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童年期心理虐待和忽视后大学生心理成长——扎根理论的分析
1
作者 李博涵 薛艳 《心理学探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4-360,共7页
心理虐待与忽视发生率高,波及率广,经历“磨难”的个体也往往在心理上获得成长。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深入解析大学生经历此类创伤后的心理成长过程与机制。结果表明,创伤经历早期虽造成显著心理损害,但通过持续应对与意义重构,个体可在自... 心理虐待与忽视发生率高,波及率广,经历“磨难”的个体也往往在心理上获得成长。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深入解析大学生经历此类创伤后的心理成长过程与机制。结果表明,创伤经历早期虽造成显著心理损害,但通过持续应对与意义重构,个体可在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及人际观念等方面实现积极成长,且该成长对早期心理损害具有修复作用。这一过程普遍反复而挣扎,深刻影响个体的发展路径与适应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虐待 忽视 创伤后成长 扎根理论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观 被引量:6
2
作者 吴杰 郭本禹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6-119,共4页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强调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的重要性,提倡个人发展和社会环境协调一致,认为人生意义和价值在于以人生目标为指引,不断超越自我,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为社会多做贡献。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与生命教育目标相同、内容相符、形式...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强调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的重要性,提倡个人发展和社会环境协调一致,认为人生意义和价值在于以人生目标为指引,不断超越自我,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为社会多做贡献。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与生命教育目标相同、内容相符、形式一致。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视野下的生命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目标为追寻人生意义,生命教育主体应实现自我超越,生命教育的价值意蕴在于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生命教育的实践方式在于家庭、个体、社会等三个层面相互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德勒 个体心理学 生命教育 生活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立中央大学心理学学科发展史略 被引量:3
3
作者 崔光辉 郭本禹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AS 2015年第2期1-12,共12页
国立中央大学心理学学科是民国时期历史最悠久的心理学学科。从1904年三(两)江师范学堂心理学课程的实施,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它的变迁可分为三个阶段: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心理系时期(1920—1926)的起步阶... 国立中央大学心理学学科是民国时期历史最悠久的心理学学科。从1904年三(两)江师范学堂心理学课程的实施,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它的变迁可分为三个阶段: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心理系时期(1920—1926)的起步阶段,中央大学心理学学科抗战前时期(1927—1936)的发展阶段,中央大学心理学科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1937—1949)的激化阶段。它表现出"公共课程—教育心理—应用心理"的变化轨迹,具有鲜明的应用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立中央大学 心理学学科 发展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庄子心理学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昌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6,共11页
作为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庄子在被魏晋人士重新发现后,其影响至今持久不衰。庄子思想中表现出强烈的“道”的体验工夫,其思想表达的诗性化、隐喻性以及语言的具象性等特征,意味着可以对庄子思想展开心理学的诠释。庄子心理学本质上就... 作为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庄子在被魏晋人士重新发现后,其影响至今持久不衰。庄子思想中表现出强烈的“道”的体验工夫,其思想表达的诗性化、隐喻性以及语言的具象性等特征,意味着可以对庄子思想展开心理学的诠释。庄子心理学本质上就是“自由的体验心理学”。它以精神自由为内容,并认为通过“心斋”“坐忘”等忘我的生命体验可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达到一种拥有智慧和至情的心身状态。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庄子心理学以建立在具象概念基础上的具象思维为重要特征,它是体验心理学的典型代表,并将对未来心理学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自由 自由的体验 庄子心理学 体验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区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
5
作者 杨莉萍 朱政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79,共8页
中国社区心理学起步较晚,近几年开始快速发展。首本教材《社区心理学导论》以儒家“五德”为理论基础,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社区心理学的话语体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讨论,如传统文化如此丰富,仅以儒家“五德”作为理论构建的基础是否... 中国社区心理学起步较晚,近几年开始快速发展。首本教材《社区心理学导论》以儒家“五德”为理论基础,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社区心理学的话语体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讨论,如传统文化如此丰富,仅以儒家“五德”作为理论构建的基础是否有疏漏;儒家“五德”究竟具有哪些内涵;如何将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心理学化”,以便进行有效心理评估等。中国特色社区心理实践的两条路径,其一是通过社区心理服务,在基层社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其二是通过提升居民社区感,凝聚社区共同体意识,助力基层社区建设和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区心理学 理论建构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学研究中预注册的现状、挑战与建议 被引量:3
6
作者 赵加伟 夏涛 胡传鹏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5-727,共13页
心理学研究者采用预注册的新型研究实践以应对出版偏倚等问题,包括未经同行评审的预注册、经过同行评审的注册报告和注册重复报告。诸多主流国际期刊采纳了注册报告,预注册平台和模板也趋于成熟。但预注册和注册报告也存在争议,为检验... 心理学研究者采用预注册的新型研究实践以应对出版偏倚等问题,包括未经同行评审的预注册、经过同行评审的注册报告和注册重复报告。诸多主流国际期刊采纳了注册报告,预注册平台和模板也趋于成熟。但预注册和注册报告也存在争议,为检验其效果,研究者对预注册与注册报告进行了元研究,结果发现注册报告有助于解决出版偏倚和提升研究整体质量;而未经同行评审的预注册则达不到类似的效果。采纳预注册与注册报告,提高研究的可重复性、开放性与严谨性,需要研究人员、学术机构与出版机构的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注册 注册报告 注册重复报告 可重复性 开放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排斥能否加剧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继瑛 蒋京川 宋志璐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2-67,145,共7页
社交焦虑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普遍性和危害性,是个体在交际过程中产生负性情绪或逃避的一种现象。社交焦虑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社会排斥或为其中之一。研究以交往焦虑量表(IAS)、社会排斥问卷、沉浸(反刍)-反思问卷(RRQ)为研究工具,对山... 社交焦虑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普遍性和危害性,是个体在交际过程中产生负性情绪或逃避的一种现象。社交焦虑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社会排斥或为其中之一。研究以交往焦虑量表(IAS)、社会排斥问卷、沉浸(反刍)-反思问卷(RRQ)为研究工具,对山东、江苏部分高校的408名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1)社会排斥可正向预测社交焦虑。(2)社会排斥可正向预测反刍思维。(3)反刍思维可正向预测社交焦虑,反刍思维在社会排斥和社交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为有效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的负性影响,高校可以从社会排斥和反刍思维的影响因素着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社交焦虑的干预策略带来有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排斥 反刍思维 社交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精神生活的内涵、构念及测量
8
作者 王益富 徐前 殷培豪 《心理学探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1-288,共8页
对80位老年人进行开放式访谈形成问卷框架和测量模型,对314位老年人的初测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521位老年人的正式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最终形成包括外向型精神生活与内向型精神生活两个二阶因子,娱乐... 对80位老年人进行开放式访谈形成问卷框架和测量模型,对314位老年人的初测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521位老年人的正式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最终形成包括外向型精神生活与内向型精神生活两个二阶因子,娱乐与休闲、学习与适应、审美与创造、价值与意义、道德与信念五个一阶因子32个项目的老年精神生活评估问卷。其中,审美与创造、学习与适应、娱乐与休闲属于外向型精神生活,价值与意义、道德与信念属于内向型精神生活。经检验,总量表及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值介于0.81至0.95之间,组合信度CR值介于0.85至0.96之间。结构效度、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以及效标关联效度的各项指标值良好,达到测量学要求,可以作为评估中国老年人精神生活水平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精神生活 灵性 评估问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女大学生心理求助特点的调查 被引量:15
9
作者 纪骁纹 张宁 王纯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66-770,共5页
目的:探索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决策的特征,比较男女生决策时所考虑的心理咨询情境因素的异同,从性别相关视角为高校心理咨询提供参考。方法:在南京5所综合性高校,选取客观上有寻求心理帮助需要但未采取行动的学生,组成从未求助组... 目的:探索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决策的特征,比较男女生决策时所考虑的心理咨询情境因素的异同,从性别相关视角为高校心理咨询提供参考。方法:在南京5所综合性高校,选取客观上有寻求心理帮助需要但未采取行动的学生,组成从未求助组(n=352);同时在心理中心建设较健全的4所高校的咨询室中调查主动求助的学生,组成主动求助组(n=99)。采用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自我污名量表(SSOSH)、自我表露的预期结果量表(DES)、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问卷修订版、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态度问卷、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问卷和自编间接求助经历问卷进行调查。结果:两组被试对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1)。从未求助组女生的DES得分均高于男生[(13.8±2.4)vs.(12.7±2.7),(13.0±3.2)vs.(11.7±3.0),均P<0.001],但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和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得分低于男生[(26.9±4.5)vs.(28.1±4.6),(4.2±0.8)vs.(4.5±0.8),均P<0.01]。主动求助组男生的SSOSH和DES的预期风险得分均高于女生[(12.4±4.2)vs.(10.6±3.9),(12.3±3.7)vs.(10.2±3.0)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与男、女生的求助行为均负相关(B=-0.86、-1.31),而间接求助经历与男、女生求助行为正相关(B=0.80,1.36)。自我表露的预期风险与女生求助行为负相关(B=-0.31),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与女生的求助行为正相关(B=0.14);自我表露的预期效用和态度与男生的求助行为正相关(B=0.18、0.10)。进入回归模型的变量可解释女生求助行为变异的37.6%,解释男生求助行为变异的23.9%。结论:男女生对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态度都较为积极,心理问题的归因越不可控,间接求助经历越丰富,他们越可能求助。女生在预期求助情境中的自我效能感越高,预期风险越低,越倾向于求助;而男生的求助行为的发生与积极的预期效用和积极的态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求助行为 性别 相似与差异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学业延迟满足、学业拖延的关系 被引量:27
10
作者 甘媛源 杨化刚 余嘉元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63-465,共3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学业延迟满足、学业拖延的关系。方法:采用《病理性网络成瘾量表》、修订后的《学业延迟满足量表》及《学业拖延量表》对来自南京、无锡、聊城的36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均分为41.37...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学业延迟满足、学业拖延的关系。方法:采用《病理性网络成瘾量表》、修订后的《学业延迟满足量表》及《学业拖延量表》对来自南京、无锡、聊城的36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均分为41.37,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性别主效应显著(F性别=8.74,P<0.001);网络成瘾与学业延迟满足呈负相关(r=-0.365,P<0.001)、与学业拖延呈正相关(r=0.421,P<0.001);网络成瘾者与网络正常使用者在学业延迟满足(t=6.21,P<0.001)、学业拖延(t=-7.99,P<0.001)两方面差异均有统计意义。结论: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现象较为严重,男生的网络成瘾得分高于女生;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学业延迟满足水平及学业拖延行为有重要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成瘾 学业延迟满足 学业拖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9·11事件对个体心理与群体行为的影响--灾难心理学视角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0
11
作者 安媛媛 伍新春 +1 位作者 陈杰灵 林崇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3,共9页
9·11事件以来的十余年间,美国对灾后个体身心反应及其影响因素、灾后群体心理行为及其理论解释等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未来灾后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从研究个体心理反应深入到群体心理行为... 9·11事件以来的十余年间,美国对灾后个体身心反应及其影响因素、灾后群体心理行为及其理论解释等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未来灾后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从研究个体心理反应深入到群体心理行为;从关注消极心理反应拓展至积极心理反应;重视灾难后长时程的追踪研究;比较不同性质灾难事件的创伤反应机制;探究文化差异对创伤后心理反应的影响,从而将创伤心理实践建立在坚实的研究基础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后心理 9·11事件 个体身心反应 群体心理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狄尔泰的描述心理学及其历史效应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申连 郭本禹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9-55,共7页
狄尔泰是科学心理学开创时期一位举足轻重却长期被埋没的心理学家。他首次提出了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描述心理学"概念,并创建了浪漫主义传统的描述心理学思想体系。他主张在心理学人文科学观指导下,通过基于体验的内部知觉、对... 狄尔泰是科学心理学开创时期一位举足轻重却长期被埋没的心理学家。他首次提出了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描述心理学"概念,并创建了浪漫主义传统的描述心理学思想体系。他主张在心理学人文科学观指导下,通过基于体验的内部知觉、对体验表达的解释以及对客观精神的理解的方法,描述整个心理生命结构系统、心理生命的发展和心理生命的差异。他的描述心理学为后来的描述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第三势力"心理学以及当代质性心理学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思想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狄尔泰 描述心理学 体验 理解 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德育模式反思与构建 被引量:13
13
作者 孟维杰 马丽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6-118,共3页
如何探索高校德育模式是否有效以及高校德育有效之路,一直以来是高校德育工作者持续关注的命题。近十年来我国高校德育的研究总体而言开始转向高校德育改革的生活化回归、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德育研究以及积极道德教育等方向。因此,积极心... 如何探索高校德育模式是否有效以及高校德育有效之路,一直以来是高校德育工作者持续关注的命题。近十年来我国高校德育的研究总体而言开始转向高校德育改革的生活化回归、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德育研究以及积极道德教育等方向。因此,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德育模式反思与构建,就成为加强高校德育有效性的题中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德育模式 消极品质 积极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现状、心理归因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英丽 程永佳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9-74,共6页
为了解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现状及其心理根源,对1641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较为普遍;大学生对学术道德失范的归因偏外归因,社会大环境被认为是影响大学生学术道德素养的最重要原因;教育和社会学习因素... 为了解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现状及其心理根源,对1641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较为普遍;大学生对学术道德失范的归因偏外归因,社会大环境被认为是影响大学生学术道德素养的最重要原因;教育和社会学习因素对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有一定的直接预测作用,但主要通过影响大学生的学术道德认知和态度来影响其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学术道德失范 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资本建设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姜永杰 白蕾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0-132,共3页
高等教育职业化改革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在这一基本形势作用下,高校资本心理建设对大学生社会心理的形成产生了积极作用。依据自我效能理论中的调节功能,调节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幸福感,促使大学生对职业化发展道路的心理认知... 高等教育职业化改革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在这一基本形势作用下,高校资本心理建设对大学生社会心理的形成产生了积极作用。依据自我效能理论中的调节功能,调节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幸福感,促使大学生对职业化发展道路的心理认知水平不断提升。从高校心理资本建设的内在价值角度出发,通过高校职业化改革总体思路的具体落实能够形成主观推动,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更为突出。研究表明,高校心理资本建设从主观角度对大学生社会心理认知产生了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两个方面,同时对教育职业化改革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资本 人际关系 主观幸福感 教育职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宽恕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姜永杰 谭顶良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6-140,共5页
采用宽恕问卷、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问卷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对611名普通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了大学生宽恕、主观幸福感、人际关系三者间的关系及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大学生宽恕、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消极情... 采用宽恕问卷、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问卷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对611名普通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了大学生宽恕、主观幸福感、人际关系三者间的关系及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大学生宽恕、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消极情感、积极情感之间都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个体越容易宽恕他人侵害或自己的过失,人际关系越好,消极情感体验越少,积极情感体验越多,主观幸福感水平也越高。宽恕教育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是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2)人际关系在大学生宽恕对主观幸福感和消极情感的影响上,起部分中介作用。大学生宽恕心理既可以直接也可以间接通过人际关系减少消极情绪,提升主观幸福感;(3)人际关系对积极情感的影响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宽恕可以直接较少消极情绪,但消极情绪的减少不等于积极情绪的增加,而要通过人际关系的改善才能增加积极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恕 人际关系 主观幸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心理学的历史反思与新时代担当——纪念中国心理学会成立100周年(笔会) 被引量:7
17
作者 葛列众 罗非 +6 位作者 刘昌 翟学伟 叶浩生 喻丰 王波 阎书昌 张建新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1,共31页
自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心理学在中国就拥有了正式的全国性学术组织,开始了它的百年发展历程。一个世纪以来,几代中国心理学家努力前行,一方面认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心理学;另一方面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探索中国心理学本土发展的... 自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心理学在中国就拥有了正式的全国性学术组织,开始了它的百年发展历程。一个世纪以来,几代中国心理学家努力前行,一方面认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心理学;另一方面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探索中国心理学本土发展的道路。中国心理学的科研成果日益凸显,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国际学术地位显著提升。在百周年纪念时刻,回顾一下中国心理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发展,特别是前辈们为后人留下来的丰硕研究成果和深刻历史经验,会更加激励我国当代心理学工作者牢记初心、看准方向、探索未知、服务当下。中国心理学界如今已经拥有了三个全国性学术组织: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我们将共同为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中国心理学独具特色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心理学会 百周年纪念 心理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的恋爱宽恕:问卷编制与特点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田 傅宏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220-225,共6页
为编制大学生恋爱宽恕问卷并对大学生恋爱宽恕的特点进行研究,采用自编初始问卷对上海某高校的21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预测,利用完善后的正式问卷对上海和南京两地的556名在校大学生展开正式施测,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相关分析... 为编制大学生恋爱宽恕问卷并对大学生恋爱宽恕的特点进行研究,采用自编初始问卷对上海某高校的21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预测,利用完善后的正式问卷对上海和南京两地的556名在校大学生展开正式施测,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相关分析、信效度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利用编制的问卷对大学生的恋爱宽恕特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编制的《大学生恋爱宽恕问卷》包含报复、回避、宽恕和消极沉思四个维度,可以解释方差总变异的69.08%;(2)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半信度、重测信度、结构效度和外部效度均显示编制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3)编制的问卷能够较好地契合宽恕的定义;(4)大学生恋爱宽恕存在性别差异,其中女大学生的宽恕倾向高于男生;(5)面对恋爱中的伤害,中国大学生更多地采用消极深思的应对方式,而较少采用报复的方式。可见,大学生恋爱宽恕问卷信效度均达到了测量学的要求,中国大学生的恋爱宽恕与西方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恋爱宽恕 大学生 问卷编制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社区心理学发展的现状、困难与机遇 被引量:35
19
作者 杨莉萍 D.D.珀金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8-56,共9页
对CNKI"学术文献总库"中有关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检索,使用Endnote的文献管理与分析功能、CNKI的学科类别分组功能以及内容分析法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大陆社区心理学研究的现状:(1)成果总量不多,2000年以后出现... 对CNKI"学术文献总库"中有关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检索,使用Endnote的文献管理与分析功能、CNKI的学科类别分组功能以及内容分析法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大陆社区心理学研究的现状:(1)成果总量不多,2000年以后出现增长趋势;(2)尚未出现特定的"研究中心",包括具有明显领先优势的研究者或研究机构、集中发表该领域研究成果的专业刊物或出版单位等;(3)出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最多(约占成果总数的1/3),其他学科类别依次为医学、社会学及统计学、医疗卫生政策与法律、教育与管理等;(4)研究对象集中于"老年人"和"青少年"两个群体,关注心理健康和心理干预问题;(5)主要采用测量和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对社区实践的卷入不深。中国大陆社区心理学的发展面临三重阻力:(1)自上而下的行政化社区管理体制造成公民(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社区意识的普遍淡漠,致使社区心理难以进入心理学研究的视域;(2)心理学家普遍重视理论研究,对参与社会实践较少兴趣和经验;(3)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心理禁锢。社区心理学在中国同时也面临发展机遇:首先,社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大量的社会心理问题,政府和社会对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需求为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创造了契机;其次,大型组织和企业积极参与行动研究对社区心理学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第三,心理学学科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社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心理学 社区心理 研究现状 困难与机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两种文化:第三种文化与变革中的当代心理学 被引量:2
20
作者 崔光辉 陈巍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1年第6期483-488,共6页
心理学内部长期存在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与决裂,这一矛盾加剧了心理学的分裂趋势。第三种文化兴起后,既不赞同非此即彼的单一文化观,也不认可两种文化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提出了"数据、理论、阐释"三位一体的&... 心理学内部长期存在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与决裂,这一矛盾加剧了心理学的分裂趋势。第三种文化兴起后,既不赞同非此即彼的单一文化观,也不认可两种文化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提出了"数据、理论、阐释"三位一体的"综合科学"概念和以"磁力"主题为中心的研究模式,积极倡导人文与科学文化的宽容、批判性反驳与合作精神,从而超越了传统意义上两种文化的观念束缚,有望为当代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学 科学 人文 第三种文化 综合科学 批判性反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