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4篇文章
< 1 2 1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I赋能城市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式研究——以南京明城墙为例
1
作者 江明蔚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7-60,共4页
作为承载城市文明基因的非文本叙事载体,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时间、空间和技术的限制,传统的文物保护方法难以满足现代需求,文化遗产传播也面临着内容碎片化、受众代际断层、文化认同弱化等... 作为承载城市文明基因的非文本叙事载体,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时间、空间和技术的限制,传统的文物保护方法难以满足现代需求,文化遗产传播也面临着内容碎片化、受众代际断层、文化认同弱化等挑战。近年来,人工智能(AI)和数字技术的引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价值传播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文章以南京明城墙为例,通过构建“技术赋能—场景重构—价值传递”三维传播范式,提出提升文化传播效能的AI解决方案,为其他城市推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实现与文化遗产的共生共荣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AI)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价值传播 南京明城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卫自由人本主义或是走向“后人类”——论网络媒介文艺批评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玮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5,共9页
网络媒介成为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带来了两种变化。一种是类似文化产品互动性增强,媒介语言的变化等能够被既有的知识结构容纳的变化;另一种悄然发生的变化是网络媒介让“人”的许多特性,继而是“文艺”的特性发生改变。既有的知识结构和... 网络媒介成为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带来了两种变化。一种是类似文化产品互动性增强,媒介语言的变化等能够被既有的知识结构容纳的变化;另一种悄然发生的变化是网络媒介让“人”的许多特性,继而是“文艺”的特性发生改变。既有的知识结构和网络媒介文艺之间产生互不理解的区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媒介 知识结构 文艺批评 人本主义 传播方式 互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的现实主义精神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晖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5,共8页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内嵌着既具历史性又具时代性特质的现实主义精神。它秉承写实性与反思性的经典现实主义传统,以形象化的方式再现现实社会与人生百态,凸显在场观照与反思精神;它融合极具和谐性与建设性意味的温情(温暖)现实主义要素...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内嵌着既具历史性又具时代性特质的现实主义精神。它秉承写实性与反思性的经典现实主义传统,以形象化的方式再现现实社会与人生百态,凸显在场观照与反思精神;它融合极具和谐性与建设性意味的温情(温暖)现实主义要素,探寻现实洪流里中国人与中国文化遗存的命运、价值和尊严,呈现独具温情底色和人本关怀的人文精神;它凝聚着充满完美性和理想性的积极现实主义内核,其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再现蕴含着崇尚真善美的理想精神,彰显出积极向上的力量。反思精神、人文精神和理想精神构成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现实主义精神的三个支柱,最终达成具有传统性与创新性、历史性与当下性、民族性与世界性高度融合的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非虚构文艺 现实主义精神 反思精神 人文精神 理想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字即语言图象——从维特根斯坦“象形文字”论汉字如何思想
4
作者 骆冬青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7-246,共10页
汉字图象特殊的构成方式,《说文解字》中归结为“六书”;“六书”意指每一个汉字的“底面”都是一个句子,此“底面”即汉字图象之点画构成。由此,汉字研究即径直通向语言哲学。汉字图象恰与维特根斯坦所论之“语言图象”相通。通过维特... 汉字图象特殊的构成方式,《说文解字》中归结为“六书”;“六书”意指每一个汉字的“底面”都是一个句子,此“底面”即汉字图象之点画构成。由此,汉字研究即径直通向语言哲学。汉字图象恰与维特根斯坦所论之“语言图象”相通。通过维特根斯坦,打通了字、句、图象,打通了文字、语言、逻辑。维特根斯坦“语言图象”灵感,来自一起事故的图象模型,进而将其与“象形文字”相联系。以“象形文字”理解句子的本质,谛观这种文字是怎样描绘其所陈述的事实,是维特根斯坦思想的重要发现。汉字作为“象形文字”,体现了维特根斯坦哲学将图象与语言相交合的灵感和体悟。被图象(Bild)、范畴(category)预设的逻各斯文字可以通过抽象达到的互通性,是一切逻各斯文字组织的思维行动的前提。汉字图象,既呈现出图象创构思想的逻辑过程,又显现了制作事实图象的感性意蕴。作为诗性文字,汉字不同于维特根斯坦“语言图象”说之偏于逻辑哲学,打开了超越逻各斯文字的非理性维度,从而为诗性文字、“象形文字”奠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图象 语言图象 逻辑 意义 事实 维特根斯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的史传意识
5
作者 王晖 李凯强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4,共8页
中国非虚构文艺受史传传统影响深远,具有强烈的写实性,在新时代以来创作出诸多具有史传意识的作品。它以秉笔直书的创作理念和记史补阙的现实功能体现着以史为鉴、重史尚实的历史意识;以“以人为本”的人物塑造原则诠释民族精神、描摹... 中国非虚构文艺受史传传统影响深远,具有强烈的写实性,在新时代以来创作出诸多具有史传意识的作品。它以秉笔直书的创作理念和记史补阙的现实功能体现着以史为鉴、重史尚实的历史意识;以“以人为本”的人物塑造原则诠释民族精神、描摹平凡大众、观照边缘群体,力求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再现人物“列传”,进而透视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在场面结构、叙事视角、情感动力上建构中国非虚构文艺以事为轴的史传审美思维,不仅为其自身的成长注入新鲜养分,更成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创作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强劲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非虚构文艺 史传意识 写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时代的文学新样态——论近年网络文学创作新质
6
作者 李玮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58,共7页
网络文学与数字化技术的兴起密不可分。近年来,网络文学在类型化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呈现出表征数字化时代生活经验的特征。超越物理时空的时间循环、空间重叠等时空设定,虚实相生、多重复合的主体塑造,互文性、元素融合式拼贴等后现代意... 网络文学与数字化技术的兴起密不可分。近年来,网络文学在类型化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呈现出表征数字化时代生活经验的特征。超越物理时空的时间循环、空间重叠等时空设定,虚实相生、多重复合的主体塑造,互文性、元素融合式拼贴等后现代意义上的数据库写作,为网络文学标识出与纸媒文学不同的新质。这些对于理解网络文学的内涵,思考文学边界的拓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循环 类型化发展 空间重叠 网络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文学写作的新范式——论《远东来信》中的“双重异域”书写
7
作者 许蓓蓓 温潘亚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1-218,共8页
异域书写是张新科小说创作中重要的路径之一。在《远东来信》等小说中,张新科通过异域空间中“他者”形象和中国本土空间中“他者”形象的构建,依托“双重异域”书写中塑造的异域人物形象,彰显了与人类心灵和命运息息相通的创作观念,实... 异域书写是张新科小说创作中重要的路径之一。在《远东来信》等小说中,张新科通过异域空间中“他者”形象和中国本土空间中“他者”形象的构建,依托“双重异域”书写中塑造的异域人物形象,彰显了与人类心灵和命运息息相通的创作观念,实现了跨越空间阻隔的文化对话、跨越民族隔阂的人性交融。“双重异域”书写特征的形成,与张新科在世界视域下对全人类命运深沉关切的文化情怀脉脉相通。“双重异域”书写,既是作家历史观、文化观在文学创作上的投射,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域,深化了小说的思想深度,也对新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提供了可资参考的价值,为新时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镜的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新科 新时代文学《远东来信》异域 他者 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道”与中国上古民本王道政治论——以上古“书”类文献为考察中心
8
作者 徐克谦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37,共8页
从现存先秦两汉文献特别是与政事直接相关的“书”类文献可以看出,中国在上古时期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治国理政的基本政治观,并对后来中国传统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传统政治观就是基于“中道”原理的民本王道政治论。其主要内涵包括... 从现存先秦两汉文献特别是与政事直接相关的“书”类文献可以看出,中国在上古时期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治国理政的基本政治观,并对后来中国传统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传统政治观就是基于“中道”原理的民本王道政治论。其主要内涵包括:王者以民为本,在天命和民意基础上“立中建极”;“允执厥中”维持“无偏无党”的王道;以“和而不同”的理念促进多元共存、“咸和万民”的社会和谐,强调君臣上下“维有共枳”,形成具有共同价值观的民族共同体;以“维齐非齐”、因时制宜的辩证思维寻求实质性的社会公正。中国传统民本王道政治观对当今中国构建具有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政治话语体系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道 民本 王道 上古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大模型辅助网文数字出版的伦理争议与治理框架
9
作者 黎姣欣 李玮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79,共8页
人工智能大模型正深度渗透网络文学数字出版行业生态,从内容生成、编辑审校到分发营销,各环节效率显著提升,各主体的行为边界正在被深刻重塑。然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存在版权溯源难题,算法推荐助长同质化风险,模型幻觉引发内容失真,种... 人工智能大模型正深度渗透网络文学数字出版行业生态,从内容生成、编辑审校到分发营销,各环节效率显著提升,各主体的行为边界正在被深刻重塑。然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存在版权溯源难题,算法推荐助长同质化风险,模型幻觉引发内容失真,种种伦理争议正动摇着大众对网络文学的信任基石。要破解这些难题,不应仅靠技术适应性升级,还需完善法律制度,加强行业自律,优化公众舆论监督,从而构建更加开放、协同、兼容的网文数字出版生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网络文学 数字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瘦鹃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创作新论——以新发现的集外文和文本修改现象为中心
10
作者 周彦杉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08,共7页
近来,笔者发现了两篇周瘦鹃的集外文。这两篇文章在可查阅的《周瘦鹃研究资料》《周瘦鹃文集》《周瘦鹃年谱》,以及周瘦鹃在1950—1980年代出版的散文小品集中,均未收录。本文将对这两篇集外文进行释读,发掘其被遮蔽的意义,补证文学史... 近来,笔者发现了两篇周瘦鹃的集外文。这两篇文章在可查阅的《周瘦鹃研究资料》《周瘦鹃文集》《周瘦鹃年谱》,以及周瘦鹃在1950—1980年代出版的散文小品集中,均未收录。本文将对这两篇集外文进行释读,发掘其被遮蔽的意义,补证文学史的已有研究。另外,周瘦鹃初刊在香港《大公报》上的作品编入选集后也存在修改,解读这些修改现象背后的原因,归纳其从属的类型,探寻入集前后目标读者群的转变,都有助于揭示作家的政治立场与审美偏好。一直以来,学界把周瘦鹃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创作视为铁板一块,没有根据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分区,也没有总结其阶段性创作风貌。因此,本文将从周瘦鹃的两篇集外文和其他文本入集前后的修改入手,在重新评价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创作基础上,把握重要时间节点,爬梳、细化其晚年的创作,试图做出新的阐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外文 周瘦鹃 香港《大公报》 审美偏好 文本修改 创作风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时间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变奏”与人性之“隐”的探寻——重估1980年代余华写作转型的文学史意义
11
作者 张博实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3,共7页
之所以重新聚焦余华1980年代以来的小说,缘于他在此期间的写作风格,较自己之前的书写习惯,有了明显变化。这不仅体现在作品的外在形式,其内在指向也与当时文坛的求变、求新的潮流高度契合,是作家个性与文坛共性的有机互动。余华在此时... 之所以重新聚焦余华1980年代以来的小说,缘于他在此期间的写作风格,较自己之前的书写习惯,有了明显变化。这不仅体现在作品的外在形式,其内在指向也与当时文坛的求变、求新的潮流高度契合,是作家个性与文坛共性的有机互动。余华在此时的中、短篇所体现出的探索与挑战精神,自是其未来经典长篇小说的必要预设或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变奏 写作转型 1980年代 余华 文学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中国内地迁徙题材电影的文化记忆研究
12
作者 任李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5-151,共7页
迁徙题材电影是以个体或群体的迁徙行为为核心的电影题材类型。在现代性的时空语境中,迁徙群体在城乡空间的跨地流动日渐频繁,迁徙题材电影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记忆的视域出发,新世纪中国内地迁徙题材电影通过... 迁徙题材电影是以个体或群体的迁徙行为为核心的电影题材类型。在现代性的时空语境中,迁徙群体在城乡空间的跨地流动日渐频繁,迁徙题材电影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记忆的视域出发,新世纪中国内地迁徙题材电影通过流动空间的跨地景观再现、漂泊叙事的文化记忆表征、离散主体的身份认同询唤,不仅丰富了当代中国电影的影像图谱,同时在文化记忆的建构、存储与传递中使电影成为勘察当代中国历史变迁、现实境况与文化症候的重要切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徙题材电影 文化记忆 空间流动 漂泊叙事 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铁生与1990年代长篇小说的散文化现象——从《我与地坛》到《务虚笔记》
13
作者 徐家贵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2,共6页
1990年代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百花齐放,而小说的实绩尤为突出,其中又以长篇小说的创作最为显著,陈福民将这一现象称为“小说数量奇观”①,而王蒙则毫不夸张地表示“平均每天都可以看到两部新长篇”②。量的积累必然也会带来质的变化,这... 1990年代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百花齐放,而小说的实绩尤为突出,其中又以长篇小说的创作最为显著,陈福民将这一现象称为“小说数量奇观”①,而王蒙则毫不夸张地表示“平均每天都可以看到两部新长篇”②。量的积累必然也会带来质的变化,这一时期的小说家们普遍意识到了“对于长篇小说来说,也只有文体才最能显现作家的个性”③,于是各种意义上的跨文体实验层出不穷,其中以小说与散文的跨文体最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化现象 务虚笔记 我与地坛 长篇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猛虎”如何“下山”?——论李修文创作理念与书写方式的嬗变
14
作者 张博实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46,共7页
从最初的《顺河边的苇子》到近作《猛虎下山》,李修文始终坚持的理念,便是不断探寻创作的多种可能。在早期小说中,他以对人们司空见惯的文学形象的颠覆、改写与重构,以“戏仿”的形式来拓展既有文学规范的艺术容量,触发出全新的美学生... 从最初的《顺河边的苇子》到近作《猛虎下山》,李修文始终坚持的理念,便是不断探寻创作的多种可能。在早期小说中,他以对人们司空见惯的文学形象的颠覆、改写与重构,以“戏仿”的形式来拓展既有文学规范的艺术容量,触发出全新的美学生机。之后的《滴泪痣》和《捆绑上天堂》,是对悲剧宿命的抗争,对生命良善与美好的关注与追求。在转向散创作后,李修文以对小人物的人情美的书写,扩展了文学对现实的阐释视域。而《猛虎下山》则是再次见证作者在不断挑战思维惯性的过程中一座新的文学里程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修文 创作理念 挑战 异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与现代:中国奇幻电影的文化主体性建构
15
作者 李昕遥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31,共6页
中国奇幻电影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思想的现代改写,在故事叙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生命观、时空观和价值观。同时融合多媒介的叙事资源,在历史真实与艺术想象的基础上重塑起“似真”的历史,并借鉴中国古代音乐、建筑、美术等传... 中国奇幻电影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思想的现代改写,在故事叙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生命观、时空观和价值观。同时融合多媒介的叙事资源,在历史真实与艺术想象的基础上重塑起“似真”的历史,并借鉴中国古代音乐、建筑、美术等传统文化元素,注重发挥文化符号的内涵与作用,结合现代电影技术打造情景交融的古典文化美学空间,追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建立起自身的文化主体性,但在文化主体的建构过程中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奇幻电影 文化主体性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文化与现代作家的精神路向——以民国时期南京为例的一种考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洪承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9-145,共7页
民国时期的南京,人与城、人与事、人与历史交织融汇于一体。此间,在现代作家笔下产生了许多名篇佳作,这些作品都被列为永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留存下来。它们不只是现代作家人生追求的印痕记录、时势艰难的历史剪影,也不仅仅是一种文学... 民国时期的南京,人与城、人与事、人与历史交织融汇于一体。此间,在现代作家笔下产生了许多名篇佳作,这些作品都被列为永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留存下来。它们不只是现代作家人生追求的印痕记录、时势艰难的历史剪影,也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创作的素材,一类文体的样式,或者作为一种现象的文学史存在,而是一种特殊历史、特殊地域文化,呈现了现代作家内蕴极其丰富而纷繁复杂的文化精神理路,并由此形成了独特地域文化的丰韵和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在这种思路和地域文化的理念指导下,重新阅读现代作家作品,勾勒出一幅具有典型地域色彩的文学史图景,探寻现代作家某些精神生成演变的路向和缘由,以此力求贴近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原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民国南京 现代作家 精神路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师大文学院藏敦煌写本《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上》的鉴定与断代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征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5-161,共7页
本文首次公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所藏的三个敦煌写本,为之作了编号,并对其中一卷《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上)》作出真伪的鉴定和产生时间的断代。由于以往一直没有确凿证据表明这些购自北京琉璃厂的卷子出于敦煌莫高窟,因... 本文首次公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所藏的三个敦煌写本,为之作了编号,并对其中一卷《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上)》作出真伪的鉴定和产生时间的断代。由于以往一直没有确凿证据表明这些购自北京琉璃厂的卷子出于敦煌莫高窟,因此长期以来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写本 鉴定与断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临时政府档案中的公文纸式及程式变革述论 被引量:5
18
作者 侯吉永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57,共3页
公文用纸的颜色、图案、纸幅大小,以及公文的程式布局,历来在我国古代的政务实践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前清到南京临时政府,公文纸式及程式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最高元首的公文与普通官署一样,皆用白纸,无图案,纸张用相同的折式,纸幅无... 公文用纸的颜色、图案、纸幅大小,以及公文的程式布局,历来在我国古代的政务实践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前清到南京临时政府,公文纸式及程式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最高元首的公文与普通官署一样,皆用白纸,无图案,纸张用相同的折式,纸幅无大小之分。公文不分上行下行,折面布局(程式)趋向简明和统一。这种变革,集中体现了南京临时政府对肃清专制流毒和贯彻平等精神的强烈追求,也奠定了民国时期公文纸式的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临时政府 公文纸式 公文程式 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师大文学院藏01号敦煌写本《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上的缀合与校勘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红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0-114,共5页
本文首次缀合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公布的敦煌写本《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上》,并对行文进了校勘。
关键词 南京师范大学 敦煌写本 缀合与校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全文检索到语言计量和语言智能——语料库研究应用的三个层次及资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斌 张艺璇 冯敏萱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7,45,共9页
20世纪中后期,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语料库在规模、深度甚至模态上都有了长足进步,实现了由全文检索到语言智能的巨大飞跃。语料库的分类一般从收录语言材料的地域、时代、语种、语体、语域等层面,或语音、词法、句法、语义... 20世纪中后期,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语料库在规模、深度甚至模态上都有了长足进步,实现了由全文检索到语言智能的巨大飞跃。语料库的分类一般从收录语言材料的地域、时代、语种、语体、语域等层面,或语音、词法、句法、语义、篇章等标注层级,或面向具体的研究问题等角度来划分。但更基本的、却较少关注的问题是语料库的构建和应用是面向学者的语言研究需要,还是面向计算机的语言计算建模需要。本文从语料库研究和应用的角度出发,将语料库研究划分为面向全文检索、语言计量和语言智能等三个层次,着重介绍了与后两者相关的期刊、会议和成果资源,助力研究者确定研究范式,构建和使用相匹配的标注语料库,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全文检索 语言计量 语言智能 计算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