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国时期的大学新闻教育办学模式比较研究——以1930—1940年代燕京、复旦、政校新闻系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继先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3-160,共8页
1930—1940年代,以燕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央政治学校新闻教育为代表的中国大学新闻教育在模仿西方尤其是密苏里新闻教育办学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创造出了符合各校自身发展实际,因应时代、社会和国家要求的不同办学模式。本文以... 1930—1940年代,以燕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央政治学校新闻教育为代表的中国大学新闻教育在模仿西方尤其是密苏里新闻教育办学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创造出了符合各校自身发展实际,因应时代、社会和国家要求的不同办学模式。本文以这一时期上述三所大学新闻系为例,通过比较研究不同模式的办学宗旨与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选择、培养成果,揭示民国时期大学新闻教育不同办学模式带给我们的共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大学新闻教育 办学模式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国前国人的对外新闻交流及其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倪延年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5-30,共6页
民国时期的新闻业对外交流是该时期新闻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国前的新闻业对外交流则是民国时期新闻业对外交流的基础。探寻民国前中国新闻业对外交流活动的起源、发展及其特征是研究民国新闻业对外交流的基本前提。本文首次从中国人... 民国时期的新闻业对外交流是该时期新闻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国前的新闻业对外交流则是民国时期新闻业对外交流的基础。探寻民国前中国新闻业对外交流活动的起源、发展及其特征是研究民国新闻业对外交流的基本前提。本文首次从中国人对外新闻交流的开端、中国政治人物在海外的新闻活动、国人与外国新闻界的交往活动等方面,系统梳理了民国前中国新闻界对外交流活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了民国前中国新闻界对外交流的四个主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业 对外交流 民国新闻史 对外传播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忘初心”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话语体系的演变及启迪 被引量:3
3
作者 倪延年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8-75,111,共9页
中共一大决议确定的"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是共产党人无论在何种社会环境中都坚持的"初心"。为了实现初心目标,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与时俱进,适时调整自己的新闻宣传话语体系,团结一切可以... 中共一大决议确定的"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是共产党人无论在何种社会环境中都坚持的"初心"。为了实现初心目标,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与时俱进,适时调整自己的新闻宣传话语体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争取革命胜利;为了实现初心目标,共产党人在国共关系和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与时俱进,适时转变新闻话语体系,体现了"不忘初心"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党新闻活动 新闻话语研究 民国时期新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前后共产党新闻宣传口径的历史性转折与启示 被引量:1
4
作者 倪延年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5-29,共5页
抗日战争(1931.9.18-1945.9.2)前后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口径实现了从"推翻国民党反动政府"到"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再从"和平民主建国"到"打倒蒋介石"的历史性转折,共产党在抗战前后新闻宣传口径... 抗日战争(1931.9.18-1945.9.2)前后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口径实现了从"推翻国民党反动政府"到"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再从"和平民主建国"到"打倒蒋介石"的历史性转折,共产党在抗战前后新闻宣传口径转折对当今具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新闻史 共产党 新闻宣传 民国新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马星野与《自由中国》关系的初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继先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4-58,共5页
尽管马星野与《自由中国》的关系是中国新闻史发展潮流中的"点滴",但它折射出的是以马星野为代表的一类国民党体制内新闻人在面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和困境时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处理方式。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两岸... 尽管马星野与《自由中国》的关系是中国新闻史发展潮流中的"点滴",但它折射出的是以马星野为代表的一类国民党体制内新闻人在面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和困境时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处理方式。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两岸新闻学界对此尚未有系统而深入的探讨。根据《马星野档案》及两岸学者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和论述,指出这种方式的"成功"与否从根本上讲并不完全取决于新闻人个人的主观理想和专业能力,而更依赖于他所身处的现实大环境对他们理想的"容忍"程度以及他们个人对这种"容忍"的理解、态度与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星野 《自由中国》 民国新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