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驱散菲勒斯中心主义的阴霾--论当代台湾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嬗变 被引量:7
1
作者 孙慰川 王欣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7-192,共6页
20世纪60至70年代,台湾电影里的女性形象被菲勒斯中心主义的阴霾所笼罩,她们被矮化、边缘化和色情化。80年代,大胆反抗男权、走向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登上银幕。90年代以来,女性形象更趋多元化,并受到酷儿理论的影响。从总体上看,当代台... 20世纪60至70年代,台湾电影里的女性形象被菲勒斯中心主义的阴霾所笼罩,她们被矮化、边缘化和色情化。80年代,大胆反抗男权、走向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登上银幕。90年代以来,女性形象更趋多元化,并受到酷儿理论的影响。从总体上看,当代台湾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一个从被刻意歪曲、到被努力还原、继而被深度探究的嬗递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当代台湾电影与菲勒斯中心主义艰难博弈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电影 女性形象 菲勒斯中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台湾电影写实主义美学精神的递嬗 被引量:8
2
作者 孙慰川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1-156,共6页
1960年代,台湾"健康写实电影"所追求的只是有限度、不完整和不彻底的写实主义美学精神。1980年代,台湾新电影才为台湾电影真正建构了写实主义美学精神。在后新电影时代,台湾电影的写实主义美学精神空前高涨。中国封建时代的... 1960年代,台湾"健康写实电影"所追求的只是有限度、不完整和不彻底的写实主义美学精神。1980年代,台湾新电影才为台湾电影真正建构了写实主义美学精神。在后新电影时代,台湾电影的写实主义美学精神空前高涨。中国封建时代的主流文艺观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当代台湾电影不断地张扬写实主义美学精神,本质上是在颠覆这种传统的文艺观,并致力于追求美与真的统一。这在中国文艺观念的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性的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电影 写实主义美学精神 美与真的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守、创新和冒险的三重奏——检视“解严”以来台湾商业电影的发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孙慰川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5-211,共7页
1987年"解严"以来,在外国电影的残酷挤压下,投资者对台湾本土电影的市场前景不抱乐观预期,故台湾商业片绝大多数是中低成本的,在类型选择上也趋于保守,通常选择本土观众接受度较高的喜剧片、青春片、恐怖/惊悚片等。至于商业... 1987年"解严"以来,在外国电影的残酷挤压下,投资者对台湾本土电影的市场前景不抱乐观预期,故台湾商业片绝大多数是中低成本的,在类型选择上也趋于保守,通常选择本土观众接受度较高的喜剧片、青春片、恐怖/惊悚片等。至于商业大片,成功的个案不多。商业片的岛外合资方主要是美国和香港。近年来,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最重要、市场潜力最大的商业片合作伙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严” 台湾商业电影院 保守 创新 冒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雀》:生命咏叹调 被引量:1
4
作者 覃嫦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3,共2页
在刚刚结束的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由有'中国首席摄影师'之称的顾长卫导演的影片《孔雀》众望所归,荣获评委会大奖银熊奖,柏林的评委称《孔雀》的得奖是一场'艺术的胜利'。不仅如此,《孔雀》在中国也获得了业内行家和... 在刚刚结束的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由有'中国首席摄影师'之称的顾长卫导演的影片《孔雀》众望所归,荣获评委会大奖银熊奖,柏林的评委称《孔雀》的得奖是一场'艺术的胜利'。不仅如此,《孔雀》在中国也获得了业内行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中国著名导演田壮壮称该部影片是顾长卫'吐血式'的创作,认为《孔雀》尽管是顾长卫初执导筒的处女作,但'就成熟得像大师',而《孔雀》自从在今年2月18日全国公映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雀 咏叹调 降落伞 生命 影片 国际电影节 导演 宿命论 处女作 柏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自乡土中国的咏叹调——评九十年代中国导演对方言的运用
5
作者 陈静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0-12,共3页
回顾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创作,我们会有一个惊喜的发现在普通话作为电影语言标准配置的情况下,一批以方言作为对白的电影闯入了我们的听觉世界,《大转折》、《大进军》中说着各种方言的用人们,《秋菊打官司》中操着一口地道陕西土话... 回顾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创作,我们会有一个惊喜的发现在普通话作为电影语言标准配置的情况下,一批以方言作为对白的电影闯入了我们的听觉世界,《大转折》、《大进军》中说着各种方言的用人们,《秋菊打官司》中操着一口地道陕西土话的秋菊,《没事偷着乐》中说着一口令人捧腹的天津话的笑星们,《小武》中满口山西汾阳话的小武,《寻枪》中讲贵阳话的马山都在观众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在想起这些电影角色的同时,耳边也会响起那些别具特色的方言土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创作 《秋菊打官司》 九十年代 乡土中国 山西汾阳 贾樟柯 山都 中说 河北话 大转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喜剧片的前世今生
6
作者 孙慰川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8,10,共2页
喜剧片在香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香港电影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喜剧片是一个十分重要且非常繁荣的类型。香港喜剧片经历了一个日益通俗化的嬗变过程,即越来越以都市平民的审美趣味为归依。而正是这一点,使当代香港喜剧片既日渐不同... 喜剧片在香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香港电影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喜剧片是一个十分重要且非常繁荣的类型。香港喜剧片经历了一个日益通俗化的嬗变过程,即越来越以都市平民的审美趣味为归依。而正是这一点,使当代香港喜剧片既日渐不同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之前的香港喜剧片,也愈来愈不同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现当代喜剧片,更逐渐拉开了它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喜剧片之间的距离,而最终形成了独具地域文化特色和本土文化风貌的喜剧电影风格。香港凤凰影业公司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拍摄了一批城市喜剧片,但大多表现小资产阶级的生活状态。1973年,邵氏电影公司出品了著名的喜剧片《七十二家房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剧片 香港社会 二十世纪 文化特色 都市平 审美趣味 喜剧电影 七十年 五六十年代 世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国电影与华语大片
7
作者 孙慰川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7,共2页
电影之所以被称为“装在铁盒子里的文化使者”,就是因为电影可以跨越国界。克莉丝汀·汤普森与大卫·波德维尔夫妇合著的《世界电影史》一书将1905-1912年称为“电影国际性的扩张”①时期,就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欧美电影已经在跨... 电影之所以被称为“装在铁盒子里的文化使者”,就是因为电影可以跨越国界。克莉丝汀·汤普森与大卫·波德维尔夫妇合著的《世界电影史》一书将1905-1912年称为“电影国际性的扩张”①时期,就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欧美电影已经在跨越国界,进行文化和产业的双重扩张了。然而,同样是在这一时期,绝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电影却远未跨越国界。对于亚洲而言,电影是舶来品。亚洲银幕上最初放映的是来自“他者”的跨国界电影,而非亚洲本土的电影。亚洲是作为西方跨国界电影的受众而开始自己的电影启蒙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界 国际电影节 中国内地 华语电影 中国电影产业 人民币 亚洲国家 受众 电影市场 规模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坏孩子的天空:《小武》与《香港制造》个体青春比较
8
作者 陈可唯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12,共3页
青春与成长,一直是导演们钟爱的命题。青春,是人生中最值得书写的一段时光,生命在这花样的年华无所顾忌地绽放活力。对年少时光的缅怀,对激情青春的赞美,在电影导演的个体叙述中层出不穷。然而,也有另一些导演将青春演绎成一段残酷、绝... 青春与成长,一直是导演们钟爱的命题。青春,是人生中最值得书写的一段时光,生命在这花样的年华无所顾忌地绽放活力。对年少时光的缅怀,对激情青春的赞美,在电影导演的个体叙述中层出不穷。然而,也有另一些导演将青春演绎成一段残酷、绝望、创伤的岁月,一片布满阴霾的'坏孩子'的天空。贾樟柯和陈果,一个中国内地'第六代'电影人的杰出代表,一个香港'独立制片'的旗手,同在1997年推出了《小武》和《香港制造》,展现了两段放逐和幻灭的青春。两部影片的主人公小武和中秋,是被社会和历史遗忘的两个小人物。在同一个年代(1997年),不同的地域(汾阳县城和香港都市),经历着他们的青春岁月。两位具有独立精神的导演,秉承着电影人的诚意和责任,将镜头分别对准了两个'坏孩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中国内地 中秋 小人物 独立精神 县城 制造 电影导演 天空 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五六十年代剿匪片的发生与特征
9
作者 江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5-17,共3页
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影坛上诞生了一个新类型的电影种类——剿匪片,其中的代表有《智取华山(》1953)、《山间铃响马帮来(》1954)、《神秘的旅伴》(1955)、《猛河的黎明》(1955)、《边塞烽火》(1957)、《寂静的山林》(1957)、《沙漠追匪记... 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影坛上诞生了一个新类型的电影种类——剿匪片,其中的代表有《智取华山(》1953)、《山间铃响马帮来(》1954)、《神秘的旅伴》(1955)、《猛河的黎明》(1955)、《边塞烽火》(1957)、《寂静的山林》(1957)、《沙漠追匪记》(1959)、《云雾山中》(1959)、《林海雪原》(1960)、《勐垅沙》(1960)、《冰山上的来客》(1963),这些剿匪片大多取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击日伪和国民党军队的地下斗争业绩,以及发生在崇山峻岭、茫茫沙漠和林海雪原里的战争。在五六十年代的剿匪片中,由崇山峻岭、林海雪原、茫茫沙漠、古城小镇等自然风物构成的电影背景里,上演着一出出惊天动地、可歌可泣、义胆柔肠的英雄传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六十年代 剿匪 中国电影 电影创作 新中国 沙漠 女性形象 英雄形象 情节设置 雪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解严”初期的台湾电影
10
作者 孙慰川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7-153,共7页
解严初期是台湾电影的转型期,也是台湾电影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时期。一些影片以民间的立场和在野的视角,修复或改写了曾被执政当局阉割或扭曲的本土历史。另一些影片则表现了无父的青少年及其迷惘的生活,呈现了混乱杂沓的现实景观,折射... 解严初期是台湾电影的转型期,也是台湾电影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时期。一些影片以民间的立场和在野的视角,修复或改写了曾被执政当局阉割或扭曲的本土历史。另一些影片则表现了无父的青少年及其迷惘的生活,呈现了混乱杂沓的现实景观,折射了当时台湾民众纷乱的心态。这一时期,台湾电影中的大陆形象已基本上从负面转为中性乃至正面形象,而两岸合拍片虽一波三折,但为两岸电影业输入了新鲜血液,并拓展了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电影 本土历史 两岸合拍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剧行进中的道德升华——看《天下无贼》中的冯氏风格
11
作者 邵成武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7,共2页
(一)冯小刚的电影始终和商业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贺岁片已经成为中国众多百姓必盼的岁末大餐。《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碗》和《手机》这些'冯氏制造'的影片不但吸引了大批的观众,更是在票房上凯... (一)冯小刚的电影始终和商业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贺岁片已经成为中国众多百姓必盼的岁末大餐。《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碗》和《手机》这些'冯氏制造'的影片不但吸引了大批的观众,更是在票房上凯歌高奏。'冯氏喜剧'正是以一种游戏化的叙事模式,平实的语言风格,电影语言的通俗好懂,使其在'商业'和'平民'方向性的指向上一直没有偏离。而在《天下无贼》中我们看到冯小刚会用各种电影语言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小刚 道德升华 叙事模式 电影语言 戏剧 语言风格 喜剧 贺岁片 影片 观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衣巷
12
作者 沈洁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1-58,共8页
随着歌声响起,我们听到一个稚嫩的童声,黑暗中一只白嫩的小手淡入,小手在作为背景的充满整个画面的青石砖墙上移动,可以看出这是个小女孩一边摸着墙一边向前走,摄影机跟着这只手移动。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她在唱的是一首耳热能详的老歌。... 随着歌声响起,我们听到一个稚嫩的童声,黑暗中一只白嫩的小手淡入,小手在作为背景的充满整个画面的青石砖墙上移动,可以看出这是个小女孩一边摸着墙一边向前走,摄影机跟着这只手移动。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她在唱的是一首耳热能详的老歌。'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春风啊春风,你把我吹绿,阳光啊阳光,你把我照耀……'随着小手和砖墙的画面不停地向前推移以及小女孩稚气的歌声,陆续打出主创人员的名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十年代 八十年代 大学生 布衣 摄影机 眼睛 声音 画外音 妇女 小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诡异瑰丽的影像世界——浅析李碧华电影的美学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丽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5-26,共2页
在香港当代作家中,其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的次数最多,并且能够成功地运用电影这个艺术样式来言说小说叙述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实现文学和电影联姻的最成功的范例无疑就是深居简出的女作家李碧华。1988年,她的首部小说作品《胭脂扣》被导演... 在香港当代作家中,其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的次数最多,并且能够成功地运用电影这个艺术样式来言说小说叙述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实现文学和电影联姻的最成功的范例无疑就是深居简出的女作家李碧华。1988年,她的首部小说作品《胭脂扣》被导演关锦鹏搬上银幕,影片在香港轰动一时,夺得了当年金马奖众多奖项,以及第十届巴黎三大洲电影金球奖、意大利都灵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这使李碧华迅速名满天下,她的作品也都成为了银幕的宠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碧华 美学特征 影像世界 电影 潘金莲 小说 改编 女性 瑰丽 玄武门之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色浪漫的青春亚文化——论刘伟强的“古惑仔”世界 被引量:2
14
作者 田昊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6-18,共3页
所谓'黑色浪漫'是'用来专指对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国家或地区的主流文化和官方意识形态而言,或是显得不道德,或是显得不正常,或是显得病态,却又富有诗意、传奇或乌托邦色彩,并往往对自我或他人造成伤害和负面影响的心理或行... 所谓'黑色浪漫'是'用来专指对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国家或地区的主流文化和官方意识形态而言,或是显得不道德,或是显得不正常,或是显得病态,却又富有诗意、传奇或乌托邦色彩,并往往对自我或他人造成伤害和负面影响的心理或行为。'充满江湖传奇和喋血色彩的香港江湖黑帮片显然就是极具黑色浪漫意味的代表性电影类型。无可否认,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在历经吴宇森的'英雄'系列、林岭东的'风云'系列还有麦当雄的'枭雄'系列后,香港影坛进入了一个'古惑仔年代'。刘伟强执导的'古惑仔系列电影'也成了当年一枝独秀的影片系列,从1996年的《古惑仔之人在江湖》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惑仔 黑色浪漫 青少年 亚文化 江湖 英雄崇拜 影片 青年人 系列 黑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革电影中知识分子形象的负面塑造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吉德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6-51,共6页
在文革电影中,知识分子几乎成了人类知识的破坏者、时代真理的歪曲者、民族精神的污染者和公共良知的干扰者。他们性格懦弱,腐朽无知,百无一用,甚至在外形上也有悖于常人。文革电影具体从名字、外形、动作、语言到出身对知识分子进行了... 在文革电影中,知识分子几乎成了人类知识的破坏者、时代真理的歪曲者、民族精神的污染者和公共良知的干扰者。他们性格懦弱,腐朽无知,百无一用,甚至在外形上也有悖于常人。文革电影具体从名字、外形、动作、语言到出身对知识分子进行了全方位的负面书写,这种书写方式的出现与新中国成立后大的时代背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电影 知识分子 特点 妖魔化书写 时代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一秒钟的动心到一辈子的倾心——解读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情感呈现
16
作者 侯艳丽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2-3,共2页
青年演员徐静蕾自导自演的第二部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4年获第52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银贝壳奖'),改编自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说,其电影风格清新流畅、细腻温婉,将女性内心情感的微... 青年演员徐静蕾自导自演的第二部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4年获第52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银贝壳奖'),改编自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说,其电影风格清新流畅、细腻温婉,将女性内心情感的微妙跌宕诠释得不动声色。片中对男女情感的客观呈现与展示突破了以往国产影视剧传统中的道德批判模式,让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能够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思考自己情感的得失,让她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个人情感中执着甚至执拗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 情感评价 斯蒂芬·茨威格 影片 爱情 批判模式 女性观 观众 导演 电影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花散尽后的落寞——对电影《无极》的冷思考
17
作者 窦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8,共2页
关键词 陈凯歌 无极 影片 主题 中国电影 人物形象 昆仑 故事情节 真爱 相似之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疯狂的石头》:纯粹的娱乐
18
作者 李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4-4,7,共2页
一部无明星、低成本的国产电影获得了票房奇迹,媒体、影评人为《疯狂的石头》(以下简称《石头》)疯狂俨然已成为一个现象。尽管这部片子的意义极其有限,电影语言看着也是那么眼熟,但一点也没有影响它的“好口碑”、“好票房”。究竟是... 一部无明星、低成本的国产电影获得了票房奇迹,媒体、影评人为《疯狂的石头》(以下简称《石头》)疯狂俨然已成为一个现象。尽管这部片子的意义极其有限,电影语言看着也是那么眼熟,但一点也没有影响它的“好口碑”、“好票房”。究竟是什么成就了宁浩,成就了《石头》的疯狂?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电影满足了观众娱乐的潜意识观念。“在最基本的层面上,任何能够刺激、激励或者激发一种快乐消遣的东西都能被称为娱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娱乐文化 石头 中国本土化 流行文化 戏仿 后现代主义 观众 影片 电影 翡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