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大气环境模式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体健 李蒙蒙 +10 位作者 韩志伟 张华 周春红 谢旻 李树 庄炳亮 吴昊 曲雅微 傅宗玫 马丹阳 李亚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921-5933,共13页
本文针对我国大气环境模式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特点开展系统综述,并对大气环境模式的研究进行展望,提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气环境模式方面的发展和应用研究,历经输送扩散模式、酸沉降模式、空气质量模式、气候-... 本文针对我国大气环境模式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特点开展系统综述,并对大气环境模式的研究进行展望,提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气环境模式方面的发展和应用研究,历经输送扩散模式、酸沉降模式、空气质量模式、气候-化学耦合模式、地球系统模式等不同阶段,自主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气环境模式,改进完善了国际先进的大气环境模式,在大气污染防治与管控、重大活动环境保障和气候变化应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形成机理在模式的应用研究、排放清单反演和动态源排放模式研发、多源观测资料与大气环境模式融合、集合预报技术研发、非结构网格系统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环境大模型研发,全面提升我国大气环境模式的整体性能,积极推进我国大气环境模式的开源化和国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送扩散模式 酸沉降模式 空气质量模式 气候-化学耦合模式 地球系统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居民食物消费系统中的碳变化与环境负荷 被引量:1
2
作者 卢然 谢晟宇 谢标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8-254,共7页
以南京市为例,分析了1993-2013年城市、农村居民食物碳消费及其所引起的环境负荷。结果表明:城乡居民的动物性食物消费总量和占比都在不断上升,其中城市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而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仍以少数几种食物为主... 以南京市为例,分析了1993-2013年城市、农村居民食物碳消费及其所引起的环境负荷。结果表明:城乡居民的动物性食物消费总量和占比都在不断上升,其中城市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而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仍以少数几种食物为主。食物消费造成的碳环境负荷总体不断增加,进入土壤中的碳比例上升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降低南京市食物消费系统碳环境负荷,需要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和废弃物处理水平。作为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南京市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鼓励低碳消费,发展低碳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市 食物消费系统 环境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沱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与来源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致春 王运好 +5 位作者 陈松 马杰 王国祥 许晓光 黄鹤勇 朱义坤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901,共13页
本研究以淮河流域沱湖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全湖6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样品中V、Cr、Mn、Co、Ni、Cu、Zn、As、Cd、Pb、Fe和Al含量。通过反距离权重法揭示沱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I_(geo))、潜在生态风险... 本研究以淮河流域沱湖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全湖6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样品中V、Cr、Mn、Co、Ni、Cu、Zn、As、Cd、Pb、Fe和Al含量。通过反距离权重法揭示沱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I_(geo))、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与风险水平,运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PCS-MLR)、正定矩阵因子分析(PMF)等多元统计分析手段解析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沱湖沉积物样品中V、Cr、Mn、Co、Ni、Cu、Zn、As、Cd和Pb的含量范围分别为60.97~106.68、68.09~104.52、738.77~1445.53、10.48~16.35、28.17~45.89、19.44~33.48、47.15~84.29、11.79~28.24、0.14~0.36和22.59~45.58 mg/kg,东部湖湾水域是全湖沉积物10种重金属累积高值区域;根据I_(geo)结果,整体来看,Pb、Zn、Mn、Ni、As、Cd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为输入来源的影响,沉积物Cd的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其他重金属。Cd的单元素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范围为40.7~103.7,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中度至重度风险等级,其余重金属为轻微风险等级,10种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处于轻微风险等级,位于西部湖湾和南部湖区近岸带小部分水域沉积物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处于中度风险等级。PMF模型更适用于本研究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溯源,估算出自然—水产养殖混合源、农业—交通混合源、工业源的贡献率分别为40.5%、34.5%、25.0%。本研究为淮河流域湖泊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评价 空间分布 来源解析 沱湖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生物炭基生态沟渠净化农田退水及增强N_(2)O汇的机制
4
作者 杨伊婧 蒋碧妮 +6 位作者 张迎颖 王岩 张志勇 刘海琴 李典 何席伟 杨玉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43-2056,共14页
为探究海绵铁-狐尾藻衍生生物炭基生态沟渠在暴雨条件下形成的农田退水的脱氮效果及N_(2)O排放情况,本研究构建6条中试规模的铁-粉绿狐尾藻衍生生物炭基生态沟渠模拟系统,探究海绵铁分别耦合粉末状和颗粒状生物炭基生态沟渠对不同碳氮... 为探究海绵铁-狐尾藻衍生生物炭基生态沟渠在暴雨条件下形成的农田退水的脱氮效果及N_(2)O排放情况,本研究构建6条中试规模的铁-粉绿狐尾藻衍生生物炭基生态沟渠模拟系统,探究海绵铁分别耦合粉末状和颗粒状生物炭基生态沟渠对不同碳氮比的农田退水的脱氮效果及N_(2)O汇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添加铁-生物炭生态沟渠(CK)相比,海绵铁-生物炭的加入能够提高总氮(TN)去除率,其中粉末炭能够显著增强系统的N_(2)O-N汇,将沟渠由大气的N_(2)O排放源转变为净吸收汇。当化学需氧量(COD)/TN=30/5时,海绵铁-粉末生物炭基生态沟渠TN去除率高达40.06%,N_(2)O-N吸收速率为2.59μg·m^(-2)·h^(-1),显著高于无添加和添加海绵铁-颗粒生物炭的生态沟渠。生态沟渠中NO_(3)^(-)-N去除率是TN去除率的主要贡献者,N_(2)O排放通量与溶解性有机碳浓度、COD和总有机碳的去除率呈显著负相关。狐尾藻和鸢尾两种水生植物吸收的TN进一步解释了铁-粉末生物炭基生态沟渠同步增强反硝化和N_(2)O汇的生物驱动机制。研究表明,铁-狐尾藻衍生粉末态生物炭基生态沟渠处理暴雨条件形成的农田退水效果较好,且其与植物共同作用能够形成N_(2)O净吸收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铁 生物炭 生态沟渠 反硝化 净N_(2)O汇 狐尾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性有机质介导下Shewanella putrefaciens CN32与Geobacter sulfurreducens PCA共培养对汞形态转化的影响
5
作者 宋恩 王韫橙 +7 位作者 江杨昭 赵皓宇 胡大福 胡玉洁 卞永荣 杨兴伦 叶茂 蒋新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0-751,共12页
溶解性有机质和微生物影响稻田湿地厌氧条件下汞的形态转化,然而,目前还不清楚在这种条件下,特定有机质如何影响汞形态转化。为探明几种溶解性有机质(DOM)介导下微生物共培养对汞形态转化的影响,通过模拟厌氧环境,选择3种DOM(含巯基的... 溶解性有机质和微生物影响稻田湿地厌氧条件下汞的形态转化,然而,目前还不清楚在这种条件下,特定有机质如何影响汞形态转化。为探明几种溶解性有机质(DOM)介导下微生物共培养对汞形态转化的影响,通过模拟厌氧环境,选择3种DOM(含巯基的半胱氨酸、谷胱甘肽与黄腐酸)和2种微生物(快速营造还原环境的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 CN32)与汞甲基化功能微生物地杆菌(Geobacter sulfurreducens PCA)),进行批处理试验,研究DOM介导和微生物共培养对汞形态转化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G.sulfurreducens PCA对Hg(Ⅱ)的单位细胞吸附/吸收容量仅为S.putrefaciens CN32的69.0%,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未提高G.sulfurreducens PCA胞内总汞比例,而降低了S.putrefaciens CN32胞内总汞比例。对于G.sulfurreducens PCA培养体系,半胱氨酸促进了汞还原和甲基化,谷胱甘肽促进了汞还原,而黄腐酸抑制了汞还原和甲基化。在S.putrefaciens CN32与G.sulfurreducens PCA共培养体系,其半胱氨酸络合态汞甲基化比例高达18.7%,这主要归因于微生物共培养增强了G.sulfurreducens PCA汞甲基化。本研究进一步认识了厌氧条件下DOM介导和微生物共培养对汞形态转化的影响机制,为稻田湿地中汞污染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微生物共培养 甲基化 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呼和浩特段典型饮用水源地新污染物赋存特征和优控清单筛选
6
作者 龚雄虎 张乐 +7 位作者 张翼飞 郑利霞 段平洲 张玉熙 焦立新 张路 魏健 赵中华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62-2077,共16页
为探究饮用水源地新污染物赋存状况,建立水环境优先控制清单,支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干旱半干旱区建立饮用水源新污染物风险防控体系,本研究选择黄河呼和浩特段蒲滩拐水源地为研究对象,开展区域范围内水体典型新污染物赋存特征研究,... 为探究饮用水源地新污染物赋存状况,建立水环境优先控制清单,支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干旱半干旱区建立饮用水源新污染物风险防控体系,本研究选择黄河呼和浩特段蒲滩拐水源地为研究对象,开展区域范围内水体典型新污染物赋存特征研究,评价生态和健康风险,建立水源地新污染物优控清单。结果表明:①蒲滩拐水源地水体中普遍存在多环芳烃(PAHs)、有机氯农药(OCPs)、多氯联苯(PCBs)、邻苯二甲酸酯(PAEs)和抗生素等108种新污染物,其中PAEs检出浓度最高(0.20~14.28μg/L),其次为抗生素(127.90~853.10 ng/L)和PAHs(12.02~218.47 ng/L),OCPs(4.78~46.13 ng/L)和PCBs(51.03~77.70 ng/L)污染负荷略低。②不同污染物呈现一定的空间差异,整体表现为支流大黑河及其入黄口负荷最高,其次为近水源地取水口区域。③风险评价显示,大黑河及其入黄口区域生态风险较高,上游头道拐至入黄口干流水体以PAEs为主要的风险因子,下游近蒲滩拐水源取水口区域则以PAHs和抗生素为主要的风险因子;流域人群经饮水和皮肤接触途径暴露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较低。④运用多参数综合评分法建立了27种污染物在内的水源地新污染物优控清单,以OCPs、PCBs优先级别较高,其次为PAEs和PAHs,抗生素优先级较低。研究显示,干旱半干旱区饮用水源地新污染物赋存特征复杂,生态风险空间分异显著,需建立多要素同步监测体系并制定流域风险管控方案,以保障城市饮用水源安全与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地 新污染物 风险评价 优控清单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应用于锌空气电池的三维纳米催化材料结构设计研究进展
7
作者 刘笑盈 张浩栋 +4 位作者 王亚铭 范扬 宋海欧 居学海 张树鹏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4-58,共5页
围绕锌空气电池(ZABs)的析氧反应(OER)和氧还原反应(ORR)电催化性能提升,从三维纳米结构角度综述了空心、多面体、核壳、蜂窝状、三明治结构和其他三维结构的形貌构建策略和性能调控机制,并分析了这些材料在ZABs中的电化学应用,最后总... 围绕锌空气电池(ZABs)的析氧反应(OER)和氧还原反应(ORR)电催化性能提升,从三维纳米结构角度综述了空心、多面体、核壳、蜂窝状、三明治结构和其他三维结构的形貌构建策略和性能调控机制,并分析了这些材料在ZABs中的电化学应用,最后总结了提升三维结构催化剂电化学性能的科学策略,并对ZABs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空气电池 氧还原 三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蔬菜中滴滴涕和六六六的残留及摄食暴露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倩倩 夏忠欢 +4 位作者 吴敏敏 周彦池 殷婧 刘津 杨浩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92-500,共9页
为研究有机氯农药在食物中的残留及人群的摄食暴露,在2015年5月采集了南京市居民普遍食用的10种蔬菜,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检测。研究表明滴滴涕(DDTs)和六六六(HCHs)在蔬菜中均有检出,∑DDTs的残留量为1.78~5.29 ng·... 为研究有机氯农药在食物中的残留及人群的摄食暴露,在2015年5月采集了南京市居民普遍食用的10种蔬菜,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检测。研究表明滴滴涕(DDTs)和六六六(HCHs)在蔬菜中均有检出,∑DDTs的残留量为1.78~5.29 ng·g^(-1),∑HCHs的残留量为0.21~4.77 ng·g^(-1),其中∑10OCPs(有机氯农药)含量最高的蔬菜是藕(10.07 ng·g^(-1)),含量最低的是青菜(2.32 ng·g^(-1))。通过来源分析发现,蔬菜中DDTs可能有新的输入,而HCHs则主要源于历史残留。通过对不同人群的每日摄取量(EDI)进行摄食暴露分析发现,儿童的摄食暴露量要高于同性别其他年龄段人群,在儿童和未成年阶段,男性的暴露量普遍高于女性,而在成年和老年阶段,男性的暴露量低于女性。平均而言,各年龄段人群对γ-HCH和DDTs的日均口摄暴露量(EDI)值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所规定的ADI值,表明在目前蔬菜消费量下,南京市居民通过摄入蔬菜引起的健康风险水平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滴涕 六六六 蔬菜 残留量 摄食暴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氧化微生物的生理代谢机制及在水处理系统中的分布研究进展
9
作者 耿宏 任峻明 +1 位作者 周文明 孟晗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8-97,共10页
硝化过程和反硝化过程在水处理系统的生物脱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硝化过程中的氨氧化是脱氮的限速步骤,其能够将低价态的氨氮转化为高价态的亚硝酸盐氮或硝酸盐氮,对氮的去除起着关键作用。综述了氨氧化古菌(AOA)、氨氧化细菌(AOB)... 硝化过程和反硝化过程在水处理系统的生物脱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硝化过程中的氨氧化是脱氮的限速步骤,其能够将低价态的氨氮转化为高价态的亚硝酸盐氮或硝酸盐氮,对氮的去除起着关键作用。综述了氨氧化古菌(AOA)、氨氧化细菌(AOB)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完全氨氧化菌(Comammox)这3类氨氧化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系统发育、反应动力学、代谢路径、产N_(2)O机理和来源识别及其在水处理生物脱氮系统中的分布,并对其在生物脱氮工艺中的应用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提出未来应针对AOA、AOB、Comammox富集培养的影响因素和条件优化、三者之间的竞争和结合及其在水处理系统中的生态位分布进行重点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氧化古菌 氨氧化细菌 完全氨氧化菌 生物脱氮 生态位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市农田土壤PAHs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传统与概率算法对比及生物可给性影响
10
作者 陈少婷 王红梅 +1 位作者 韩睿明 吴健芳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92-1302,共11页
为科学评估农田土壤多环芳烃(PAHs)暴露对成人的健康风险,调查并分析浙江省宁波市农田表层土壤中16种优先控制PAHs污染特征,通过修正模型参数、引入PAHs生物可给性和应用Monte Carlo模拟技术优化健康风险评估过程,探讨传统方法与概率方... 为科学评估农田土壤多环芳烃(PAHs)暴露对成人的健康风险,调查并分析浙江省宁波市农田表层土壤中16种优先控制PAHs污染特征,通过修正模型参数、引入PAHs生物可给性和应用Monte Carlo模拟技术优化健康风险评估过程,探讨传统方法与概率方法对风险评估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16种PAHs总浓度均值为(1309.77±4995.87)μg/kg,62.22%的调查点位存在PAHs污染,其中高环(4~6环)PAHs占主导地位。传统健康风险评估显示,总非致癌风险指数(THI)和总致癌风险指数(THQ)分别为1.40×10^(−4)和5.51×10^(−6),而概率风险评估结果表明,THI指数较传统方法显著降低2个数量级(THI95%=8.71×10^(−6)),总致癌风险也降至几乎可忽略水平(THQ95%=2.06×10^(−7)),传统评估方法可能高估了实际风险。考虑PAHs生物可给性,经口摄入途径健康风险显著降低,THI和THQ的95%分位值分别降至4.31×10^(−6)和7.86×10^(−8),降幅达50.52%和61.84%。此外,敏感性分析进一步揭示,单体BaP和Phe的浓度、暴露年限和土壤摄入率是影响健康风险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PAHs) 农田土壤 蒙特卡罗 生物可给性 健康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性多聚磷酸盐(poly—P)在太湖竺山湾湖区泥—水界面的降解和影响因素初探
11
作者 张云帆 蔡健霞 +4 位作者 童丞飞 周梓怡 郑尚杰 郭柳佳 古小治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37-1547,共11页
多聚磷酸盐(poly-P,简称聚磷)作为一种生物体普遍存在且生物活性高的磷组分,在富营养化水体的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至关重要。为探明聚磷在湖体沉积物—水界面和水体降解转化过程及其与湖底关键环境因子的响应过程,采集太湖竺山湾水域... 多聚磷酸盐(poly-P,简称聚磷)作为一种生物体普遍存在且生物活性高的磷组分,在富营养化水体的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至关重要。为探明聚磷在湖体沉积物—水界面和水体降解转化过程及其与湖底关键环境因子的响应过程,采集太湖竺山湾水域原位样品,模拟近自然条件下聚磷在湖体中的降解与转化过程。结果表明,在近自然条件下,溶解性聚磷的短期水解没有受到明显限制,随浓度提高水解作用增强,2 d后高浓度聚磷水解产生的溶解性活性磷(SRP)浓度增长速率可达到(0.1±0.01)mg/(L·d)。聚磷的水解以生物降解为主,影响其降解速率的主要因素包括溶解氧、碳源、温度以及水动力扰动导致的底泥再悬浮过程,低溶解氧浓度能够加速聚磷的水解进程,并使得SRP浓度提前12 h达到峰值;碳源的添加能够略提高聚磷的水解速率,并能够在培养周期内持续促进SRP的释放,净增长量达到对照组的2倍;低温能够显著降低聚磷的水解速率,但整体SRP浓度仍然处于升高状态;扰动导致的底泥再悬浮能够提高聚磷的水解速率以及SRP浓度峰值。聚磷在沉积物中主要以强结合态存在于Al-P组分中并不断释放和进一步水解,仅微量以游离态赋存于沉积物和间隙水。溶解性聚磷在近自然条件下能够在48 h内迅速沉降水解,并对水体SRP升高持续贡献。本研究探讨了水体中聚磷酸盐的赋存特性及其快速水解周转,为阐明夏秋季湖泊藻细胞指数增殖期的活性磷供给源以及多聚磷在磷循环中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磷酸盐 水解 沉积物 太湖 溶解性活性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电容去离子吸附性能的因素分析及研究进展
12
作者 陈俊杰 潘华坤 +4 位作者 滕新喜 梁英 范扬 宋海欧 张树鹏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28,共10页
电容去离子(CDI)技术因具有低能耗和环境友好等优势,在应对日益严峻的淡水资源短缺问题中展现出巨大潜力。近年来,CDI技术发展迅速,其应用已从最初简单的Na^(+)吸附拓展至复杂溶液体系中的选择性离子分离。总结了近年来在提升CDI性能和... 电容去离子(CDI)技术因具有低能耗和环境友好等优势,在应对日益严峻的淡水资源短缺问题中展现出巨大潜力。近年来,CDI技术发展迅速,其应用已从最初简单的Na^(+)吸附拓展至复杂溶液体系中的选择性离子分离。总结了近年来在提升CDI性能和构建选择性吸附能力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CDI技术的脱盐性能主要受溶液环境条件和电极材料特性两大因素的影响。溶液中离子的电荷数、水合半径和价态等固有属性直接影响其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和吸附行为。同时,电极材料的孔径分布和表面化学性质是调控离子选择性的关键要素,微孔结构能增强离子筛分效应,而特定的表面官能团则可通过静电作用或配位机制实现对目标离子的选择性吸附。然而,CDI性能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协同影响,单一变量的控制难以获得具有特定吸附效果的理想材料。因此,如何权衡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制备具备定向吸附能力的电极材料,是未来CDI电极材料优化的重要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容去离子 电吸附性能 影响因素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葵对典型酸性矿山废水重金属的处理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振飞 李书钦 +2 位作者 童立志 李继宁 雷蕾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8-278,共11页
酸性矿山废水(AMD)的pH低、重金属浓度高,是矿区生态环境的一大威胁。开展高效、可持续、环保、低成本的AMD处理技术研究十分必要。以硫铁矿(PR)和银铅矿(SL)2种典型强酸性AMD(PR-AMD、SL-AMD)为研究对象,设计龙葵(Solanum nigrum L.)... 酸性矿山废水(AMD)的pH低、重金属浓度高,是矿区生态环境的一大威胁。开展高效、可持续、环保、低成本的AMD处理技术研究十分必要。以硫铁矿(PR)和银铅矿(SL)2种典型强酸性AMD(PR-AMD、SL-AMD)为研究对象,设计龙葵(Solanum nigrum L.)吸收模拟试验对AMD进行处理。通过投加氢氧化钠调节2种AMD的pH为5和7后(PR-pH5、PRpH7和SL-pH5、SL-pH7),进一步利用龙葵水培试验对重金属进行净化处理。结果表明:PR-AMD中铁和硫酸根浓度较高,但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而SL-AMD中存在以Cd、Zn和Cu为主的多金属复合污染。2种AMD的pH调整为5后更有利于龙葵的生长,但龙葵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受到AMD组分的显著影响。龙葵对SL-AMD中的Cd具有较高的富集和地上转移能力,但对PR-AMD中的Cd吸收后主要富集在根部。除了SL-pH5处理组水中的Cd和Zn外,其他处理组中重金属的浓度均显著低于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标准限值。PR-AMD中Cd的去除主要是通过龙葵吸收作用,其他重金属(Pb、Zn、Cu和As)主要通过中和沉淀作用从水中去除;而SL-AMD中重金属去除原因主要为中和沉淀作用。上述结果表明碱性中和复合龙葵深度净化方法对AMD的修复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矿山废水 碱性中和 龙葵 吸收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沉积物中全氟化合物的赋存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14
作者 柯桐 张玉腾 +4 位作者 李德虎 杨万如 陈龙 柳凯 李慧明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9-148,共10页
采集太湖不同湖区表层沉积物样品,利用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仪(HPLC-MS/MS)分析全氟化合物(PFASs)浓度,研究PFASs赋存特征、评价其生态风险,探究PFASs来源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太湖表层沉积物中中长链PFASs检出率较高,并以P... 采集太湖不同湖区表层沉积物样品,利用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仪(HPLC-MS/MS)分析全氟化合物(PFASs)浓度,研究PFASs赋存特征、评价其生态风险,探究PFASs来源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太湖表层沉积物中中长链PFASs检出率较高,并以PFOA(43.01%)和PFOS(16.03%)为主,∑PFASs浓度为0.10~9.98 ng·g^(-1)(均值1.16 ng·g^(-1)),北部部分点位PFASs浓度较高,竺山湾PFASs浓度最高.PFASs的主要污染源是消防、纺织和金属电镀厂等.风险熵评价结果表明,PFOS在部分点位存在中等生态风险,其余为低风险.沉积物理化指标与多种PFASs具有相关性,水体理化指标仅电导率、溶解氧、COD Mn与PFASs存在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合物 沉积物 赋存特征 生态风险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D001树脂衍生多孔炭材料及其在电容去离子脱盐中的应用
15
作者 曹蕾 李云 +7 位作者 蒋永伟 甘玲 周田恬 张心怡 宋海欧 葛夏菁 栗文明 周君薇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6,共8页
电容去离子技术(CDI)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化学除盐技术,具有能耗低、环境友好、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以D001树脂作为碳源,KOH作为活化剂,通过化学活化法制备D001树脂衍生多孔炭.研究表明,活化温度对D001树脂衍生多孔炭的形貌结构、电化学和脱... 电容去离子技术(CDI)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化学除盐技术,具有能耗低、环境友好、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以D001树脂作为碳源,KOH作为活化剂,通过化学活化法制备D001树脂衍生多孔炭.研究表明,活化温度对D001树脂衍生多孔炭的形貌结构、电化学和脱盐特性有显著影响.D001-800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3 328.25 m^(2)/g)、良好的分级结构,在100 mg/L的NaCl溶液及1.6 V的操作电压下,该电极的盐吸附量为11.08 mg·g^(-1).这项研究为废弃D001树脂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容去离子 D001树脂 衍生多孔炭 脱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为开掘岩土中地质成因重金属赋存形态与浸出特征
16
作者 杨建华 姚远 +2 位作者 董文雯 李继宁 童立志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277-2287,共11页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导致大量地下岩土转移至地表环境。深入认识岩土地球化学特征,尤其是重金属的富集特征、赋存形态和浸出行为,对科学评价开掘岩土的环境污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南京栖霞山(S1)和红山(S2和S3)地铁施工过程中不同...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导致大量地下岩土转移至地表环境。深入认识岩土地球化学特征,尤其是重金属的富集特征、赋存形态和浸出行为,对科学评价开掘岩土的环境污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南京栖霞山(S1)和红山(S2和S3)地铁施工过程中不同深度的人为开掘岩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元素组成分析、Pb同位素示踪、连续化学提取及多pH浸出实验,系统探究As、Zn、Cu和Pb等重金属的赋存形态特征及活化释放机制。结果表明:①供试3种岩土均处于中等化学风化阶段(化学蚀变指数为71.6~80.4),矿物组成以石英、长石和黏土矿物为主。②岩土中As含量超过南京市土壤背景值,Zn和Cu含量超过江苏省土壤背景值,但Pb、Co、V和Tl等元素含量与背景值一致甚至更低。③3种岩土中^(206)Pb/^(207)Pb和^(208)Pb/^(206)Pb比值范围分别为1.186~1.194和2.081~2.090,证明岩土中Pb主要为自然来源,受人为活动影响极小。④岩土中As、Zn和Cu主要赋存于残渣态,而Pb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为主;栖霞山岩土中碳酸盐结合态Pb、Zn、Cu和专性吸附态As占比高于红山岩土,显示出更高迁移潜力。⑤多pH浸出实验显示,强碱性条件(pH为13.1~13.5)下岩土中As浸出浓度超《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Ⅴ类标准1.4~1.7倍,主要源于铁铝氧化物解吸及硅酸盐矿物溶解;而Pb、Zn、Cr和Cu浸出浓度在极端pH下虽增加,但仍低于Ⅲ类标准限值。研究显示,人为开掘岩土中重金属的环境行为受其形态和环境条件显著影响,尽管其主要为地质成因,但在特定条件下仍可能释放并产生环境风险。建议加强不同岩土类型的地球化学筛查与污染评估,以指导其资源化利用或安全处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岩土 重金属 来源解析 浸出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西岸典型区域沉积物的硫铁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13
17
作者 吴松峻 汪旋 +3 位作者 季秋忆 王明玥 赵艳萍 王国祥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50-960,共11页
以太湖西岸聚藻区、清淤区和开阔水域3种典型区域为对象,对沉积物中硫铁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各区域沉积物中铁还原均比硫还原活跃,硫铁氧化还原菌的分布表明硫铁循环主要集中于0~15 cm表层沉积物.开阔水域未发现明显硫离子(dS^2-)... 以太湖西岸聚藻区、清淤区和开阔水域3种典型区域为对象,对沉积物中硫铁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各区域沉积物中铁还原均比硫还原活跃,硫铁氧化还原菌的分布表明硫铁循环主要集中于0~15 cm表层沉积物.开阔水域未发现明显硫离子(dS^2-)释放与酸性可挥发性硫化物(AVS)沉积,硫还原较弱;二价铁离子(dFe^2+)平均浓度为dS^2-的5.2倍,说明沉积物仍以铁还原为主导.清淤区硫酸盐还原菌(SRB)相对丰度与dS^2-含量均为所有区域中最低,且未见明显dFe^2+释放,表明清淤抑制了硫铁还原的进行.聚藻区表层沉积物SRB相对丰度达到2.7%,且出现dS^2-和AVS的显著升高,说明沉积物中发生着强烈的微生物硫还原.在表层沉积物也出现了明显的dFe^2+释放,反映出强烈的铁还原,但沉积物中铁还原菌(FeRB)的平均丰度仅为0.6%,这一数值与其他区域相似,显然无法解释聚藻区与其他区域巨大的dFe^2+差异,因此微生物铁还原并不是铁还原的主要途径.考虑到硫铁化合物的沉积与Fe(Ⅲ)氧化物的消耗一致,沉积物中的铁还原是由ΣS^2-诱导的化学铁还原主导. dFe^2+平均浓度为dS^2-的4.8倍,监测培养沉积物的dS^2-、dFe^2+变化所得的铁还原速率是硫还原速率的7.4倍,说明铁还原仍比硫还原活跃.但由于AVS的沉积对ΣS^2-的消耗,真实硫还原速率应高于测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还原 化学铁还原 三价铁氧化物 聚藻区 清淤区 开阔水域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仙林地区大气PM2.5中金属化学形态分析及其风险评估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梦帆 钱新 +3 位作者 李慧明 戴前英 刘雪梅 王勤耕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67-774,共8页
采用四步连续提取法提取不同季节南京仙林地区PM2.5中不同化学形态的金属组分。结果显示:(1)PM2.5日均值平均为84.93μg/m3,75%的样品超过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PM2.5日均值二级标准值(75μg/m3)。(2)PM2.5中Fe、Zn和P... 采用四步连续提取法提取不同季节南京仙林地区PM2.5中不同化学形态的金属组分。结果显示:(1)PM2.5日均值平均为84.93μg/m3,75%的样品超过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PM2.5日均值二级标准值(75μg/m3)。(2)PM2.5中Fe、Zn和Pb浓度最高,As和Cd浓度最低。(3)Zn、Cd和Mn主要以弱酸提取态(F1)存在,Pb以可还原态(F2)为主,As主要以F1和F2存在,Ni和Cr以F1和可氧化态(F3)为主,Cu主要为F1、F2、F3,Fe和Ti大部分以残渣态(F4)存在。(4)Zn具有非常高的环境风险,Cd、As、Cu和Mn均表现出高风险,Pb、Ni和Cr具有中等风险,Fe、Ti具有低风险。(5)对于儿童,Cr具有潜在致癌风险;对于成人,As和Cr具有潜在致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金属元素 化学形态 环境风险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硝基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及其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9
作者 马涛 孔继婕 +4 位作者 韩孟书 何欢 孙成 杨绍贵 李时银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430-2440,共11页
硝基多环芳烃(nitra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NPAHs)是一类通过硝基取代的多环芳烃的衍生物,比母体多环芳烃具有更强的致突变、致癌、致畸毒性,并且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和影响.... 硝基多环芳烃(nitra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NPAHs)是一类通过硝基取代的多环芳烃的衍生物,比母体多环芳烃具有更强的致突变、致癌、致畸毒性,并且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和影响.又因其具有持久性和长距离迁移性,所以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当前国内外对环境中NPAHs的研究,系统的综述了NPAHs的环境赋存、来源、毒性效应及其健康风险评价,深入探讨了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现状与来源.最后提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NPAHs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基多环芳烃 环境赋存 来源 毒性效应 健康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及联合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0
作者 姬庆松 孔祥程 +7 位作者 王信凯 张孝飞 何欢 张艳霞 张晶华 孟晗 李慧明 孔德洋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0-82,共13页
环境微塑料可吸附有机污染物,并与有机污染物进行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其毒性效应,增加微塑料的治理难度。本文就全球范围内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及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不同介质中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共存水平、吸附... 环境微塑料可吸附有机污染物,并与有机污染物进行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其毒性效应,增加微塑料的治理难度。本文就全球范围内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及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不同介质中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共存水平、吸附机理、影响因素以及联合毒性效应等。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作为多环芳烃(PAHs)、多氯联苯(PCBs)、六氯环己烷(HCHs)、滴滴涕(DDTs)等有机污染物的载体,并且吸附的有机污染物浓度在不同区域之间差异较大,在拥有大量工业、港口和农业活动的地区浓度较高。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共存机制主要为疏水分配以及静电相互作用。吸附过程受微塑料粒径、结构、微塑料老化程度、有机物结构(官能团结构、极性、聚合物状态)以及吸附介质(pH值、温度、盐度等)的影响。微塑料与污染物联合作用可增加生物体内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并影响生物生理功能从而增加毒性作用;也可以通过降低环境中污染物的自由态,减少污染物的富集率以及利用度从而使毒性效应减弱。最后,本文提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有机污染物 作用机理 影响因素 联合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