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7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为他者负责视域下现代人的意义危机及其化解——来自《小王子》的道德教育启示
1
作者 朱俊增 闫旭蕾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3,F0003,共10页
现代人的精神危机究其实质乃意义危机,《小王子》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洞察和揭示。意义危机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因囿于自我而导致人失去了自我关心、关心他人的能力,并引发伦理、道德的失落。关于如何获得生命意义,圣埃克... 现代人的精神危机究其实质乃意义危机,《小王子》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洞察和揭示。意义危机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因囿于自我而导致人失去了自我关心、关心他人的能力,并引发伦理、道德的失落。关于如何获得生命意义,圣埃克絮佩里提出了与他者“要好”并为之负责的方式。这对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培养为他者负责的个体,对此可从在本真性之中理解责任、在关系之中开启责任、在时间之中通达责任以及在行动之中尽责等4个层面进行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王子》 责任 他者 大学生 意义危机 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实:智能时代道德教育的价值追求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素云 代建军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67,100,共8页
智能时代将真实与虚拟交融,两者的交织引起生活同道德世界的非同步重构,并带来道德所处时空、认知及实践方式等全方位变革,构建起技术支持下一种全新的道德图景。然而,虚拟与现实并存的道德时空充斥的虚假,存在遮蔽真实的可能,精准化而... 智能时代将真实与虚拟交融,两者的交织引起生活同道德世界的非同步重构,并带来道德所处时空、认知及实践方式等全方位变革,构建起技术支持下一种全新的道德图景。然而,虚拟与现实并存的道德时空充斥的虚假,存在遮蔽真实的可能,精准化而程序化的技术具身可能弱化主体身体的道德感知能力,工具理性可能削弱主体生存的价值基础,迅捷且简单的匿名虚拟交互也可能使主体关系走向疏离与淡漠,并衍生出诸多的道德问题,如道德真相遮蔽化、道德感知离身化、道德关系疏离化和道德价值“趣悦化”等。为了在智能时代虚拟漩涡中辨别虚假、摒除虚伪,寻回道德的应有真实,应以现实道德伦理规范为尺度划定虚拟介入范畴,以善与正义为核心牵引技术发展走向;共建不确定性风险意识,以合理合情合法为标准探寻技术与主体身体、算法与主体价值统一的确定性路径;复归人应有的主体性,在复杂的时代境遇中成就主体的真实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时代 真实 道德教育 技术具身 匿名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好生活和两种教诲——施特劳斯学派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严从根 冯建军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5-60,共6页
施特劳斯学派的道德教育思想已经对我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很多人只注意到其中的显白教诲,而没有注意到其中的隐秘教诲。施特劳斯学派认为,道德教育应该按照不同心灵实施不同教育,对大众要实施显白教诲,促使大众相信道德具有永恒价值,... 施特劳斯学派的道德教育思想已经对我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很多人只注意到其中的显白教诲,而没有注意到其中的隐秘教诲。施特劳斯学派认为,道德教育应该按照不同心灵实施不同教育,对大众要实施显白教诲,促使大众相信道德具有永恒价值,好人有好报等,对潜在哲人则要实施隐秘教诲,告诉他们道德根本不具有永恒价值,好人也不一定有好报等;现代道德教育却把隐秘教诲显白化了,狂妄地以为每一个人都可以像政治哲人一样坦然应对道德真相,由于大众不能坦然面对,道德教育陷入危机;为了解决危机,需要重视通识教育。尽管施特劳斯学派的通识教育思想有助于抵御功利主义的肆虐,但是其很多观点都是有待商榷的,甚至是危险的,需要谨慎对待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特劳斯学派 道德教育 隐秘教诲 显白教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文化时代道德教育的困境与抉择 被引量:69
4
作者 冯建军 傅淳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5-40,共6页
多元文化时代已经到来。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一系列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学校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指导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对话意识,倡导... 多元文化时代已经到来。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一系列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学校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指导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对话意识,倡导民主开放的教育方式。目的在于以和谐文化,实现社会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 和谐文化 道德教育 核心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道德教育成为最具有魅力的教育——鲁洁教授专访 被引量:27
5
作者 鲁洁 冯建军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84-92,共9页
人是理解鲁洁教育思想的核心。她批判了传统教育中的无"人"状况,深刻揭示了无"人"教育的社会哲学根源,反思了教育的适应论,提出了超越论的教育观。她把教育人学思想体现在道德教育上,提出了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做成... 人是理解鲁洁教育思想的核心。她批判了传统教育中的无"人"状况,深刻揭示了无"人"教育的社会哲学根源,反思了教育的适应论,提出了超越论的教育观。她把教育人学思想体现在道德教育上,提出了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做成一个人,实现人的自我超越。她反思知识论道德教育传统,提出了生活德育论。生活德育是基于生活,通过生活,为了生活的德育。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就是引导儿童生活的建构。基于生活论的德育实践,德育课程转向生活,德育课堂回归生活,引导儿童行走在意义世界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学 教育人学 道德教育 生活德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心理-道德教育———班华教授专访 被引量:8
6
作者 班华 沈贵鹏 王曦斐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5-102,共8页
在长期致力于道德教育研究的基础上,班华教授独辟蹊径,先后创造性地提出心育、心理-道德教育命题,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心理教育和心理-道德教育体系.心理-道德教育是在中国教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教育模式,也是植根中国教育实... 在长期致力于道德教育研究的基础上,班华教授独辟蹊径,先后创造性地提出心育、心理-道德教育命题,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心理教育和心理-道德教育体系.心理-道德教育是在中国教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教育模式,也是植根中国教育实践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它是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其核心内涵是“融合”,其理想的境界是育心育德一体化,其综合优势是统整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发挥教育的整体性、融合性、协同性效能.从根本上讲,心理-道德教育是一种“主体-发展性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精神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教育 道德教育 心理-道德教育 教育思想 教育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教育:在正当与有效之间寻求平衡 被引量:10
7
作者 严从根 冯建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20,共11页
人是道德的创造者和道德存在的重要目的,尊重个体道德自由权的正当性追求理应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追求。国家虽然是个人的集合体,但是它不是个人意志的简单集合,它一旦形成就会有自己的独特诉求,忽视国家诉求的道德教育很容易瓦解支撑共... 人是道德的创造者和道德存在的重要目的,尊重个体道德自由权的正当性追求理应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追求。国家虽然是个人的集合体,但是它不是个人意志的简单集合,它一旦形成就会有自己的独特诉求,忽视国家诉求的道德教育很容易瓦解支撑共同体的统一价值观,促使个体社会化的有效性追求也应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追求。但是,正当的道德教育并不一定就是有效的,有效的道德教育也不一定就是正当的。正当性追求和有效性追求之间时常会发生冲突。只有基于基础性权力之上,道德教育才能消解这种冲突,才能在正当与有效之间求得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当 有效 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状况研究报告 被引量:19
8
作者 赵志毅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8-66,134,共10页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各个层面的道德认知问题。研究结果表明 :对跨世纪的这一代大学生急需加强人文主义教育 ,而尤以对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意义更加重要 ;大学生中 ,女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普遍高于男生 ;...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各个层面的道德认知问题。研究结果表明 :对跨世纪的这一代大学生急需加强人文主义教育 ,而尤以对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意义更加重要 ;大学生中 ,女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普遍高于男生 ;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明显的正相关 ;市场经济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消极意义与积极意义并存 ,其消极影响有扩大和蔓延倾向 ;父母的职业对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从总体上看 ,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城乡差异不显著 ,这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加速城市化进程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个人 民主意识 理想信念 批判性思维 创新意识 以德治国 道德认知 大学生 问卷调查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融合及其限度——兼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关系 被引量:25
9
作者 章乐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4-41,共8页
当前小学德育课程的名称由“品德与生活(社会)”改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名称改变后,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能否融合是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鉴于道德与法律的深层联系以及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互相支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两种教... 当前小学德育课程的名称由“品德与生活(社会)”改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名称改变后,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能否融合是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鉴于道德与法律的深层联系以及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互相支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两种教育可以融合。但是,道德与法律毕竟是不同的,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也存在差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也应把握两种教育融合的限度.既要避免将二者完全割裂.也要避免将二者完全等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 道德教育 法律教育 融合 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公民教育:智能时代道德教育的新要求 被引量:31
10
作者 冯建军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共9页
人类已经进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使其具有了网络公民新形态,包括人机关系中的数字公民和人际关系中的网络公民。人工智能在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蕴含着可能的伦理风险:在数字伦理方面,表现为侵犯个人隐私权和泄... 人类已经进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使其具有了网络公民新形态,包括人机关系中的数字公民和人际关系中的网络公民。人工智能在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蕴含着可能的伦理风险:在数字伦理方面,表现为侵犯个人隐私权和泄露个人信息、数字鸿沟和人工智能算法偏见导致的不公平;在人际伦理方面,表现为网络世界的后真相和公民理性的缺失、信任危机和公共性丧失。防预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教育引导是基础。为此,需要开展网络公民数字教育、网络道德和科技伦理教育、公民理性和公共性教育,提升网络公民的数字素养、网络道德和科技伦理意识,培养公民的公共理性、对陌生人的信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做具有智能伦理和网络道德的现代公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时代 网络公民 数字公民 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媒介与“旁观者”的生产——论道德教育在电子媒介时代的选择 被引量:21
11
作者 高德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37,共8页
教育培养道德行动者的使命在电子媒介时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电子媒介通过多种机制大量生产旁观者,虽然这种旁观者是与直接旁观不同的间接旁观者,但却继承了直接旁观者的德性。电子媒介时代是一个"普遍旁观"的时代,而&qu... 教育培养道德行动者的使命在电子媒介时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电子媒介通过多种机制大量生产旁观者,虽然这种旁观者是与直接旁观不同的间接旁观者,但却继承了直接旁观者的德性。电子媒介时代是一个"普遍旁观"的时代,而"普遍旁观"的人性和社会后果非常危险。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不能旁观,在使自身成为道德行动者的同时,应致力于培养有媒介意识道德行动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媒介 旁观者 “普遍旁观” 媒介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道德教育服务人生幸福 被引量:25
12
作者 班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9-94,共6页
心理-道德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一种形态,其宗旨或目标是:"优化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服务人生幸福"。服务人生幸福是心理-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心理教育者应提高教育自觉,清晰地理解心理-道德教育理念,以及心理-... 心理-道德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一种形态,其宗旨或目标是:"优化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服务人生幸福"。服务人生幸福是心理-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心理教育者应提高教育自觉,清晰地理解心理-道德教育理念,以及心理-道德教育如何服务于人生幸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道德教育 心育宗旨 人生幸福 心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基本问题辨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高德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5-78,共4页
厘定道德与生活的关系是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基础性课题。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道德是生活的构成性因素,道德不能“同质化”为生活的一个独立领域,道德挺立是建构生活意义的方式之一,生活的过程也是道德学习的过程,不能... 厘定道德与生活的关系是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基础性课题。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道德是生活的构成性因素,道德不能“同质化”为生活的一个独立领域,道德挺立是建构生活意义的方式之一,生活的过程也是道德学习的过程,不能有与生活过程不同的道德学习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生活 构成性因素 同质化 道德挺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生命和谐——道德教育与生命的摩擦辨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高德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22,共7页
和谐是一种境界。道德教育指向人的生命,达到与人的生命的和谐是道德教育至高的境界。审照现实,我们发现道德教育与生命的磨擦依然清晰可闻:或用道德排斥生命,或用生命排斥道德。两种摩擦方向虽然南辕北辙,但根源却是相同的:对生命与道... 和谐是一种境界。道德教育指向人的生命,达到与人的生命的和谐是道德教育至高的境界。审照现实,我们发现道德教育与生命的磨擦依然清晰可闻:或用道德排斥生命,或用生命排斥道德。两种摩擦方向虽然南辕北辙,但根源却是相同的:对生命与道德关系的曲解。道德与生命并不矛盾,因为道德是生命的花朵、是生命的自觉,能够赋予生命以意义。虽然道德与生命之间“和谐之中有磨擦”,但道德教育中的摩擦则多源于错误观念。道德教育要走向内在的和谐,即与生命的和谐,就必须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由排斥生命走向对生命的呵护与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生命 道德 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教育中的反智主义:危害及其消解路径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惠颖 严从根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4-28,共5页
作为争取民众参与权利、实现自由民主的现代反智主义思潮蔓延到道德教育内就会消解道德教育的"卓越性",使道德教化普遍降格,面临着平庸化的处境,出现价值序列的颠倒和袪道德权威化的结局。道德教育要警惕可能堕落的危险,坚守... 作为争取民众参与权利、实现自由民主的现代反智主义思潮蔓延到道德教育内就会消解道德教育的"卓越性",使道德教化普遍降格,面临着平庸化的处境,出现价值序列的颠倒和袪道德权威化的结局。道德教育要警惕可能堕落的危险,坚守自己卓越性的追寻,要引导学生去过一种好的生活,要使理性判断通向一种真正的善,要维护教师的道德权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智主义 道德教育 平庸 卓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全面主义”道德教育学派——兼议对我国学校德育创新的启示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志毅 崔婧婧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2-98,共7页
"全面主义"又称"形式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重要学派,主要有指令式的道德观、情绪主义的道德观、存在主义道德观和行为准则道德观。"全面主义"重视对道德教育基本概念的分析,主张以形... "全面主义"又称"形式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重要学派,主要有指令式的道德观、情绪主义的道德观、存在主义道德观和行为准则道德观。"全面主义"重视对道德教育基本概念的分析,主张以形式而非内容特征界定道德和道德判断,强调学生对道德推理过程的理解和道德推理的技能技巧的培养,反对单纯灌输道德内容,认为对人类共有的基本道德价值的探寻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坚持道德教育的中立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哲学 全面主义 道德推理 价值中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个体人”到“公共人”——论道德教育如何培育人的公共品格 被引量:17
17
作者 叶飞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22,共7页
现代生活和现代教育在强化人的主体意识与自由个性的同时,也在不断削弱个体与他者、个体与共同体的紧密联结,加剧了学校教育中的竞争性个人主义、占有式学习方式,从而导致了孤独化、分裂化的"个体人"的产生。显然,"个体... 现代生活和现代教育在强化人的主体意识与自由个性的同时,也在不断削弱个体与他者、个体与共同体的紧密联结,加剧了学校教育中的竞争性个人主义、占有式学习方式,从而导致了孤独化、分裂化的"个体人"的产生。显然,"个体人"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所需要的人格形态,而具有公共理性精神以及公共德性品质的"公共人"才是民主法治社会所需。因此,道德教育有必要承担起培育"公共人"的教育使命,在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同时,推动民主法治社会的建设。基于此,道德教育应开展公共理性的教育、公共价值的教育、公共精神的教育以及公共行动的教育,对人作为一种"公共存在"做出教育回应,实现"公共人"的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人 公共人 公共品格 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冷漠与道德教育 被引量:56
18
作者 高德胜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6-83,共8页
道德冷漠,即责任推拒和道德麻木,表面上看只是对责任的否定,实际上则是对人性的否定,带有非常严重的人性和社会后果。道德冷漠在现代社会有一套完备的生产机制,包括精细分工对道德的钝化、现代组织的去道德化、电子媒介对苦难的饱和性... 道德冷漠,即责任推拒和道德麻木,表面上看只是对责任的否定,实际上则是对人性的否定,带有非常严重的人性和社会后果。道德冷漠在现代社会有一套完备的生产机制,包括精细分工对道德的钝化、现代组织的去道德化、电子媒介对苦难的饱和性暴露等。教育不能冷漠,应该通过将学校建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受教育者的媒介与网络批判意识、远距离道德的建构等多种方式抵御道德冷漠的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冷漠 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道德教育的城市遭遇 被引量:21
19
作者 高德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9-75,共7页
城市化是当代人的遭遇,也是道德教育的遭遇。城市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城市里充满着陌生人。陌生的都市人有两副面孔,一副是自由与理性,一副是冷漠与孤独。在一个城市主导人类生活的时代,教育不能没有城市精神,又不能迁就城市伦理。在适应... 城市化是当代人的遭遇,也是道德教育的遭遇。城市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城市里充满着陌生人。陌生的都市人有两副面孔,一副是自由与理性,一副是冷漠与孤独。在一个城市主导人类生活的时代,教育不能没有城市精神,又不能迁就城市伦理。在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超越陌生人伦理,是道德教育的当代使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陌生人伦理 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道德与道德教育范型的嬗变 被引量:21
20
作者 冯建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19,共10页
道德源于人的二重性,个人利益(个体性)和社会利益(整体性)的不同关系构成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道德范型。不同的道德范型要求不同的道德教育范型,而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范型最终都取决于人的时代生存状态。历史地看,与人类社会发展... 道德源于人的二重性,个人利益(个体性)和社会利益(整体性)的不同关系构成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道德范型。不同的道德范型要求不同的道德教育范型,而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范型最终都取决于人的时代生存状态。历史地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群体主体、个人主体和类主体相一致,依次也有三种不同的道德范型:规范伦理、个人主体道德和商谈伦理,与这三种道德范型对应的道德教育范型分别是灌输式的、个人主体式的、交往式的。当代中国发展的特殊性,使得道德教育必须确立双重的任务:既要成为个人主体的催生剂,又要成为个人主体的解毒剂。为此,在弘扬个人的道德主体性、主张个人利益的同时,又要健全以公正为核心的德性制度,维护社会的公共道德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存在 道德范型 道德教育范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