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分析了一次太阳低层大气磁场重联触发的喷流事件.这次喷流发生在2014年8月1日,爆发自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活动区12127边缘的一个卫星黑子处.该喷流爆发包括日浪、紫...详细分析了一次太阳低层大气磁场重联触发的喷流事件.这次喷流发生在2014年8月1日,爆发自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活动区12127边缘的一个卫星黑子处.该喷流爆发包括日浪、紫外喷流、极紫外高温和低温喷流.大熊湖太阳天文台(Big Bear Solar Observatory,BBSO)的Goode Solar Telescope (GST)高分辨率氧化钛(TiO)谱线的光球观测显示,喷流爆发过程中,卫星黑子一直衰减.到喷流结束,卫星黑子面积共减少了80%.在此过程中,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 SDO)日球磁场成像仪(Helioseismic and Magnetic Imager, HMI)的视向磁场观测表明,该卫星黑子对应的负极磁场与相邻的正极磁场发生明显对消,产生喷流足部亮点.根据SDO卫星太阳大气成像仪(Atmospheric Imaging Assembly, AIA)的多波段观测,该足部亮点首先出现在紫外1600A波段.待紫外(1600A)喷流从紫外足部亮点顶部向上喷发,在极紫外波段也观测到相应的亮源.随着足点源亮度突然增强,有明显的极紫外低温喷流和日浪从足部亮点侧面喷发.从GST的高分辨率Hα图像上,可见日浪由许多精细纤维组成,这些纤维扎根在足点源的东南侧.根据从光球层过色球层再到日冕层的多波段高分辨率观测,色球中下层的磁场对消触发了这次喷流事件.向上喷发的物质流可以携带能量进入上层大气,并加热上层大气.研究结果表明,低层大气磁重联可能对解决日冕加热问题起重要作用.展开更多
为了研究京津冀地区气候变化对人体舒适程度的影响,基于京津冀地区24个气象站点1989—2018年共30 a的温度、湿度和风速的月平均数据,得到京津冀地区人体舒适度指数(comfort of human body index,I_(CHB)).利用一元回归趋势线分析法对其...为了研究京津冀地区气候变化对人体舒适程度的影响,基于京津冀地区24个气象站点1989—2018年共30 a的温度、湿度和风速的月平均数据,得到京津冀地区人体舒适度指数(comfort of human body index,I_(CHB)).利用一元回归趋势线分析法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通径分析法研究影响I_(CHB)的气象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地区I_(CHB)的等级主要为微冷和比较舒服,整体为冷凉特征,没有热及以上等级.②人体感觉最不舒适的季节为冬季,区域内各地区的I_(CHB)差异较小,体感为寒冷和冷;最为舒适的季节为夏季,京津冀地区全境I_(CHB)处于比较舒适的范围.除邢台市、邯郸市以及河北省南部的I_(CHB)等级为比较舒适,夏季其他大部分地区的I_(CHB)等级为舒适.I_(CHB)在春季上升剧烈,冬季下降较缓慢,秋季年际波动最小;③1989—2018年,京津冀地区年均I_(CHB)呈缓慢上升趋势,I_(CHB)平均值为49.5,多年变化趋势为0.014 a-1.1989—2000年,京津冀地区I_(CHB)先下降后上升,大部分年份的I_(CHB)小于平均值;2000—2006年,I_(CHB)基本保持稳定,在平均值附近波动变化;2006—2014年京津冀地区I_(CHB)先下降后上升;2014年后,I_(CHB)均处于平均值以上.京津冀地区近30年来I_(CHB)年际变化与该地区温度变化趋势一致,且波动性相似.④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温度与I_(CHB)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9857(P<0.05),说明温度是I_(CHB)的主要影响因子;湿度次之,与I_(CHB)呈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1);风速对于I_(CHB)的影响较小.展开更多
文摘详细分析了一次太阳低层大气磁场重联触发的喷流事件.这次喷流发生在2014年8月1日,爆发自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活动区12127边缘的一个卫星黑子处.该喷流爆发包括日浪、紫外喷流、极紫外高温和低温喷流.大熊湖太阳天文台(Big Bear Solar Observatory,BBSO)的Goode Solar Telescope (GST)高分辨率氧化钛(TiO)谱线的光球观测显示,喷流爆发过程中,卫星黑子一直衰减.到喷流结束,卫星黑子面积共减少了80%.在此过程中,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 SDO)日球磁场成像仪(Helioseismic and Magnetic Imager, HMI)的视向磁场观测表明,该卫星黑子对应的负极磁场与相邻的正极磁场发生明显对消,产生喷流足部亮点.根据SDO卫星太阳大气成像仪(Atmospheric Imaging Assembly, AIA)的多波段观测,该足部亮点首先出现在紫外1600A波段.待紫外(1600A)喷流从紫外足部亮点顶部向上喷发,在极紫外波段也观测到相应的亮源.随着足点源亮度突然增强,有明显的极紫外低温喷流和日浪从足部亮点侧面喷发.从GST的高分辨率Hα图像上,可见日浪由许多精细纤维组成,这些纤维扎根在足点源的东南侧.根据从光球层过色球层再到日冕层的多波段高分辨率观测,色球中下层的磁场对消触发了这次喷流事件.向上喷发的物质流可以携带能量进入上层大气,并加热上层大气.研究结果表明,低层大气磁重联可能对解决日冕加热问题起重要作用.
文摘为了研究京津冀地区气候变化对人体舒适程度的影响,基于京津冀地区24个气象站点1989—2018年共30 a的温度、湿度和风速的月平均数据,得到京津冀地区人体舒适度指数(comfort of human body index,I_(CHB)).利用一元回归趋势线分析法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通径分析法研究影响I_(CHB)的气象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地区I_(CHB)的等级主要为微冷和比较舒服,整体为冷凉特征,没有热及以上等级.②人体感觉最不舒适的季节为冬季,区域内各地区的I_(CHB)差异较小,体感为寒冷和冷;最为舒适的季节为夏季,京津冀地区全境I_(CHB)处于比较舒适的范围.除邢台市、邯郸市以及河北省南部的I_(CHB)等级为比较舒适,夏季其他大部分地区的I_(CHB)等级为舒适.I_(CHB)在春季上升剧烈,冬季下降较缓慢,秋季年际波动最小;③1989—2018年,京津冀地区年均I_(CHB)呈缓慢上升趋势,I_(CHB)平均值为49.5,多年变化趋势为0.014 a-1.1989—2000年,京津冀地区I_(CHB)先下降后上升,大部分年份的I_(CHB)小于平均值;2000—2006年,I_(CHB)基本保持稳定,在平均值附近波动变化;2006—2014年京津冀地区I_(CHB)先下降后上升;2014年后,I_(CHB)均处于平均值以上.京津冀地区近30年来I_(CHB)年际变化与该地区温度变化趋势一致,且波动性相似.④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温度与I_(CHB)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9857(P<0.05),说明温度是I_(CHB)的主要影响因子;湿度次之,与I_(CHB)呈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1);风速对于I_(CHB)的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