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掌指骨骨折是手外科常见创伤性疾病,掌指骨参与腕掌、掌指、指间关节的构成,治疗不当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手的功能。文中探讨微型钢板、穿髓克氏针固定、牵引位石膏托3种不同治疗方法在掌指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掌指骨骨...目的掌指骨骨折是手外科常见创伤性疾病,掌指骨参与腕掌、掌指、指间关节的构成,治疗不当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手的功能。文中探讨微型钢板、穿髓克氏针固定、牵引位石膏托3种不同治疗方法在掌指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掌指骨骨折患者60例共95个部位,分别平均进入微型钢板内固定、穿髓克氏针固定及牵引位石膏托3种不同治疗方法组,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随访(8.1±1.5)个月,按照总主动屈曲度系统(total active flexion system,TAFS)评分评估3组临床疗效。结果微型钢板组内固定优良率为90.9%,穿髓克氏针内固定组优良率为71.4%,牵引位石膏保守治疗组优良率为55.6%,3组结果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微型钢板组较其他2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复位感染率微型钢板内固定组为0.0%,穿髓克氏针组为15.4%(P<0.05)。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在术后关节功能恢复、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感染预防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展开更多
目的止血带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文中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不同止血带压力对于患肢术后疼痛肿胀的影响,并对损伤机制进行初步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6月-12月于南京总医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目的止血带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文中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不同止血带压力对于患肢术后疼痛肿胀的影响,并对损伤机制进行初步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6月-12月于南京总医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40 mm Hg(低压力)组、270 mm Hg(中压力)组和300 mm Hg(高压力)组,对患者术前及术后1~2 d的疼痛及大腿周径进行测量;同时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8、24 h抽取血标本检测过氧化物歧化酶1(SOD1)、前列腺素E2(PGE2)、肌红蛋白,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第1天与第2天内,低压力组与中压力组患肢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压力组、中压力组与高压力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压力组更加明显(P<0.01)。术后第1天与第2天内,低压力组与中压力组患者大腿周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压力组、中压力组与高压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压力与疼痛(r=0.518,P<0.01)与肿胀(r=0.345,P<0.05)均呈正相关。术后3 h内,3组在SOD1和PGE2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8 h及24 h时,低压力组与中压力组在SOD1和PGE2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高压力组分别与中压力组和低压力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肌红蛋白在术后3 h时,低压力组与中压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力组分别与中压力组、低压力组肌红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8 h及24 h,3组之间在肌红蛋白水平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肢术后疼痛、肿胀与术中止血带压力大小呈正相关,且肌肉坏死是损伤的主要机制。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掌指骨骨折是手外科常见创伤性疾病,掌指骨参与腕掌、掌指、指间关节的构成,治疗不当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手的功能。文中探讨微型钢板、穿髓克氏针固定、牵引位石膏托3种不同治疗方法在掌指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掌指骨骨折患者60例共95个部位,分别平均进入微型钢板内固定、穿髓克氏针固定及牵引位石膏托3种不同治疗方法组,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随访(8.1±1.5)个月,按照总主动屈曲度系统(total active flexion system,TAFS)评分评估3组临床疗效。结果微型钢板组内固定优良率为90.9%,穿髓克氏针内固定组优良率为71.4%,牵引位石膏保守治疗组优良率为55.6%,3组结果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微型钢板组较其他2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复位感染率微型钢板内固定组为0.0%,穿髓克氏针组为15.4%(P<0.05)。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在术后关节功能恢复、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感染预防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文摘目的止血带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文中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不同止血带压力对于患肢术后疼痛肿胀的影响,并对损伤机制进行初步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6月-12月于南京总医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40 mm Hg(低压力)组、270 mm Hg(中压力)组和300 mm Hg(高压力)组,对患者术前及术后1~2 d的疼痛及大腿周径进行测量;同时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8、24 h抽取血标本检测过氧化物歧化酶1(SOD1)、前列腺素E2(PGE2)、肌红蛋白,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第1天与第2天内,低压力组与中压力组患肢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压力组、中压力组与高压力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压力组更加明显(P<0.01)。术后第1天与第2天内,低压力组与中压力组患者大腿周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压力组、中压力组与高压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压力与疼痛(r=0.518,P<0.01)与肿胀(r=0.345,P<0.05)均呈正相关。术后3 h内,3组在SOD1和PGE2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8 h及24 h时,低压力组与中压力组在SOD1和PGE2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高压力组分别与中压力组和低压力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肌红蛋白在术后3 h时,低压力组与中压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力组分别与中压力组、低压力组肌红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8 h及24 h,3组之间在肌红蛋白水平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肢术后疼痛、肿胀与术中止血带压力大小呈正相关,且肌肉坏死是损伤的主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