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体学与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晖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3-117,共5页
之所以建构一个兼容了叙述学、文化学和传播学等理论的文体学框架,是为了对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做出新的阐释。这一框架主要包括文体与文体学符码的理解,报告文学的体裁和语言体式、叙述模式、文化语境、文体的制作与传播等层面。... 之所以建构一个兼容了叙述学、文化学和传播学等理论的文体学框架,是为了对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做出新的阐释。这一框架主要包括文体与文体学符码的理解,报告文学的体裁和语言体式、叙述模式、文化语境、文体的制作与传播等层面。阐释的意义在于,突破社会—历史批评定于一尊的传统研究格局,通过形式批评和价值批评的有机整合,显示新世纪报告文学研究的新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学 视角 报告文学 文体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契约的重建与写作方法的探寻:论现代中国日记体小说的产生
2
作者 吴辰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9-206,共8页
20世纪20年代,在日记体小说盛行一时的背后,是作家对文学契约的重建和对写作方法的探寻。基于对交流与沟通的渴望,作家们以日记体小说的形式打破了晚清以来存在于文学领域中的虚构契约,并试图重建一种以真实为基础的新的文学书写范式,... 20世纪20年代,在日记体小说盛行一时的背后,是作家对文学契约的重建和对写作方法的探寻。基于对交流与沟通的渴望,作家们以日记体小说的形式打破了晚清以来存在于文学领域中的虚构契约,并试图重建一种以真实为基础的新的文学书写范式,这反映了一种与时代息息相关的社会心态。日记体小说展现了20年代中国社会的精神风貌,是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文体,随着更新的文学书写范式的建立以及小说创作理论的日渐成熟,日记体小说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约 日记体 时代心态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三元文学体制生成策略与变革趋向
3
作者 初清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12-217,共6页
用文学"知识场"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文革"后文学"知识场"重新生成的各种社会力量,可以看出新时期文学体制的生成与变革是一个自下而上又由上而下、各种社会力量相互妥协的过程。"人民"成为文... 用文学"知识场"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文革"后文学"知识场"重新生成的各种社会力量,可以看出新时期文学体制的生成与变革是一个自下而上又由上而下、各种社会力量相互妥协的过程。"人民"成为文学知识分子参与新时期文学知识场重建、质疑文艺审查制度并得以精英身份发言的重要策略。与此相应,1982年列宁《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中译文修改稿的发表,标志着党作为文学知识生产的管理者逐渐以间接规约文学知识的传播阶段——出版物,取代以往直接限制文学知识的生产阶段——作家创作的领导策略,新时期"人民-文学-政治"三元文学体制形成并对繁荣新时期文学创作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知识场” 人民 《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 三元文学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南渐考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强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8-145,共8页
儒学南渐是楚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传入楚国的时间是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为此作出重要贡献的一是孔子亲传,二是孔子再传弟子。战国后期,韩非子提出“儒分为八”的观点。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早在韩非子之前,荀子已注意到孔子以后儒... 儒学南渐是楚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传入楚国的时间是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为此作出重要贡献的一是孔子亲传,二是孔子再传弟子。战国后期,韩非子提出“儒分为八”的观点。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早在韩非子之前,荀子已注意到孔子以后儒家学派分立的情况。两人的观点不同,其分歧是在如何理解孔子的仁学思想方面。在孔门弟子中,荀子高度评价了仲弓,以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互印证,可知荀子与仲弓可能有师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楚国 孔子 仲弓 荀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汉语字词关系的再思考 被引量:4
5
作者 魏慧萍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5-140,共6页
要解决汉语的字词关系问题,必须尊重语言文字的发展事实:汉字的表意性使汉字一度以强烈的视觉意象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汉语言说者的心理空间,但汉字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出来的特性无法与整个汉语词的发展历程相对应。汉字记录汉语的实际情... 要解决汉语的字词关系问题,必须尊重语言文字的发展事实:汉字的表意性使汉字一度以强烈的视觉意象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汉语言说者的心理空间,但汉字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出来的特性无法与整个汉语词的发展历程相对应。汉字记录汉语的实际情况说明,字词并非全然对应。汉语字词关系的深层线索在于意义,文字的研究不能替代语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字词关系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芦焚乡土小说创作的荒野意象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永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8-41,共4页
芦焚小说创作的荒野意象凝聚着作家复杂而又深沉的乡土情结。透过荒野意象,芦焚的乡土小说表现了中原乡村大地的异化与挣扎。同时,对荒野意象的关注表现出作家强烈的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情怀。
关键词 芦焚 乡土小说 荒野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书写的困境——邱华栋小说叙事批判 被引量:4
7
作者 贾丽萍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1-95,共5页
在邱华栋的小说叙事话语中,自我书写是一个无法忽略的存在。它体现了作家主体性的确立和对集体话语的颠覆。但是邱华栋对自我书写存在着理解和操作上的误区。主要表现为:热衷于自我书写,放弃对小说艺术品性的探索,进而偏离小说美学规范。
关键词 自我书写 主体性 理念拼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作家群”乡土小说的民俗学意蕴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永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1-117,共7页
20世纪30年代“四川作家群”乡土小说具有鲜明的民俗学价值取向。沙汀乡土作品的民俗学意蕴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刻画和环境的营造方面;民俗学对艾芜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作家主体行为的选择上,而且对文本的创作也存在明显的制导作用;李(吉力)... 20世纪30年代“四川作家群”乡土小说具有鲜明的民俗学价值取向。沙汀乡土作品的民俗学意蕴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刻画和环境的营造方面;民俗学对艾芜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作家主体行为的选择上,而且对文本的创作也存在明显的制导作用;李(吉力)人的小说则呈现出非常突出的地方志倾向。他们的乡土小说创作对纠正“左翼”小说的概念化、公式化倾向起了很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作家群 民俗学 乡土小说 价值取向 20世纪30年代 沙汀 艾芜 李劼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态与20世纪80年代的词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幼良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88-193,共6页
20世纪80年代的词学研究是在当时文化生态机制中产生的,它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体制等文化因素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又与20世纪的学术传统和学术精神相联系,其全新的研究格局、多维的学术视野、独特的话语景观,构成了当代文艺学研... 20世纪80年代的词学研究是在当时文化生态机制中产生的,它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体制等文化因素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又与20世纪的学术传统和学术精神相联系,其全新的研究格局、多维的学术视野、独特的话语景观,构成了当代文艺学研究的亮丽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 学术转型 词学研究 研究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蛰存评论鲁迅小说《明天》一事的文献问题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克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60-67,共8页
施蛰存的《鲁迅的(明天)》一文于1940年6月发表于《国文月刊》的创刊号,引起了一些论争和反响,次年7月施蛰存又写就《关于(明天)》一文予以回应。关于施蛰存的各种选本罕见收录两文,施蛰存晚年倒是对此事多有提及,除信函、谈话... 施蛰存的《鲁迅的(明天)》一文于1940年6月发表于《国文月刊》的创刊号,引起了一些论争和反响,次年7月施蛰存又写就《关于(明天)》一文予以回应。关于施蛰存的各种选本罕见收录两文,施蛰存晚年倒是对此事多有提及,除信函、谈话外,与此有关或专门的撰文就有四次,还谋求将旧文重新发表。不乏研究者已注意到此事。不过对于此事的全面文献钩沉尚付阙如,已发现的文献的蔸集、校勘等工作亦未臻完美,一些细节也有待细致考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施蛰存 文献 《明天》 评论 《国文月刊》 1940年 创刊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督宗教界的鲁迅印象与鲁迅资源利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姿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43,61,共10页
鲁迅研究逐渐走向“多元化”,且呈现出日益浓厚的“个人审美”倾向,探讨宗教对鲁迅精神的塑造成为一种范式和潮流。这一类型的研究立足于鲁迅所受基督教影响,按照其行文来反映他的救世观、文化观和价值观,在鲁迅的意识形态中捕捉宗... 鲁迅研究逐渐走向“多元化”,且呈现出日益浓厚的“个人审美”倾向,探讨宗教对鲁迅精神的塑造成为一种范式和潮流。这一类型的研究立足于鲁迅所受基督教影响,按照其行文来反映他的救世观、文化观和价值观,在鲁迅的意识形态中捕捉宗教色彩,寻找他与宗教的潜对话,对文本进行宗教学阐释的努力等等已经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事实上,文化的影响是互动的,每一个文化因子都在吸纳营养的同时释放能量,因而,我们有必要关注基督宗教界是否也受到鲁迅的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宗教界 基督教 资源利用 印象 鲁迅精神 宗教色彩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骈体小说的文体互参与叙事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鹏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25-230,共6页
文体互参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的一个习见现象,中国古代小说从唐传奇开始便不断地融合史传、诗歌、辞赋等诸多文体,从而形成了"文备众体"的民族特色。骈文与小说相互渗透,便形成了一种以对偶句式为主、注重用典、藻饰、声律... 文体互参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的一个习见现象,中国古代小说从唐传奇开始便不断地融合史传、诗歌、辞赋等诸多文体,从而形成了"文备众体"的民族特色。骈文与小说相互渗透,便形成了一种以对偶句式为主、注重用典、藻饰、声律的文言小说类型,即骈体小说。中国古代骈体小说情致婉约、摇曳生姿、气韵曼妙;与散体文言小说相比,骈体小说在景致描写上也尽显神韵,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然而,骈体小说在叙事上却存在先天劣势,它们注重铺排场景和抒发情志,以求延缓或中断读者的阅读进程,使其流连于骈体所营造的审美共时性空间之中。所以,在对中国古代骈体小说进行规范衡量与价值判断时,应充分认知该文体的审美特征与叙事风格,唯此才能推动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研究与理论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骈体小说 文体互参 文学叙事 《燕山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国词人郭则沄与京津词坛 被引量:1
13
作者 昝圣骞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5-201,共7页
在政治色彩浓厚、群体构成复杂的民国京津词坛上,郭则沄凭借首屈一指的号召力、活跃度和贡献值成为词坛主盟。他集两朝政要、忠实遗老、世家子弟和文化精英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活跃于词坛二十余年,见证并推动京津词坛由清末民初的萧条走... 在政治色彩浓厚、群体构成复杂的民国京津词坛上,郭则沄凭借首屈一指的号召力、活跃度和贡献值成为词坛主盟。他集两朝政要、忠实遗老、世家子弟和文化精英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活跃于词坛二十余年,见证并推动京津词坛由清末民初的萧条走向二三十年代的繁荣,在京津词社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串联作用。郭氏主持的须社及所刊行的社集《烟沽渔唱》,是京津词家群体创作的一次集中展示和保存,也是京津词坛进入繁荣期的标志。其《龙顾山房诗馀》不受梦窗风的牢笼,以雅丽哀婉的词风自成一家。郭氏还在《清词玉屑》中推出并实践了"词以庀史"的思想,发展了传统"词史"观。民国词研究应该从一开始就避开"重南轻北"和"重新轻旧"的误辙,给予郭则沄这样贡献卓著且代表性极强的词家应有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词人 郭则沄 京津词坛 词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文艺复古思潮与传统印章的新变--以吾衍为例讨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菡薇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94-199,共6页
中国传统印章史发展至元代,进入一个至为重要的转折期。吾衍在这一转折期的重要贡献使得他被印学界推为"柱石",人们甚至认为他对印学具有"起八代之衰"的意义。作为"汉魏印风"的匡扶者,吾衍等人最终能够... 中国传统印章史发展至元代,进入一个至为重要的转折期。吾衍在这一转折期的重要贡献使得他被印学界推为"柱石",人们甚至认为他对印学具有"起八代之衰"的意义。作为"汉魏印风"的匡扶者,吾衍等人最终能够推动印学发展走上积极健康的道路,不仅在于他们的理论与实践站在"复古倡汉"的立场上,扭正了唐宋以来"新奇相矜"、"不遗余巧"的印风,而且在于他们的印学复古运动实际上与元代文艺复古思潮相互应和,是开时代风气之先的印学新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复古思潮 印学新变 吾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典诗歌注释的引证原则及其互文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金标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8-172,共5页
引证是中国古典诗歌注释的主要手段和内容。它为李善《文选注》所开创,被历代继承并成为最重要的诗歌注释传统,原因就在于这种方法适应了诗歌语言的"祖述"本质,亦因此决定了其特点和原则。西方盛行的互文理论是引证的方法论基... 引证是中国古典诗歌注释的主要手段和内容。它为李善《文选注》所开创,被历代继承并成为最重要的诗歌注释传统,原因就在于这种方法适应了诗歌语言的"祖述"本质,亦因此决定了其特点和原则。西方盛行的互文理论是引证的方法论基础,但中国古代《文心雕龙》及一些诗派已经叙述或暗示了这一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证 诗歌注释 互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初辞赋的特征
16
作者 刘培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1-176,共6页
在社会人文诸因素的影响下 ,宋初辞赋呈现出一些引人注目的特征 :( 1)沉潜内转的时代精神影响着辞赋的审美取向。宋初赋追求情感的宁静和平 ,不喜铺张扬厉、虚构夸张。 ( 2 )重学风气影响着辞赋的发展。科举试赋明经术而重胸襟学殖 ,宋... 在社会人文诸因素的影响下 ,宋初辞赋呈现出一些引人注目的特征 :( 1)沉潜内转的时代精神影响着辞赋的审美取向。宋初赋追求情感的宁静和平 ,不喜铺张扬厉、虚构夸张。 ( 2 )重学风气影响着辞赋的发展。科举试赋明经术而重胸襟学殖 ,宋初辞赋因此经历了一个由浅丽流畅向典雅博奥的发展过程。 ( 3)儒学复兴影响着辞赋的价值趋向。宋初颂美讽喻赋的创作相当兴盛 ,赋中议论的成分大量增加 ,儒学对说理赋的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 ( 4 )力求创新的变革精神促进了辞赋的新变。宋初辞赋在风格、体制、语言表现诸方面均有重大突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朝初期 辞赋 创新精神 审美取向 科举制度 儒学 语言 风格 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中的直觉抽象——朗格、卡西尔的抽象论
17
作者 谢冬冰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2-106,118,共6页
一般认为,抽象和直觉是对立的。卡西尔认为,艺术抽象和科学抽象是互逆的:前者是一个不断具体化的夸张的过程,后者是一个不断凝缩的过程。在卡西尔学说的基础上,朗格把抽象和直觉统一起来,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后认为,直觉中蕴... 一般认为,抽象和直觉是对立的。卡西尔认为,艺术抽象和科学抽象是互逆的:前者是一个不断具体化的夸张的过程,后者是一个不断凝缩的过程。在卡西尔学说的基础上,朗格把抽象和直觉统一起来,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后认为,直觉中蕴涵着逻辑经验,直觉是一切抽象的开始。艺术中的抽象是直觉抽象。尽管艺术离不开这种抽象,但抽象在艺术中仍居次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斯特·卡西尔 苏珊·朗格 直觉抽象 艺术抽象 艺术发生学 抽象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吴城方言与南昌方言的语音差别
18
作者 肖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5-160,共6页
吴城,是一座千年古镇,曾被称作“小南昌”;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吴城方言与南昌方言同属赣语昌靖片。从语音方面考察吴城话与南昌话的主要差别是有学术价值的。
关键词 吴城方言 南昌方言 差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现象与私人语言 被引量:2
19
作者 前进 晓深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71-175,共5页
在语言和心理现象的关系问题上 ,自近代以来 ,以洛克为典型代表的许多哲学家认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经验 ,每个人对事物的感觉是有特殊性的 ,字词的意思是由说话的人赋予的 ,或者说 ,字词的意思是指称内在的感觉经验的 ,每个人的特... 在语言和心理现象的关系问题上 ,自近代以来 ,以洛克为典型代表的许多哲学家认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经验 ,每个人对事物的感觉是有特殊性的 ,字词的意思是由说话的人赋予的 ,或者说 ,字词的意思是指称内在的感觉经验的 ,每个人的特殊的感觉经验是不可知的。这种“私人语言”观实际上是怀疑论、唯我论和经验论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维特根斯坦对于私人语言的不可能性的分析和说明 ,就是要说明这种观点的错误 ,在一定的意义上批判了怀疑论、唯我论和经验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现象 私人语言 语言哲学 维特根斯坦 感觉经验 怀疑论 经验论 唯我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