,为46.1 mL/(d·g)。碱性H_(2)O_(2)预处理减少了代谢微生物菌群的竞争,促进了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梭状芽孢杆菌纲、拟杆菌纲、甲烷八叠球菌属等有利于产甲烷的优势菌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木 碱性过氧化氢 甲烷 厌氧发酵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箬竹竹叶中黄酮碳苷的提取及酸水解过程研究
5
作者 李盼盼 程贤 +3 位作者 李胜男 陈玉湘 王衍彬 毕良武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5-132,共8页
以阔叶箬竹竹叶为原料,首先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浸提法得到箬竹叶提取物,同时建立箬竹叶提取物中牡荆苷、异牡荆苷、荭草苷、异荭草苷4种黄酮碳苷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方法;然后对提取物进行酸水解,考察酸水解pH值、时间和温度... 以阔叶箬竹竹叶为原料,首先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浸提法得到箬竹叶提取物,同时建立箬竹叶提取物中牡荆苷、异牡荆苷、荭草苷、异荭草苷4种黄酮碳苷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方法;然后对提取物进行酸水解,考察酸水解pH值、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4种黄酮碳苷总量的影响,并借助HPLC-TOF-MS对箬竹叶提取物酸水解前后的化学成分进行全表征,初步探究箬竹叶提取物在酸水解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箬竹叶提取物中4种黄酮碳苷的总质量分数为0.92%;水解温度为80℃、pH值为2的条件下水解1.5 h后,样品中4种黄酮碳苷的总质量分数提高到1.16%,相对于水解前提高26.09%。HPLC-TOF-MS在箬竹叶提取物中可以检测到28种化合物,包括8种黄酮碳苷类化合物、 4种黄酮氧苷类化合物、 9种木脂素类化合物,以及7种其他化合物。水解后样品中可以检测到20种化合物,其中8种黄酮苷类化合物的一级质谱信号强度明显降低,甚至检测不到,但4个主要的黄酮碳苷的强度有所增加。分析发现,箬竹提取物中黄酮苷类化合物在酸水解过程中主要发生了氧苷键和碳苷键断裂,最易转化为异牡荆苷,从而促进黄酮碳苷含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箬竹 黄酮碳苷 超声波辅助提取 酸水解 HPL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酶预处理对杨木磨浆能耗及浆料性能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耿博 梁龙 +3 位作者 韩善明 吴珽 沈葵忠 房桂干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104,共8页
在传统盘磨机械浆(RMP)的基础上,通过前期对杨木进行化学预浸渍处理、加入纤维素酶进行生物-化学预处理、生物-化学预处理前增加盘磨机械预处理来探究纤维素酶的影响,对比了RMP、化学机械浆(CMP)、生物化学浆(BMP)和机械生物化学浆(M-B... 在传统盘磨机械浆(RMP)的基础上,通过前期对杨木进行化学预浸渍处理、加入纤维素酶进行生物-化学预处理、生物-化学预处理前增加盘磨机械预处理来探究纤维素酶的影响,对比了RMP、化学机械浆(CMP)、生物化学浆(BMP)和机械生物化学浆(M-BMP)的磨浆能耗、纤维形态以及机械强度和光学性能。实验证实:纤维素酶的加入可以润胀纤维并对其进行可控水解,磨浆能耗从2550 kW·h/t降低至2106 kW·h/t,节约磨浆能耗13%以上;生物-化学预处理最高可将纤维宽度从21.70μm提高至23.20μm,将浆料中细小纤维比例从18.89%增加到24.51%;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分析证明酶处理可以降解无定形区纤维素,使得纤维物料的相对结晶度上升;浆料耐破指数从0.34 kPa·m^(2)/g提升至0.46 kPa·m^(2)/g,抗张指数从9.22 N·m/g提升至12.66 N·m/g,较BMP分别提升35.29%和37.31%。此外,通过白度与不透明度的分析,证实了纤维素酶对高得率浆光学性能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酶 磨浆能耗 纤维形态 耐破指数 抗张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云山汉墓墓葬用材的鉴定与分析
7
作者 窦晓蝶 何林 +1 位作者 翟胜丞 潘彪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59,共9页
对大云山汉墓1号墓(M1)、车马陪葬坑2号坑(K2)及7号坑(K7)出土,取自内、外棺、椁和陪葬器皿的71个木、竹器样品进行了鉴定和分析。鉴定以木材解剖法为主,对于使用木材解剖法无法鉴定到属的样品辅以木材GC-MS指纹图谱法。结果表明:M1内... 对大云山汉墓1号墓(M1)、车马陪葬坑2号坑(K2)及7号坑(K7)出土,取自内、外棺、椁和陪葬器皿的71个木、竹器样品进行了鉴定和分析。鉴定以木材解剖法为主,对于使用木材解剖法无法鉴定到属的样品辅以木材GC-MS指纹图谱法。结果表明:M1内、外棺用材为梓木(Catalpa sp.),黄肠题凑及部分棺椁结构如侧板、立柱等用材均为楠木(Phoebe sp.);K2、K7木椁用材均为楠木。陪葬器皿中,编钟架用材为楠木和梓木,马车不同部位的用材有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桑木(Morus sp.)、青檀(Pteroceltis tartarinowii)、榆木(Ulmus sp.)、楠木及竹子,木俑用材为梓木,兵器柄用材有柘木(Maclura tricuspidata)、锥木(Castanopsis sp.)、石楠(Photinia sp.)和竹子。此墓葬中,M1棺用材主要为梓木,椁用材主要为楠木;K2、K7椁用材为楠木。棺、椁选材比较单一,具有高度一致性,表明M1墓主人的社会等级较高,这与考古人员推定M1墓主人诸侯王的身份相符;陪葬器皿用材种类较多,不同用途的陪葬器皿选材不同。这种因材施用表明,西汉时期人们对木材的性能了解和利用达到了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云山汉墓 棺椁 陪葬器皿 木竹器 用材鉴定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基导电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8
作者 齐稷 罗通 +2 位作者 王春鹏 储富祥 王基夫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76,共7页
先通过丙烯酰氯(AC)与乙基纤维素(EC)进行酯化反应合成乙基纤维素基大分子单体(ECAC),然后以丙烯酸-2-羟基乙基酯(HEA)为单体,ECAC为交联剂,1-丁基-3-甲基氯化咪唑鎓为导电填料和2-羟基-2-甲基苯丙酮为光引发剂,通过光固化本体聚合,制... 先通过丙烯酰氯(AC)与乙基纤维素(EC)进行酯化反应合成乙基纤维素基大分子单体(ECAC),然后以丙烯酸-2-羟基乙基酯(HEA)为单体,ECAC为交联剂,1-丁基-3-甲基氯化咪唑鎓为导电填料和2-羟基-2-甲基苯丙酮为光引发剂,通过光固化本体聚合,制备了一种无液体、可用于应变传感的纤维素基导电弹性体,并采用红外光谱(FT-IR)分析仪、核磁共振氢谱(~1H NMR)仪、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仪、热失重(TG)分析仪和万能试验机等对产物进行表征。FT-IR和~1H NMR分析表明ECAC已成功合成,DSC与TG分析表明ECAC提高了纤维素基导电弹性体的热稳定性,ECAC添加量10%的导电弹性体比未添加的玻璃化温度高5.19℃,比ECAC添加量2%的导电弹性体损失5%和50%质量所对应的温度分别高20.2和12.7℃。当ECAC添加量为8%时,导电弹性体的力学性能最佳,其断裂伸长率和抗张强度分别达到698%和1.91 MPa。当导电弹性体作为传感器时,ECAC添加量的提升会降低其灵敏度(G_F),从而降低其传感性能。控制ECAC的添加量可以调控导电弹性体的力学和传感性能,实现导电弹性体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酯 本体聚合 改性纤维素 弹性体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蓝叶β-葡萄糖苷酶的提取分离及酶学性质研究
9
作者 杨潇然 周昊 +2 位作者 薛兴颖 商士斌 王成章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6,共8页
从新鲜马蓝叶提取β-葡萄糖苷酶,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提取工艺,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10∶1(mL∶g)、提取溶剂为4℃的pH值为6.0的50 mmol/L磷酸缓冲液、匀浆时间60 s、浸提时间1 h,过滤后得到粗酶液;之后通过硫酸铵分级沉淀、离子交换层... 从新鲜马蓝叶提取β-葡萄糖苷酶,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提取工艺,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10∶1(mL∶g)、提取溶剂为4℃的pH值为6.0的50 mmol/L磷酸缓冲液、匀浆时间60 s、浸提时间1 h,过滤后得到粗酶液;之后通过硫酸铵分级沉淀、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纯化得到β-葡萄糖苷酶,纯化后该酶比活力为121.89 U/mg,与粗酶液相比,纯度提高了22.31倍,酶回收率为20.15%。对该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在40~50℃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4℃无菌条件下保存20 d,相对酶活力仍保持在80%以上;最适pH值为6.0,在pH值为4.0~7.0体系内稳定性较好;测得以4-硝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pNPG)为底物的酶的米氏常数(Km)为3.40 mmol/L,最大反应速度(Vmax)为9.27μmol/(L·min);Ca^(2+)、Zn^(2+)、Mg^(2+)、Al^(3+)、乙醇、异丙醇、抗坏血酸、尿素、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草酸对酶活无明显影响;Cu^(2+)、Fe^(2+)、Ag^(+)、甲醇、乙酸乙酯和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均会不同程度地抑制酶的活性,K+和丙酮对酶活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蓝叶 Β-葡萄糖苷酶 提取 分离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木质素基碳材料/单过硫酸盐体系去除阿特拉津研究
10
作者 周泓燕 刘云龙 +3 位作者 金灿 杨兆哲 刘贵锋 孔振武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52,共10页
以木质素磺酸钠(SL)-组氨酸(LH)自组装体和铁盐为前驱体,经高温炭化制备磁性木质素基多孔碳材料(MLCMs),并基于该材料构建了单过硫酸盐(PMS)高级氧化体系用于去除水体中阿特拉津(ATZ)污染物。研究表明:在不同铁掺杂量的碳材料(MLCM-1、M... 以木质素磺酸钠(SL)-组氨酸(LH)自组装体和铁盐为前驱体,经高温炭化制备磁性木质素基多孔碳材料(MLCMs),并基于该材料构建了单过硫酸盐(PMS)高级氧化体系用于去除水体中阿特拉津(ATZ)污染物。研究表明:在不同铁掺杂量的碳材料(MLCM-1、MLCM-2和MLCM-3)中,MLCM-2具有丰富的孔结构,比表面积1059.8 m^(2)/g,孔容1.107 cm^(3)/g,良好的顺磁性(饱和磁强度为8.1 T)和优异的ATZ去除性能(去除率87.3%),MLCM-2/PMS体系具有较宽的pH值适应性(3~11)及较强的抗共存离子干扰能力;碳材料中的吡啶N、吡咯N、Fe、C=O和C—S—C等位点参与活化PMS,产生的硫酸根自由基(SO_(4)^(·-))和羟基自由基(·OH)活性氧是氧化降解ATZ的主要物种。MLCM-2循环使用4次时,MLCM-2/PMS体系对ATZ的去除率从87.3%下降至61.4%;使用1次后的MLCM-2铁离子浸出质量浓度仅为152.8μg/L,具有良好的环境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磺酸钠 自组装 磁性多孔炭 高级氧化技术 阿特拉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果酚基聚氨酯疏水自修复涂层的制备及防腐性能研究
11
作者 于金尼 尚倩倩 +1 位作者 张猛 周永红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6,共10页
以腰果酚为原料,通过点击反应和曼尼希反应合成了含有多元醇结构的腰果酚基苯并噁嗪(CPBOZ),随后改变CPBOZ和双(2-氨基苯基)二硫(DTDA)物质的量比制备了一系列腰果酚基聚氨酯(CPBPU)。利用FT-IR和^(1)H NMR对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固... 以腰果酚为原料,通过点击反应和曼尼希反应合成了含有多元醇结构的腰果酚基苯并噁嗪(CPBOZ),随后改变CPBOZ和双(2-氨基苯基)二硫(DTDA)物质的量比制备了一系列腰果酚基聚氨酯(CPBPU)。利用FT-IR和^(1)H NMR对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固化后CPBPU涂层的热学性能、疏水性、涂膜性能、自修复性能和防腐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n(—OH)∶n(—NH_(2))为0.4∶0.6时制备的CPBPU-4,其涂层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耐溶剂性,自修复效果最好,凝胶含量(Cgel)为89.10%,水接触角(WCA)为(98.1±2.2)°,铅笔硬度为5H,附着力为5级,柔韧性为2 mm。在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中,CPBPU-4涂层在低频下的阻抗模值(|Z|_(0.01 Hz))为5.1×10~8Ω·cm^(2),展现出较好的防腐蚀性能,划痕后涂层的|Z|_(0.01 Hz)为1.9×10^(4)Ω·cm^(2),而自修复后涂层的|Z|_(0.01 Hz)恢复到1.4×10^(5)Ω·cm^(2)。中性盐雾试验结果表明:CPBPU-4涂层能够在盐雾环境中放置7 d,进一步证实了其良好的防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果酚 聚氨酯 疏水 自修复性 防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皂素化学修饰与溶血性的构效关系研究
12
作者 李胜男 程贤 +3 位作者 李盼盼 陈玉湘 蒋建新 毕良武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8,共8页
为阐明油茶皂素及其衍生物与溶血活性的构效关系,为油茶皂素结构修饰提供理论指导,从而为油茶皂素药物开发提供理论基础。以油茶皂素为原料,通过酸水解、碱水解和还原反应合成油茶皂素化学修饰产物,基于红外光谱(FT-IR)、电喷雾-质谱(ES... 为阐明油茶皂素及其衍生物与溶血活性的构效关系,为油茶皂素结构修饰提供理论指导,从而为油茶皂素药物开发提供理论基础。以油茶皂素为原料,通过酸水解、碱水解和还原反应合成油茶皂素化学修饰产物,基于红外光谱(FT-IR)、电喷雾-质谱(ESI-MS)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目标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并测试了油茶皂素及其修饰产物的溶血活性。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DFT)在B3LYP/6-311++G**水平上对油茶皂素代表性化合物山茶皂素B2(camellia saponin B2)进行量子化学计算,基于化合物的几何结构、自然布居分析(NPA)电荷、前线分子轨道等参数深入研究油茶皂素结构与溶血活性之间的关系。产物的结构表征结果发现:红外光谱中碱水解产物的羟基峰强度增加,而酯基官能团的羰基峰强度减弱,表明在碱水解过程中酯基被还原为羟基。溶血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油茶皂素及其修饰产物的溶血率具有浓度依赖性,随着化合物质量浓度的增加,溶血率逐渐增加;相同质量浓度时,油茶皂素碱水解产物的溶血率明显低于原料、酸水解产物和还原产物,推测油茶皂素的酯基官能团对其溶血活性起着重要作用;0.25 g/L时,碱水解产物的溶血率为41.81%。此外DFT计算结果表明:camellia saponin B2的溶血活性位点位于苷元上的酯基部位,因此碱水解能够通过消除酯基基团而降低油茶皂素的溶血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皂素 化学修饰 结构表征 溶血活性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活性炭对气体吸附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赵秀府 吴文娟 金永灿 《中国造纸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以生物质为碳源制备的生物质活性炭(AC)作为一种吸附材料,因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绿色环保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阐述了生物质AC的结构特性和吸附机理,介绍并比较了物理活化法和化学活化法制备生物质AC的优缺点,重点综述了生物... 以生物质为碳源制备的生物质活性炭(AC)作为一种吸附材料,因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绿色环保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阐述了生物质AC的结构特性和吸附机理,介绍并比较了物理活化法和化学活化法制备生物质AC的优缺点,重点综述了生物质AC在气体吸附领域中CO_(2)捕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去除和H2储存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孔隙结构和比表面积对生物质AC的气体吸附性能具有显著影响,表面官能团和活化剂种类等因素会影响生物质AC孔隙结构、比表面积及其他表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活性炭 吸附 微孔 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纤维素在相变储能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14
作者 王汇杰 胡江涛 +4 位作者 盖晓倩 刘馨蔓 李仁爱 肖惠宁 刘超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32-243,共12页
纳米纤维素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基功能材料,因优异的力学性能、纳米特性和绿色环保特性,在解决相变储能材料液相泄漏问题上展现出巨大潜力。本文首先系统地梳理了相变储能材料的基本原理和多样化的分类体系,综述了纳米纤维素的制备方法以... 纳米纤维素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基功能材料,因优异的力学性能、纳米特性和绿色环保特性,在解决相变储能材料液相泄漏问题上展现出巨大潜力。本文首先系统地梳理了相变储能材料的基本原理和多样化的分类体系,综述了纳米纤维素的制备方法以及在相变储能材料中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纳米纤维素微胶囊基相变储能材料和纳米纤维素气凝胶基相变储能材料及其导热增强机制,最后总结了纳米纤维素在相变储能领域的研究重点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储能材料 纳米纤维素 微胶囊 气凝胶 生物质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DI对豆粕胶黏剂固化行为的影响
15
作者 叶韧 王楚楚 +1 位作者 王春鹏 储富祥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15,共7页
针对豆粕胶黏剂(豆胶)固化速度慢的问题,利用聚亚甲基二苯基二异氰酸酯(pMDI)作为豆粕胶黏剂的固化促进剂,探究pMDI对豆胶固化行为的影响。利用流变实验分析豆胶固化过程中的模量变化,采用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法计算豆胶固化... 针对豆粕胶黏剂(豆胶)固化速度慢的问题,利用聚亚甲基二苯基二异氰酸酯(pMDI)作为豆粕胶黏剂的固化促进剂,探究pMDI对豆胶固化行为的影响。利用流变实验分析豆胶固化过程中的模量变化,采用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法计算豆胶固化过程中的表观活化能,同时通过红外对豆胶固化前后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热重(TG)实验分析了pMDI的添加对豆胶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豆胶在整个固化过程中储能模量随pMDI添加量增加项快速增加,从初始的200 Pa提高至10^(6) Pa。pMDI的添加可以有效降低豆胶所需的固化温度,pMDI添加量5%(SPM5)时,豆胶固化阶段的表观活化能从91.3 kJ/mol降低至45.0 kJ/mol。FT-IR和流变行为分析表明,pMDI与大豆蛋白之间发生交联反应,且反应后期,大豆蛋白与大豆多糖会发生美拉德反应,促进了豆胶的固化。热重分析可知,为获取最佳固化效果,豆胶的固化温度不宜超过1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 流变 固化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时高温法构建椰壳基钠离子电池负极硬碳材料
16
作者 李俊潇 王傲 +2 位作者 汪书乐 张高月 孙康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4,共8页
以椰壳为原料,通过预炭化和快速高温精炼的两步热解法制备了生物质椰壳硬碳(CHC),采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元素分析和N2吸附-脱附等温线等方法对CHC的形貌及结构进行了... 以椰壳为原料,通过预炭化和快速高温精炼的两步热解法制备了生物质椰壳硬碳(CHC),采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元素分析和N2吸附-脱附等温线等方法对CHC的形貌及结构进行了分析与表征。通过改变精炼温度调控硬碳的形貌结构,当精炼温度为1000、1200、1400、1600℃时,制得的椰壳硬碳分别标记为CHC-1000、CHC-1200、CHC-1400和CHC-1600。将所制得的硬碳材料用作钠离子电池负极并测试其电化学性能。利用焦耳加热装置制备硬碳,解决了以往硬碳制备过程中升/降温速率慢、能量利用率低的问题,为硬碳制备提供了新思路。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材料的石墨化程度增加,结构更加有序,其总比表面积逐渐减小,孔径分布集中在0~1 nm之间。1600℃下的样品获得了最优的电化学性能,在50 mA/g的电流密度下具有270.2(mA·h)/g的可逆循环容量和63.9%的首次库伦效率,支持“插层-填孔”机理,即斜坡容量归因于钠离子在硬碳碳层之间的插层行为,平台容量归因于钠离子在闭孔间的填充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焦耳加热 硬碳 表征 钠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纤维素增强全生物基大豆蛋白膜的制备
17
作者 叶韧 王楚楚 +2 位作者 陈秀兰 储富祥 王春鹏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2,共6页
利用大豆蛋白的自组装效应及其与氧化纤维素(OMCC)的希夫碱反应,制备得到系列全生物基大豆蛋白薄膜材料(SPFO-X)。利用透射电镜(TEM)和圆二色谱(CD)探究大豆蛋白结构的变化,采用扫描电镜(SEM),光电子能谱(XPS)及红外光谱(FT-IR)等技术对... 利用大豆蛋白的自组装效应及其与氧化纤维素(OMCC)的希夫碱反应,制备得到系列全生物基大豆蛋白薄膜材料(SPFO-X)。利用透射电镜(TEM)和圆二色谱(CD)探究大豆蛋白结构的变化,采用扫描电镜(SEM),光电子能谱(XPS)及红外光谱(FT-IR)等技术对SPFO-X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大豆蛋白在超声波作用过程中其空间结构被破坏,自组装形成高度结晶的原纤维结构,这种纤维结构使薄膜的力学性能得到增强,拉伸强度从8.7 MPa(未纤维化的大豆蛋白膜)增强至27.8 MPa。随着OMCC的加入,醛基和氨基发生希夫碱反应,大豆蛋白基薄膜的拉伸强度得到提高,当添加的OMCC为10%时,制得的大豆蛋白基薄膜SPFO-10的拉伸强度提高到66.1 MPa。耐溶剂测试和回收测试表明,在抵抗各种常见溶剂腐蚀的情况下,全生物基大豆蛋白薄膜可通过特定溶剂发生化学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生物基 自组装 希夫碱反应 耐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水热液化碳稳定同位素分馏机制研究
18
作者 午紫阳 沈娟章 谭卫红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3-233,共11页
以C3植物源原料(杨木、木薯淀粉)和C4植物源原料(玉米秸秆、玉米淀粉)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硫酸(H_(2)SO_(4))和氯化铝(AlCl_(3))2种催化剂作用下,于170℃水热液化生成5-羟甲基糠醛(5-HMF)和乙酰丙酸乙酯(EL)过程中碳稳定同位素分馏机制... 以C3植物源原料(杨木、木薯淀粉)和C4植物源原料(玉米秸秆、玉米淀粉)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硫酸(H_(2)SO_(4))和氯化铝(AlCl_(3))2种催化剂作用下,于170℃水热液化生成5-羟甲基糠醛(5-HMF)和乙酰丙酸乙酯(EL)过程中碳稳定同位素分馏机制。结果表明:①在AlCl_(3)催化下,C3木薯淀粉的5-HMF产率最高值为23.36%,碳稳定同位素比值从(-28.694±0.031)‰降低至(-30.370±0.007)‰;C4玉米淀粉的5-HMF产率最高值为23.46%,碳稳定同位素比值从(-18.151±0.022)‰降低至(-18.771±0.017)‰;C3杨木和C4玉米秸秆的5-HMF产率为9.80%和9.20%,碳稳定同位素分馏不明显,在60 min时分别达到(-27.031±0.035)‰和(-17.670±0.006)‰。②在H_(2)SO_(4)催化下,C3木薯淀粉的5-HMF产率高于AlCl_(3)的催化结果,碳稳定同位素分馏更显著;C4玉米淀粉的5-HMF产率和碳稳定同位素分馏也明显高于AlCl_(3)的催化结果;C3杨木和C4玉米秸秆的5-HMF产率均显著提高,碳稳定同位素比值变化幅度增大。C3木薯淀粉的5-HMF产率最高值为33.11%,碳稳定同位素比值从(-29.837±0.013)‰降低至(-32.065±0.013)‰;C3杨木的5-HMF产率最高值为12.93%,碳稳定同位素比值从(-24.940±0.033)‰降低至(-28.370±0.029)‰;C4玉米淀粉的5-HMF产率最高值为30.07%,碳稳定同位素比值从(-17.223±0.023)‰降低至(-18.427±0.003)‰;C4玉米秸秆的5-HMF产率在60 min时达到最高值11.04%,碳稳定同位素比值从(-15.727±0.012)‰降低至(-18.771±0.017)‰。③终端产物EL的生成也表现出碳稳定同位素分馏特征,符合瑞利分馏模型,其碳稳定同位素比值的变化能够体现反应进程。H_(2)SO_(4)催化更有利于提高C3和C4植物源原料的5-HMF产率并加剧碳稳定同位素分馏,尤其对结构复杂的木质纤维原料效果显著;AlCl_(3)催化更适用于淀粉等多糖类化合物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稳定同位素分馏 5-羟甲基糠醛 水热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莓机械化采摘技术及装备研究进展
19
作者 王文劲 刘英 +3 位作者 樊晨龙 朱银龙 杨雨图 习爽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25年第7期1-7,共7页
随着我国蓝莓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传统人工采摘模式在效率、成本和果实品质保护等方面已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机械化采摘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成为提升蓝莓产业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系统梳理了国内外蓝莓机械化采摘技术的... 随着我国蓝莓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传统人工采摘模式在效率、成本和果实品质保护等方面已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机械化采摘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成为提升蓝莓产业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系统梳理了国内外蓝莓机械化采摘技术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机械振动式、气力式、梳刷式及采收机器人等主流采摘方式的技术特点与应用现状。深入剖析了我国蓝莓机械化采摘领域面临的关键技术瓶颈。由此,提出了未来蓝莓机械化采摘技术的发展方向与优化策略,强调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推动蓝莓采摘技术向高效率、精准化、低损化和智能化方向迈进,为蓝莓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机械化采摘 采摘装备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基聚氨酯胶黏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20
作者 汪宏生 叶韧 +2 位作者 张代晖 桂成胜 王春鹏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51,共7页
以生物基2,5-呋喃二甲酸二甲酯(DMFD),油脂基氢化二聚酸(Pripol 1009)和生物基1,4-丁二醇(bio-BDO)为原料,采用酯交换/酯化-熔融缩聚法制备了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000的聚(2,5-呋喃二甲酸丁二醇酯-co-氢化二聚酸丁二醇酯)二醇(PBDF-20 dio... 以生物基2,5-呋喃二甲酸二甲酯(DMFD),油脂基氢化二聚酸(Pripol 1009)和生物基1,4-丁二醇(bio-BDO)为原料,采用酯交换/酯化-熔融缩聚法制备了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000的聚(2,5-呋喃二甲酸丁二醇酯-co-氢化二聚酸丁二醇酯)二醇(PBDF-20 diol),随后以PBDF-20 diol聚酯多元醇为软段、以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4,4′-MDI)和bio-BDO为硬段,采用溶液加聚法制备得到生物基聚氨酯,并采用多种方法对生物基聚氨酯以及粘接试件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PBDF-20 diol酸值和羟值满足指标要求,相应的生物基聚氨酯为具有微相分离结构的弱结晶性聚合物,其分散相长周期为13.4 nm;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熔融温度分别为35.5和154.1℃,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分别为44.5 MPa和352%。利用该聚氨酯胶膜压制的竹材和桦木胶合板,剪切强度远高于传统三醛胶,尤其在不锈钢上表现出极佳的粘接性能,搭接剪切强度为(28.27±0.63)MPa,在桦木胶合板上的甲醛释放量<0.025 mg/m^(3),符合GB/T 39600—2021 E_(NF)级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基聚酯多元醇 聚氨酯 微相分离 E_(NF)级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