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影像组学、形态学及力学组学预测心肌桥患者冠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1
作者 郑金 陈艳春 +9 位作者 孙权琳 周帆 周傲 陈坚 陈洋 王烁 黄源 滕忠照 张龙江 Jonathan R Weir-McCall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7-57,共1页
目的心肌桥(MB)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潜在联系。本研究旨在利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放射组学和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力学组学组合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方法本研究包含了91例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m LAD)存在MB... 目的心肌桥(MB)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潜在联系。本研究旨在利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放射组学和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力学组学组合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方法本研究包含了91例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m LAD)存在MB且近段(p LAD)无明显狭窄的患者。在随访期间(2.9[1.8,3.9]年),39例患者在p LAD产生了动脉粥样硬化。对于传统参数,首先测量了形态学参数,如深度和面积并计算了影像学信息,如冠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衰减。同时,进行了CFD模拟,计算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T-FFR)。对于组学参数,提取了形态学和放射组学特征。同时,提出了一种新方法来分析CFD结果以生成力学组学特征并开发了包含传统和组学特征的模型用于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结果在3636个放射组学特征中,有2446个(67%)表现出良好以上的稳健性(ICC≥0.75)。在构建的15个弹性网络模型中,仅基于周围冠状放射组学和结合形态学、放射组学和力学组学的模型在预测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方面表现最佳,其AUC分别为0.78[0.69,0.88]和0.78[0.68,0.87](95%置信区间)。结论本研究强调了冠状动脉周围放射组学的重要性,并展示了结合放射组学、形态学和力学组学特征预测MB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周围脂肪组织 动脉粥样硬化 影像组学 心肌桥 形态学参数 置信区间 组合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