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0篇文章
< 1 2 1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师大文学院藏敦煌写本《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上》的鉴定与断代 被引量:4
1
作者 黄征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5-161,共7页
本文首次公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所藏的三个敦煌写本,为之作了编号,并对其中一卷《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上)》作出真伪的鉴定和产生时间的断代。由于以往一直没有确凿证据表明这些购自北京琉璃厂的卷子出于敦煌莫高窟,因... 本文首次公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所藏的三个敦煌写本,为之作了编号,并对其中一卷《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上)》作出真伪的鉴定和产生时间的断代。由于以往一直没有确凿证据表明这些购自北京琉璃厂的卷子出于敦煌莫高窟,因此长期以来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写本 鉴定与断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师大文学院藏01号敦煌写本《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上的缀合与校勘 被引量:1
2
作者 赵红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0-114,共5页
本文首次缀合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公布的敦煌写本《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上》,并对行文进了校勘。
关键词 南京师范大学 敦煌写本 缀合与校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时代的文学新样态——论近年网络文学创作新质
3
作者 李玮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58,共7页
网络文学与数字化技术的兴起密不可分。近年来,网络文学在类型化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呈现出表征数字化时代生活经验的特征。超越物理时空的时间循环、空间重叠等时空设定,虚实相生、多重复合的主体塑造,互文性、元素融合式拼贴等后现代意... 网络文学与数字化技术的兴起密不可分。近年来,网络文学在类型化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呈现出表征数字化时代生活经验的特征。超越物理时空的时间循环、空间重叠等时空设定,虚实相生、多重复合的主体塑造,互文性、元素融合式拼贴等后现代意义上的数据库写作,为网络文学标识出与纸媒文学不同的新质。这些对于理解网络文学的内涵,思考文学边界的拓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循环 类型化发展 空间重叠 网络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化时代网络文学发展新趋势
4
作者 李玮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8-9,共2页
网络文学依托数字化互联网而产生,其在载体物质层面、产业运营模式以及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方面,均具备显著的数字化特征,可视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文学新形态。正因如此,网络文学在数字化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内容引领的作用,其数字属性... 网络文学依托数字化互联网而产生,其在载体物质层面、产业运营模式以及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方面,均具备显著的数字化特征,可视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文学新形态。正因如此,网络文学在数字化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内容引领的作用,其数字属性所赋予的先进性与先锋性,也使其在全球文化产业竞争中,无论是在内容创新还是在业态演进方面,皆有较强的竞争力。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及其衍生作品如网剧等的成功“出海”,取得了显著成果,已成为新时代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体物质层面 数字化互联网 数字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文学写作的新范式——论《远东来信》中的“双重异域”书写
5
作者 许蓓蓓 温潘亚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1-218,共8页
异域书写是张新科小说创作中重要的路径之一。在《远东来信》等小说中,张新科通过异域空间中“他者”形象和中国本土空间中“他者”形象的构建,依托“双重异域”书写中塑造的异域人物形象,彰显了与人类心灵和命运息息相通的创作观念,实... 异域书写是张新科小说创作中重要的路径之一。在《远东来信》等小说中,张新科通过异域空间中“他者”形象和中国本土空间中“他者”形象的构建,依托“双重异域”书写中塑造的异域人物形象,彰显了与人类心灵和命运息息相通的创作观念,实现了跨越空间阻隔的文化对话、跨越民族隔阂的人性交融。“双重异域”书写特征的形成,与张新科在世界视域下对全人类命运深沉关切的文化情怀脉脉相通。“双重异域”书写,既是作家历史观、文化观在文学创作上的投射,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域,深化了小说的思想深度,也对新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提供了可资参考的价值,为新时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镜的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新科 新时代文学《远东来信》异域 他者 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变奏”与人性之“隐”的探寻——重估1980年代余华写作转型的文学史意义
6
作者 张博实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3,共7页
之所以重新聚焦余华1980年代以来的小说,缘于他在此期间的写作风格,较自己之前的书写习惯,有了明显变化。这不仅体现在作品的外在形式,其内在指向也与当时文坛的求变、求新的潮流高度契合,是作家个性与文坛共性的有机互动。余华在此时... 之所以重新聚焦余华1980年代以来的小说,缘于他在此期间的写作风格,较自己之前的书写习惯,有了明显变化。这不仅体现在作品的外在形式,其内在指向也与当时文坛的求变、求新的潮流高度契合,是作家个性与文坛共性的有机互动。余华在此时的中、短篇所体现出的探索与挑战精神,自是其未来经典长篇小说的必要预设或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变奏 写作转型 1980年代 余华 文学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赋能城市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式研究——以南京明城墙为例
7
作者 江明蔚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7-60,共4页
作为承载城市文明基因的非文本叙事载体,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时间、空间和技术的限制,传统的文物保护方法难以满足现代需求,文化遗产传播也面临着内容碎片化、受众代际断层、文化认同弱化等... 作为承载城市文明基因的非文本叙事载体,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时间、空间和技术的限制,传统的文物保护方法难以满足现代需求,文化遗产传播也面临着内容碎片化、受众代际断层、文化认同弱化等挑战。近年来,人工智能(AI)和数字技术的引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价值传播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文章以南京明城墙为例,通过构建“技术赋能—场景重构—价值传递”三维传播范式,提出提升文化传播效能的AI解决方案,为其他城市推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实现与文化遗产的共生共荣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AI)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价值传播 南京明城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如何适应大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被引量:20
8
作者 杨洪承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6-199,共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高校中文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开设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对学生能力培养、基本方法训练等方面的缺失甚或误导也将导致学生今后学术研究的非规范行为。同时,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整个...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高校中文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开设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对学生能力培养、基本方法训练等方面的缺失甚或误导也将导致学生今后学术研究的非规范行为。同时,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问题业已引起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界的关注和反思。涉及到教育、教学改革、学科的性质定位、教学专业性、文本阅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有效而切实的解决,将会对整个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学史》 现当代文学史 大学教育改革 文学史教学 主干课程 教学教材 基础学科 研究成果 新文学史 学术专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大学校园文学与新文学传统 被引量:3
9
作者 汪成法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9-153,共5页
中国现代大学校园文学是新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校园文学批评为新文学确立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也为新文学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校园文学创作具有融合古今中西的特征,明显区别于校外文学的易于偏向一端,对新文学发展有着重要的示范... 中国现代大学校园文学是新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校园文学批评为新文学确立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也为新文学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校园文学创作具有融合古今中西的特征,明显区别于校外文学的易于偏向一端,对新文学发展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而大学校园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也影响到大学整体的文化氛围,又为新文学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新文学优秀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中国现代大学 校园文学 新文学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地域文学”的逻辑起点、叙事空间和价值功能——“新南方文学”和“新东北文学”比较论 被引量:5
10
作者 沈杏培 陆金铭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6,共11页
近年来,随着“新南方文学”“新东北文学”“新北京作家群”“文学新浙派”等概念的提出,以“新+具体地域文学”命名的写作实践,逐渐衍生成现象级的写作风尚。我们姑且将这种写作现象称为“新地域文学”。这几年涌现的“新地域文学”,... 近年来,随着“新南方文学”“新东北文学”“新北京作家群”“文学新浙派”等概念的提出,以“新+具体地域文学”命名的写作实践,逐渐衍生成现象级的写作风尚。我们姑且将这种写作现象称为“新地域文学”。这几年涌现的“新地域文学”,不是一种简单的写作行为,而是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地方与世界、中心与边缘、新与旧、守成与创制等多种范畴的“复数”写作和思想行动。总体来看,它们以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作为叙事资源,选取恰切的文学技法与风格,从文学层面对特定地域进行展现与重构,体现出极强的地方性和当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学 南方文学 东北文学 叙事空间 作家群 叙事资源 写作行为 写作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鼓吹新编》与清初遗民文化和文学 被引量:1
11
作者 邓晓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160,共11页
《鼓吹新编》是程棅、施禋在清初辑录时人七言律诗的选本。尽管程、施二人未见于各种明遗民录,但他们入清后的隐者身份、多遗民朋友、行为和心态符合遗民特征等足证两人当是明遗民。《鼓吹新编》奉明代为正朔,为明代诸帝(包括南明诸王)... 《鼓吹新编》是程棅、施禋在清初辑录时人七言律诗的选本。尽管程、施二人未见于各种明遗民录,但他们入清后的隐者身份、多遗民朋友、行为和心态符合遗民特征等足证两人当是明遗民。《鼓吹新编》奉明代为正朔,为明代诸帝(包括南明诸王)避讳,成为清初避明讳的一个样本,丰富了遗民文化的表现形式。入选该书者多明清之际的忠烈遗逸,入选诗歌题材集中于家国兴亡,旧国旧君之哀婉、命运无常之凄愤等情感贯穿全书,较卓尔堪《遗民诗》更具易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吹新编》 选本 明遗民 避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南方文学”的写实路径与多元价值——以近年来广东非虚构文学创作为例
12
作者 王晖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33,共7页
相比较“新东北文学”,“新南方文学”或曰“新南方写作”的命名似乎更具不确定性。“新东北文学”的空间所指无疑是比较确定的——从地理版图上看,“东北”包含的范围应该是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加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而“新南... 相比较“新东北文学”,“新南方文学”或曰“新南方写作”的命名似乎更具不确定性。“新东北文学”的空间所指无疑是比较确定的——从地理版图上看,“东北”包含的范围应该是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加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而“新南方写作”或曰“新南方文学”的空间范围则多有释义,不完全确定。近年的研究与批评文章所涉此类概念,基本上将“南方”框定在岭南及其以南地区,甚至成为跨国界概念,将粤港澳大湾区及广西、海南和一些东南亚国家收编于此,成为“想象的文学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文学 非虚构文学 东北文学 文学共同体 粤港澳大湾区 多元价值 不确定性 研究与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批评,首先是学会做一个能够反思的人——刘阳扬文学批评印象
13
作者 何平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今天,青年批评家的成长几乎很少不被纳入大学学术制度范畴。既然大家都无可避免地被卷入做学位论文和写学术文章的风潮,那么唯一可以选择的也许是从做什么样的学位论文开始自己的学术道路。这里,至少有两条路可选:被规训和抵抗规训。走... 今天,青年批评家的成长几乎很少不被纳入大学学术制度范畴。既然大家都无可避免地被卷入做学位论文和写学术文章的风潮,那么唯一可以选择的也许是从做什么样的学位论文开始自己的学术道路。这里,至少有两条路可选:被规训和抵抗规训。走前一条路或能迅速“折现”,而后一条路则可能是砥砺和自我探索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学术道路 学位论文 规训 大学学术 探索之路 批评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迟子建小说对“多民族文学”理念的实践 被引量:1
14
作者 顾津荣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0,共7页
自21世纪以来,迟子建在其小说创作中呈现出一种偏向采用少数民族题材的倾向,充分勾勒出那些神秘且传奇的“天外来客”的独特形象及以游猎为生的民族文明。在此过程中,迟子建突破了“民族志”式的历史叙事,通过展现“万物有灵”的生态意... 自21世纪以来,迟子建在其小说创作中呈现出一种偏向采用少数民族题材的倾向,充分勾勒出那些神秘且传奇的“天外来客”的独特形象及以游猎为生的民族文明。在此过程中,迟子建突破了“民族志”式的历史叙事,通过展现“万物有灵”的生态意蕴,描绘了少数民族文化与“神性”审美在日常生活中的渊源,以及在神性的民族文化底蕴中这些边缘生命景观所充盈的“人性”光辉。这一系列的小说善于将神性与人性统一起来,表述出对文明消逝的现实关切意识。这种创作中的文化意识不仅与当代文艺界所倡导的“多民族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观相吻合,同时也体现了迟子建对当代“多民族文学”发展的一次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子建 神性审美 “人性”主题 多民族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南京城市文学地标的“第三空间”激活
15
作者 武佳雯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9-122,共4页
城市文学地标是凝结特定文学经验的标识性地域景观,它们作为典范的人文意象同构着城市集体文化经验。长期以来,文学地标被架构为“空间+文学”的知识论二元模式,其内容建设忽视了对文学事件的生动关注。以城市建构为本位,文学地标应被... 城市文学地标是凝结特定文学经验的标识性地域景观,它们作为典范的人文意象同构着城市集体文化经验。长期以来,文学地标被架构为“空间+文学”的知识论二元模式,其内容建设忽视了对文学事件的生动关注。以城市建构为本位,文学地标应被视为异质文学经验在地理空间内的堆叠着的状态本身,即爱德华·索亚所提出的超越并融合了单一物质或想象维度的“第三空间”。作为兼容统驭着文本经验与空间在场的形式,碑铭、书法等文学书像呈现着地标生成史中的关键文学史经验,是“第三空间”激活的契机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学地标 文学之都 第三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与召唤:乡贤文化的文学史塑形与“三统”熔铸——评赵普光等《城乡之际与斯文变迁》
16
作者 姜溪海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9-216,共8页
在以乡土性为底色的传统中国社会,乡贤群体普遍地存在于几乎每一村落中,承担着维护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秩序,与不及乡里的皇权进行博弈的“保护型经纪”①职能。随着中国现代化历史的到来,皇权与士绅权力的双重失落致使传统保护型乡贤... 在以乡土性为底色的传统中国社会,乡贤群体普遍地存在于几乎每一村落中,承担着维护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秩序,与不及乡里的皇权进行博弈的“保护型经纪”①职能。随着中国现代化历史的到来,皇权与士绅权力的双重失落致使传统保护型乡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乡村共同体对于乡贤这一结构性功能群体需求的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共同体 结构性功能 传统中国社会 乡贤文化 群体需求 乡土性 乡贤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卫自由人本主义或是走向“后人类”——论网络媒介文艺批评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玮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5,共9页
网络媒介成为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带来了两种变化。一种是类似文化产品互动性增强,媒介语言的变化等能够被既有的知识结构容纳的变化;另一种悄然发生的变化是网络媒介让“人”的许多特性,继而是“文艺”的特性发生改变。既有的知识结构和... 网络媒介成为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带来了两种变化。一种是类似文化产品互动性增强,媒介语言的变化等能够被既有的知识结构容纳的变化;另一种悄然发生的变化是网络媒介让“人”的许多特性,继而是“文艺”的特性发生改变。既有的知识结构和网络媒介文艺之间产生互不理解的区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媒介 知识结构 文艺批评 人本主义 传播方式 互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的现实主义精神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晖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5,共8页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内嵌着既具历史性又具时代性特质的现实主义精神。它秉承写实性与反思性的经典现实主义传统,以形象化的方式再现现实社会与人生百态,凸显在场观照与反思精神;它融合极具和谐性与建设性意味的温情(温暖)现实主义要素...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内嵌着既具历史性又具时代性特质的现实主义精神。它秉承写实性与反思性的经典现实主义传统,以形象化的方式再现现实社会与人生百态,凸显在场观照与反思精神;它融合极具和谐性与建设性意味的温情(温暖)现实主义要素,探寻现实洪流里中国人与中国文化遗存的命运、价值和尊严,呈现独具温情底色和人本关怀的人文精神;它凝聚着充满完美性和理想性的积极现实主义内核,其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再现蕴含着崇尚真善美的理想精神,彰显出积极向上的力量。反思精神、人文精神和理想精神构成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现实主义精神的三个支柱,最终达成具有传统性与创新性、历史性与当下性、民族性与世界性高度融合的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非虚构文艺 现实主义精神 反思精神 人文精神 理想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地理电影学知识体系:概念、内容和方法
19
作者 陈吉德 姚汝勇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6-203,I0005,共9页
地理电影学以电影学为本位,以地理学为客位,以影地关系为研究对象,在学科分类上归属于艺术学。地理电影学的研究内容大体可分为“地理中的电影”和“电影中的地理”两个方面,重点是探讨电影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地理电... 地理电影学以电影学为本位,以地理学为客位,以影地关系为研究对象,在学科分类上归属于艺术学。地理电影学的研究内容大体可分为“地理中的电影”和“电影中的地理”两个方面,重点是探讨电影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地理电影学常见的研究方法有地理空间研究法、地理景观研究法、现地研究法等。作为电影学和地理学的新兴交叉学科,地理电影学可以为构建电影学自主知识体系开辟新的路径,为电影艺术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电影学 影地关系 交叉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字即语言图象——从维特根斯坦“象形文字”论汉字如何思想
20
作者 骆冬青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7-246,共10页
汉字图象特殊的构成方式,《说文解字》中归结为“六书”;“六书”意指每一个汉字的“底面”都是一个句子,此“底面”即汉字图象之点画构成。由此,汉字研究即径直通向语言哲学。汉字图象恰与维特根斯坦所论之“语言图象”相通。通过维特... 汉字图象特殊的构成方式,《说文解字》中归结为“六书”;“六书”意指每一个汉字的“底面”都是一个句子,此“底面”即汉字图象之点画构成。由此,汉字研究即径直通向语言哲学。汉字图象恰与维特根斯坦所论之“语言图象”相通。通过维特根斯坦,打通了字、句、图象,打通了文字、语言、逻辑。维特根斯坦“语言图象”灵感,来自一起事故的图象模型,进而将其与“象形文字”相联系。以“象形文字”理解句子的本质,谛观这种文字是怎样描绘其所陈述的事实,是维特根斯坦思想的重要发现。汉字作为“象形文字”,体现了维特根斯坦哲学将图象与语言相交合的灵感和体悟。被图象(Bild)、范畴(category)预设的逻各斯文字可以通过抽象达到的互通性,是一切逻各斯文字组织的思维行动的前提。汉字图象,既呈现出图象创构思想的逻辑过程,又显现了制作事实图象的感性意蕴。作为诗性文字,汉字不同于维特根斯坦“语言图象”说之偏于逻辑哲学,打开了超越逻各斯文字的非理性维度,从而为诗性文字、“象形文字”奠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图象 语言图象 逻辑 意义 事实 维特根斯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