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ra-Band训练对肩关节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岩 刘慧青 +3 位作者 王蓓蓓 张连胜 葛冬冬 顾翼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51-753,共3页
目的:探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Thera-Band训练对肩关节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将45例肩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21例,接受常规治疗(理疗和关节松动疗法),治疗时间1h/d;Thera-Band组24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增加Thera-... 目的:探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Thera-Band训练对肩关节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将45例肩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21例,接受常规治疗(理疗和关节松动疗法),治疗时间1h/d;Thera-Band组24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增加Thera-Band训练,治疗时间1.5h/d。6次为1个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1疗程结束后、3疗程结束后采用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分量表(CMS)评定比较两组疗效。结果:①1疗程结束后,Thera-Band组的疼痛、功能活动、肌力、关节活动范围四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常规组的功能活动、肌力、关节活动范围三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而疼痛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②常规组及Thera-Band组的CMS肩功能总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而Thera-Band组与常规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③3疗程结束后,常规组及Thera-Band组的疼痛、功能活动、肌力、关节活动范围四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与常规组相比,Thera-Band组的疼痛、功能活动、肌力指标改善较显著(P<0.05),关节活动范围指标改善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④常规组及Thera-Band组的CMS肩功能总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Thera-Band组较常规组提高显著(P<0.05)。结论:常规治疗及增加Thera-Band训练均能显著改善肩关节功能障碍,增加Thera-Band训练后疗效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a—Band 关节松动 肩关节 功能障碍 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分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水乙醇神经内及神经周围阻滞对大鼠坐骨神经运动功能与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王蓓蓓 王碧蕾 +1 位作者 曹震宇 王岩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26-831,共6页
目的:研究无水乙醇神经内及神经周围阻滞对大鼠坐骨神经运动功能与形态学的影响并对两种阻滞效果的差异进行比较。方法:72只雌性健康SD大鼠,体重(200±20)g,随机分成神经内和神经周围无水乙醇阻滞两大组,每组36只。每大组又分为阻... 目的:研究无水乙醇神经内及神经周围阻滞对大鼠坐骨神经运动功能与形态学的影响并对两种阻滞效果的差异进行比较。方法:72只雌性健康SD大鼠,体重(200±20)g,随机分成神经内和神经周围无水乙醇阻滞两大组,每组36只。每大组又分为阻滞前、阻滞后24h、72h、1周、4周、12周六个观察组,每组6只,分别在阻滞前及阻滞后五个时间点评估各组大鼠的运动功能,测试其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以及神经肌肉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以评估神经损伤程度及其修复情况。结果:①神经内阻滞组大鼠各时间点运动功能学指标和坐骨神经MCV均较神经周围阻滞组低(P<0.01);②两组大鼠均于阻滞后24h出现运动功能显著下降(P<0.05)和MCV减慢(P<0.01),72h损伤最重,1周后可见恢复,并延续至第12周;③阻滞后12周时,两组大鼠坐骨神经运动功能和运动传导速度均未恢复到阻滞前的水平(P<0.01);④两组大鼠于阻滞后早期局部肌肉均有不同程度的变性,阻滞后12周,周围阻滞组可见阻滞局部瘢痕形成,内阻滞组可见阻滞局部肌纤维萎缩;⑤阻滞后72h,神经组织结构损伤达高峰;阻滞后1周,出现修复反应,并持续至12周;内阻滞组神经结构在阻滞后12周仍难以恢复正常。结论:①坐骨神经内阻滞较周围阻滞造成的神经结构损害更加难以修复,运动功能下降更加显著;②无水乙醇阻滞造成的神经损伤持续时间达12周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水乙醇 坐骨神经 神经阻滞 运动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站立姿势对偏瘫患者足底压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岩 刘蓓蓓 +2 位作者 刘慧青 王蓓蓓 周琦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22-1125,共4页
目的:探讨偏瘫患者不同站立姿势下足底压力的变化及对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偏瘫患者,要求每位患者在Novel Zebris压力测试平板上,分别以四种姿势站立,即双足并拢、双足左右分开、健足在前患足在后,以及患足在前健足在后站立,... 目的:探讨偏瘫患者不同站立姿势下足底压力的变化及对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偏瘫患者,要求每位患者在Novel Zebris压力测试平板上,分别以四种姿势站立,即双足并拢、双足左右分开、健足在前患足在后,以及患足在前健足在后站立,测试患者在四种不同站立姿势下的压力峰值、平均压力、压力中心偏移的椭圆轨迹长度,以及椭圆轨迹包络面积。结果:①压力峰值:双足分开较双足并拢站立时,健侧前半足和后半足压力峰值均有明显下降(P<0.05);患足在前较患足在后站立时,患足压力峰值明显下降(P<0.05)。②平均压力值:双足分开较双足并拢站立时,健侧前半足平均压力明显下降,后半足平均压力明显提高(P<0.05),但患侧前半足和后半足平均压力变化不大(P>0.05);健侧和患侧整足平均压力无明显变化(P>0.05);患足在前较患足在后站立时,健足平均压力明显提高,患足平均压力明显下降(P<0.05)。③压力中心偏移的椭圆轨迹长度和椭圆面积:双足分开较双足并拢站立时椭圆面积明显下降(P<0.05),椭圆轨迹长度明显增加(P<0.05),椭圆轨迹长度与椭圆面积比值明显下降(P<0.05);患足在前较患足在后站立时,椭圆面积明显下降(P<0.05),椭圆轨迹长度与椭圆面积比值明显下降(P<0.05)。结论:①四种常见的站立姿势中,患足在前站立时健患足平均压力较其它三种站立姿势有明显差异,双足并拢、双足分开、健足在前站立时健患足平均压力几乎一致。②四种站立姿势中,双足分开站立时患者的平衡稳定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压力 偏瘫 平衡功能 站立姿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